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个大秦本来宛若一潭死水。征不完的徭役,修不完的长城和皇陵,六国旧地之中的盗匪、山贼等等。看似一统天下的大秦,实则暗流涌动。但是这表面上,就是一潭死水。控制这一潭死水的人,是始皇帝。死水下的暗流却是六国之余孽、被逼无奈的百姓。皇城外。一身青袍的李斯是第一个当场的人。他的身边,还有两个影卫的人看守,以防这位突然逃脱。然而对于权力无比热衷的李斯,自然是不会逃走。活下去,或许还会有机会。为了性命逃走,不值得。“伏念见过师兄。”一身儒袍的伏念,是第二个到场的。他并不想儒家为大秦所用。可是儒家的其他人,却一心想要让儒家发扬光大。这是一个机会。并不是他个人的恩怨,就可以左右。眼前的李斯乃是当年荀子的得意门生,可惜,后来因为韩非子之事而决裂。“未央宫中的仙门是真的,仙境也却是存在,当初,我也尝试踏进仙门。但是被拒之门外,只有陛下和右丞相可以进入。”李斯一脸平静地叙述。好像再说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一样。但是对于伏念来说,这边证明了一件事情。也就在这时。墨家的巨子到了。一身粗布黑衣,带着斗笠,面色昏黄,留着山羊胡。“相夫贤见过李公、伏公。”相夫贤,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后人,更是现在墨家的巨子,一手机关术可谓是炉火纯青。“嗯,巨子吃了吗?”李斯点头示意,捎带着一些关心,问道。相夫贤回道:“吃了,咸阳城的羊肉汤,味道一绝。”三人不痛不痒地谈论着。李斯明显有些左右逢源,说着一些伏念和巨子都感兴趣的话题。不到一会儿。农家的侠魁也到了。此人一身庄稼汉的装扮,皮肤也是四个人之中最黑,也是最为粗糙。但是此人身材魁梧,双眼炯炯有神,气质沉稳却又内敛。“见过李公、伏公、墨公。”农家侠魁朱伯直着身子抱拳。对于他们这些庄稼汉来说,李斯、伏念和相夫贤都是贵族,面对这些人,他从来都是不卑不亢。“既然人已经到齐,那边走吧。”李斯对着朱伯点点头。众人在黄门侍郎的带领之下,穿过了廊道,走过了广场,上了台阶。来到了咸阳宫。“吾等,参见陛下!”四人躬身施礼。嬴政挥手道:“免礼,赐座!”在这偌大的宫殿上,嬴政坐在首位,旁边有几位郎中令护卫。而右边则是端坐着武成侯王翦以及如今的大秦上将军蒙恬,大秦左右丞相和大秦公子扶苏。“此次召见你们前来,乃是因为朕的仙师点化,寻得长治久安之策。”嬴政先是说明了原因,然后眼神带着一些复杂之色,看向了李斯。“李斯。”“臣在。”李斯连忙躬身道。嬴政:“你算是法家之长,给大家说说法家之学问吧。”李斯早就有所准备。他算得上是非常了解始皇帝的人。在嬴政说出要以四家之言来治国理政,派遣了黄门侍郎前来宣旨的那一刻,就明白自己要成为法家之长。当初,他便是凭借自己乃是法家之人而获得了始皇帝的亲昧。后来,在实行法家之政上,也表现的非常好。可惜,一朝仙门降临,就因为仙师之言,他便从大秦左丞相,变成了一个皇陵的管事。“陛下,法家之学重在法……。”李斯没有再把商鞅变法强秦的例子说出来,因为这件事情,大家都明白一些。而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列子,也是他这段时间,以及当初的所见所闻。国无法,不成序。嬴政又有一些舍不得李斯这种人才了。他所言的法,和楚风所言的法,几乎已经十分接近了。脑海里面想起来李斯这些年亲力亲为,辅佐他建立了现在的大秦。可是却又想起来,对方为了权力,联合了赵高一起写假遗诏,逼死扶苏,杀死蒙恬的未来之罪。那一点儿不舍,也就没了。现在,李斯只是法家之长,等用完之后,他还是要去修皇陵。李斯说的很好,也把国家需要法度的原因讲述的清清楚楚,最起码,伏念、相夫贤、朱伯已经认同。但是,却还是缺少了一个最为主要的内涵。那就是成文的法典。“仙师有言,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王朝要是没有法度,杀人便不会偿命、偷盗、抢劫、乱象丛生。百姓还如何安居乐业?王朝又该如何安定?大秦曾有商君变法而强势崛起,最终奋六世之余烈一统中原。朕明白,你们之中,有人还想着六国,想着以前的国仇家恨。但是仙师也有言。六国只会纷争,一个统一的中原,会让百姓们安居乐业。个人的抱负以及个人的仇恨,在国家大义面前,根本不值得一提。中原之人的敌人,乃是戎狄。是在外而不不在内。”嬴政的一番话,对于伏念等人,并没有太大触动。国仇家恨已经深埋有一些人的心中,他们会永远认为自己是六国之人,而不是大秦人。因为这是与生俱来的,他们生在六国,父母、祖辈都是六国之人。这一代人,对于六国的家国情怀,是最深沉的。眼见众人毫无波澜,嬴政便直接对伏念道:“伏念,你是儒家之长,也说一说,儒家之学问,如何?”伏念:“可。”这儒家的学问,那就多了去了。而伏念却以孔子之仁政、荀子之儒效为主题,讲述了儒家学问。这一讲,便是半个时辰,也就是一个小时的时间。嬴政很用心地理解其中的每一个知识点。毕竟他以前并未关注过儒家,也因为李斯和大秦以法治国,对儒家有着一些偏见。但是,仙师说过,儒家之学算是利大于弊,毕竟以其他几家学问治国,可能不会出现几百年之久的王朝。在这之后,自然是墨家和农家。“朕有言,要以四家之言治国理政,是因为仙师已言明,儒家教化万民、法家定法度、墨家主工事、农家主农桑、兵家则主战事,也就是对外。如此,才可有长治久安之机会。而不是以一家独大,又或者百家争鸣,凡是都有主次,这也是规矩。”嬴政在听完四家之学问以后,开口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