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他說完,朝官是議論紛紛的,還朝王易看了過來,王易只能睜大眼反擊對面的眼神。 “肅靜!”還好禦史大聲喝道,一下子安靜下來。 “請陛下禦旨兵部,早日點檢德勝門外虜之首級,為我朝遼南鎮兵將續功。”孫承宗大禮叩拜後,又道: “我之官兵死傷者不足二千余人,遼南鎮擒斬者不下萬人,,器械馬匹遺棄殺傷者又不可勝計……即以功準之,尚可侈京觀而誇廷獻哉。” 孫承宗知道2000的戰損還是進宮前,和王易倆人閑聊,才知道這個數,實際是多少王易也不知道,只是各營回營大概統計了一下。 別看帝師已老,聽他剛剛所說,可是心狠手辣。 意思很明白,又不是寫文章,所以白話比較多。 中心思想就二條,一為奏請馬上點檢首級,二為獻俘儀式後築京觀為朝廷誇功。 殺氣騰騰啊,俘虜可不少啊,本來王易還想著拉點去哪個島種田,計劃又落空。 “善!”隨著崇禎說出一個字,既出口成憲。 “臣領旨!”文官隊伍中走出一人,叩拜道。 隨後崇禎寶座台階下又一太監宣讀上好蠶絲製成的綾錦織品,圖案多為祥雲瑞鶴,富麗堂皇的聖旨: “奉天承運皇帝,製曰:遼南鎮總兵官王易,淑慎性成,勤勉柔順,雍和粹純,性行溫良,克嫻內則,淑德含章不少於一萬字。著即冊封為經略,統帥京畿附近所有援軍,欽此。” 大明有“詔、製、誥、敕、諭”五類,用法和效令各有不同。 “詔”,這是一種正式的、公開性的官方文件,有堂皇正大、廣而告之之意,多用於國家大事、朝廷要務。 製”則是由皇帝親自草擬,甚至親自書寫,其格式與重要性不遜於“詔”,側重於國家公務。 “誥”和“敕”都有告誡、勉勵的意思,本意為“天子之命辭”,多用於封贈等含有誡勉之意的事務。 “諭”,這種聖旨不如前四種正式,用法也比較隨意,分場合而定。 這是每一個官員都知道的,王易還是第一次來時,培訓過這些。 “臣領旨!”王易學著前頭那文官的做法來了一遍,就是嗓門學不來,可能那員兵部官員練太久。 叩拜完,台階上地太監緊接著走下遞過聖旨。 王易接過後,退回原來班列。 不要奇怪為什麽武官也能當經略,這個月剛涼的滿桂也是當了沒幾天就被建奴收拾利索。 “王愛卿可有複遼之策?” 寶座上的崇禎大帝滿懷希望地望了過來。 “.” 上個回答你的還蹲在大獄裡呢,王易知道那人跑不了,不禁暗自樂道。 見到皇帝親自問起,必須要回答,於是組織了一下語言道: “陛下,昨日建虜大敗而損失慘重,我攻虜守之勢已成,現在複遼的計策,不外乎朝中重臣往年所提出的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防守各墩堡防止起逃竄遊擊,集合全國兵將一鼓作氣進攻的策略,循序漸進而不在突變猛進,在追求實效而不在貪圖虛名,這是臣與遼南鎮官兵所能做到的,另外軍中可驚可疑的事特別多,應當以成敗為言論,不必計較細節和過失。” 好懸一口氣說完,考慮到崇禎疑心比較大,還喜歡宰了失敗的大臣,特意多說了一句,停頓一會又道: “如有君命,給臣便宜之事,定三年複遼土。” 考慮到如果有幾十萬大軍聽他指揮,別說三年,二年可能都不用,北方的大江烏龜陣一完成,建奴全部都要上山當猴子。 “.” 崇禎和眾大臣。 所有人的想法就一個,此人已經驕傲自滿,牛皮吹得比上一個還要大。 “好了,此事到時再議。” 崇禎遠遠地望見,瞪大眼睛地王易面露失望之色。 “特麽的,為什麽老袁就可以?”王易還指望早點複遼,他開發東北平原的發速度還能加快,而且早點平定建奴朝廷還能早恢復元氣。 他也可以專心將西北一帶的饑民,拉到外面戰地盤,沒必要和這幫人擠一窩。 早朝接下來又是拖時間,不過王易已經沒耐心也沒有辦法,只能和對面文官眉目傳情。 終於聽到“退朝”後,所有人三拜九叩在皇帝離開後,魚貫而出。 “王總兵,還請等一等。” 王易出了宮城準備離開時,兵部領旨那人喊住他,於是停下稍等片刻。 “不知這位老大人有何指教?” 畢竟是要點檢遼南軍軍功的,他也很客氣,況且還是個老人家,所以等他一到首先就見禮。 “ 本部院填為本兵申用懋,今日已領旨點檢遼南鎮軍功,待我兵部各史官一起出城可行?”申用懋首先自我介紹一下,又叫王易等他一起去。 “原來是申老大人,下官也不消時間,到時不急。”遇到這麽積極的高官,還親自去點檢,王易哪有拒絕的道理。 本來昨天還計劃今天調各營繼續追擊建奴,不過三更半夜入朝,已經耽誤不少時間,多耽誤一二時辰建奴也跑不了多少裡。 而且他們兵馬還不少,依照皇太極陰損的性格少不了埋伏一波,現在他還能調集慢慢趕來的各路兵馬,免費的苦力也不能不用啊! 於是倆人等了一刻,集合兵部所有空閑的官史,直奔德勝門。 等了目的地後也很方便點檢,亂七八糟的繳獲早就收拾成一堆堆的,兵部官吏應該以前做過的次數不少,沒有一人發咻,仔細點檢起來。 看地王易一陣惡心,血淋淋得首級他到現在都不敢去看,所以擺的距離帥帳遠遠的。 兵部的本兵肯定知道朝廷地各路兵馬,所以王易現在有求於他,就請到帥帳,詳細請教各部情況。 老人想的周全,直接掏出一份調兵奏報出來,看著密密麻麻的字,王易不禁眼花。 仔細耐心觀看後,大概都知道各種情況,兵部十一月初一就發出調兵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