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传

《蒋经国传》一书是江南先生积多年心血之作,从六十年代起他就为撰写此书进行了材料准备工作,并为此而放弃了博士毕业论文的写作。除去进行采访和到图书馆查证资料外,为取得第一手资料,他曾多次回大陆,到浙江、江西等处实地采访。在他的努力下,此书的材料来源件件...

作家 江南 分類 古代言情 | 26萬字 | 84章
第61章
    台湾的辩解,声言“自发自动”。经国在事件前后,则从未露面。艾森豪威尔总统的声明,说“不似一无组织的行动”,可慌了蒋先生的手脚。据熟悉内幕的人说,蒋先生肝火大动,经国因而受到杖责。用常理推断,很可能是事实,在苦无证据的情况下,又只好姑妄听之。

    很多人,为经国辩解,那位想做吴凤第二的丁中江就这么说着:

    “对于这种难找证据的疑案,我以为从常识上加以判断,不管蒋经国个人心理上有没有存在着‘不喜欢美国’的因素,但他决不会愚蠢的来制造这么一个事件,一个儿子无论为了什么政治目的,决不至会做些替父亲找很大麻烦,让父亲向人道歉赔不是的事,除非是一个‘糊涂虫!’

    经国当然不是个‘糊涂虫’,丁中江承认,为了‘军中政工’,‘构成他(蒋)和美国不愉快的主要因素。’”[29]

    卜少夫把他比喻为‘希腊神话中的勇士阿齐里士”,“承受四面八方she来的冷箭和热箭”。说“经国目前处境之恶劣,并不下于大陆撤退前夕”。[30]

    至于何事“恶劣”,少夫做了自我回答。他说是“美国人士天真地误解”。六月九日,香港新闻、文化界应邀访台,[31]是台湾展开舆论攻势,纠正雷案不良影响的政府行为。美国方面,除了道歉、赔偿,则无能为力。但是经国因而连续六年,隐藏在幕后,好象被人遗忘了似的,他的行迹暂时从报章杂志上消失,拒绝记者访问报导,很少出现公开场合。官职是“行政院国军退除役官兵辅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负责领导荣民修筑全长三百四十八公里的横贯公路(主线加支线),经常奔走于东部的崇山峻岭中,做开路英雄。

    经国计算着,只有借飞逝的岁月,冲淡友邦对他的“误解”,以“沉默是金,消弭外间的蜚言”。反正,美国人是健忘的,艾森豪威尔政府快下台了,时间在经国这一边,耐心等待.定有云开日出.胜利在望的一天。

    辅导会的工作,首创于一九五六年四月,经国先是副主任委员代理主任委员,翌年六月真除。曾有人建议:“你何必花这么多时间做这种吃力不讨好的工作?”他回答道:“我们要讨谁的好?今天我们一切工作、服务,难道说都是为了讨好?”

    这位仁兄碰了一鼻子灰的原因,可以说,是其政治敏感性不够,不了解经国的处境和心思。倒是经国自己说出来了:辅导会的工作,是“政治工作”。

    又是美军顾问团的建议,国军士兵的年龄普遍偏高,被中共讽刺为“胡子兵”,与真相大致符合。为了提高战力,华盛顿掏腰包,qiáng迫蒋先生实施国军汰旧换新计划,以充员兵代替大陆抵台的职业士兵。

    这个问题,处理起来,颇为棘手,主要是这批人长年置身军伍,一则离乡背井,孤苦无依;一则出操上课,谋生乏术。假如无适当安置,将会产生社会问题,进而影响军心士气。

    经国勇敢地负起这个责任,自比“第三兵团”。除了“政治”,且有“良心”和“道义”的责任。他说:“我们同是生长在这苦难的时代里,多难的国家中,大家休戚与共,息息相关,对荣民是以感情、道义去服务,不是讲恩赐。”[32]

    基隆一位上年纪的荣民,曾老泪纵横地告诉经国:“你在江西当专员,我已开始当兵。”九十岁的沈治平,双眼失明,要求经国:“能不能找个好医生让我双目复明。”年轻军官王国英,两腿被pào弹炸断,经国去宜兰荣家访问,他说:“对不起,我没腿,站不起来。”[33]

    我们要承认,辅导荣民的工作,在当时台湾的官僚体系中,没有人能顺利执行此一复杂多端的庞大计划,因为,无人具备经国的权威。

    辅导办法,大致为:年轻而有志求学的,辅导就学;有工作能力的辅导就业;需要休养的使之休养;病苦的使之就医。辅导会创办了医院、荣民之家、农场和工厂。

    辅导会的成绩,如果予以客观评的,列为乙上。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他对立法院的工作报告中,就很坦白地说:“今天一般荣民的生活还是很苦,许多地方还不如理想,荣民的许多困难,还没有为他们解决。”有不少“荣民还在流làng街头”,更有靠神父施粥而果腹的荣民。

    开辟横贯公路,为经国担任八载辅导会主委期间,最明显的政绩。就经济效益而言,这条路,穿山越岭,披荆斩棘,耗巨资不算,因施工而丧失生命的荣民,即达百人以上。花这么大的力气,殊无必要。但就事实言,荣民们有气力,有胆量,却无特殊的技能,没有比这个计划更能吸收那样庞大的劳工数量。

    开山的工作,胼手胝足,没有机器,靠双手万能,没有补给,靠肩负手提,为的是“偏高”的工资,约合美金一元两角的血汗收入。三年十个月,全线通车,经国默默地完成一件大事,不能说非“五二四事件”的副产品,非他餐风露宿,有志竟成的巨大贡献。

    经国的思想里,原带有qiáng烈社会主义的本质,在台湾这一阶段,过去没有插足地方政务的机会,由辅导会而大展身手,也可以说,是他自苏联归国以来,最有始有终,将理想付诸实现的社会事业,时间愈远,许更能看得出他的功绩里程。

    他在白己的“守信簿”上,写着:“等待我们去尽力的事仍旧很多。”

    注释:[1]阳明山中正路一段六巷B1。

    [2]官方从未bào露刘的真实身分。

    [3]罗柏特著《戏剧式的军事审判》,香港《新闻天地》第485期,一九五七年六月一日,第4—5页。

    [4]同[3]。

    [5]台北《联合报》,五月二十三日。

    [6]台北《联合报》,五月二十四日。

    [7]刘奥特华著《我向社会哭诉》,台北《联合报》,五月二十四日。

    [8]同[3]。

    [9]同[3]。

    [10]殷海光著《雷诺事件的检讨与建议》(上、下)台北《自由中国》,第18卷12-13期,一九五七年六月十七日一二十四日。

    [11]同[3]。

    [12]同[10]。

    [13]同[10]。

    [14]《沉默的关注》台北《联合报》,五月二十一日。

    [15]《第六点计划》,台北《联合报》,五月二十二日。

    [16]此系唐棣先生告诉作者,时唐任中央党部四组总gān事,参与国民党中央若gān机密,现退休美国西海岸。

    [17]魏大刚著《我亲眼看见台北群众愤怒行动一幕》,香港《新闻天地》,第485期,一九五七年六月一日。

    [18]台北《联合报》,五月二十五日。

    [19]王大空事后曾为治安单位扣留侦讯,但不久获释。

    [20]同[18]。

    [21]同[17]。

    [22]同[18]。

    [23]同[17]。

    [24]死者吴麦涛,三十九岁,广东人,台北气象所工友。

    [25]`An Fmotiona常Upset”The Reporter, June 13, 1957.

    [26]“The Hayride is over", The Nation, June 8,]95i.

    [27]0. Ldrnond Club,‘一气he Dream Dissolves.”the Nation,tune 8, 197.

    [28]同[10]。

    [29]丁中江著《风风雨雨蒋经国》,香港《新闻天地》,第489期,一九五七年六月二十八日。

    [30]卜少夫著《我听知道的蒋经国》,香港《新闻天地》,第488期,一九五七年六月二十二日。

    [31]访台成员包括徐计(乙故)、陆海安(《真报》社长,已故)、刘捷(《新生晚报》总编辑,已故)、徐速(作家,已故)、张六师(军事评论家,已故)、huáng震遐(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总编辑,己故)、马彬(作家,己故)、李秋生、司马璐、薛斯人等。

    [32]李元平著《平几平淡平实的蒋经国先生》,台北中国出版公司出版,一九七八年五月。

    [33]同[23]。

    ----

    21雷震·《自由中国》

    每六年一次的政治季候风,又在宝岛chuī拂,七十四岁的蒋先生。面临睿智、勇敢的抉择—是退居幕后抑修宪连任呢?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