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文千字文

本书是当代著名作家李国文先生近年来创作的散文随笔集,共收入文章150余篇,每篇千字左右。其中多篇曾经在《北京晚报》副刊登载。其中既有对历史人物、事件、作品的重新审视,也有对当今社会生活、人生百态、文坛现象的客观剖析。作者以遍览沧桑的胸怀和老到的文笔,将学识、性情与见解融为一体,借古喻今,娓娓道来;观史论事,幽默老辣;叙事抒情,通达睿智。读者可从中增长学识,启迪心智,感悟人生。

尉迟恭的明白
如果说,唐代活得最明白的大臣,为李泌;活得最明白的诗人,为白居易;那么,活得最明白的武将,莫过于这位尉迟敬德了。
这其中:李泌,实在了不起,自始至终,明白他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明白他什么时候该走到台前,什么时候该退居幕后;明白他什么可拿可要,什么不可拿不可要,这种明白,是属于睿智型的。而白居易,就略微差池一点了。并非一开始就理智,就清醒,而是经过挫折,经过跌宕,才找好自己的位置,才站稳自己的脚跟,明白如何在倾轧中求得生存的最大值,明白如何在夹缝中求得自由的最大度,这种明白是属于慧悟型的。
至于尉迟敬德这位武将,则完完全全是属于压迫型的明白,被逼型的明白,不得不明白的明白。
隋末天下大乱,武德三年公元620年,秦王李世民讨伐刘武周,两军相战于柏壁。刘武周部金刚大败,奔于突厥。尉迟恭收拾残部,固守介休。李世民遣人晓喻,遂举城投降。唐军上下对他极不信任,第一,他是从刘武周旧部,不可信。第二,与他一起投诚的降将,相继叛逃而去。第三,既然他早晚要走,成为敌对势力,不如先下手为强,建议秦王李世民将他杀掉,以免养虎遗患。
李世民否决了部下的提议,因为他看出尉迟恭不愿随旧主刘武周投奔突厥,而选择归顺于他,说明此人不仅能征惯战,还具有政治头脑。当时山东豪杰蜂起,他有许多去处,凭他的武艺,谁都会张开臂膀欢迎他。可他认为那些瓦岗寨的草莽英雄,都非成事之辈,情愿在李世民这里,饱受怀疑猜忌,也不离去。李世民深夜走访他,带来马匹和金银。你愿意走,我资助你,你愿意留,我们是朋友。听了这番话,尉迟恭铁了心跟着李世民打天下了。
后来,李世民在一次打猎中,恰遇王世充的一彪兵马,亏了尉迟敬德枪挑单雄信,才救了陷入重围中的秦王。
如果说,这多少属于报恩的行动,那么,李世民能够登上帝座的玄武门之变,在某种程度上说,尉迟敬德起了推进器的作用。因为杀弟逼父,对李世民来说,是一次痛苦的抉择,一是考虑实力,二是考虑舆论,三是考虑亲情,故而犹豫不决,下不了决心。这时,尉迟敬德给他做工作:“人情畏死,众人以死奉王,此天授也。若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虽存仁爱之小情,忘社稷之大计,失人臣临难不避之节,乏先贤大义灭亲之事,非所闻也。”然后他说:“勇士八百余人,今悉入宫,控弦被甲,事势已就,王何得辞?”并且还声言,如果你不敢干,我们大家便只有逃命了。在他的一再说服下,于是李世民下决心动手。
尉迟恭,唐开国名将,李世民发动的玄武门之变,得以成功,他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要是没有他,李世民能否坐稳江山,还真是没把握。
据《新唐书》,李建成进宫,被埋伏在玄武门的李世民,举弓射杀。“隐太子死,敬德领骑七十趋玄武门。王马逸(李世民从马上掉下来的体面说法),坠林下,元吉将夺弓窘王,敬德驰叱之,元吉走,遂射杀之。”而据《旧唐书》:武德九年“六月四日,建成既死,敬德领七十骑蹑踵继至,元吉走马东奔,左右射之坠马。太宗所乘马又逸于林下,横被所绊,坠不能兴。元吉遽来夺弓,垂欲相扼,敬德跃马叱之。于是步走欲归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杀之。”
在评功总结会上,唐太宗认为“敬德与长孙无忌为第一”。《新唐书》载,“武德九年十月,太宗定功臣封户,长孙无忌、尉迟敬德户千三百。”
尉迟敬德这位武人,“好讦直,负其功,每见无忌、玄龄、如晦等短长,必面折廷辩,由是与执政不平。三年,出为襄州都督。”可见他和历代居功自傲的臣下一样,不但把谁都不放在眼里的跋扈专横,甚至背久了这样一个功臣包袱,连皇帝也不大买账的。可以想象李世民对他不会太愉快的,所以,把他外放了。“贞观八年,累迁同州刺史,尝侍宴庆善宫,时有班在其上者,敬德怒曰:‘汝有何功?合坐我上!’任城王道宗次其下,因解喻之。敬德勃然,拳殴道宗目,几至眇,太宗不怿而罢。”为争座次,把劝架人的眼睛差点打瞎,也实在太过分了,难怪唐太宗一甩袖子离席而去。
但唐太宗李世民到底要有修养多了,对尉迟敬德的处理,他采取冷处理的办法,要让他明白:“朕览汉史,见高祖功臣获全者少,意常尤之。及居大位以来,常欲保全功臣,令子孙无绝。然卿居官辄犯宪法,方知韩、彭夷戮,非汉祖之愆。国家大事,唯赏与罚,非分之恩,不可数行,勉自谨饬,无贻后悔也。”
给老兄先敲一次警钟,你能明白最好,你要是不明白,到时候别怪朕不讲情面!
在强大压力下的明白,无论对施压者来说,对被压者来说,很难达到两相满意、皆大欢喜、愿打愿挨、臻于圆满的地步。因为,只要是压力,不管大和小,不管轻和重,对于被压者来说,都不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因此,施压的一方,如何使压力处于一种临界状态下,既不致于被压者承受不住而崩溃,又不致于压力不够而不起作用。被压的一方,如何在可接受的程度下,释放自我能量,消解反作用力。这一点,应该说,李世民措施得当,尉迟恭终于明白。虽然他明白得不容易,但终于还是明白了。尉迟敬德不是傻瓜,李世民明确提到了韩信,这教训他不会不汲取。于是,他被明白了,从此以后,这位老兄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笃信仙方,飞炼金石,服食云母粉,穿筑池台,崇饰罗绮,尝奏清商乐以自奉养,不与外人交通,凡十六年。”这就是说,从那以后,他只是讲究享受,追求快乐,注重生活,甚至和社会、和政治、和权力,采取绝对疏离的政策,闭门杜客,自我隔绝。李世民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呢?所以,他一直平安地活到七十四岁去世,给自己画了一个很圆满的句号,遂有了“显庆三年,高宗以敬德功,追赠其父为幽州都督。其年崩,年七十四。高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令京官五品以上及朝集使赴宅哭,册赠司徒,并州都督,谥曰惠武,赐东园秘器,陪葬于昭陵”的善终和哀荣。(《旧唐书》)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