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瑾妃传

永和宫内寂寥无声。抬起头,只见得晴丝在树下偶然一闪,斑驳耀眼。幼时度过那样多的诗,写过那样多的字,这一生这样长,可是都已结束了*******************************************************************公元二零一四年。...

第72章 如了你的意

    载湉说着,目光中充满了愤然之色。

    荣寿见了,心知不妙。知道这母子两个是杠上了。因就在其中打圆场。荣寿看了看皇上,又瞧了瞧老佛爷,就笑:"这是怎么了?这说着说着就来气儿了。可见,到底是母子,脾性都一样。"

    太后听了,还是绷着个脸。老太后是个爱脸子的人,如今在皇上这里吃了一瘪,面上总觉过不去,况她在宫里,又威风了这么多年。

    荣寿见太后阴沉着脸。就暗地里拿眼示意载湉,悄声在一旁说道:"皇上。好歹老佛爷上了年纪了。皇上您说些好话哄一哄她,也就完了。"

    不想因涉及国家大事,载湉的心里还是不平。因而也就不想与太后赔笑脸。荣寿见皇上不理,面上也有几分尴尬。只得自言自语地道:"真正,我也是没辙儿了。也罢,我还是早早出宫。以后再不进宫得了!这入了宫,看见这边太后瞪着个眼,那边皇上不高兴,可是叫人为难。"荣寿说着说着,忽然就流下了泪来。

    皇上听了,便深深叹息了一声。他这个皇帝,坐得如坐针毡。他思了一思,决定还是要先妥协。无他,因他心里,突然想起老师翁同龢的告诫之语了。

    "皇额娘,是儿臣出言不逊,儿臣像皇额娘道歉。"载湉说着,碰了一碗茶,敬与太后。

    太后见了,本不想接的,但想了一想,还是将茶碗接了过来。她重新又坐下了。"皇上,明早你来一趟储秀宫。我要好生与你说一会话。自打你大婚了,亲政了,咱们娘儿俩还没怎么聊天。"太后的语气低沉无力,透着沉沉的悲凉。似乎皇上若再激进一些,她的心里就也会软,就会点了头,就会随了皇上的意思办去。

    "儿臣知道了。"载湉心里叹了口气。

    过了会子,太后方领着荣寿出了皇帝的养心殿,慢慢往储秀宫走去。太后不喜坐轿,只喜两腿走路。六十岁的人,穿着花盆底儿。走起路来,也还麻利?。因荣寿今天是站在皇帝一边的,太后对她也有气,也就不让她搀着走。

    "老佛爷。今儿个老佛爷可是怪我多嘴?"荣寿小心翼翼在旁道。

    "我哪儿敢?您是恭王的大格格,道光爷的亲孙女,真正的金枝玉叶。"老太后生起气来,只像个小孩子似的。

    荣寿听了,就哭丧着个脸,沮丧说道:"老佛爷您这样说,可见还是对有气。"

    太后就道:"我没气。皇帝亲政了,身板硬了。敢和我对着干了!我该为他感到高兴。我也为你们感到高兴。真正你们比亲姐弟还亲的。有你这样护着皇帝,我还担心什么呢?"太后一面走,一面就过了皇后住着的钟粹宫。看着那一侧的宫门,太后就道:"我真正是为你们高兴。再只要皇后和皇帝和睦,生下一个阿哥,我便万事都了了。"

    荣寿听了,只得又赔笑:"老佛爷。您是知道我的性子的,就和我阿玛一个样。今儿个我说错话了。老佛爷若叫我掌嘴,我就掌嘴。"荣寿说着,就要举起手拍脸子。

    太后见她认真了起来,就长长一叹道:"你这孩子。我不过说两句抱怨的话。你就当真了。真正,我是将你当知心人儿,才这样不管不顾地发起脾气。若是将你当外人看了,我也就不这样了。"太后就问:"如今你抱养的那个孩子。可还听话?"

    荣寿见太后提起她领养的儿子,就笑了一笑,说道:"那孩子倒是挺乖的。刚来时可不是现在这样,每天早上醒了来,就是哇哇大哭的。老佛爷您也知道,我十七岁上守寡,也没侍弄过孩子,真是不知怎么办才好。不过,后来也就好了。"

    太后听了,忽然就握了她的手道:"有个孩子好,总比一个人冷冷清清儿的。待过个十来年,孩子大了,就会娶媳妇。你那公主府内,又是和以前一样地热闹。"

    太后气来得快,消得也快。待到了储秀宫宫门口,太后便告诉她:"我刚才想了一路了。皇上要开战。就让他开战吧。这仗以后还是要打的。既然要打,不如就提前打。"

    荣寿听了,就道:"老佛爷这是在让着皇上?"

    太后听了,就摇了摇头,淡淡道:"也不是。我之所以拖着不宣战,无非想息事宁人。那日本的国力能有多大?当真一出兵,朝鲜就因此灭国了?我看也不尽然。不过既然皇上坚持为之,我也只好往另一方面想了。"

    荣寿听了,就问:"哪一方面?"

    太后就告诉她:"对日宣战,为的不过敲山震虎。那北边的俄罗斯,从来就不是个好东西。只比那法兰西英吉利还坏的。那毛熊子总想着将北边的海参崴夺了去。那自古以来就是我中国的领土,岂能让他们染指的?若现在不宣战。只怕以后它们会联合日本。这样就与我大清不利了。"

    荣寿一听,也就明白了。

    到了明日,载湉果然早早地过来与太后请安。太后梳了妆,出来见了他。

    "儿臣给皇额娘请安!"载湉对太后跪下。

    太后休整了一夜,已然决定与皇帝妥协。"坐吧。"太后示意皇帝坐下,并挥了挥手,叫李莲英等几个太监出去。

    "皇帝。今儿个我打算如你的意了。"太后悠悠看着载湉。

    载湉听了,并不能解其意。昨儿个,荣寿出了储秀宫后,并未再去养心殿。

    "皇帝。我打算改了心意了。这对日宣战之事,你说了算。本来,就该你说了算。我不过一个上了年纪不中用的老太太。"太后看着他。

    载湉一听,心中拿捏不准,究竟太后是不是说的反话。因就迟疑问道:"皇额娘,儿臣也不愿逼迫了皇额娘。这对日宣不宣战,儿臣的心里也斟酌了一夜。"

    太后见皇帝言语谨慎,说得折衷。就又道:"皇帝。我决定不为难你了。我看这日本一向也有野心。该是时候给他们一个教训。李中堂向来就是朝廷中的和派,这点和恭王一个样。他的意见你不赞同,但也不要过分驳责他。这上了年纪有威望的大臣,总是要一点脸面的。还望皇帝体恤体恤才好。"

    载湉一听,便知太后所言不虚了。他的心里很复杂,想了又想,他只是这样说:"儿臣知道了。"

    太后又道:"你是我看着长大的。你心里想什么,我都清楚。如今,李中堂等办洋务的,也在各处开了煤矿局,办了纱厂面粉厂的。也从外国买了几艘大的轮船。那操练的士兵们也都希望打一回真正的仗。如此,你去安排人选吧。"

    载湉听了,方要启口。太后又问:"到底,我还要多问一句。到底你派的谁出使的朝鲜?那个职位不大,但实权可不小。若此人果真将朝鲜内乱抚平了,那朝鲜的王室只会将他当作救星的。"

    载湉就道:"儿臣派的是河南项城人袁蔚亭。"

    太后听了这个名字,觉得耳生。因问载湉:"莫非是个不知名的后生?"

    载湉就道:"此人是李中堂一手举荐。儿臣须给他一点面子。"

    太后听了,想了一想,方又道:"也罢。若他不堪此任,想李鸿章脸上也是无光。好了,你跪安吧。这会子,我知道你那养心殿很忙。"

    支持:↘完♂本♂神♂立占↙喜欢本站的朋友可以多多推荐给更多爱看书伙伴们!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