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胡子也翘了起来,“朕就问一个最现实的问题,若我大军出征突厥,颇巨之所需,该如何解决?若战事长久,那又如何善后?如何筹集军需?” 李世民不再纠缠于江淮军旧部的事,让王易如释重负之下更是满心的欢喜,他忍住心内的惊喜,坐正身子,伸出两个指头道:“陛下,民觉得,有两个解决方法:其一为开源,其二为节流!” “如何开源节流,与朕细细来!” “陛下,节流乃压缩一切用度,甚至削减官员俸禄,停止一切营建项目,以保证军需之用,此乃甚有效的办法,若战事能很快结束,自然可以采用此法,以应战事的支出,”王易着,话锋一转,语气也变了,“但无论战事是否进行,持续时间长否,臣却觉得,节流都是治标不治本之举,虽然能暂时解决一时之困,但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时间长了还会出现非常多负面的问题,一些支出是万万不能少的,要将战争之军需之急解决掉,应该考虑其他对策,那就是应该想办法创造出财富来,让天下财富大大丰富,此乃开源之举,是最重要之治本之举…” 李世民没有插话,只是用探询的眼神示意王易继续讲,他原本只是无心之问,顺着王易那自夸的话的,但看王易的神态及话的语气和内容,这个天资聪慧的少年人很可能会带给他惊喜的。bookzun.com 王易吞了口唾沫,继续道:“若有一天,我大唐国力强盛无比,百姓家家有存粮,国库里粮食多的不计其数,收上来的库银也没地方堆了,而且这种繁盛的趋势还一直持续下去,越来越好,那不要支撑一场战事,即使是连年的战事,也是不在话下的,因此开源之举,实乃最重要…” 历史记载的贞观盛世、开元盛世,就是此种情况,特别是开元盛世,从杜甫的那首名诗《忆昔》中所述就可以了解,“…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粮食多的没有地方堆了,国库里串钱的绳子都烂了,无论是国家整体,还是民间百姓,俱富的流油,这样的时代,养一支庞大的军队,应付一场战事甚至几场战事,当然不在话下。 贞观时期虽然也被称为盛世,但贞观初,天下却依然贫苦,国库空虚,甚至百姓还吃不饱饭,穿不上衣,但王易从他所了解到的情况却可以断定,只要施政得当,至多一二年,天下百姓就可以吃上饱饭,穿上衣服,并且一直持续下去的。因为这个时代有太多的地方可以改进了,就如他在杭州所建议的一些利农之举,当然还有更多的手段。 李世民眉头跳了一跳,依然盯着王易看,“所的,自是朕和众臣们都期望的,然这并不是想想和就能实现的,贞观元年至今,天下连续遭灾,如今天下百姓都吃不饱肚子,国库空虚,让天下百姓都吃的饱饭,这都是件非常难办的事,也是朕很头疼的事,更不敢奢望如所,钱和粮多的没地方去的情况,如今天下刚安,百姓穷苦,国库欠度,这样的情况下,朕自然不敢轻言战事!”话间李世民的眉头又皱了起来。 这段时间,李世民的心里可非常的矛盾,朝中百官为是否出兵突厥的事争论不休,大部的朝臣都不建议对突厥大规模用兵,他也在这件大事上举棋不定,一切正是因为如今国库空虚,无力支撑大规模战事的原因,如果国库殷实,他几乎可以不作考虑,就会下定决定大举对突厥用兵的。 今日以这事问王易,他也只是随口问问,并没真的想从王易嘴里问出什么可以彻底解决的方法,但王易这般自信,却让李世民有些动容了。 “陛下,民对此不敢苟同,若有外敌入侵,我们却以国贫而不拒战,或者被动应战,有可能损失及支出比主动出击更巨大,民觉得那是得不偿失之举,不如在对手虚弱之间,一击将其彻底击垮,至少让其数年或者数十年内无力侵犯我大唐,即使我们因此战而让天下更贫,让百姓暂时更苦,相信天下百姓也是会理解的!我们可以在战事平息后,快速恢复生产,没有外敌的威胁存在,百姓会更加的心安,一定会更加专心从事生产的…” 王易这话间可是充满了傲气,在看到李世民怪怪的眼神后,又收敛了一点,恢复了平静神色道:“陛下,据民所知,今年我大唐境内,并无大灾,收成应该不会错,据民刚刚收到留在杭州的下人们传来的消息,民所属庄内田地间麦子和水稻的收成情况都不错,杭州一带西湖水能灌溉到的地方,无论麦子和水稻,收成都是非常不错的,民不知道其他地方收成情况,但想必不会很差,今年的收成定是比上几年好上很多,粮食收成不错,应该能支撑将起的战事,若是年年都这样持续下去,那天下必间富足,自然有条件支撑更多、更久战事的进行了…” 王易看到李世民示意他继续下去的眼神,在拿起放在一边的杯子喝了口茶,润了润因话讲的太多有点干燥的喉咙,继续道:“陛下,杭州李刺史根据民的建议,在杭州所辖各县广泛推广种植产量远比粟米高的水稻,并试行一年两熟甚至三熟,稻麦复种的耕作种植方式,已经取得了成功,若我大唐所有能种植水稻的水田内,都种上水稻,一年一熟或者两熟稻,那粮食总产量会增长不少…据民所知,淮水以南的大部水田里,及至关中一带,都是可以种植水稻的,也可以进行稻麦复种,相互间不会有影响的!” “从江南过来,对江南一带的情况了解不少,快与朕,其中的细况!”李世民的兴致在突然间大增,脑中有灵光闪现,因此连声催问王易。 “是,陛下!”王易应声道:“据臣所了解,在我们现在所推广种植的作物中,水稻产量可以是最高,相对病虫害也是最少,实是田间作物种植的首选,只是水稻种植需要充足的水源灌溉,还需要充足的阳光,一些因为无水可以灌溉的田地,及黄河以远一些较寒之地,因这些原因不能种水稻,这些不能种植水稻之地,那自是可以种粟米或者其他作物!” 王易吞了口唾沫,继续道:“种植水稻或者其他作物的田地在收割后再种植冬、春麦,一块地一年至少可以种植两熟,甚至三熟,水稻产量原本就比其他作物高了,再加上多种植一熟或者两熟,这样一块田地一年的产出是我们现在普遍流行的一年一熟种植的数倍,民虽然算术不太好,但也能算的出来,一亩田地,每年多种植一熟或者两熟,如果再作精细耕种,收成肯定会成倍地增加,一亩田地一年至少可以多收几百斤,天下良田数千万亩,即使只有两三成的土地种植水稻,施以稻麦复种的种植方式,那新增的产量…民算术不…” 王易还想自己算术不好,但看了一眼神色怪怪的李世民,忙换了词句,“嗯,陛下,要是能大范围推广这样的种植技术,民算算怎么都应该可以增产数百万石粮食,不出几年,天下百姓的吃饭问题便能从根本上解决掉!不只吃饭不愁,家中存余的粮食会多的没地方堆,官府府库中百姓上交的赋粮也会无处存放,当然税银也肯定跟着水涨船高…” 杭州是试验地,这两年收成的情况就是最好的证明,王易这般话的是非常自信。 “好子,竟然还算术不好,朕看算术比任何人都要好,六部中任何一名官员都不及有这般算术,”李世民指着王易笑骂道,“在杭州所做的事,朕全都知道,建议李弘节推广种植水稻,并稻麦复种的种植方式,效果好的出乎所有人的想象,李弘节在送来的奏报上都曾有讲述,让朕甚是惊异,朕也是好奇杭州竟然有如此饱学之士,而且这位饱学之士竟然是个不及弱冠之年的少年人,令李弘节送到长安来见朕,没想到竟然是王雄诞这位威震江淮大地的大将军之子,当是虎父无犬子,朕听了刚刚所的话后,也是豁然开朗,明白了许多理,朕这才相信,天下间真的有天才!哈哈!不愧自有神童的称号也…” “陛下,刚刚臣那是自吹之词,现在陛下竟然以天才来形容民,甚觉无地自容!”自吹一番又被人夸,夸奖自己的人还是皇帝李世民,让王易有点讪讪,这种场景下,边上再有一个人见到,那感觉就会好上很多,可惜没有人看到他被皇帝这样夸,不然他在长安的名声马上就会起来。 “臭子,刚刚不是挺傲的,怎么现在又谦虚了?”李世民笑骂了一句,也不理会王易的尴尬,对身边侍立的人招手示意道:“送一些酒菜上来,朕今日要与这子饮酒论事…” “陛下,这…”王易有点傻眼… 第三十章民算术不太好 第三十章民算术不太 第三十一章 良策 第三十一章良策 王易虽然对历史上的李世民了解甚多,但那是别人笔下记录的李世民,行为性格方面很可能经过美化,并不是现实中真实的人物形象,但今日这皇帝的表现却真的如一些传记里写的那般,放下架子套近乎,竟然要与他在宫中饮酒论事,这不是明显不太合理的,让人听着不太相信的吗? 当然这行为任何人都能看的出来,是一种表示亲近、恩宠的举动! 作为臣下的,能得此殊荣,自然会高兴的屁颠屁颠,王易虽然一下子知道李世民如此做的原因,但也一样很高兴,也挺得意的,在高兴得意之余,王易也感叹,这个皇帝,笼络人心还真的有一套。 既然感觉李世民是在笼络人心了,王易的担心自然也随之消除,一些事,原本可能真的过于担心了,当皇帝的,虽然威严与多疑,但一些时候,坦荡的表现会让皇帝消除这些疑惑的。 “晨阳,与聊事,朕觉得甚是愉悦,受益匪浅,今日朕也将事处理完了,也不必急着出宫,我们一道喝点酒,慢慢聊些事!”李世民挥挥手,示意王易不要奇怪。 王易看到宫内的侍女们已经将酒菜端了上来,也没再推托,按李世民的吩咐与已经变得一脸和善的这个皇帝同坐一案,“多谢陛下,那臣就不客气了!” 李世民亲自为王易倒满酒,举杯道:“来,晨阳,朕敬一杯!朕先替杭州的百姓感谢,为他们谋了福祉!” “陛下过奖了!”王易举杯干了,将杯子放下后,也顺着李世民的意思道,“陛下,此只是民无意之举!民在游览西湖时候,看到湖中淤积严重,无法提供有效灌溉,再看到西湖边上诸多的良田因为受钱塘江潮水的影响而无法种植作物,杭州城内百姓所饮之水俱带咸味的时候,就突发奇想,想着若能将西湖疏浚,那沿湖一带及稍远处数十万亩良田俱可受益…” “哦?!继续,”李世民停了杯,示意王易继续。这些事李世民只是从李弘节的奏折中知道一些,但具体的细节却并不太清楚,今日王易起来,刚巧可以好好了解一下。 “陛下,臣当时想,若西湖边的那些良田有充足的湖水可以灌溉,即使一亩田只增产几十斤,那几十万亩田地增长的绝对数量,还是非常惊人的,年复一年,数量自然非常可观,更不要西湖中积满水后,可以完全解决城内居民饮用水的问题,也可以消除集中性降水导致西湖一带汇聚的洪水无处可去,产生的水患对杭州城的破坏和带来的灾害,因此民在有幸与李刺史叙事时候,就提了自己的想法,没想到李刺史就将此事放在了心上,以极快的速度上奏朝廷,终得陛下同意,在最短的时间内开始了疏浚,并在几个月内疏浚完工,如今西湖之功效已经大部体现出来,为杭州的百姓带来的福祉真的非常巨大…” 起这事,王易还是很得意的,他为西湖带来了全新的生命,也为杭州的百姓造福了! “朕也是在看了李弘节所奏请的理由后,觉得甚是有理,因此马上同意了!”李世民话间脸上的神情已经比刚刚平和了许多,那份无形中的威严淡去,多了份随和。 王易不知道李世民为何会变得如此,但这样的李世民更让人觉得有亲切感。 “陛下英明,能在这么快的时间就将西湖疏浚完工,实是杭州数十万百姓之福!”王易赶紧送上一记的马屁,不过他确实是挺佩服李世民的,这样的事,能这么快批复,并拔以钱粮,即使通讯手段比现在快捷百倍千倍的后世,也是不可能做到的。 “据李弘节去冬及今年所报,西湖疏浚后产生的作用还真的不,粗粗估算一下,西湖附近的田地增产了近十万石,这是非常巨大的数目,朝中原本那些一力阻止的官员,这下也没得了,哈哈!”李世民有些得意,大笑了两声。 “陛下,民觉得,再过几年,西湖边的田地咸碱情况彻底改变了,收成还会进一步的好起来,杭州一带的产出会更加的丰富。据臣在杭州这几年观察,杭州一带土地肥沃,灌溉方便,在这次民从杭州出发来长安的途中,也察看了经过的杭、湖、苏、杨等江南、江淮之地的土地情况,及至抵达长安后,也到城外走走,到田里去看过,相比较关中之地,民觉得江南一带更适应种植作物,加上江南一带天气比长安近的关中热,寒冷天气相对少一些,适合作物生长的时间更多,因此民以为,朝廷应该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