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齊聚 李淵同樣曾任千牛備身,而且是好些年,因而與皇帝的情份還是比較深厚的,雖然並不影響楊堅打壓李家。 陛見後李淵先是規規矩矩的向姨父檢討了自己在外任太守時疏於政務等過錯,楊堅也是毫不留情的批評了他一頓。 但批評後還是道:“如今是多事之秋,你回京了也好,便先領城門校尉, 城門校尉聽著不怎麽樣,但其實也是從四品的官職,掌京師城門屯兵,此職歷來多為皇帝外戚寵信所把持。 楊堅這時候把李淵放在這兒,顯然也是覺得太子被廢後朝局有些混亂,需要一個信任的人負責城防。 若李淵只是沒有爵位的後族外戚,那定然是歡喜的,但他是李氏的族長大隋的唐國公,嫡長子年紀尚小當你的千牛備身也就罷了。 老子這把年歲了,在外給你當個下等州的太守,被伱叫回來罵一頓,還要給你看城門,這未免有點欺人太甚了吧。 但李淵還是恭敬的謝過,並再三表忠,讓楊堅頗為滿意,忍不住與外甥說起了家常話。 李淵捧著楊堅說了一會兒後將話題引到了秦王楊俊身上,醞釀了一會兒後道:“秦王殿下仁恕孝順,自小便篤信佛法,只是在外被小人引誘,稍有奢靡享樂,並非大罪過,不應至此,願陛下詳之。” 楊堅有些意外的看著李淵沉聲道:“朝中近來也有人勸朕立秦王為儲,你也是這樣認為的嗎?還是秦王請你來做說客!” 李淵趕忙解釋道:“臣也是與幾位殿下一同長大的,秦王病後因帝後責罰,萎靡不振,臣心中不忍,因而求情。” 楊堅根本不信,只是冷哼道:“朕膝下有五子,廢太子奢靡好色,因而被廢為庶人,楊俊所犯之過與楊勇無異,今尚且能保留了王爵之位,已是朕憐愛之故,若是赦免複職甚至立其為儲,何以約束其余皇子宗親!” 說罷還不解氣,讓李淵親自去秦王府上傳口諭,李淵聽完後面露難色,但在楊堅越發冰冷的眼神中奉旨離去。 秦王府就在太平坊,出了含光門便是,秦王府裡面也聚集了不少官員,但品級都不怎麽高,而且不少都是陳朝舊臣。 李淵奉旨到,楊俊在嬪陳氏的陪同下出來接旨,陳氏乃陳叔寶第五女臨成公主。 楊俊身材高大但面色卻很蒼白,他中毒一場雖僥幸未死,但身體一直不算康健。 李淵面朝南方而立宣讀皇帝口諭道:“朕戮力關塞,創茲大業,作訓垂范,庶臣下守之而不失,汝為吾子,而欲敗之,不知何以責汝!” 楊俊原本就虛浮的身體立時就搖晃了起來,張口想要說什麽,卻是眼前一黑昏了過去,家仆趕忙上前攙扶施救。 而同樣聽完了旨意的官員們,則是不約而同的離秦王府而去,在這關鍵時候,陛下如此毫不留情的斥責,可見秦王是絲毫指望都沒有了。 李淵憐惜的看了眼那位正哭的梨花帶雨的陳氏,真是好美,但他也不好久留,只能告罪一聲離去。 只是沒想到秦王竟然就此病重了,上奏疏請罪後,又言自己恐怕命不久矣,希望能得父母垂憐,能在臨終前見一面以敘天倫,但楊堅則是認為他不過是在扮可憐,又下一道口諭訓斥… 李淵在家抱著小兒子歎道:“天家無父子,果然不假呀,我記得陛下昔年不是如此的,對諸子都極為疼愛,而如今恐怕也就對漢王尚且還留存些偏愛,其余皇子已是臣子了。” 竇氏道:“陛下脾性越發偏激,恐怕晉王便是坐上了太子之位,也不會太好過。” 李建成正陪著李秀寧一起逗那鸚鵡說話,李淵對著兒子道:“建成,漢王請你赴宴,便是不去也不好這般強硬的拒絕吧。” “本就便是不懷好意,又何必給他留情面,不怕漢王不高興,晉王殿下聽聞高興便足矣。” 方才漢王楊晾派人來請李建成赴宴,還送來了兩車禮物,但被李建成吩咐直接將人趕出去,還將那兩車禮物也直接倒在了街上。 不過李建成也知道,漢王不是個心胸開闊的,李家在他藩地內的產業生意恐怕是別想做了,這也是李淵覺得不必如此強硬的緣故,彼此留些情面,總好過撕破臉後一點余地都沒有。 但一時之得失不算什麽,尤其還只是銀錢上的損失,家裡庫房積攢著那許多的家底兒是做什麽的,就是為了在這關頭不必被俗利所掣肘。 楊晾不是胸懷寬廣的,而楊廣更是如此,他登基後怎等容如此一個對手,繼續在眼下作威作福呢,多也不過幾年,漢王輕則被廢圈禁,重則身死魂飛。 ………… 隨著楊素出手,蜀王楊秀被強召回京,如此皇帝五子齊聚京城,而對太子之位的爭奪也讓朝野議論紛紛,但總歸還是晉王的呼聲最高。 隨著秦王纏綿病榻的消息,秦王也算徹底出局,沒有人敢壓寶一個朝不保夕的人。 而自蜀王入京,他的風頭漸漸壓過了漢王,畢竟漢王年紀太小,就藩短短兩年,並沒有什麽功勞可言。 而蜀王楊秀坐鎮益州,都督二十四州諸軍事十余年,還是頗有功勳的。 蜀王膽氣豪壯,容貌雄偉,美須髯多武藝,可謂是諸皇子當中,最類其父的那個,不少朝臣都對他非常敬畏。 只是楊堅並不喜愛這個最像自己的兒子,八九歲時就打發他就藩,還曾經對皇后道:“秀必以惡終,我在當無慮,至兄弟必反。” 楊素也是憑著這句話,私下勸說皇帝將楊秀召回,楊堅也在擔心若是立其余人為儲,這個脾性暴烈的兒子會立刻在蜀地造反,禍亂江山社稷,便順勢將其召回。 楊秀自然是不敢直接造反的,只能乖乖回京,但他想的也很美,覺得父皇這時候召他回京,多半是想立他為儲君。 於是在幾個臣仆的勸說下,竟然在來京的路上就打造了一些只有太子甚至皇帝才能用的器物供自己享用,逾製的很。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