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佩服东坡先生,诗词千古传唱,文章淋漓尽致,书法也风流出色,这都不去说它了,而是此公胃口奇佳,好吃喝,善啖肉,能下厨,会烧菜。在中国,一个人的所谓“口福”,也就是第一有得吃,第二吃得下,确实是件其乐无穷的事。苏东坡放浪形骸之外的潇洒豁达,吃得快活,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老实说,在中国,一般老百姓,知道《赤壁赋》、《念奴娇·大江东去》、《寒食帖》者,远不如知道“东坡肉”、“东坡肘子”者多。我在他老家四川眉山,品尝过这道名菜,也在杭州西子湖畔,欣赏过这道佳肴。要论解馋、实惠、而且肚子还比较地空淡乏油的话,那么足以大快朵颐者,非此物不可。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东坡肉堪称猪肉菜肴里的上品了。所以老百姓,尤其位居下层,消化能力特强,但经济实力稍差者,一听到“东坡”这两个字,首先想起的是那碗色泽红亮,形整不散,软烂如腐,鲜香不腻的佳肴,是一点也不奇怪的。一只猪,烧出几百道菜来,而苏东坡这位文人,居然也发明了一种吃法,正说明中国人之讲吃,能吃,会吃,闻名于世,难怪全世界到处有中国饭馆。中国人对于嘴,十分重视,民以食为天嘛!所以,吃是中国人的灵魂,也是中国人的生命,人是铁,饭是钢,这话是有道理的。否则那些饭店酒楼里的食客,怎么能每年吃掉国帑几千个亿呢?一个个吃得好开心,从天上吃到地下,从山珍吃到海味。也许人类始祖来自海洋的缘故,加上粤菜走向全国,于是游水海鲜,生猛海鲜,便成了宴会桌上不可或缺之物,猪肉、牛肉、羊肉只好下台,让位于虾兵蟹将,王八老鳖了。不过,市井乡里的平常人家,仍以六畜之首的猪,为家庭餐桌上的重点节目,所以苏东坡的这道历史悠久的名菜,仍有较广泛的群众基础。老百姓并不反对吃肥牛火锅、鱼翅海参、山珍海味、满汉全席,但一无银子,二无人请,自费吃不起,公家不报销,就只好家蹲,吃东坡肉解馋了。说穿了,“东坡肉”其实就是红烧肉。文人一吃,就吃出名气来了,其操作过程不过就是多加酒,少加水,文火慢炖而已,并不繁琐复杂。也许名人效应吧?因为是苏东坡的手艺,遂成了从浙江到四川的东坡系列产品,甚至还装进罐头,销往外洋,赚取外汇呢!日子好了,口味高了,这种肥腻的菜肴,已不大见诸大饭店的筵席上了。尤其公费吃喝,国家掏钱,那就不会客气,自然不必替人民政府省的了。挑稀奇古怪的,价格不菲的菜点起来,外加好酒好烟。如果饭后有桑拿按摩,以助消化则更佳了。苏东坡在杭州做官时,是不是也揣着支票赴宴,不得而知。但从他精通猪肉,而未见其在珍禽野味上的什么创造,以及那种日啖荔枝三千颗,愿意长作岭南人的遗憾,可想而知,尽管他做了官,也还是个不甚富裕的儒吏,或者是不好意思动用公款的文人。这也许是古今知识分子的通病,要清高,就不免清贫了。比之现在那些一掷千金的暴发户,和花起国家的钱,半点不心痛的老爷,苏东坡可差得太远了。要让今天那些花公家钱如流水的人看来,东坡先生是很土老帽的了。但别小看红烧肉,毛主席就很爱吃的,并认为有补脑之功效。此说是否有科学依据,待考。但苏东坡的诗、词、文、赋,确实是汪洋恣肆,不可一世,很可能与他爱吃猪肉,摄取什么特殊营养,使他的脑细胞发达,有点什么联系?包括他的挥洒自如的书法,也有点像“东坡肉”那种肥腴饱满的韵味。可以想象东坡先生酒足饭饱,意兴酣畅,即席挥毫,龙飞凤舞的雍容放达。这种大度,决不是饿肚汉或患有严重胃溃疡病人所能具有的。相信他创造的这种佳肴,一定为他的文思提供不少助力。我还读过东坡《夜宿金山寺》一诗,由于僧寺吃斋,而且食粥,把老先生饿得半夜醒来,只好瞪眼等待着晨钟,好去继续喝粥。看来,他是嗜好荤腥,吃不得素的。因此,这个东坡肉可能是他不少吃的菜肴。好吃,便多吃,努力加餐的结果,便得考虑是否有碍卫生健康的问题了。此公活到六十四岁,就辞世了,在今天看来,不算高寿。不过,和他同时代的王安石、欧阳修也只活了六十五岁。在宋朝,一般平均年龄是不高的,六十多岁也算是一名长寿翁了。但是,要从苏东坡的弟弟苏辙,享年七十三岁看,根据遗传学的角度考察,都应该具有长寿基因,似乎觉得他还应该多写多画多活上几年的。于是以饮食科学的角度分析,大概食多了猪肉,必然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脂要增多。说不定正是这种杀手,催他走向生命的终点,也未可知?果然是这样的话,也就是说,好酒好饭,总以适度为佳。我真钦佩那些吃公款的老爷,敢于冒缩短生命的危险去大吃二喝。为了这些人能够延年益寿着想,使他们能够多一点时间为人民服务,我建议有关部门像警告抽烟人一样,在纸烟盒上,印有“吸烟有碍健康”的字样提醒世人,那么,对这些饕餮之徒,应该在饭店酒楼门口,高悬“吃多短命,饮多减寿”八个字的匾额,警惕那些吃客重视苏东坡这个前车之鉴,岂不是救人(可以长寿)救国(可以节约)的善举么?岂止饮食呢?什么都应该有节制,再好的事物多了,过分了,绝对化了,便有走向反面的可能。真到那时,便后悔全晚了。这些年来,我们在这方面的苦头,吃得还算少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