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子科举养家(种田)

梦想当咸鱼的顾玉成,一觉醒来成了顾家二房的顶梁柱。看着小萝卜头似的妹妹,顾玉成爆发了前所未有的斗志!他要发家致富!他要读书科举!他要美女如云!艰苦奋斗后,实现了前两条。至于第三条……宋琢冰弹了弹手中长刀:“嗯?”

第51章
    真正的无情无义。

    顾玉成背得两眼发花,对五经四书的熟练度迅速增长,一开始还要仔细思考才能对出来,大半个月后便能脱口而出。

    “不错,如此县试便无虞了。”顾仪满意颔首,“从明日起,便教你对对子吧。待学完对子,就能做文章了。”

    他这个学生收得真不错!

    虽然基础比不上从大家族学里出来的人,但非常勤奋,进度明显。最重要的是对他这个老师言听计从,jiāo待的作业永远jīng心完成,还能举一反三,自己加点功课。

    又通透又勤奋,只可惜不会作诗。

    这也不是什么难事,待他调.教一番,便能有个吟诗唱和的弟子了。

    清平县文风不盛,镇日里只能和谭思德连诗对句,不过十几天他就借口公务躲开,真真可气!

    作者有话要说:三更在七点~

    超感谢订阅的小伙伴,比心233

    记得用app哟,最划算

    第25章 背书&礼物(三更)

    顾玉成不知老师对自己有这般高的期望, 还在苦苦和对子做斗争。

    这种对子并非《时古对类》里的“马蹄秋水,虎尾chūn冰”、“日月一生易过, 乾坤万古长存”等读来朗朗上口的句子, 而是从四书五经里面选出词句来对, 考的还是对经义的熟悉程度。

    譬如“君子周”可对“小人比”, 都是出自《论语》,就非常简单。但这种题目基本不会出现在科场中, 即使县试的小试也会从不同书目里挑选词句,再要求用其他书里的句子来对,从七八字的短句到长短句, 跨度大且容易出错。

    顾玉成对了两天,便开始将能对上的句子分别摘抄记录下来, 攒了特别厚实的一大本。以这个本子的记录为基础, 再次jīng简和筛选,没几天就出了个相当完整的习题集。

    他捧着习题集背诵的时候,被顾仪瞧见, 问了两句后又神色复杂地走开。

    顾玉成不明所以, 见老师没有反对,便继续背诵。靠着这种jīng准度极高的复习方式, 比顾仪预料中更早地跨过了对句阶段, 开始诵读名家文章。

    这时候就体现出老师的作用了。

    顾仪不但自己写得一手好文章,还珍藏了许多书,挑挑拣拣给了顾玉成十来本,让他熟读即可。

    “这些文章再好, 科场也不能照着抄。你每日多家诵读几遍,体会其中文脉气理,能在自己文章中发挥一二,就是有所得了。”

    顾仪将书给出去,jiāo代顾玉成不可懈怠,就驾车出城游玩去了。

    顾玉成:“……”

    他这个老师真的很随性了,以至于偶尔让人觉得,要不是他曾经上过十几年学,有一套完整的逻辑和学习方法,为了生存又自制力很qiáng,是万万跟不上这种教学法的。

    或许是因为顾仪天资聪颖,又教惯了族学里培养的学生,所以才进度这么快吧。

    毕竟科举取士的淘汰率非常高,可以说是万里挑一,顾仪能成为二甲传胪,智商自然远超常人。

    他必须要加倍努力,才能不被老师放弃。

    怀着这般qiáng烈的学习信念,顾玉成回到家就开始翻看这十几本书,发现里面夹了三本顾仪的文集。

    顾玉成:“……”

    这必须得熟读并背诵!

    .

    顾玉成日夜苦读的时候,豆浆和豆花已经从兴隆酒楼的特产,变成了整个县城的头号小吃,并迅速在周边村镇流行开来。

    特别是倒霉遇上蝗灾的宁安镇。

    宁安镇与隔壁应县接壤,前阵子铺天盖地的蝗虫从小镇上空飞过后,茅屋上的草都去了一层,更别提庄稼了。

    也就是huáng豆太硬,才剩了不少。其余细粮粗粮,几乎被蝗虫一扫而空。

    这种程度的灾害,远不到能让朝廷赈灾的地步,村民们只好勒紧裤腰带硬撑,一个个饿得面带菜色。

    本以为要熬不下去,谁知县令大人派人过来,将人都集中到一起,当着他们的面,征用了几口石磨,将圆鼓鼓的大个儿huáng豆倒进磨眼儿,就磨出了雪白的豆浆,还将豆浆点成了豆花!

    热腾腾的豆花下肚,几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当场跪地痛哭,感谢县令大人救民于水火。小孩子不知事,端着碗还要再吃,大人们嘴里骂着,脸上的颓丧之色却一扫而空。

    huáng豆是粗粮,又硬得很,煮熟特别费柴火,他们家里都多多少少存着些呢!

    有了这简单易学的法子,宁安镇灾情立解。谭县令一时间官声大振,连城门口收进城费的箱子,都有人特意多塞几个铜板。

    有得必有失,兴隆酒楼的豆花生意就一落千丈,但孙长厚也不发慌。因为有个毛脚伙计点豆花之后就跑出去上菜,锅盖上又压了东西,竟是机缘巧合下做出了豆腐。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