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文字符相比,除鏡、劍、書等實物外,其他實物符的起源期相對要早得多,文字符很顯然至少應在出現文字崇拜之後才會產生。而實物符則在此之前就業已存在。 圖案符包括服飾上的一些圖案、文身的圖案、面具圖案,以及其他一些器物上的圖案,如瓦當—上的吉祥圖案(圖1—4)、家具、木牆壁上的吉祥圖案(圖1—5)、厭勝錢圖案(圖1—6)、驕形圖案、八卦圖等。這些圖案都有十分突出的避邪趨吉的巫術功用,其產生也應早於文字符。 除此之外,神的小塑像及畫像(如門神、鍾馗等)也有很突出的圖案符的功用。門神之始,據傳起於唐代。唐太宗曾經有一段時間苦於睡覺時噩夢叢生,夢中鬼神猖獗,險象四起。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太宗命手下兩位虎將秦瓊和尉遲恭守立於門前,以鎮百鬼,果然收效甚好,夢中再也見不到惡鬼。太宗見二將夜夜守衛很辛苦,就命畫匠將二位虎將畫像貼於門上,噩夢同樣不再引發。從此民間爭而仿效,將二將畫像貼於門上以驅惡鬼,呼為門神。寧波地區鎮海一帶,端午節在家宅中堂也要掛鍾馗圖像,書符咒:“五月五日天中節,——切蟲蛇汙穢盡消滅。”以雄黃倒寫蛇字,貼於壁上,謂之“驅五毒”。 最初的文字符大多由複文組成,形式十分簡陋粗糙。像《太平經》中記錄的幾百個符,基本上是由隸書的合體組成(圖1—7),象征意義也簡潔明了。但越往後越變得繁瑣複雜,圖形詭秘莫測,文字艱澀難認,越來越向非字非畫的圖案化發展,象征意義更加繁複,越來越神秘化。為了顯示符文系雲氣結成,後來的符中,線條曲屈纏繞,文字難以辨認(圖1—8),這便是所謂的雲篆。 在一些符中,還有鬼神形象、星圖及古代民間想象中的神茶、鬱壘和用以縛鬼之物葦索弓箭等物形(圖1—9)。符中有文有圖,圖文並茂,令人隻可意會,難以卒讀。 —— 在前文中,我們分別就符篆咒語的個性——符篆咒語的含義、別稱、起源、形式等方面作了分別概述。由於民間符篆咒語在被道教所吸收和發展,並進一步促成其世俗化方面,以及符篆咒語在傳承、功能、地位、影響等方面都存在諸多共性。因此,在本書中,我們把符篆咒語統稱為符咒,並對其共性加以必要的概述。 民間符咒被道教所吸收和發展,並進一步促成其世俗化,主要表現在: 道教符咒術來源於古代巫術,它是以中國古已有之的薩滿教咒術信仰為基礎,並在吸收了巴、氐等少數民族原始宗教的某些符咒術及儀式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正如有的學者所認為的那樣:“符篆之事始於張道陵,符篆故非中國漢字也”。故余疑其為西南少數民族宗教,向非漢族之宗教。”反過來,道教符咒術的發展和完善,又進一步促成了符咒術的進一步世俗化和民間化。這是由於符咒木本來就來源於民間,所以這些發展和完善了的道教符咒術很容易在民間廣泛流行。特別是當符咒術在道教那裡尋找到“理論”支持並再度傳到民間時,它就格外受到推崇。例如患了感冒,有人常常貼個“出賣重傷風,一念就成功”。小兒夜哭,家人常常貼個“天黃地綠,小兒夜哭,君子念過,睡到日出”。這些做法,就是道教符咒術的世俗化和民間化。像《太上助國救民總真秘訣》卷二十五就有“止小兒夜啼法”,其法要先吸氣吹火杖然後再寫帖子,帖文內容為“我有撥火杖,將來作門將,指著夜啼鬼,徹曉終不放”。從中我們可看出道教符咒術世俗化和民間化的影子。 道教符咒術的世俗化和民間化還表現在不論是道教符篆的製作還是其符咒的施用都離不開一整套繁瑣的儀式和禁忌。而民間符咒的製作與施用 則顯得極為通俗簡便。對於巫師和平民百姓來說,製作粗糙醜陋的神圖巫符與製作精美的神圖巫符,進行神秘繁瑣的儀式與進行通俗簡便的儀式,都無多大區別,只要經由一定的宗教儀式(如祭祀、焚化、開光…),便都具有了同樣的威力。例如,民間的以圖像代替實物的畫符,就具有便於製作和操作,便於攜帶等特點。民間通用的“甲馬”、“紙馬”等,屬於一種可成批製作的畫符,通過它,就可與在現實中無法聯系的神靈進行溝通。 有的符咒是公開的,人人都可以使用。但由於符咒被看成是具有不可抵禦的魔力和法力的神聖語言文字,所以符咒更多的是秘密的,只能由某些特定的人掌握,只能在精心選定的接班人中密授。這種密授的主要方式是師徒相傳,它要求“上不傳父母,下不傳妻於”。一些道人、巫師和民間秘密宗教教首所自稱的遇到異人和神人,或夢中得到神人傳授的符咒術的說法,也屬師徒相傳之列。因為當這些道人、巫師、民間秘密宗教教首得到所謂異人神人傳授的符咒術後,他們也就同異人神人建立了師徒關系。 由於符咒術的源遠流長以及我國古代迷信鬼神風氣之濃厚,符咒術不僅深深地滲入民眾的日常生活,而且也深深地滲入上層領域。我國古代的宗教、民俗,以及生產、經濟、軍事、權謀等,無刁;與其發生著密切的聯系。就宗教方面而言,符咒術與道教的關系不用說了,就是古代的民間秘密宗教,不論是為吸引教徒,還是起事作戰,無不扯起了符咒術的大旗。白蓮教、八卦教、清水教、大刀會、紅槍會、義和拳等無不是如此。例如,在起事作戰方面,他們在與官兵對陣時,往往自帶朱符,口念咒語,向前直衝,不避刀槍,其舉動極其壯烈而結局卻異常悲慘。 符咒術與巫術文化更是密不可分。符咒術本來就是巫師的專利,是巫師的看家本領和絕招,不諳熟符咒術的人決不可能當上巫師。正因如此,許多民族的巫師接班人在正式成為巫師之前要花不少時間學習施用符咒。符咒術尤其咒語是巫術儀式的核心,念咒成了各種巫術儀式的最重要組成部分。不念咒的儀式是沒有的,可是卻有不用儀式的咒語。 符咒術對王朝政治也具有一定的影響和作用,成了封建統治階級爭權奪利和鞏固自己的統治的工具。例如,漢武帝因迷信厭勝之術(咒術之一)而對朝廷重臣乃至親生骨肉大加殺戮。南朝陳高宗第四子陳叔堅對後主陳叔寶不滿,“乃為左道厭魅以求福助。刻木為偶人……晝夜於日月醮之,祝詛於上”…。明太祖朱元璋也利用符咒術為自己服務。第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在朱元璋稱帝前就把寫有“天運在太祖”的靈符轉交給朱元璋,為朱元璋改朝換代作輿論宣傳。明世宗也醉心於符咒術,他在位時,道士邵元節、陶仲文因擅長巫術咒語而得到他的恩寵。他們不僅統率道觀,總管道門事務,而且位極人臣,幾乎到?了操縱皇帝和朝廷的地步。 當然,符咒術在政治上的影響和作用,和其對民間風俗習慣的影響相比,要小得多。作為巫術文化的主體部分的符咒術,對中國民間風俗習慣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這種重大影響可從以下幾個方面看得出來: 一是民間的請神和祭祀儀式多離不開符咒術,符咒術是人們溝通與馭使神靈的重要法寶。 二是其他各種民俗活動乃至日常生活都離不開符咒術。例如,在民間,無論是治病救人、避邪護身,祈求豐產豐收、發財積財,祈求平安,祈告夫婦婆媳和順、安胎保身、六畜驅瘟等,無不用咒。就連小孩玩耍中皮肉被鋒利之物劃破出血,也有相應的止血咒。據《玉匣記》載:“小兒幼年,舉步未穩,多好嬉戲,最易傾跌,或至肉破血流,無法止之。愛訪有符咒止血者,極為神效,懇其傳以濟世……”咒曰: 太陽出來一滴油, 手執金鞭倒騎牛; 三聲喝令長流水, 一指紅門血不流。 符篆的運用同咒語一樣,也是十分廣泛,無處不用的。如遇惡鬼有鎮邪驅邪避邪符,遇火有止火符,遇水有止水符,生病有祛病符,建房有鎮宅神符,做惡噩有鎮惡噩符,骨鯁卡喉有化骨鯁符,打官司有六庚六辛符,連科舉、出門遠行、飲食起居,甚至野狗上房、母雞夜啼等,莫刁;有符。例如,讀書人時刻夢想科舉高中,因而科舉也有符(圖1—10)。在這個符中,我們可以看出,“早科舉”實際上是咒語,中間的三星當是福祿壽三星的標志。這道符必須同巫術形式結合起來才有效,其法是取橋上土七升,紅棗五升,裝入大瓷瓶中,埋入孔子像前地中三尺,用土將此瓶掩埋後,還需依據五方五色放上五塊各重一百二十斤的大石頭,再將石頭用土埋奸,然後又將此符埋入。另外還需在孔子或文昌誕辰之日向孔子和文昌獻祭,據說此法能保佑一方舉子,使一方的儒學興旺。 三是民眾十分迷信符咒術具有無所不能的神力。人們認為符咒不僅能防病治病、起死回生、馭使鬼神、鎮魔招魂、隱形變化、逢凶化吉、咒殺仇敵,還能飛沙走石、止風止雨、呼鼠驅蚊、搬運物體……民間廣泛流傳的如下有關符咒術的神奇性的神話傳說、史詩故事等,正反映了民眾對符咒術無所刁;能的神力的迷信崇拜: 話說漢代有一位仙公,叫葛孝先,丹陽句容人。他從八歲就失去父母,但能好學自立,至13歲就通五經子史書傳,尤其愛讀老莊著作,至 16歲,已經名震江左。 有一次,他在翻閱老莊著作時,偶然發現一紙父親的手書筆跡,不禁勾起思念父母之情,心中感到甚是惆悵,便仰天長歎道:“山川不改色,嚴父已歸空。天下有長生不老之道,何不修之?”從此以後,他就不斷地進入一些名山,去訪求異人。後來,他毅然穿上道衣,入天台山修道去 了。在天台山,他遇到了真人左慈,左授予他煉氣保形之術、九丹金液仙經及感應篇。至19歲,他仙道逐漸煉成,乃邀遊山海,倏忽去來。能分形變化,又能絕谷,逾年不饑。 當時吳主得知葛公是個有道之人,對他甚是敬重,以賓禮相待。有一年天大旱,炎熱的太陽總是高懸在天空,像火球一般烤著大地,禾苗 乾枯。人民到處燒香求雨,可天上仍然沒有一絲雲彩。吳主問他:“百姓思雨可致乎?” 葛公答道:“易得耳。”他隨即書寫了一道符焚燒。俄頃,極亮極熱的天空,忽然變成黑夜似的,晦暗起來,狂風裹著雨點打在屋頂上,接著滂沱大雨便從雲中傾瀉下來,雨水從屋簷、樹頂/頃流而下,匯入中庭,中庭水深達一尺有余。 吳主見到這一情景,不住地讚歎道:“妙哉!妙哉!此雨足可解去旱情也。”他又興致勃勃地問葛公:“水中可使有魚乎?”葛公含笑答道:“自然可以。”說畢,又畫一符投入水中,水中立即出現數十條大魚。每條魚都有一二尺長,在水中遊來遊去,甚是喜人。吳主似信非信,令人取出烹之,果然是真魚…… 沅湘間傳說:有一種名叫“猖鬼”的山鬼,其性最淫,喜歡糾纏美貌婦女,婦女被纏上後,往往不認丈夫,也不認父母,哭笑無常,動輒裸體。巫師對付猖鬼的辦法是念動咒語,使自己化變為一個絕色美女,作出各種媚態,手捏象征媾合的手訣。巫師此舉,是以淫治淫,使猖鬼從貪戀美色,變成厭煩美色,招架不住,落荒而逃,從而達到治病的目的。 宋洪邁《夷堅志》“程法師”條,記載了宋代民間盛傳的哪吒咒語的靈驗故事:張村程法師,行茅山正法,治病驅邪。附近民俗,多詣壇叩請,無不致效。旁村新定人詹聰,暴感疾,招使拯之,隨即平複。時已昏暮,程欲歸,聰父子力挽留旦,不從而行。一更盡,到孫家嶺,月色微明,值黑物如鍾,從林間出正前,圓轉有聲,若與為敵。急誦咒步罡,略無所憚,漸漸逼身。程知為石精,遂持哪吒火球咒結印叱喝雲:“神將輒容罔兩敢當吾前,可速疾打退。”俄而見火球自身後出,與黑塊相擊,久之,鏗然響進而滅,火球繞身數匝亦不見。時山下住人項通,舉家聞山上金鼓喧轟,如千百人戰聲。與子侄遙望,唯見程兀立持誦,寂無燈燭。就呼之,乃覺,即拉之歸宿,心志力定,自是不敢夜行。 《續子不語》卷三記載:常州吳某,刑部郎中諱揖之祖,素好道。自京師歸店,晤一道士,風采絕異,不帶行李而宿。夜覘之,赤身而坐,氣咻咻然從耳中出,蚊刁;敢近。旦起將行,吳詢所往。曰:“我雲遊無定處。”吳與之南歸,供奉甚敬。居數年,臨死授二符曰:“我受君恩未報,他日有事,可以此符鎮壓,所以謝君也。”已而吳某卒,其夫人大病垂危,屢見鬼魅,夜遣婢環視。有仆素健壯,好酒有膽,設席於門外,已醉睡矣。夢一老者,隨一童子,持壺杯各一,謂童子曰:“彼好酒,可令飲一杯。”童子將一杯置老仆臍內斟之,初覺甚執,後不能耐,乃大呼而起,咳嗽一聲,口血已噴滿地。從此鬼更猖獗。未幾家人收拾地方,將停夫人之柩,偶在箱中翻出道士符,乃釘掛帳上。夫人久不言 語,見忽吒曰:“帳上懸一明鏡,中有甲胄將軍,持刀逐鬼,鬼盡遠遁矣。”夫人從此病愈,二十余年而終。親友中有病借其符驅鬼,無不驗者。旋竟失去。 《夷堅志》記載溧陽的一巫者能治骨鯁。長蒼村有個叫衛四的人,食鵝骨鯁,已有三天不能吃東西了,就叫兒子到巫者那裡去請求治療。巫者從灶膛中取出一些柴灰,將灰灑在地上,點上香,燒紙念咒召神,之後用一個葦筒當小犁杖,在灰中趟行如耕地。巫者一邊作法,一邊說這骨頭真硬。趟了三遍,聽見葦筒中有輕微響聲,趕緊拿起葦筒往水盆中倒,倒出一塊鵝翅骨來。四十裡外的患者聞訊而來,均為衛四治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