府为了她的西学学校能赚民脂民膏,什么脸都不要了,直接修改科举内容了,难道就不会为了有人能懂那么点西学,把其他饱学之士都踢了,直接录取了懂点西学的庸才? “唉,看来是必须学西学了。”其余人叹息。 大清知府一任短则5年,长则10年,胡灵珊刚刚上任,至少这5年内不学西学,是不用考虑科举了。 人生有几个5年?科举之路,又有几个黄金5年?还是低头学了西学吧。 “科举乃是朝廷取士重器,我就不信朝廷任由胡灵珊这个妖孽胡作非为。”有人还是不服。 “得了吧,胡灵珊是太后的私生女,是未来的女皇,朝廷什么时候管过她?”一群人一齐鄙视这个单纯的家伙,大清朝说不定以后就要出武则天一样的人了。 单纯的家伙愕然,忽然颤声道:“要是胡灵……知府真的做了女皇,是不是全大清科举都要考西学?” 自然是的,但你有必要这么激动吗? 同伴们再次鄙视。 “告辞!我要去报名华山派西学学校了。”单纯的家伙急急离去。 同伴们愕然,这转变的也太突然了。 “尼玛,这是比大清朝其余学子,多了5年,甚至10年的时间啊!”忽然有人懂了,大喜若狂。 这没头没尾的话,其他人却忽然都懂了。 科举道路狭窄,谁也不敢说一次必过,就算胡灵珊当杭州知府的时候,没有踏上青云路,但以后胡女皇推广全国,其余学子还不是和今天的杭州学子一样抓瞎,这胡女皇登基后第一次恩科举,必然是提前学了几年西学的杭州府学子包场了。 胡灵珊就真的会当女皇? 杭州文人们当然不会尽信。但是,只要有这个可能性存在,就是在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科举道路上,白捡了极大的机会。 数日之间,杭州文人学子的心态获得了良好的调整。 既然是杭州知府规定的科举项目,我辈读书之人,自然是要热情响应的。 杭州华山派西学学校忽然爆满,一座难求。 “大哥,我排了好几天了,你就让我进去吧。”一个学子苦苦哀求着。 门卫也是一脸苦相:“昨天进去了上千人,把教室的门都挤破了,胡知府定了规矩,只能进300人,我也没办法啊。” “就不能多请些先生吗?”有人不满,白送的钱都不会赚,还是商人家的子女呢。 胡灵珊正在为此烦恼,能教书的人倒是有一大堆,可惜都跑柏林大学清国杭州分校去了。 每个人轮流教书?只是梦话而已。政务这么忙,还要上课,还有自学,还要交流,哪里抽的出时间教书。 “在下听说胡知府有心办学,欲尽一些绵薄之力。”何子渊说道。 胡灵珊大喜:“有救了有救了!” 何子渊在杭州观察了数日,发觉杭州府衙的革(命)党,果然都是革(命)同志,公平公正,热血,有责任感,丝毫没有因为做了满清的官,就被腐朽的满清同化。 而胡灵珊修改科举规则,更是从根本上改变了西学推广的难度,从逼人学,到了让人主动学,不得不学。 这在何子渊看来,果然是有了官位好办事啊。他费心费力推广西学多年,还没有胡灵珊一句话影响深远。 “以后杭州的教育,就交托给老何了。”胡灵珊欢快的道,有了何子渊这群教育老手,终于可以出后手,好好报一箭之仇了。 何子渊听着“老何”这个半生半熟莫名其妙的称呼,决定忽略过去,自古成大事者,必非常人也。胡灵珊怎么看都不是正常人,有些出格的行为,当做没听见没看见吧。 …… 几个革(命)党拿着枪,敲开了某个私塾的大门。 “有什么事?”老秀才颤声道。 “知府大人说了,从今以后,你去华山派西学学校教书。”革(命)党同情的看着老秀才。 又是一个被胡大师姐祸害的可怜人。 “要是我不去呢?”老秀才壮起胆子问。 “不去?”革(命)党暗暗叹息,熟练的挤出狰狞的笑容。 “你有教书资格证吗?没有?就罚100两银子。” 老秀才懂了,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 “我去,我去。” “放心,知府大人照样给工资的。” 老秀才叹气,走着瞧吧。 同样的情况,在各个公塾私塾之中发生着。 几日之间,杭州的学堂少了一大半。 “这是要(垄)断杭州学校吗?”有人偷偷议论着。 “我们去抗议!”有人提议。 “神经病,信不信胡灵珊砍死你。”更多的人反对。 反正以后考科举,也是要进西学的,提前进入西学学堂而已,没什么大不了。 何子渊大笑,这是釜底抽薪!不是无耻到一定程度,做不出来。 “看来,我们有足够的教书先生了。”何子渊笑着告诉何贯中,这些老派读书人不能教西学,但是,教识文断字,总还是行的,西学学校需要各种教书先生。 一周之后,杭州再无老派学堂,想读书识字的人,除了自己父母教导,剩下的选择,就是进西学学校了。 …… “快看,胡知府又出第三张公告了。”有眼尖的人叫着。 胡灵珊第一张公告是个笑话,第二张公告却打晕了所有有志于科举,有志于成为人上人的莘莘学子,不论是刚启蒙的6岁小娃娃,还是已经考了半辈子不得进体制的老童生老秀才,都不得不认真的去西学学校报名上课,认真的捧着书本学123。 这第三张公告,是笑话,还是打脸? 杭州百姓或兴奋,或怀疑,或好奇,或担忧的等候着。 第三张公告,一个月后,杭州所有商铺,凡雇佣不认识123、不懂加减乘除的、40岁以下的雇工,一律重罚每人每月10两银子。 “这个太胡闹了!”徐锡麟小声的和秋瑾等人讨论。 每月每人10两的重罚,没有几家铺子吃得消,要么解雇不识123的雇工,要么这些雇工在一个月内学会123,似乎没有其他办法。 成年人在一个月内认识123、懂得加减乘除,确实不难,但是,也要有人愿意去学。那些从心灵深处反感西学,反感胡灵珊当知府,反感胡灵珊杀人如麻的,只怕是不肯学,也学不会的。 杭州有多少40岁以下的雇工?作为一个商业繁荣的城市,怕是有几万吧,这是要绝了几万人,甚至几万户家庭的活路吗? 而且徐锡麟认为,恐怕大多数的铺子,最后都会选择解雇雇工,面临无人可用,生意凋零,最后破产倒闭的可怕结果。 胡灵珊笑了:“只怕未必。” 宋教仁也点头:“依我看,杭州百姓必然屈服。” 书生气质满溢出来的理想主义者宋教仁,竟然开始恶意的揣测善良百姓了? 徐锡麟反驳:“未必?只怕还有更糟糕的,比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