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音方落,禅院中走出王庶。changkanshu.com神色不改地说道:“稍候,待我更衣正冠,便随你去!” 太原城中,原河东宣抚童贯衙署。现已改作李植的元帅府o李猛给予了王庶相当礼遇,允许他带着虎捷卫士前来,但到帅府正门,他却拦下杜飞虎道:“执兵仗者不得入内。” 杜飞虎正要说话,王庶却道:“无妨,你等且在此候着。” 李猛也插话道:“放心,冲着紫金虎的名号,我保证南使毫无伤地出来说罢,引着王庶踏入了帅府。 自门厅处起。经大堂,二堂,直到后面的庭院,每隔两步,便有一名全副铠甲,椅刀执枪的士卒,这太原帅府,为何如临大敌一般?是故意示威于我?王庶心头一震,更加昂阔步,目不斜视。 至一偏厅,才不见士兵踪影。李猛也停在了门外,伸手道:“请。” 王庶略一迟疑,抬脚跨过了门槛。陡觉背后一阵凉风,竟像跨入了阴曹地府一般。按住起伏的心绪。继续前行。厅中灯火透明,却是空无一人,王庶正疑惑之际,忽听一个声音道:“南使此来,可是劝我反戈一击,重新效忠朝廷?” 心头猛地一跳,王庶寻声望去。却见一人静坐于角落之中,灯烛阴影之下,料想是李植无疑,遂道:“正是 “你到坦诚得紧李植站起身来,缓慢行至厅中,这才看清他相貌。五十左右,个头并不高,以至他坐于阴暗处,竟让人一时现不了。四方脸,拖刀眉,眼眶深陷,嘴唇紧抿。颌下一把粗须,几如扫帚一般。 “我奉朝廷诏命而来,为河东百姓而说元帅,不必遮遮指掩……喜庶坦白地说道。 李植面对面地盯着他,声音略有几分嘶哑:“说说,朝廷开出了什么条件?” “只要元帅反戈一击,尽忠国事,朝廷可以既往不咎。元帅旧部。不遣散,不调动,各级统兵官俱的升赏。朝廷任命元帅为太原知府,河东制置使,并允诺建节王庶将李纲拟定的一连串优选合盘。 李植听罢,低笑一声:“制置使?那么谁为宣抚使?” “这自然是要朝廷定夺。”王庶回答道。 李值忽然大笑起来,厉声道:“我给你出个主意!莫如将那范讷重新调到河东,再任宣抚大使如何!” 王庶也听说过,从前范讷宣抚河东。逼折家军在准备不充分之前,强行出战,因此导致大败。李植就是因为帮折可求说了话,受到范讷当众羞辱。但这也不构成你投敌叛国的理由吧?再说了,人生天地之间。以忠义为安身立命之本,任何事都不能作为背弃祖先,叛逆国家的借口。 王庶虽怒,但还记着自己的使命,因此劝道:“元帅休怒,个人恩怨是私,国家大义是公,因公废私。不是君子所为,如今”。 李植不待他说完,一打口打断道:“李某没读过几句圣贤书,不懂你这一套!我只知道,我忠心报国。却屡遭馁臣侮辱。如今投了女真人。反倒居高位,掌大权,坐拥河东七州三军一府,麾下马步军十万,战将百千员!金帝封我为河东安抚使兼兵马元帅,许我河东全境之地,我为何还要回去过那时常被人猜忌,被人暗算的自子?” 王庶见他情绪激动,笑道:“元帅若真得志,这帅府之中因何遍布岗哨?辽纷之军又何以大部撤回太原?” 第一卷第二百四十二章整军备战 手值面不典色。挥了挥衣袖!“本帅别有良图。非你所数万… 王庶轻笑一声,看向地面道:“元帅不便说,那让王某替你说。女真人想在两河更立异姓,如今元帅占河东半壁,高逆并吞了除大名之外的整个河北,金人必然二择其一。而这个人,恕王某直言,绝不可能是元帅。” 李植左脸不自然地抖了抖,攥紧了拳头冷笑道:“你到是说道说道。若说得通,我保你性命,若说不通。取你人头。” 王庶极力镇定,他听说过李植的手段,此人出身行伍,心狠手毒,如今他又处于绝地,什么事情都干的出来。投降金国之后,没少伙同女真**害河东百姓。来游说这样的人,简直是在虎口拔牙。可没牙死,不了,要是没了人头” “元帅地盘、兵力比高世由如何?”一阵之后,王庶问道。 李植面上,露出不屑之色:“我自倒运,挨着头紫金虎。高世由虽说兵力地盘都胜过我,他懂兵务吗?他手下那些战将,除了高孝恭,有几个会打仗的?我听说上回他派自己的儿子和侄子为将,异想天开去和徐彰打,七万人差点被杀个片甲不留。连侄子都死在乱军之中。就这模样,哼!” 王庶听他讽刺完以后,沉声道:“我知道,元帅在太原集结兵力,欲图真定。可就算让你拿下真定,甚至擒了高世由又如何?女真人就会将元帅推上去么?元帅又有十成的把握击败高军么?” 李植闻言大怒,手指对方道:“书生辈安敢小觑于我!便是紫金虎。我与他从晌午战到天黑,也未尝溃败!关张我不敌,不信刘备还打不过!再说了,就高世由那厮,也配比刘备?”宋代说书之风盛行,而三国这个风云起伏的时代,给了说书人极大的演绎空间。后世所熟知的《三国通俗演义》中的一些故事,在这个时代已经具备雏形。 “非是王某小觑元帅,而是元帅若一意孤行,最后的结果只能是自取败亡。哪怕你杀了高世由,女真人会放过你?莫如尽弃前嫌,回归朝廷。官家必不,” 没等他把话说完,李植似已不耐,摆手道:“罢罢罢,你也不必多费口舌。 本帅岂能不知,你们眼下看我手里有些兵马。占些府州,便拿好话来诓我。让我替你们作盾牌,去挡女真人。跟你说句掏心窝的话。我信不过你!” 王庶一怔,疑惑道:“我奉朝廷诏命而来,岂能有假?临行之前。宣抚相公与,” 他不提“宣抚”两个字还好。李植一听,不由得怒火冲天!就是这帮书生,寻章摘句,舞文弄墨,他们比谁都在行!读的是圣贤书,干的却是龌龊事!只会夸夸其谈,空言误国!当下,李植几乎有了杀王庶之心。但想到此人代表东京和陕西而来,若杀他,无异于两面树敌对自己眼下要干的勾当毫无益处。想明白这一点,也不愿再多话。挥手道:“我不杀你,去吧。” 王庶游说李植失败,第二天即离开太原,返回陕西。杜飞虎等人回来以后,将自己所知道的。原原本本报告了徐卫。而王庶回到京兆以后,备说李植无意反戈,对朝廷仍旧怀有相当敌意。李纲一听,死猪不怕滚水烫,既然李植执意破罐破摔。咱们也甭搭理他了,让他火并去,西军坐收渔利就成。于是将何灌请来,两位陕西方面大员就开始谋划怎么收复河东了。 最后决定,只要李植一打真定,陕华路曲端就作为先锋,直取威胜军。进而廊延兵、环庆兵跟进,图谋太原,断了李植的后路,让他上天无门,下地无路。咱们一举收了河东,给女真人一记闷棍,打他个眼冒金星,岂不痛快! 五月初,制置使何灌到了华州坐镇,意思很明显,他要亲自指挥这次光复河东的大战役。一来建功,二来镇住西军这帮泼皮,以后陕西六路,他的军令就通行无阻。曲端为了彰显陕华兵强马壮,完全有能力胜任先锋便下令所属各州各军的兵马,往河中府的三疑山一带集结。准备出兵河东了。 其他府州的将领接到军令不觉的奇怪,可徐卫就纳闷了。他给李纲建议的时候,说得明明白白,李植如果拒绝招安,而去攻打高世由的话,义军就“配合”他,狠揍高军。而且,李植将兵力调往河北,太原一带自然就空虚了,但西军仍然不动,让义军去捏软柿子。除非李植回援,或者是金军南下了,西军再寻机而出。这就是他和马扩商量的结果,可现在曲大帅的命令下来,直接就让他们集结,准备出兵,那让河东义军置于何地? 虽然有这样的疑惑,但徐卫还是根据命令,从虎捷乡军两万出头的马步军中,挑选了近七千的精锐。而且统兵之官如吴磷、张宪、杨彦等。都是虎捷大将,迅向三疑山集结待命。这里需要提到,从前没有陕西路时,定成军是直辖于京兆。只有李纲调得动他。现在单独划出第六路,徐卫自然要听命于陕华帅臣。因为定戎距离河中府最近,因此虎捷乡军是第一批赶到的。随后河中的张家兄弟,同州的徐胜,陕州的姚平仲才6续赶到。 五月初九,烈日当空,刚冒出来的汗几乎立即就被晒干了去。三疑山下,连营漫延,只是这天气实在太热,就连营中军旗也没丝毫飘扬的意思。士卒们三五成群的躲避于树荫之下,或翘腿高卧,或解衣纳凉。 一彪兵马不急不徐而来,至两里左右停住。为一人,正是陕西六路制置使何灌,他喝停扈从之后,打马奔上一处山坡俯视军营。现曲端亲掌的华州军,士卒顶着烈日站岗,练,没有一个人敢偷懒。姚平仲和徐卫的军营也颇为肃然,徐胜次之,张中享再次。看来,陕西路虽然草创,这收复河东的先锋,还真非它莫属。 打马下山,直奔军营而去,还有数百步远,”天与吊热,他却是仓副铠甲在身身盾是披挂整齐。何灌一见,很是高兴,下马道:“久闻曲师尹治军严厉,今日一见,方知不虚。” 曲端抱拳道:“陕华三州一府一军,兵马尽在此处,请少保点阅。” 何灌将马鞭一挥:“看过了!委实不差!”语毕,率先向曲端中军而去。至大帐坐定,不多时,徐胜、姚平仲、徐卫,张氏兄弟6续赶来拜见。 何灌着实褒奖勉励了一番,而后话锋一转,谈到了此次出兵的布置。李植大军已经集结完毕,动手估计也就是这几天的事。只要他一动。陕西兵马就进入河东,直扑威胜而去,取了威胜军之后,占住太原南大门榆次,不必急于进攻,脚延和环庆的人马随后就到。李植现在已经被逼得走投无路了,他是孤注一掷,豁出了性命去,咱们就来个痛打疯狗。 他一说完,帐下诸将大多赞扬。都云此次河中,定为朝廷收复失地云云。徐卫虽然没拉脸,没皱眉。但他一句话也没有说。何灌本来就有心留意他,现在一见他这般模样,遂于众将喧哗之中问道:“子昂一声不吭?可是对布置有异议?” 这话一出口,最着急的是谁?曲端。这整个作战方略,是由他一手拟定,然后报上去的。宣抚相公和制置相公都批准了,徐卫如果有异议。那不摆明冲着我来的么? 一众将领都静下声来,望向徐卫,想听听他有什么高见。 “制置相公,大帅,卑职认为。是不是先让河东义军上?”徐卫问道。 帐中诸将听了这话,你看我。我看你,让义军先上?这徐九莫不是“河东义军总管”作久了,什么事都先想到义军?义军是甚么?那就是一群腰里插把破刀的农夫,没打仗的时候占占城池,扒扒土地还行。真要到了明刀明枪的时候,还不得我们正经的西军上?义军顶什么用? 何灌还没说话,曲端已经质疑道:“徐九,收复河东岂是儿戏?朝廷用义军,无非就是在禁军鞭长莫及之时的权宜之策。现在党项人退了,陕西六路没有了后顾之忧。收复河东,自然是西军份内之事,要义军何用?” 这话,从河东经制使的嘴里说出来,怎么听都有点别扭。其实,这也是西军将领在对待义军态度上的一种真实写照。西军能战,天下共知。因此,他们非但不把别的军队放在眼里,也更不会将义军当瓣蒜。好比后世的抗日时期,大家嘴上都说团结团结,其实正规军能瞧的上游击队么? 徐卫看了他一眼,抱拳道:“大帅。就我们陕华兵而言,不用将李植放在眼里。” 难得听他说一句受用的话,曲端点点头:“不错,李植鼠辈,不堪一击。” “我军可以蔑视李逆,却不能轻视女真。如果不用义军,而是西军直接攻入河东,女真人岂能坐视不管?”徐卫说道。 一时帐中诸将互相递着眼色。徐九这话确实在理,那太原一上去,可就是粘罕坐镇的原辽国西京了。如果西军这么一窝蜂地捅上去,粘罕绝不会置之不理。咱们这回去河东,主要是痛击两逆,拨乱反正。当然,如果顺利,能收复失地那肯定好。如果不行,也不强求,毕竟咱们现在处于守势。 曲端见部将们窃窃私语,心头不喜。哼道:“赖你紫金虎的威风,金国二太子斡离不大败而回,以致女真元气受损,他能轻易出兵?再者,有你徐卫在,女真人来了又如何?再来一次小西山,你照样能将金狗打回去。” 这这有点捧杀的意思了,小西山虎捷乡军之所以跟李金联军战成平手。先取决于地形,那地方基本是山地,大规模的骑兵根本摆不开。可太原地形又不一样,虽说几面环山吧,可还有个小*平原,就在太原中南部。到时候女真人一见势头不对,全按下来,骑兵一冲,宋军能有什么优势? “大帅抬举,卑职愧不敢当。”徐卫冷冷地一句顶回去。又道“李植现在狗急跳墙,带着主力奔真定而去,如辽州、纷州、威胜军等地。防备自然就空虚。用河东义军。足以成事,杀鸡焉用牛刀?请制置相公以及大帅定夺。” 何灌一时无言,不得不承认。徐九的话确实有些道理。只是,虽说河东义军号称几十万,但义军总归是义军,它不是朝廷的正规部队。名义上接受朝廷领导,其实都是各自为政,要是河东让这些人全占了去。不但于朝廷无益,又置西军颜面于何地?再则,那义军虽以忠君勤王为号召,但背地里私行劫掠之举的也不是没有。别到时候,朝廷费了钱粮,地盘没拿回来,倒养了一窝贼寇,这才叫偷鸡不成蚀把米。 曲端见何灌没有明确表态,趁机道:“徐九,你小心谨慎固然是好。只是,这行军作战,最讲不得拖泥带水,瞻前顾后。别说现在李植正准备与高世由火并,防备空虚。 就是他在,我军照样能打上去。陕西六路眼下兵强马壮。挟击**项之威,正可还以颜色。” 姚平仲是难得安静,听了一阵之后。虽然极厌恶曲端为人,但还是附和道:“曲帅言之有理,就算粘罕率大军南下增援,我军也不惧他!平仲,愿为前军!” 他一挑头,张中乎张中彦兄弟是曲端旧部,自然极力赞同。徐胜当然心向着弟弟,于是并不表态。 何灌见此情形,一拍膝盖:“好!既然如此,那你们陕华路就作为先锋,只待李植一动手,就直取威胜军!进逼榆次!” 徐卫正欲进言,也不知想起什么。将话吞了回去。何灌看在眼里,也没多说,当下散了帐,正当众将都向外走去时,他唤道:“徐九留下。” 第一卷第二百四十三章观念问题 二飞佐老。何灌也就不再端着六路制置使的架子。走旧,语气颇为平缓地问道:“自你离京。多时不见。你和九月可顺遂?” 徐卫一点头:“多谢制置相公过问,一切都好。” “九月父母亡故,孑然一身。想来也叫人可怜。如今嫁于你。也是她的造化,好生待她吧。我这个作姨父的,也就放心了何灌拍拍徐卫的肩膀说道。他也知道张九月当初何府没过什么好日子,如今嫁入徐门,就怕这徐九知道九月的遭遇,对何家有什么看法。甚至将这种情绪带到公事中来。 舟灌这种想法也不是没来由。前些日子。徐卫随曲端到京兆,献了图谋河东之策。他完全可以直接跟自己说嘛,为何绕开我,却去禀了李纲? 徐卫应允,也没多的话。何灌见状,遂问道:“你为何执意让河东义军去打头阵?” “制置相公,不是打头阵,而是主要依靠义军。”徐卫再次阑明自己的观点。 何灌看了他两眼,轻笑道:“徐九啊,你虽说是河东义军总管,但也不要对那帮人期望过高。说到底,在东京眼里,义军是个甚么东西?跟乱贼没多大区别。朝廷此次决定扶持义军,你真当是官家心甘情愿?那还不是少宰何栗他们极力争取的结果?官家根本没当回事。左右也就是费几个钱的事,不值当整日地纠缠。” 徐卫听出来他的意思,就是说我徐九作个总管,就非想把义军扶持起来,于是正色道:“卑职没有其他想法。而是这次出兵河东,西军最好不要直接干预。 何灌眉头一皱,这话怎么说的?朝廷每东费去赋税的六七成养兵,图个什么?现在河东半境沦于贼手西军不去打,有这样的道理? “制置相公,宋金现在都处于靖康合议的约束当中。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这纸合议就是张纸而已,敌我双方都想借着这张纸争取个几年光景,积蓄力量以图再战。如果此次出兵河东,以义军为主要力量,女真人就算要插手,也要考虑值不值得。但若是西军直接打过去,性质就完全不一样。金人铁定出兵。哪怕它正在休养生息徐卫说的这番话,正是当初马扩所主张的。李植将主力调去打河北。那么义军就能够再往北推进一大步。而女真人根本没把义军放在眼里,到时又要处理李植高世由火并之后留下的残局,河东几十万人正好借着这个空档展壮大。等到两三年后,义军已有相当规模,相信女真人也缓过气来。准备再次南下了。而到了那时,会是个什么局面?宋金主战场,不在陕西,不在中原,而在河东!女真人前有西军牵制,后有义军骚扰,这才是对南朝最有利的! 马扩所设计的这个策略,正可让大宋以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空间!义军没有一钱的军饷,粮草也都是自己屯垦解决,朝廷几乎不用耗费任何资源,至多也就是封些官衔下来。鼓舞士气而已。如此一来。义军占住了大宋故有领土,不至于落入外敌之手,又何以展壮大,为日后抗击金国再度南下作准备。何乐而不为?。马扩?马子充?”何灌听完之后,对这个远见卓识的计划似乎不太感兴趣。反而惊讶于徐卫与马扩的交情你可知道。女真这股祸水是谁引来的?就是他马家父子!他为什么弃官不作,宁愿浪迹江湖?那是因为他心里明白,回来没他的好。子昂,你是铁打金铸的前程,你的名字和姚平仲等人一样。都被官家记在禁中的屏风上。于公于私,本官都劝你一句,少跟这样的人打奂道 说完之后,见徐卫不言语,怕他没听进去,又补充道:“还有,你我都是武臣,以军旅之事事官家,其他的,我们少去操心。”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合议约束云云,那是政治上的事,我们带兵的只管打仗,其他的别去想。可问题是,政治和军事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军事就是政治的延续,不看清政治形势,单纯依靠军事斗争,跟蒙着眼睛打架有什么区别? 可何灌把话说到这个份上,再谈下去没有必要。谁叫人家是掌管六路兵权的制置使,而自己连一路帅臣都不是?徐卫向这个教导提携过自己的长官长揖一拜,退出了帅帐。 顶着头上的烈日。看着营中的将士,徐卫暗叹了口气。虽说他现在以二十四岁的年纪,做到五品知军,还是预备节度使,可地位到底还是不够高,权力也不够大,总是束手束脚。有时气极之下想想,还不如到河东跟马扩那帮义军厮混。想怎样就怎样,乐得没人荐束。 隆兴元年五年,李植抢在女真人立高世由为帝之前动手,猝然难,纠集大量兵力,号称十二万。主要经太原边境攻入真定。高世由万万没有料到李植会来这么一手。而他的心腹大将高孝恭又带着大军与徐彰决战,因此李军一路势如破竹,几乎没有遇到大的抵抗,就直达真定城下。高世由大骇,一面派出人马紧急向金国报信,又召高孝恭回,一面关了四门,坚守不出。李植号令全军,竭力攻城,并宣称,有擒高世由父子者,重赏。 与此同时,高孝恭率领的部队正在大名府境内与山东军、河北军展开血战。马陵道口,徐彰伏下了徐洪、韩世忠、岳飞等人,高军步步进逼,果然中伏。两军大战,从上午杀到下午。高军终于不敌。全线溃败,河东招抚司统制岳飞。于乱军之中,一枪棚中高孝恭左肋。若非部下拼死相救,这位高世由的族弟恐怕就作了岳飞的枪下之鬼。高军溃退以后。徐彰纵兵掩杀,一路追赶。河北兵民闻讯欣喜欲狂,纷纷响应,以为一路打上去。直奔高世由的老巢真定府。可当宋军追到夏津县时,突然全军停滞不前。到了当天夜晚。又火撤回了大名府。一时间。河北兵民惊疑不定,谣言四心, 第一卷第二百四十四章汾州大战 正月二十二。在得知李植已经向高世由开战点后。曲端向腼各路兵马下了命令,整备一日,明日清晨兵河东!何灌也到了河中府坐镇。催促廊延张深,环庆王似尽快引军前来。徐卫看他二人一个急着扬威镇六路,一个,急着搂草打兔子,而且都不把义军当回事,知道说也是白说,也就不费那口舌了。 这天中午,因天气炎热,徐卫正救着衣衫坐于军帐中打个盹,可心烦意乱的怎么也静不下来,那心里就像有十七八只猫挠一般,堵得厉害。起身到帐门口吹吹风,还是心神不宁,转身到桌前倒碗水喝吧,刚喝没两口又给呛住了,心里一气,将那大碗往桌面上一扔,就那么一尺不到的距离,居然掉地上摔个稀巴烂。 徐卫心里一沉,总觉得哪里不对。正烦闷时,徐胜匆匆而来,一进帐就说道:“九弟,我这半日心里空落落的,莫不是要出什么事?。 徐卫盯着地上那几块瓷片,面无表情,一言不。心想着,我从来不信怪力专神之说,可这些是不是预示着此次洱东讨不到好?正这么想着,听得外头蹄声大作,跟雨打屋瓦般急促。帐帘掀处,抢进一人来。却是个少年郎,只十四五岁年纪。生得面皮黝黑,浓眉大眼,自有一股勃勃英气。可他身上穿着素服,头上也扎条白布,一进来之后,扑通一下跪在地上。 徐卫不认识他,可徐胜却一眼认出来,这是五弟徐洪的长子,徐荣。跟他父亲同在山东军中。他身着素服到此,莫非”徐四心里一惊。还没来得及问,徐荣已经痛哭出声:“四叔,九叔,侄儿徐荣”。 徐九突然大热天的打个冷战,徐四呆了一阵,突然上前拉起侄儿。大声问道:“怎么回事?快说!” 徐荣泪流满面。望着叔父哭道:“叔祖他老人家 徐胜手一松,直感心里凉成一片。瞪大眼睛盯着侄儿,嘴巴大张却说不出话。脚下一软,跌坐在地上。半晌没回过神来。徐卫大步上前。疾声问道:“什么时候的事!” “十余天前!当时叔祖正率山东河北诸军与高军激战,高孝恭中伏兵溃,我军趁机掩杀,追到夏津时,叔祖少保得知高军尽掘徐氏祖坟。急怒交加,触宿疾,于五月十一午时去世侄儿奉尖命,星夜兼程,绕道京师前来,请两位叔父回乡奔丧。”徐荣回答道。 他话没说完,杨彦马泰一前一后闯进帐中,俱是满面惊骇之色。在他们这些徐家庄后生眼中,徐太公那就跟神一般,他怎么可能去世?见徐四哥坐于地上,九哥脸色铁青。两人相视一眼,不知语从何起。 徐卫茫然地望向前方,脑子里瞬时一片空白,他甚至不相信这是真的。徐四在徐荣的搀扶之下,缓缓从地上起身。杨彦马泰都围过来。轻声说着节哀。 徐胜面对面地站在弟弟跟前。左手搭上他的肩膀使劲握了一把。徐卫现,四哥双眼通红,腮帮鼓动,一个字都还没说出,两行热泪却已顺颊而下,, 不多时,军中同袍得到消息,纷纷赶来致哀,甚至包括姚平仲。徐彰这几年可以说是国家柱石,军中领袖,以老迈之身数掌兵权,从陕西打到中原,从河北打到山东,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西军第一虎将的名号并不因其年老而有丝毫褪色。这,足以为行伍中人楷模。 当日,何灌得到消息后,也深感震惊,当面向徐家兄弟致以哀悼。按朝廷制度,父母去世,文武官员都需要“丁忧守丧”可现在徐四徐九都是统军大将,而且出兵河东在即。何灌斟酌之下,将徐胜“夺情。”许徐卫“丁忧”命其回大名操办徐少保身后事。 身为武臣,自然唯军令是从,徐胜纵然悲痛万分,也只能嘱咐弟弟好生料理丧事。徐卫简略安排军中事务之后,当天就起身,直接走河东,在孟阳渡河,经京畿路赶赴大名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