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泰之所以主動拜閻忠為師,並不是做作著要上演禮賢下士的戲碼,更不是喜歡主動給人家磕頭,而是有多方面考慮的。 首先,閻忠主動投靠雖然主觀上沒有任何問題,可這種士人的投靠都是有所求的,要麽為名,要麽為利,而閻忠這種土埋半截的,再加上他吐露的心聲,必然是為了身後名。 李泰主動拜他為師,就是李泰能給他的最好的東西。 未來李泰的實力越強大,他未來的身後名也會越大,因此,未來兩人的利益捆綁會越來越緊。 其次,涼州作為邊陲之地,文教事業沒有中原地區那麽發達,閻忠已經是李泰在涼州能獲得的最好名士了,不牢牢的抓在手裡,那才是傻子呢。 再次,閻忠在歷史上雖然沒什麽名氣,可那主要是因為,他沒得到一個施展才能的平台,光憑他的那份眼光見識,未必會輸給中原那些名臣名士。 李泰前世的生活經歷告訴他,平台不僅僅是人才能力的施展之地,更是培養人才的搖籃。 還有就是李泰本人獲得的好處了。 李泰出身寒門,身後沒有任何的世家背景,這樣的人,哪怕現在已經是位居郡守,可在那些世家眼裡,依然不過是個寒門而已。 可有了閻忠這個名士當老師就不一樣了,不管到了哪裡,他有名士弟子這個身份,李泰都會被當成士人來看待的。 對於自己的出身,其實李泰並沒有什麽自卑感,可問題是,他現在不是孤身一人,身後已經有了一大幫子人。 到處裝叉打人家的臉,是網絡小說主角才可以乾的事情,而真正已經穿越了的李泰,不融入這個時代,面對這個時代的現實,就等於把這一大幫子人送上絕路。 亂世即將來臨,未來他要想立足於亂世,就必須要得到這個時代士人階層的認同。 不要小瞧了士人這個身份,有了這種身份上的認同感,那些士人才會陸續前來投靠。 在這個時代,士人是什麽? 士人就是所謂的文化人,社會的精英,時代的頂梁柱,而所謂的有才之士,只不過是士人中的佼佼者罷了,說到底還是士人。 看看歷史上三國的那些軍閥勢力,只有得到了士人之心的軍閥,最後才能有所成就,而最後獲勝的曹魏政權,實際上根本原因就是,他獲得了這個時代最多的士人支持。 而馬騰、韓遂、馬超、呂布,以及黃巾軍等,這些沒獲得士人支持的各路軍閥,盡管軍事力量不弱,可他們連進入三國時代的門票都沒有,最後要麽滅亡,要麽投靠三國的三巨頭。 對於這一點,李泰內心中是有一個極為清醒認識的。 事實上,站在歷史巨人們的肩膀上,對士人這個階層的認知,他比三國三巨頭認識的更深。 這個時代的士人,雖然是社會的頂梁柱,可他們卻有意無意的,壟斷了這個時代的文化,然後以文化作為武器,刻意抬高自己這個階層的地位,然後組建以親族為核心的世家小集團,從寒門身上掠奪更多的利益。 隨著他們這種世家利益集團的不斷壯大,他們還會以文化為武器,以家族實力作為支撐,最後逐漸掌控整個封建王朝的政權。 因此,那些封建王朝的帝王們,在利用士人的同時,也在不斷的打壓他們,以防他們架空了自己手中的權力。 可是,帝王們的這些做法,治標不治本。 而李泰在任用士人的同時,開始慢慢培養自己所需的新型人才,舉著傳播文化的大義,打破這個時代士人對於文化的壟斷。 這樣做的好處,不但可以瓦解世家大族的根本,而且還可以培養出更適合自己發展的新型人才。 這些新型人才,不僅要掌握一定程度的儒家文化,還要掌握各類專業技能,比如:農業知識、水利知識、工匠知識等,而且還要鼓勵這些人,在某項專業技能上,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當然,這都是以後的事情,目前僅僅停留在設想方面,現在李泰要做的事情,就是利用閻忠在士人中的影響力,先把書院的架子搭起來,然後李泰才好往裡面添加私貨。 中平三年的炎炎夏日一晃而過,很快就迎來了秋收。 妲蟬已經幫李泰計算過了,今年李泰的產業,已經開始向糧食方面轉移,所剩的銅錢不會很多,而且可以預計,今年的棉花利潤和銷售量,也會大幅度下降。 好在去年朝廷大軍雖然沒有徹底打敗叛軍,但卻把他們趕回了老巢,隴關道如今相對太平,因此,李泰決定,棉花產業、豆製品一條龍,向關中轉移,在關中地區拓展商業市場。 經過仔細研究,決定以陳倉、虢縣、雍縣為核心,現在右扶風立住腳跟,然後沿著渭河沿岸,再向長安方向拓展。 李泰很感慨,假如渭河的隴山地帶可以行船的話,根本就不需要往關中拓展,商品可以直接沿著渭河運到長安。 可問題是,老天爺不允許。 當然,如果不是這樣的話,也就沒有了大名鼎鼎的隴關道了。 李泰之所以首先在這裡立足,最大的因素還是地理位置。 這裡距離涼州最近,距離長安那些世家大族最遠,可以盡可能的避免來自那些世家大族的覬覦。 其次,鳳翔一帶開發較早,水利灌溉設施較為齊全,土地平坦肥沃,農業較為發達。在周朝時期,這裡就是周族的發源地,周族就是憑借這裡,最後一舉奪得了商朝的天下。 還有一個有利的因素,那就是這裡曾經兩次被被涼州叛軍劫掠,中平元年一次,中平二年一次,其中中平二年這一次,叛軍在這一帶跟朝廷大軍對峙了大半年,糧食供應完全依仗這一帶,後果是可想而知的。 李泰沒有幸災樂禍的意思,但確實在客觀上,讓這一帶形成了大片的拋荒地,再加上由於不知道來年叛軍會不會再來,大量地主廉價拋售土地,拋家舍業的往長安方向搬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