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這裡應該有許多人都會嗤之以鼻。 畢竟以後世的眼光來看,所謂的儒家文化並不怎麽樣。 相反,有些流毒頗深的感覺。 很多人甚至將近代化進程的無法推進,都歸咎於儒家的腦袋上。 這個倒不能說完全沒有問題。 但所謂時隨道移。 在那個年代,亦或者說,在龍國數千年的歷史當中,儒家都佔據了一個相當重要的部分。 這個重要,是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之中的。 他的優越性在哪裡? 就在於文化,他是真正的以文化來區別華夷。而不是血統。 血統論這個東西真的是蠢到家了。 真要這麽聊,隋唐估計都該直接給排出去了。 但為什麽沒有? 就是因為無論是隋還是唐,所遵循的文化,依舊是儒家的文化,這是真正的自己人。 或許有些人曾經見過或者是認識一些複姓的人。 他們毫無疑問也是漢族中人。 但如果以血統來說的話。 歸降的匈奴姓劉,姓呼延,姓慕容等等等等,這些人最終都融入到了漢族之中。 這就是儒家文化的先進性。 潛移默化,春風化雨。 在漢武帝的細雨之下,有的其實不僅僅只是大破匈奴,還有招降匈奴,設置屬國。 羌人,匈奴,都是如此,只要防守邊境,抵禦外敵,即便是生活方式不同,即便是血脈不同,也依舊是大漢朝的子民。 大漢的良民。 這一點,恐怕很多人是有些瞠目結舌的。 但實際上,這當然是真的。 漢匈二元制度,或者說華夷二元制度,這玩意兒不是元朝或者清朝開始的。 漢朝早就有了,元,清,兜兜轉轉了一輩子,最終都打不破這個藩籬。 這就是漢武帝的功績之一。 至於大破匈奴,已經提的不能夠再提了。 看到漢武帝這個頭銜,我想任何人就都知道了,武這一個字。 吃齋念佛可不會有。 這些話說完。 那些反駁的人在這一刻,實際上也沉默了下來。 不管怎麽說,漢族這兩個字,的確是無可辯駁的事情。 就以文治上面來說,罷黜百家,獨尊儒術,這個東西,真的無可辯駁。 秦皇畫皮,漢武鑄骨。 這才是真正的漢族的來歷。 至於之前的那些人。 劉邦的白登之圍,再提多少就沒有意思了。 但當時的匈奴是真的凶的讓人感覺到害怕,大月氏已經是很強了。 現在大月氏首領的腦袋被匈奴人砍了當酒杯用的。 而且漢武帝遠遠不止這些成就。 開創了刺史制度,察舉制度。 察舉制度絕對是天才的發明,因為在科舉製還沒有出現之前,察舉製就是當官的最佳途徑。 有人覺得,那察舉肯定是不如科舉的。 這個倒是沒問題。 但他不好嗎? 他要是不好,就不會被沿用了那麽多年,以至於所謂的隋煬帝之類的玩意兒,看似提出了科舉制度,實際上和察舉幾乎沒區別。 唯一的區別大概就是,那時候的科舉制度尚且需要考試? 最多就是有個名字罷了。 你一個泥腿子,真要是有文采,在漢武帝的時候你能夠當官,在隋煬帝的時候照樣也可以。 沒有任何的區別。 但漢武帝是這個制度的開創者。 而且鹽鐵官營打下了後世皇朝的經濟基礎,幣製改革,也一掃文景之治時期的亂象。 是的,文景之治的弊端就有一部分在這裡,豪強強盛,那麽自然就導致中央羸弱,而且當時物價相當的混亂,遊俠兒遍地都是。 倒不是說遊俠不好。 但那些遊俠始終是無視規則的家夥,誰看著拿著劍二話不說就要砍人的家夥,心中肯定也是發梀,不利於國家的穩定的。 這是當然。 同時,漢武帝的推恩令,這個陽謀幾乎是開創了一代之經典,歷史第一的陽謀,絕對無法破解的存在。 比之於圍魏救趙,金刀計,更是高上了不止一籌。 而且更有大興太學,建造樂府,打造中央集權真正骨架的一系列動作,更關鍵的是,漢武帝是真正的賞罰分明,你甚至將其直接稱之為國家機器,都沒有一丁點的問題。 就是這麽的恐怖。 漢書之中有一句話叫做。 “後嗣得尊宏業,而有三代之風,如武帝之雄才大略,不改文景之恭儉以濟斯民,雖詩書所稱,何有加焉?” 是的,這就是漢武帝。 漢武帝所鑄就的霸業。 所鑄就的真正的屬於漢人的帝國。 如何不讓人感慨?如何不能夠排在第四的位置? 實際上,其實第三第四是有些爭議的。 兩個人誰上誰下都是正常的。 都有著屬於自己的原因。 但秦戟還是更加偏愛另外一個人。 因此漢武帝才屈居第四。 其實這人也很離譜。 好殺戮,剛愎自用,好大喜功,而且走上了和始皇帝一樣的道路。 那就是追求長生。聽信江湖騙子的話。 更是為了汗血寶馬遠征大宛,任用酷吏,還弄出了一個經典的案例。 動嘴,你就是在詆毀朝廷。 而且巫蠱之案,牽扯到了皇后,太子,甚至他們都小命不保。 受到牽連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而且他的確是一個殺戮很重的人,不是對匈奴,而是對自己人。 漢武帝一朝,被殺的宰相有五個之多,受到牽連的大臣同樣不計其數,人人自危。 大臣聽說要擔任宰相都會被嚇得瑟瑟發抖。 倒也算是一個奇觀了。 但是。 這裡還有一個轉折。 盡管漢武帝搞了那麽多的問題。 但是在他真正的晚年,卻將這一切全部扭轉。 殺死了自己最寵愛的妃子,將自己全部的爛攤子,一個一個有條有理的整理了出來。 然後一個一個的解決掉,還給後人留下了一個中興的局面。 這樣的事情,實在是可以說,難能可貴了。 或許也就像他自己所說的那樣,他這一輩子隻做了兩件事。 一件是完善了帝國的體制,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才有了漢家的制度。 另外一個,就是反擊匈奴。 而且還給後面的人提了一句。 若後世又如朕所謂,是襲亡秦之跡也。 雄才大略,可謂一斑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