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厚厚一沓的演算纸,刘志民一愣,半晌才反应过来,接过资料翻看了起来。 能作为中科院原子物理院长,刘志民的核物理成就自然也不差。 当他看到文章开头的枪式结构和内爆结构论述之后,立马就意识到,眼前这个少年,应该不是在乱写。 只不过这些论述老生常谈,已经不是什么机密资料。 如果真要去调查的话,也能了解到这些内容。 真正让他刮目相看的是,在文章中段,叶知寒提出的改进结构。 通过定容进行中子密度浓缩的方法,弥补华夏核工业铀-235浓缩不成熟以及铀产量低下的问题。 这个想法无疑是大胆且具有颠覆性的。 刘志民将改进结构翻来覆去的看了三四遍,这才接着往下看。 后面就是临界质量的计算,一个临界质量焓变不等式的推算过程。 推算过程足足有四五张草稿纸,但很显然,这是精简过的。 有很多省略的步骤,以至于看起来……门槛稍微有点高。 刘志民耐着性子看了两张,然后翻到最后一页,目光盯着最后的焓变不等式。 到这时候,他已经有些失语了。 他也曾是庚子赔款留学生的一员,在德意志和沙苏等国有留学经历,虽然进修课题不是核物理,但凭借自己的求知欲,还是在留学生涯的最后几年系统性的学习了核物理和原子物理的相关知识。 但因为在他那个时期,核物理和原子物理都是新兴学科,这部分知识也十分不成熟。 所以,他是有一定的核物理基础,这也是他能够看出叶知寒这些数据不简单的原因。 但是,因为知识的局限性,导致他无法对叶知寒的数据进行权威性的判定。 “这些是你算出来的?”刘志民问道。 “对,有了焓变不等式,其实核武器的理论推导,就已经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不过叶知寒也坦然道:“当然,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这只是核工业的其中一环。” “这个……”刘志民沉默了半晌,道:“首先,我需要坦诚的告诉你,我现在无法证实你这个焓变不等式的准确性,因为中科院现在还不具备这个能力。” 叶知寒默默点头。 “我看得出来对于焓变不等式你付出了大量的精力,”刘志民道:“只不过,这份数据正确与否,除了你,没人能够评判。” 叶知寒没有说话,直直的看着刘志民。 刘志民小心翼翼的把数据归置整齐,然后小心翼翼的放好。 从口袋里取出来一包牛皮纸包着的香烟,点燃抽了两口。 虽然他什么也没说,但从皱在一起的眉头上能看得出来,他现在有多纠结。 刘志民从桌前站起来,转过身,看着办公室墙上贴着的华夏地图,凝神看了半晌。 “正如你所说,这只是核工业的一环,也就是说,如果想要完成华夏的核工业建设,实际上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叶知寒:“对。” “你觉得华夏能造出核弹吗?” “能。” “大概多久?” “这不好说,主要看工业体系的建设速度。” “你应该已经听到了一些风声,我们国家现在就面临了一个大麻烦。” “嗯,百济的事情。” “说说末端军工体系吧,”刘志民停下了手上的动作:“相比较核武,这个研发思路更让我感兴趣一些。” “因为我看到了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