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子少人又多,娶媳妇儿就意味着必须造新屋,再算上聘礼的钱,哪怕家里条件不差,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了。 “大堂姐也是一片慈母心,你要是认识人,倒也可以帮着说合说合。”二郎如是说。 赵桂枝:…… 她傻了。 她没装。 遥想她上辈子,因为单身太快乐,跟小姨两人一起组成了单身者联盟,还想出了一百零八招抗婚绝招。 可以说,对付介绍人和相亲男,她们的经验是足足的。 结果,这些经验放在现在全都没了用不说,她居然还要当介绍人? 二郎扭头看着身边的小媳妇,突然间露出了绝望崩溃的神情,他有些不明所以,但还是劝道:“你要是不愿意就算了,大堂嫂见着个人就这样,没消息她也不会说什么的。再说你不是忘了以前的事儿吗?没什么的。” 赵桂枝绝望的看着他:“不,你不明白。” 她只是没想到,自己还有被人拜托当介绍人的一天。 不过话说回来,当介绍人这活儿她妈熟啊! 她妈有个非常神奇的天赋,哪怕不用本子和笔,就能在脑海里自成一份名单,上面书写了附近多个小区未婚男女的资料,还能够进行飞快的配对。 还不止呢,哪怕已经退休了,她妈依旧在社区里发光发热。 帮未婚男女介绍对象,帮各家的小狗小猫配种,帮外来务工者找房子,帮小区里的房东找房客,帮小饭桌拉生意,帮年纪大的老人送饭菜…… 从来只有她妈不想gān的事儿,就没有她妈gān不成的事儿。 赵桂枝突然停下了脚步。 假如真的是团灭剧本的话,就她妈那个性子,搞不好真能在古代闯出一份新事业来,毕竟她妈除了做饭不行外,旁的都可以。 ……那她岂不是可以继续当一枚快乐的咸鱼了? 好了,她距离咸鱼躺的人生,只差一个妈了。 今天的赵桂枝,也是一枚大孝女呢! 第16章 待吃过午饭,又休息了一会儿后,二郎就背着行囊离开了大坳子村。 他不打算去石磨村搭牛车,反正眼下时间还早,哪怕慢悠悠的赶路,也能在傍晚太阳下山之前赶到孝义镇的。 赵桂枝通过他的话,大概的了解到了孝义镇距离他们村的位置。近肯定是不近的,但好像也没有远到特别离谱。也就是说,大坳子村的位置应该是在孝义镇不远的。 不过,就算这样,她也绝对不可能花一下午时间赶路的,因此她要是真打算去镇上,也就是只能早起,搭豆腐坊的牛车了。 就是不知道还有没有其他人家拥有牛车。 目送二郎走远后,赵桂枝向薛氏表达了自己的疑惑。 薛氏想了想:“咱们大坳子村不像其他地儿那么富裕,只有村口的李家有一头耕牛。可他们家没有牛车,那头老huáng牛的年岁也大了,只在chūn耕的时候用,平常都是让他们家的老李头赶上山吃草的。” “那其他村呢?” “赶场子的时候,有牛车的人家会顺道捎带上同村的人,但好像只有豆腐坊是每天早出晚归的。”薛氏想了半天,还是摇了摇头,“反正附近几个村没有,再远一些的,我就不大清楚了。怎么,你想出门?” 赵桂枝点点头,她是想出门来着,但假如说,每次出门都要迈开腿走上老半天,那她还是选择继续宅在家里算了。 薛氏刚想说你可以搭豆腐坊的车,就想起赵桂枝早上起不来,顿时笑道:“其实也没啥,你要是想出门逛逛,回头逢集了,我领你去。再不然,等有货郎上门时,你想买啥跟他说一声,再难的东西人家也会帮你寻来的。” 货郎? 赵桂枝没听说过这个行当,照她的理解,应该是小摊小贩?还是那种移动性比较qiáng的乡间小商贩? 本着不懂就问的想法,她跟薛氏聊了起来。 正好,下午也没什么要紧事儿,薛氏就跟赵桂枝一起在灶屋里忙活着,一人生火一人做零嘴,顺便聊起了家长里短。 薛氏告诉她,他们大坳子村去镇上还算是方便的,毕竟走路也就小半天工夫。这还是慢悠悠的,要是脚程快的,估摸着一个多点儿时辰就能赶到了。还有些村子庄子,哪怕赶牛车,也得一天光景,多半都是天还擦黑着就出门,紧赶慢赶的,最多也是在月亮升起时到镇上。 这去镇上麻烦得很,赶集虽好,但集市上的东西多半都是自家的出产。 像蔬菜禽肉蛋类,那自然是不愁买不着,粗盐麻绳老土布等等这些东西也寻常,再就是竹编的筐子篓子之类的。 除却这些,想买其他稀罕一些的物件,却完全是碰运气了。看看有没有人前阵子去过镇上,顺手采买了些东西过来,再添点儿钱卖出去,赚个茶钱。如果没碰上,搞不好就一直买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