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门就看到了一辆绿色的自行车,眼睛立马放光芒,“师傅!是不是我的信?” 中年男人点点头,不过没拿信,确认道,“你是林小红吧?” 林小红连连点头,“我是,我是。” 这时候一个大娘气喘吁吁的小跑过来,“小红,这人找你的。” 林小红赶紧感谢,“谢谢大娘。” 她说的么,又没门牌号,对方咋找她家门口的。 “小红,有你包裹啊?”大娘惦着脚尖往人家兜里看。 中年人将信递了过去,林小红接过,拿眼睛扫扫,是省城画报的回信,终于等到你!“谢谢师傅。不是包裹,就是一封信。” 林小红略略解释了下就准备进屋了。 着急看信呢。 邮递员也推自行车拐弯了。 “小红,谁给你写的信啊?”那个大娘还在刨根问底,还有点要跟上来的意思。 林小红有些无语,真想问她是不是住海边,咋管那么宽呢。“亲戚。” 快走两步,将木大门一关就往屋跑。 一进屋就被仨崽围上了,之前没让他们跟着,也好奇着呢。 林小红甩甩信,“这是信。可以让很远很远的人和咱们联系。” 她拿着信封给孩子们仔细讲解,“你们看,这是收信人的地址,这封信是别人写的我的,所以这块就是咱们家的地址,下边是寄信人的…” 林小红讲的很是仔细,连邮编、邮票都没落下。 将信拆开之后又将信封jiāo给他们研究。 还给仨崽一个任务,就是尽量将邮票完整的撕下来。 她可以培养一下孩子们的集邮兴趣。 这样她就有借口买邮票了。 不过现下重要的是看信,将信纸展开,一句句的阅读起来。 一口气读了两遍,林小红才松了口气抬起头。 信虽不长,信息不少。 好坏参半。 好消息是省城画报社是向外收画的,如果是封面,报酬有十块钱呢,内画也有五块。 坏消息是她们不收蜡笔画。 所以想向他们投稿,先要弄到颜料。 信里也说了,省城的百货商店就有卖颜料的。 “看来想挣钱就得先投入啊。” 其实这个道理林小红懂,但不是穷么。 不说去趟省城多么不便利,就是颜料价格她也不定能承受。 要是能找人帮忙打听一下(价格)就好了。 可也不好再给画报的人写信了,人家能回信已经仁至义尽了,不能得寸进尺。 还好有县报兜底,她有了收入,也没那么急迫、焦虑了。 “娘,我们撕下来了,一点没坏!”大江兴奋的展示着。 “嗯,很好。”林小红让他们找个没用过的本子,将邮票压里头。 这个邮票属于这个年代比较常见的,是红底的主席、语录。 林小红将信又装回信封,将这封信锁进柜子里。 也许以后能用得到。 林小红的第二封信是在五天后收到的。 里面内容更丰富一些,写了三个京城收画的地址。 还有不少鼓励。 林小红能看出来,这位写信人对她很有好感,非常欢迎她投稿。 还说如果她们画报不采用,她可以帮忙投到其他的地方。 可惜人家仍然是不收蜡笔画。 不过收底稿,不上色也可以,但是价格会比较便宜。 林小红疯狂心动。 她忍不住翻看起自己的画本来,看看可以投几份。 至于会不会被骗,有什么关系,只不过làng费几张纸一个邮票罢了,这个成本她承受得住。 一旦成功,她就又有一个经济来源了。 多挣一些就可以去省城买颜料了。 想要画出点名堂,颜料、画笔、画纸都要买的。 必先利其器嘛! 林小红激动的直亲这封信。“等娘挣钱了,给你们买肉吃!” 发下豪言壮语,跟着她有肉吃! “吃肉!吃肉!”这是一听肉就激动的李小河同学。“啥时候吃?” 林小红被逗笑,“今天中午就吃。” 上次买的狍子肉还剩一大半呢,她得了这么好的消息,必须庆祝一下。 李江也跟着咧着嘴,立马又收了回去,“娘,不留着过年啊。” 李小溪眨巴着大眼睛,小表情明显有些纠结。 也觉得隔一天就吃肉有些奢侈。 林小红大手一挥,“年前还要分猪肉的。” 她心里有谱着呢。 “不是还有两块冻豆腐么,狍子肉炖冻豆腐块,再加一些萝卜块。”有点乱搭,也不知道味道如何。 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又称小人参,可以多吃一些。 因为中午吃肉菜,仨崽崽热情高涨,gān活效率高了不少。 “娘,还给大爷爷那送么?”李江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