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义勇为,李志伟获得奖状证书和八千块钱奖励。 改革开放风云人物,李志伟获得奖状证书和一个玻璃奖杯。 可是,躺在功劳簿上,不会有饭吃。 过去了秋储菜季节,李志伟和余龙又回到春城批发市场,和赵二合作。 赵二知道这哥俩儿挣到大钱了,十分后悔。 但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是他自己不干的,怨谁呢。 过了霜降。 农民的菜已经没有了,批发市场的本地菜,像茄子黄瓜西红柿已经很少了,多一点儿的基本是菜农大棚的叶菜,像蒜苗、菠菜、小白菜、芹菜、韭菜等等。 但价格比夏天贵到多少倍! 气温下降,夜里到了零下结冰。 这些菜已经不好在外面批发了,都进了市场大厅,或者门市房。 此时的市场商户,已经基本没有菜农直接批发的了,都是扒皮的二道贩子,把菜农的蔬菜收下来,由他们转手批发。 有头脑灵活,胆子大的人,开始去外地收蔬菜运回来批发。 也有外地批发商长途贩运过来。 菜少了,也不好卖了。 卖菜的黄金季节已经过去。 不好卖的主要原因,就是家家户户开始吃便宜的白菜土豆了。 像白菜炖土豆、白菜炖豆腐、肉炒白菜片、黑白菜、拌白菜心、尖椒土豆片、树椒土豆丝等等,家庭主妇能用这两个食材,做出很多种菜。 早市和马路市场,卖菜的人少了,买菜的人也少了。 夏天那种熙熙攘攘热闹的场面不见了。 市场变得萧条,人则惆怅起来。 李志伟他们也不能单挑一样菜了,增加了品种,一次上三五样货,一天能挣二三十元已经是多的了。 随着气温下降,小贩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 进入十一月,经常遇到雨夹雪的天气,小贩们也舍不得休息,他们支起伞,一个个冻得瑟瑟发抖。 他们的手沾上水后,开始皲裂,冻疮开始犯了,有人的手就像鸡爪子。 过了立冬,西风骤起,气温继续下降,白天也是零下。 大地开始结冰上冻。 卖菜的,卖水果的,都用棉被把货物包起来。 而且,包一层还不能防冻。 地上要铺上几层草帘,上面再铺上厚厚的棉被,菜放在泡沫箱子里,箱子放在棉被上,再用小的棉被盖在泡沫箱上,然后用草帘上的厚棉被把泡沫箱包起来,在上面再盖上一层或两层厚厚的棉被。 可谓密不透风! 卖货的人和买货的人更少了。 福运市场,卖货的还有二十几家,其中卖水果和蔬菜的只有十一二家了。 有的已经改行。 像许苗苗已经不能卖书了,改成卖鞋垫和袜子。 鸭蛋姐已经不能卖鸭蛋了,改成卖冻的白条鸡鸭鹅。 陆成家改成卖活鸡现杀。 他家去养鸡场买来饲料喂养的食用公鸡,当成农村的小溜达鸡来买。 整个炉子烧开水,现杀现煺毛,还是很招人的。 也有不知哪来的人,到市场上卖冻鱼。 还有卖冻黄面团和年糕的。 卖冻货的和卖小百的都不怕冻,苦的是卖水果和蔬菜的。 但卖水果的还好点儿。 水果含糖量高,比较抗冻,像橘子苹果稍微冻一点儿看不出来,也能卖。 梨要是冻了,就卖冻梨了,赔不上钱。 最苦的就是卖菜的。 风一扫,菜叶就冻硬了,黄瓜皮就变成深色,再冻就透明了。 虽然菜被包裹得密不透风,但是,总不能就这么包着,要打开卖货的。 如果卖得快还可以,问了价看了货买了还可以。 可是,林子大,什么鸟都有。 半天盼来一个顾客。 小贩:“买什么,黄瓜豆角茄子蒜薹什么都有!” 顾客:“有黄瓜吗?” “有!” “多少钱一斤?” “四毛五!” “看看啥样?” 小贩打开棉被,“看吧。” 顾客用手翻翻,“不咋好啊,有弯,不顶花带刺了,还有点贵,能不能便宜点儿?” 小贩:“便宜不了,最低价!” 顾客:“豆角多少钱?” 小贩:“一块二。” 顾客:“我看啥样?” 小贩打开豆角,“看吧!” 顾客用手抓抓,“豆角还行,能不能便宜点儿?” 小贩:“不能!” “太贵了!”顾客起身,留下这三个字,扬长而去。 小贩气得咬牙,心里一万个曹尼玛! 这不是夏天,也不是春天,也不是秋天。 这是滴水成冰的冬天! 一份比着一份卖货,谁也不能给谁扛价,一斤毛挣一毛左右,没多少利。 看完货不买,真气人啊! 但又无可奈何。 掀开看了一次货,寒风就进去了。 这样掀上几次,菜里面的温度,就和外面一样了,上面和四周的货就开始冻了,慢慢往中间冻。 蔬菜冻了,就没人买了,只能赔钱卖。 从早到晚,小贩要抱着膀不停走动,脚冻得像猫咬一样,去掉冻的货,也就挣个十块八块的。 小贩们大都来自外地,没有房子,去了房租、取暖煤、水电费、孩子上学,到处用钱,一天不出摊,一天就没收入,赶着挣,赶着花。 他们想攒下钱,买房子,供孩子上大学、给儿子娶媳妇。 可是,他们攒不下钱呀! 有点儿病也不敢去医院,怕检查出大病,倒下了,一家人怎么生活? 一天也耽误不起。 要是有一点儿办法,谁能大冬天在外面摆摊呢! 但也有一样是好的。 那就是冬天了,冷了,上面各级检查团不来了,城建也不出来管什么市容卫生了。 李志伟原本就有房子,又有了积蓄,条件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