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一本饶有兴味的书,题名《没有家园的灵魂》,写的是发生在深圳特区的一件特大贪污案。作者杨黎光,为《深圳特区报》记者,也是一位报告文学作家。他从侦破这个案件开始,到最后将案犯押赴刑场枪决,一直锲而不舍地追踪采访。所以,写得生动、全面、深刻,富有文采。我是不大读报告文学的,但这件震惊全国的贪污大案,先前曾有所耳闻,后来拿到这本书,便手不释卷地读完了。 贪污、腐败是列入当今中国人十分反感的不良现象之一。多次社会调查、民意测验,都把这种丑恶现象,放在首位,是老百姓最深恶痛绝的。党和政府一贯反腐倡廉,对贪污罪也是严惩不贷。为什么这种腐败现象,屡禁不止,以致出现像深圳这样的一个千万元以上的大贪污犯?读后掩卷,不觉沉吟,看来把权交到一个什么样的人手里,是值得每个高层领导者认真思索的呀! 这个原深圳市计划局的财贸处处长王建业,当法庭宣判他死刑的时候,他喊出了“冤枉”二字,恐怕这样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学经济管理的高材生,一个据说很有能力的干部,走到押赴刑场,执行枪决的地步,他自己也心有不甘吧?如果,我们的机关,在使用干部、提拔干部上,能够严格把关,任人惟贤,他也许爬不到这个审批外汇的位置,也许不会一千多年,不被怀疑;如果,制度严密,规章健全,把篱笆墙扎得很紧,他也无计可施,只能望钱兴叹;如果,监察得力,检查认真,管理上无疏漏松懈之虞,他想作恶也会马上被捉住双手;如果,党内生活健全,经常进行教育,领导头脑清醒,严格要求下属,他也不敢以身试法;如果,发现蛛丝马迹,立刻采取措施,遏制于萌芽状态,一是损失不会这样巨大,二是他也不至于酿成杀身大祸。他喊这声“冤枉”,对造成他今天的这个下场,也不完全是他一个人的责任吧? 虽然,王建业罪有应得,但我们的政权机关,若是事事处处,都能做到未雨绸缪的话。至少,要是他的上级心明眼亮的话,即使王建业一开始就包藏祸心,也未必有空可钻。如果偶尔得逞,恐怕在早期就会发现,被处理了。所以,贪污犯的出现,必须具备三个基本因素:一是可以用来交换金钱的权力;二是可以钻空子的不健全制度;三是最少不了的,那就是麻痹失察的上级官员。这三者,缺一则贪污不成。 也许作者觉得这是题外话,也许作者为长者讳,也许是难以启齿的别的原因,我们只好想象,深圳市已经将这些把“牧羊”的任务,交给了“狼”的有关人员,按照党的原则精神进行了处理。我想为了防止再生出一个王建业来,深圳市值得总结一下这个教训。 王犯利用手中的权力,在两年不到的时间里,先后贪污了1000多万元。这对我们尚未小康的老百姓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据书中介绍,王建业走上犯罪道路后的逐渐变化,领导最后也察觉到一点,并准备将他调离这个重要岗位,但是,政治敏感大大落在了群众的觉悟后面。直到王建业案发被捕,才发现机关里养着一条狼,张着血盆大口,吞噬国帑。此时悔之,也为时已晚矣!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王有个情妇,是蛇口石化公司的业务部副经理。近年来,这个叫史燕青的女人,一改往日朴素形象,高消费得令人起疑。于是,检察机关收到了一封只有27个字的匿名信,提出了疑点。正是这封检举信,把这两个贪污犯,送上了审判台的。在查她的住处时,不但发现了王和史的洪都拉斯护照、香港的银行账号和几十万元现金。还在这个时候,王建业出现,遂也一并落网。这都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的侥幸,并不表示我们工作效率和必胜的把握。接着,居然在拘留期间逃逸,也说明防范上的诸多疏漏。该犯经云南偷越国境,隐藏在泰国,后被我方发现其踪迹,引渡回来。 由于这个案件,故事曲折,情节跌宕,该文先在报纸连载时,便轰动鹏城,顿时间,案件的进展,是深圳,也是南中国街头巷尾的热门话题。这当然是与杨黎光作为记者,同时又是作家的职业敏感、政治嗅觉、观察能力和写作技巧分不开的。记者着重于事实的描写,作家倾向于人性的开掘。他拥有两者结合的优势,便使这部书成为近年来报告文学中抢手的佳作,《十月》和《中华文学选刊》竞相刊载,也算是一时盛况了。 有的作品,令人感动;有的作品,则令人思索。这篇《没有家园的灵魂》,给人启发,它肯定能给一些地方,一些部门、机关、单位的负责同志,以警醒的教益,不妨认为是一份为政之道的生动教材。应该怎样识别眼皮子底下那些类似王建业式人物,防止他们以权谋私,权钱交换,贪赃枉法,聚敛无度的勾当,纯洁我们的政权机构,具有参考价值。虽然贪污现象,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流行病,按说和我们共产党是格格不入的东西。但是在商品社会中,经不起考验的共产党干部,难逃物质诱惑而堕落腐化,也是在所难免。所以,通过这个特大贪污案,值得汲取的教训,也真是太多了。 第一,对于党和人民所赋予的这份权力,交到什么样可靠的人手里,必须是慎之又慎的事。像王建业这种貌似忠谨、心怀叵测,看似干练、天性贪酷的人,有他的欺骗性,很容易以韬晦赢得领导之心,以伪善蒙住群众眼睛。因为我们谁也不是神仙,无法预知一个人在握权以后的变化。故而在交给一个人权力以前要考察,这倒是我们组织部门很在意的事情。但在交给权力之后,也不应停止对其政绩的考察,这就常常被忽视和放松了。因为,权力这东西,对于把握不住自己,意志薄弱的人,犹如鱼放在猫的嘴前那样,要他不受诱惑是不可能的,必然由小而大,由浅入深,走上犯罪道路。 第二,如果对掌握了权力的人,不加以任何外在的制约,任其为所欲为,听之任之,没有监督,毫无约束,也等于为这个人的滥用权力,大开方便之门。王建业就是一个例子,权力的膨胀、欲望的升腾、财色的诱惑、行贿者的千方百计,使他一步步堕落下去。所以,个人的品质、素养、党性和自制能力,这自然是很重要的。但客观上,必须要有起作用而不是摆设的检查机构,要有一定的对权力在执行过程中,能够核查的制度,要有以经常性的民主评议干部的措施,要有群众和舆论的公开监督。这样,即使王建业有信手一批就是若干万美元的权力,但也有严格的制约手续和监督力量,他还敢那样肆无忌惮吗? 第三,一个干部长期在同一岗位上担任领导工作,天长日久,有其驾轻就熟的便利,也有因循守旧的可能,有其相对稳定的优势,也有积习成弊的惰性。所以,轮岗就保证了源头活水的常新态势。最近提出来的公务员轮岗制度,不但有现实意义,也是及时的积极之举。王建业从吉林南下深圳,开头是谨慎的,表现也还可以,但在这位置上时间长了,便经营成为自己的地盘。因此,久握权力,必致腐化的说法,虽是不全面的,但也有一定道理。权力和腐败,并不构成必然的联系,但权力,对意志薄弱的人,确实是种可怕的诱惑。所以,像王建业这种蜕化变质干部,多年来,一直让他盘踞在这个拥有审批外汇权的岗位上,自然要形成一个受贿索贿,利益相关,彼此勾结,以致事发后能够庇护他逃亡的圈子。如果,早有预防措施,工作有变动的话,他也不会在泥淖里越陷越深,而不能自拔。 第四,从这次特大贪污案,起于一封群众的匿名信来看,不明来源的财产,是观察干部是否廉政的一个重要窗口,也是反贪污受贿的一个突破口。因为王建业的情妇,突然拥有一辆自己的漂亮小轿车,这才使人产生疑点而检举的。如果她和他的上级部门,不是那么十分糊涂,稍稍具有普通老百姓的那种敏感,对于这些握有权力的干部,他们的消费水平,超过其工资十倍、数十倍者,如无正当来源,其中必有不可告人的诡秘,提高一点警惕的话,那么,也不致让小小处级干部,变成十恶不赦的罪犯。总是把这些苗头,看做生活小节,或视若无睹,或不以为奇,于是百丈之堤,溃于蝼蚁之穴。 于是,我不禁想起《资治通鉴》里,唐德宗与宰相陆贽的一段对话。帝曰:“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陆贽曰:“监临受贿,盈尺有刑,至于士吏之微,尚当严禁,矧居风化之首,反可通行?贿道一天,展转滋甚,鞭靴水已,必及金玉。已与交私,何能中绝其意,是以涓流不绝,溪壑成灾矣!” 皇帝劝手下的宰相,收受礼品,认为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实属荒唐。这种现象,和我们今天某些干部,一掷数万,数十万元地装修房屋,建造小楼;花钱如流水地宾馆包房,餐厅大嚼。甚至像桑拿、卡拉OK,也绝非区区工资能负担得起的高消费。他们的上级主管,倒未必劝他的部下“受亦无妨”,但有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只当看不见的。 陆贽说得好,你今天收下了鞭子和靴子,下一次就该要人家的金子和钞票了。所以,要杜绝贪污现象,加强办案力度,使王建业这样胆敢贪污者伏法,是一个方面。防微杜渐,防范于未然,也是一个重要方面。这样,使得那些心怀不轨之徒明白,像陈老总那首诗中所写:“劝君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样,政治生活、社会风气才能健康地发展。 这部书受到欢迎,在于作家,把握住“民心所向”,写出了人民群众对于贪污现象的切齿痛恨。另外,书中政论文笔的犀利锋利,批判语言的尖锐深刻,描写王建业和史燕青的欲望膨胀,堕落变质,陷入犯罪深渊的心理剖析,探微寻踪,入木三分,也是成功的原因。惟一遗憾的是,产生王建业式罪犯的温床,那些官僚主义者的嘴脸和行径,要是加以深挖的话,这本书的价值会更完备的。 不过,像这样警醒世人的文学作品,多出现一些,也是作家对于社会责任感的一种承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