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1章 排除法 唐虒雖對魯肅保持懷疑,但對龍驤的眼光深信不疑。 龍驤私自佔著合肥,並沒有任何官方身份,也沒資格給魯肅授官職,只能以軍司馬的名義,讓魯肅代替曹性,成為軍司馬府的主簿,全面負責合肥軍政。 曹性個人能力有限,職務被奪非但不介懷,反而心悅誠服卸下重擔,專心負責外部情報,而他近期的重點,就是把警戒范圍向南擴,嚴防巢湖賊帥鄭寶來寇。 高人一出手,就知有沒有。 魯肅只花了三天時間,就帶著自己那十來個吏員,把原來合肥的龐雜政務,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條。 馮忠、唐虒、曹性無不折服,也同時讚歎龍驤知人善用。 七月初,合肥城內的黏土用盡,當年製磚燒窯的工作結束。 原先在城西製磚的民夫,一半被安排去修繕城牆,另一半被安排到城外清理護城河。 一日,龍驤與魯肅來到合肥南門城樓。 舉目眺望,城外金燦燦的原野,那是即將成熟待收的稻谷,城上城下是忙碌的百姓。 因為每日口糧供應充足,所以頂著烈日乾活也沒人叫苦叫累。 龍驤看著眼前這一切,一些感慨在心中升騰。 華夏從古至今的百姓,真是世上最聽話的人。 但凡官家能讓百姓填飽肚子,他們都會任勞任怨地乾,除非是真的活不下去,才會拿起農具為他人的野心賣命。 “哎” 龍驤情不自禁的歎息,讓旁邊的魯肅疑惑轉身。 “雲起,何故歎息?” “亂世之秋,民生多艱,黔首黎庶,吃上飽飯不易” 魯肅捋須安慰:“漢室傾頹、豪強林立,合肥這種安樂,已殊為難得,雲起何必悲秋?你能解決百姓溫飽,已是個中翹楚。” “我就擔心好景不長,鄭寶盤踞在巢湖南部,離合肥也不過百裡,真擔心他引兵來攻,合肥可沒有準備好” 龍驤滿臉嚴肅,自從知道鄭寶的威脅,他最近一段時間都覺得不踏實。 “雲起既然擔心兵禍,為什麽不願多招兵馬?城中那三百多人確實勉強,即便把護城河全清理出來,破城也是早晚的事” 龍驤解釋:“合肥之民不足萬人,如果把青壯都征募為卒,沒人種田咱們吃什麽?我覺得存糧還不夠,再多等一等好了。” 魯肅皺著眉提醒:“合肥吸納的流民越多,百姓的活動范圍就越廣,也就更易被鄭寶發現,根據每月流民數量來看,年底總人口能破萬人,你應該先定個計劃,也適時地找些青壯參與訓練,否則起了戰事,再招來不及。” “計劃是有的,今年稻谷長勢還行,我想等到夏收結束,就組織新來的流民墾荒,然後再種植一季粟麥,等到冬天農閑時募兵。” 龍驤不待魯肅回答,跟著又問:“我沒興趣對外興兵,子敬認為多少人能守住合肥?” 魯肅想了想,捋須說道:“若是隻防鄭寶,兩三千人就夠,若要防別的強敵,自然是越多越好” 龍驤聽得一怔,追問:“別的強敵?合肥自給自足,也不打算得罪誰,什麽強敵會盯上我?” 魯肅搖了搖頭,指著旁邊的施水說:“匹夫無罪懷璧其罪,合肥南接巢湖、北抵壽春,是江淮之間的戰略要地。 無論以後是曹操南下江東,還是孫伯符要北伐中原,咱們這裡都是必經之地,雲起既然選擇此地,絕對不可能與世無爭” “我當時也是臨時起意,要在淮南秘密存放十萬軍糧,也就只有眼下的合肥合適.” 龍驤歎了口氣,突然腦中想到什麽,便好奇向魯肅提問:“曹操挾天子以令不臣,各州郡名士皆去投效,子敬所在的東城孤懸在外,為何選擇南下而不北上?” 魯肅微笑沒回答,而是扭頭反問龍驤: “我也覺得很奇怪,雲起當初誤走譙縣,知道逃回淮南九死一生,你當時為何不投曹操?躲在他這棵大樹下,總好過在合肥白手起家。” 龍驤肅然舉起右手,亮出四根手指,言曰:“不投曹賊原因有四,一是曹賊奸詐欺君,不配當我之主; 二是忠叔和兄弟們在合肥等候,我若不回是無德無信也; 其三曹性飛箭重傷夏侯惇,此人與曹賊關系匪淺,窮途去投若羊入虎口;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家父昔日死在曹軍之手,我豈能效忠殺父仇人?” “有理有據.” 魯肅拈著胡須頻頻點頭,但沉吟片刻又繼續追問:“肅我磨雲起之言,似乎仍忠於漢室,莫非有向往之主?” “嗯算是吧。” 龍驤輕輕頷首,回答得很含糊。 魯肅頓時來了興趣,他一直覺得龍驤到合肥布局,一定受了什麽高人的指點,否則想隱世也不該選擇合肥。 “雲起心向漢室,此前棄袁術,不看好孫策,又視曹操為仇人.” 魯肅一通分析之後,說出自己都不相信的答案:“雲起心中之主,莫非當今天子?” 龍驤一愣,擺手笑曰:“天子自幼被各諸侯控制,現在落入曹賊之手,憑他的能力和威望,恐無力挽漢室於狂瀾.” “那是袁紹?” “非也。” “總不能是呂布吧?” “更不可能。” “漢室.是劉景升?” “都不是,子敬不要猜了。” 魯肅用排除法說下去,早晚會鎖定到劉備身上。 只是現在的劉備未遇,龍驤要是給出肯定答案,擔心魯肅會說自己有眼無珠。 放著‘潛力股’孫策不去追投,反而去投快‘退市’的劉備? 龍驤打斷魯肅,快速轉移話題:“子敬也說說自己情況,天下諸侯可有不少,為何獨獨看上孫伯符?甚至還想投那賊帥鄭寶,怎想的?” “我可沒說要投鄭寶,只是友人建議,至於為何是孫伯符,我有自己的想法.” 魯肅停頓整理思緒時,龍驤忍不住出言打趣,“你這朋友看來是損友,子敬以後最好保持距離.” 魯肅沒有搭話,而是繼續剛才的問題。 “天下諸侯各聚雄兵,但有能力一統北者,必是袁紹、曹操兩人之一; 而可一統南方者,則是劉景升、孫伯符兩人之一;最後大概率南北對立,由兩個諸侯二分天下; 孫伯符最年輕,在四人中最晚成事,現在去江東機會更多,當然也因為周郎的緣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