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要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随意颠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1朋友有个老同学人称陶哥,是做建材渠道业务的,为人豪爽,平素喜欢呼朋唤友,高谈阔论。跟着朋友,我也与陶哥同桌吃过几次饭。陶哥口才极佳,精力旺盛,中华上下五千年中的某段历史随口拈来,时政热评、地产教育各种话题出口成章;总之,有他在的场合,不用愁冷场,两三个小时的饭局,他一个人能从开餐前,说到杯盘狼藉后。有时陶哥气愤,我国的雾霾问题,是多少问题堆积起来的隐患。有时陶哥会哀叹,韩俄朝局动荡,美国那个“化生子”又蠢蠢欲动了……朋友说,陶哥啊,那是满嘴跑火车的主。我斜睨他一眼,你这是瞧不惯别人比你会说吧,朋友嘻嘻一笑,没有辩驳也没再多提陶哥的事。隔了没多久,我从朋友那得知,陶哥离婚了。原因有多方面,归根究底是两个价值观悖离。陶哥的妻子原来在某事业单位上班,经过陶哥一窜掇,辞了职,与他做起了小买卖,做了几年,维持生计之外略有节余,但离陶哥原本构想的大赚一笔、然后开公司买大房子买好车走向人生巅峰的目标相差甚远。陶哥坐不住了,提议将店子转让,去其它城市谋生,再大干一场。她的妻子本来舍掉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心有怨气,现在自然不同意,两个人天天商议谈判,最后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干脆分道扬镳。听朋友和我说起这些时,我说陶哥志向远大,也许是下一个刘强东、马云什么的也说不定。朋友笑笑,带我去了一个早餐摊吃粉。在那我见到了陶哥的父母,那是一对年过花甲的老人,头发花白,身材微有些佝偻,勤劳和气地在摊位前忙碌着。朋友说,陶哥的父母每天一大早就会在学校附近支起早餐摊,卖粉和小笼包什么的,卖了有十来年了。陶哥虽然三十好几,人到中年,一直没有什么积蓄,当年游说他前妻从稳定的工作中辞职、与他一起开店时的启动资金,还是父母起早贪黑卖早餐攒起来的。这下轮到我沉默了,平时只听陶哥滔滔不绝地针贬时弊,常常一副对“国人劣根性”深恶痛绝的样子,很少听他谈及工作与家人。想起心理学上提到过某类人,常常在公众前以各种言行拔高自己,塑造理想化的自我形象,却回避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艰难。看《教父》,对里面的人生观也深有同感,做人第一步要努力实现自我价值,第二步要全力照顾好家人,第三步要尽可能帮助善良的人,第四步为族群发声,第五步为国家争荣誉。事实上作为男人,前两步成功,人生已算得上圆满,做到第三步堪称伟大,而随意颠倒次序的那些人,一般不值得信任。2你不要和我说,这是格局。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格局这个词,就和情怀、美颜一样,简直成了当代社会的略雅一点的“三俗”了。干事业要讲格局、做人要讲格局,就连喝碗稀饭都要讲到格局,仿佛不知道格局这个名词,就是件羞耻的事;没有格局意识的人,就不配活着。事实上,一个连自己都没有好好安身立命的人,又何谈家国大事;一个连自己家人都不能好好照顾好的人,又有什么资格对国人进行批判呢?我个人认为,最好的格局,是先做好当下的自己,心怀远方,目标坚定,却不急于求成,不好高骛远,将每一步踏踏实实地走好,犹如一颗钻石,经历过打磨前的削皮戳骨,终将闪亮。而没有经过好好沉淀、积累的所谓格局,可能成日里都在云里雾里飘着,不知今昔何昔。除了类似陶哥这类夸夸其谈者,现实生活中也不乏一些真的很有才华也很有格局的人。工作后,熟识过几个高校教授,他们学识渊博,很有思想,无一不在各自的领域里长袖善舞,做出过一定的贡献。他们少年奋发苦读,潜心向学,也曾立誓成为某个行业的佼佼者,在某个学术版块取得非凡成果。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物欲的强烈需求与关注度,他们也难免受到了刺激与影响。听到他们一些抱怨的声音,自己辛苦做学问几十年,一个月的工资抵不过一些老板的一餐饭钱;还有一些怀才不遇的哀叹,在我国一些颠覆性的学术观点是很难得到认同的……如此种种,不满、疲惫、放任……有些竟渐渐变成了灯红酒绿的逐流者。当我在慨叹这种现象时,有一个朋友说的话让我醍醐灌顶,不管外界环境怎么变化,重要的都是个人的选择,抱怨与自我放弃从来解决不了问题,更不会得到尊重;相反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里,持之以恒地自我坚守,耕耘好它,收获有一分便多了一分。全国房企前十强,地产项目全世界开花的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当初只是一名承包建筑工地的包工地,因为市场不好,开发商携款跑路了。他欠着众多工人的工资没办法给,只好收下了政府没收的这块烂尾工地,硬着头皮扎进了房地产市场,不承想这一扎就享誉了世界。当年的杨国强未必有多大的格局,开发商跑路的时候,他只想想办法付了工人的工钱;承包了那块被中途放弃的工地时,他也只想把这个项目尽可能地开发好,能卖得出去,快点还工人钱。然后这个项目做好了,还了钱,便想着可以再做好一个项目啊,再赚点钱……结果就是这样一个个的做好,便成就了后来世界化的碧桂园集团。3张嘉玮在写的文章里说了一个观点,“所有被实现的一生所愿,最初都可能只是孩子气的幻想”,例举了女画家瓦拉东的励志故事。殊途同归,当我认为最好的格局就是做好当下的自己时,了解到前任BOSS毕生的经历,更让我对此笃信。我的那位老板也姓杨,农家子弟出身,曾经是省矿山研究院的一名工程师。五六十年代的重点本科生,在当时的十里八乡都是很不了起的身份。家乡的亲友、父老乡亲认为他本事了得,他在矿山研究院工作的十余年期间,隔三岔五有人托他安排工作。可是他自己心里清楚,自己只是一名工程师,哪里有那么多工作可以安排?后来求他找工作的人实在是太多了,他焦虑无奈的时候,突然灵机一动,只有一个方法可以安排很多人的工作,就是自己当老板,创办公司。于是奔着帮乡亲安排工作的想法,他与妻子辞了职,取出银行攒了十来年的工资积蓄,从一个生产钻头、钻具行业的小工厂做起,由最初的几十个自家亲朋好友组成小团队,历经十来年的发展,现在他的企业已经成为湖南首屈一指的行业名牌,不仅全国畅销,在欧美、非洲等地的外贸也做的风生水起。现在他的企业拥有五六百名员工,早已实现了当初能更可能地帮助更多亲友乡邻就业的心愿,许多在他企业工作的员工,一做就是十年八年,许多人带着全家老小在城里置了业安了家,完全可以说是他造福了一方乡邻。这位杨总,我也在他手底下工作过一段时间,对他的脾性有所了解。事无巨细他都要求精益求精,别说生产上的,就连他自己喜欢读书,读书剪报就做了厚厚的三大笔记本,每篇剪下来的文章都画了重点,写了读后感,每年在出公司内刊时选用。我发现老一辈人群中但凡有点小成绩的,都是那种做什么事都会尽善尽美、讲究做到极致的人,这一宝贵品质,在浮躁的年轻人当中包括我自己,都很少做到。活在当下,做好当下的自己,并不一定开始就想得很长远,伴随着能力的渐渐增大、事情的良性发展,开始做更大范围的考虑,我想这也相当于一个人的好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