围观的百姓见到那木牌上的粮价,全都傻眼了。稻米,一升三十文。黍米,一升二十五。这不等于没降!他们早早得在这里等候,是为了什么?还不是希望这粮价能回到正常的水平!一升三十文的稻米,虽然比一升四十文的稻米便宜。但他们这些穷苦百姓还是吃不起啊!霎时间。在这里等了许久的百姓都觉得受到了欺骗和侮辱。一个个瞪大眼睛,怒视粮铺的伙计,不忿道:“不是说好今日开始降价嘛!”“为何一升稻米还要三十文钱!”“你们到底还有没有一点诚信!”那粮铺的伙计撇了撇嘴,不屑道:“昨日四十文,今日三十文,这还不叫降价?”“这点钱都不愿意出!”“是不是把粮食送给你,你才满意!”“什么东西!”百姓听见这话,更加愤怒,针锋相对道:“昨日官府说的很清楚!粮食的价格上涨不得超过朝廷定价的五成!”“三十文一升的稻米,都已经超了多少成了!”粮铺伙计自知不占理,也不跟他们纠缠,摆摆手道:“朝廷让我们降价,我们也降了!”“反正就这个价,你们爱买不买!”说完,无论底下的人如何叫骂,他们都不再回一句话。买粮的百姓见状,知道这些人是耍起了无赖,不忿道:“简直是欺人太甚!”“走!咱们去官府告他们!”一行几十号人离开粮铺,浩浩荡荡的往长安府衙门走!片刻后。到了长安府衙门。他们才发现。来这里告官的远不止他们这一伙人。此刻。长安府衙门的大门前已经聚集了数百人。这些人都是买粮食,发现价格不对,来告官的!一群人挤在衙门门口,全都在嚷嚷粮价的事。一时间,衙门门口可谓是人声鼎沸。衙门的大堂里。长安府尹额头上满是冷汗,来回踱步。见捕快来禀,他忙不迭地问道:“外面聚集多少人了?”捕快拱手道:“回大人,已有千人!”长安府尹听到这话,冷汗直流,面露愁容,小声嘀咕道:“报官的百姓,几乎将整个长安城的粮商都给告了。”“本官总不能将所有粮商都抓起来吧。”“唉呀,这可该如何是好啊!”话音落下,不远处忽然传来一道陌生的声音。“府尹大人!”捕快听见声音,寒毛直立,迅速拔出腰间的佩刀,望向某个方向。那里。一袭白袍伫立原地,手中折扇轻摇,潇洒倜傥!正是上官海棠!长安府尹见到她,像是见到了救星。呵斥捕快道:“这是相国府的上官先生!”“不长眼的东西,快把刀收起来!”“是,大人!”捕快听是相国府的人,忙不迭地收刀。上官海棠闲庭信步,走到长安府尹的面前,质问道:“丞相已经下令,任何哄抬粮价之人,无论身份,都要问罪!”“如今衙门外,如此多的百姓报官,府尹大人为何置之不理?”“这......”长安府尹一脸为难,回道:“并非下官置之不理,只是这报官的人太多,几乎涉及到了城中所有的粮商。”“若是将他们全抓了,下官怕出乱子!”“除此之外,这涉案的粮商实在太多,即便要抓,府尹衙门的捕快也不够用。”上官海棠冷哼一声,道:“丞相下令,其中利害,自然已经考虑在内,你只管奉命行事,哪来的这么多顾虑!”“至于人手,衙门的人手不够,便让相国府的人上!”“只要是哄抬粮价,有一个抓一个,有一双抓一双!”“你尽管去做,有什么事,丞相担着!”长安府尹听见这话,眼中露出犹豫之色。两害相权取其轻!既然前后都得罪人,那就得罪势力小一些的!不管怎样,朝堂之上还是丞相最大!长安府尹想到这,做出了决定,行礼道:“下官明白了!”“下官这就派人抓捕涉案嫌犯!保证一个都不放过!”............衙门外。报官的百姓等了许久也没见到人。一个个的都有些心灰意冷了。“哎,就知道这些官老爷,和粮商都是一伙的!”“什么严查奸商,什么衙门报官,都是哄一哄我们这些老百姓。”“真到了关键时候,他们还是向着粮商!”有人愤懑道:“他们这么做,就不怕丞相大人治他们的罪嘛!”“呵!那奸相抓了几个人,你就真以为他体恤百姓了?”“只是做做样子罢了!”话音刚落。衙门的大门忽然打开。数十名捕快冲了出来。百姓见状,全都吓了一跳,纷纷后退。这时,捕快们却是排成一排,在门口站定。一个穿着官袍的中年男人走了出来,大义凌然道:“本官长安府尹赵正荣!”“奉丞相之命,带队严查哄抬粮价之事!”“对哄抬粮价之奸商,严惩不贷!”话音落下,没等百姓反应过来。他便迈步朝外面走去。几十名捕快都是跟在他的身后。报官的百姓怔了片刻,终于反应过来!府尹大人竟然要亲自带队,抓捕那些奸商!瞬间!人群沸腾了!“丞相大人英明!”“府尹大人威武!”这上千人皆是面露激动之色。跟在赵正荣的身后,想要亲眼见证那些奸商被抓的一幕!一行人浩浩荡荡出发,场面颇为浩大!长安府尹放在朝堂上虽然不算什么。但好歹也是从四品!掌京城地方之事!他亲自出马,自然是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尤其是!短短一天。长安府尹竟然带队,抓捕了三百二十七名粮商。近乎将长安城的粮商抓空了!这个消息传遍长安城后。百姓自然是欢呼雀跃,拍手称快。高呼大快人心。而朝堂上的文武百官却是大惊失色,怒不可遏!毕竟。这些粮商赚到的银子,有相当一部分要送到他们的府上。粮商被抓。等于他们的钱罐子被砸!他们怎能不惊不怒?除此之外。被抓的粮商大部分都是吴人。这一点也让他们坐立不安。生怕吴国会因此兴师问罪。一时间。弹劾长安府尹的奏章,如过江之鲫般,送到了女帝的书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