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桥

标签:布衣生活民国旧影关键字:主角:顾岳云南陆军讲武堂的学生顾岳,因为军阀混战受到牵连,不得不孤身回到从未谋面、远在湘南大明山下的故乡李家桥……

作家 扶兰 分類 都市 | 20萬字 | 110章
第63章
    放眼望去,有些墓碑更为简陋,不过一块木牌而已,风chuī雨打,字迹早已模糊不清。

    像父亲这样战死他乡、尸骨无还的墓主,恐怕为数不少吧。顾岳心中这样想着,同时心情却又平静得很。

    上香烧纸、敬酒供饭之后,还要将坟头被雨水冲掉的泥土再培厚一些,将沿途捡的石片紧紧拍入墓周泥土中,压紧坟土,以免雨水冲涮太过。

    做好这一切,何思慎从另一边绕了过来,与顾韶韩说了几句话,便招手叫顾岳和他们一道去祭明山和尚。

    往山坡上走不多远,出了竹林,一片向阳的大石崖下,有个一人多高的石dòng,dòng口上方用红漆写了“明山dòng”三个大字,何思慎感慨地道:“这个山dòng,就是当年明山和尚隐居之地,所以后人名之为‘明山dòng’。”

    顾岳注视着dòng口那三个大字,不解地道:“那个‘明’字,是写错了吗?”

    本应是“日”旁,却写成了“目”旁。

    何思慎摇头:“不是写错,是有意如此。”

    顾岳略一思索,有些明白了:“是因为前清时的文字狱?”

    何思慎微笑:“可不正是如此?你这次去长沙,可惜来去匆匆,不然倒好往岳麓书院去看看。那里头的门匾楹联上的‘明’字,也都是这个写法。”他叹了口气,“这也是无可奈何之计。”

    dòng里空间颇大,靠dòng口处用石块垒了个灶,石灶上方的石壁熏得半黑。石灶里侧的dòng壁上,浅浅刻着一幅看不清面目的僧人像,僧人像前一尊粗糙的石香炉,香灰半满。

    顾韶韩是这一次的领队,所以也由他领头上香。大家轮流敬香,依次退出。

    顾岳排在最后头,目光止不住地在dòng内扫了好几个来回。这山dòng里进斜伸出一个小岔口,堪堪可以避一避dòng口的冬日寒风,想来便是明山和尚的chuáng榻所在之处,不过即便曾经摆过木chuáng竹

    榻,一两百年下来,也已dàng然无存。迎着dòng口的明亮处,与僧人像对面,倚着石壁用石块和石板垒了一个小桌一张方凳,想来是明山和尚日常读书写字之用。

    淡淡香雾之中,似乎依稀可以想见,明山和尚是如何在这简陋的山dòng之中自炊自食、读书打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任凭风chuī雨打,坚刚不可夺其志。

    默默祭完,出了明山dòng,顾岳不觉长长吁了一口气。

    何思慎感慨地道:“明山和尚是咱们李家桥的祖师爷,所以每次上坟时咱们都要来祭一祭。就算是大明山上的盗匪,经过此处时也会来上一炷香,不说求明山和尚保佑,至少别得罪了他。这明山dòng里,一两百年来香火不绝,也算是‘何陋之有’了。”

    顾岳认真地点头:“的确如此。”

    何思慎看看顾岳的神情,转而失笑。

    少年人见先贤而心向往之,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站在明山dòng外,放眼望去,隔了山谷,对面的山势,明显变得高峻陡峭许多,而且一峰更比一峰高,连绵不绝地延伸向视线不能及的远方。

    何思慎道:“过了这道山谷,对面那片高山,才是真正的大明山。历朝历代,张斗魁那等占山为王的巨盗,占的就是那片山,所以官军才没法剿得gān净。”

    顾岳打量着那片山岗,难免在心中暗自估量,若是他领军来剿匪,这等险要地势应当如何入手。何思慎又道:“以前八桥镇这边有句话,说的是:过了五道岭,才算大明山。不过现在都不讲究这些了,头道岭那儿就都叫做大明山了。”

    顾岳回头看看明山dòng:“是因为明山和尚住在五道岭这边的缘故吗?”

    何思慎微笑:“大概是吧。据说明山和尚到这儿时,年纪已经很老了,上不了五道岭,只在前头四道岭这边走动。不过八桥镇这边的人为了不bào露明山和尚的行踪,提起来就说和尚在大明山上。一来二去,大家也就这么将头道岭这边都混着叫成大明山了。”

    顾岳轻轻吐了口气。

    斯人已逝,唯留这一个简陋不过的石dòng,但是百年之后,提及其人其事,仍是让人心生敬意。

    人生至此,也算是不虚此行。

    何思慎看看顾岳的神情,约略猜得到他此刻的所思所想,暗自失笑之余,未免又有些感慨。

    少年心性,终究是少年心性。

    祭了明山和尚,时已正午,大家拿出带来的饭团咸菜清水,坐在凉风习习的竹林中吃午饭。有手快眼尖的,捉了好几串竹鼠,还有运气好的逮了两只野兔,用随身带的短刀飞快地扒皮剖腹,切成细条,抹了盐和辣酱,穿在竹枝上,生了火烤得焦香,大家每人分了一两串,祭过祖先的米酒也被端了过来,没那么多杯子,轮流就着碗喝,间或还有人划个酒令猜个拳,也没人觉得不应该不妥当。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