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六零的幸福日常

穿越到六十年代的家长里短,以及未来军嫂成长历程。本文带有修真情节,借用历史背景,情节虚构,未来走向属于架空,慎入。内容标签穿越时空传奇

第 65 章
    来也是吃国粮的。”

    李元美咬死了说:“我婆婆不会同意,我手里没有钱。”

    牛家的钱还真是都把在牛春花手里,想让她送孙女去上学,门都没有。李元美是真拿不出多少钱来,她自己手里有个十块八块的私房钱,不想给女儿都给用掉。而且她现在被婆婆影响甚深,觉得闺女早晚是别人家的,干嘛费心思供她们上学。

    李家老两口看小闺女这个死样子,心烦地赶她走了。

    李元盛听说此事后,想到牛红云曾经给他报信的事,特意找了牛青水“谈话”,想说服他送女儿去上学。

    “二哥,我手里一分钱都没有,就是想送红云去上学都没钱。”牛青水的兜里比脸蛋还干净,他向来是伸手要钱的,反正他老娘管钱,他偶尔要点零花钱,他娘除了念叨几句还是会给他。

    李元盛算是比较了解牛春花这个亲家婶子,知道从她手里抠出钱来让红云红霞上学比登天还难。他倒是想出一个主意,直接告诉牛青水:“你回去跟你妈说好,红云、红霞上学的钱我出,但是你必须让你妈同意送俩外甥女去上学才行。”

    牛青水眼珠子转了转,觉得让二舅子出钱送自家孩子上学算是占了便宜。随即又想到红云红霞去上学了,家里就缺了两个干活的,他娘恐怕不会答应,就回答:“这事怕难办,我娘才不想让红云红霞去上学,让你出钱估计都不行。”

    “为啥?”李元盛真就不明白了,他这当舅舅的都主动做冤大头了,牛家婶子还能忍住不占便宜?

    “红云红霞上学去,家里就缺了俩干活的,她俩干点多少还能挣点工分,年底好多分点钱,我娘肯定不愿意让她俩上学。”

    李元盛被这种理论气得头发都要竖起来了,俩孩子还不到十岁,能挣几个工分?

    他直接爆发脾气说:“别的我不管,这事我就交给你。你必须让你娘同意送俩孩子去上学,不然我就收拾你!”说着就抡起拳头吓唬他。

    牛青水还真被二舅子打怕了,他一听说要挨打,反射性地打了个哆嗦说:“行,行,回去我就跟我娘说。不过,二哥,红军也到了上学的年龄,要不,你也给红军一起交了学费?”

    李元盛掌握好力量踹了他一脚,说“要不要我把仨孩子都领我家去,让他们都跟我姓李算了,要是你同意,我现在就把他们带走。”

    吓得牛青水不敢再乱提条件,他现在还真不敢惹毛二舅哥,上回李元盛连续收拾他几次,直接把他揍到心服口服。

    李元盛给俩外甥女出钱上学,却不给外甥出,也是经过考虑过的。他明白牛家不会主动送女孩上学,帮了红云就不能落下红霞,不然红霞长大明白事理之后还不埋怨他们。

    至于红军,牛家不可能放任不管,他就用不着操那份闲心。要是李家真给牛家养儿子,牛家估计也不同意,他家又不是日子过不下去,让人听说了牛家肯定被人讲究,牛家名声会传的很难听,牛红军以后想找媳妇也难。

    牛青水回去后,动用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他娘牛春花,非得犟着送红云红霞去上学,因为他觉得这个便宜不占白不占。

    他盘算的才长远,红云、红霞如果上了学,即便是考不上大学或中专,读完初中后,以后说不定能托二舅哥安排个工作,到时候赚的工资更多,那可比在家挣工分强多了。再说上过学的女孩确实比大字不识一个的好找对象。

    尤其是家里条件好的,更是想找个有文化的媳妇增添点光。这娶有文化和没文化的闺女,出的彩礼肯定不一样,他家孩子读过书,肯定得让婆家多出点彩礼钱,出不起钱就不嫁。可以说,牛青水算计精明,就是没放在正道上。

    就这么着,牛青水说服了牛春花,送红云、红霞去了村里的小学。当然,学费是李元盛交的,课本是李家孩子用过的旧书。

    上小学一年学费也就一两块钱。身为舅妈的苏景芳倒是没有反对,毕竟她听丈夫说过红云给李家揭露她爸写举报信的事情。再一个,她身为女人和孩子舅妈,比较同情牛红云姐妹,觉得每年花个十块八块,送孩子去上学算是做好事了。红云、红霞吃牛家的饭,上学花李家的钱,总算比上辈子好多了。

    后来,李元秀这个当大姨的知道自家二哥做的好事后,偶尔也会出份钱,除了当姥姥姥爷的李家老两口,还有每过两年才从首都回趟家的李家小五都出了钱,总算把这俩幸运的孩子供完初中。

    牛红云就在姥姥家亲戚的帮助读到初中,学校一乱她就回家了;红霞上学晚,跟建兵一年读的小学,现在正好赶上跟李娜他们一起上初中。

    这样,李娜他们就开始了一段特殊时期不一样的中学生活。比如参加各种各样的政治活动和课外活动,偶尔还会到附近的农村进行演出,没有升学考试压力的他们日子过得丰富多彩。

    第47章

    不知不觉中炎热的夏天到来, 今年夏季征兵的消息被传出来。李元盛眼见建军上不成大学, 只能绑在林场干活, 就想送他去当兵。这时来说, 当兵绝对是个好出路。

    尤其在农村来说, 就算很多农家孩子读完初、高中,只要考不上大学或中专,还安排不了工作, 就只能回家种地;一些没有出路的年轻人就想通过参军来改变自己的命运。而且像李元盛这样复员军人,政府还会给安排工作, 参军又光荣,军人找对象也好找, 老百姓对军人拥护的很,有这样的光明大道,适龄青年都会踊跃报名。

    李支书听说老二想让建军报名参军, 他把跟前的两个儿子和李元秀叫来,跟他们商量送孩子们去当兵的事。李家这一辈适龄当兵的有三个, 老大家的建国、老二家的建军、还有李元秀家的赵永华都符合条件。

    再加上李建军他们这几年从没落下练武, 李爷爷作为大家长不太担心孙子、外孙的安全问题, 就想送仨孩子都去当兵。他觉得几个孩子上大学没有希望,在部队上发展绝对占优势,毕竟这几年武不是白练的, 他们随便出来一个都能撂倒几个成年汉子,这还是在不动用内家真气只用招式的情况下。

    既然孩子们有这样的优势,就不能埋没了他们的才能, 部队正好是他们发挥才能的地方。

    李支书直接跟儿女开门见山提议:“我觉得咱家孩子都适合当兵,你们是什么意思?元盛就不用说了,我知道你打算送建军去当兵。”

    李支书问:“老大,元秀,你们舍得送孩子去当兵吗?”

    性子比较憨厚的老大说:“只要孩子自己愿意,我没有意见。”

    李元秀也表态:“是啊,爹,孩子们愿意就行,就是呆在家里也是干农活,还不如去部队上闯闯。”她这么快就同意的原因也是了解自家孩子的武力值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