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七喜专注地看了锡若一眼,垂眼道:“您的心太善,想的事儿太多,顾虑的人也太多了。可您记着我一句话,自古以来,这良善之心在宫里头就是催命的套索,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却一刻也不可无。譬如我今日出现在这里,您的第一反应就应该是我还活着,对您究竟是有利还是有害,而不是光顾着高兴。” 锡若被七喜说得有些讪讪,便捧着手里的大面碗说道:“可七喜你也不是坏人啊。” 七喜的脸色瞬间苍白了一下。下一刻锡若便听见他用半是自嘲半是心酸的口吻说道:“我不是坏人?额附爷,您要是知道我这些年在宫里头害死过多少人,就不会说这话了。” 锡若张张嘴还想说什么,这时候却听见有人在外面说道:“额附爷,十四爷请您过去。”锡若听出那是一个宁寿宫前侍卫的声音,料想是雍正和十四大吵了一顿之后,自己先气得离去了,便朝外面说道:“我知道了。一会儿儿就过去。”说着又扭过头来对七喜说道:“得了。面条和汤再要一份儿就够了。我一会儿儿过来端。” 七喜知道锡若是怕别人认出自己来,便顺从地点了点头,送锡若出了门之后,又返回身去和面。锡若看了七喜在昏暗的小厨房里那个模糊的背影一眼,又摸了摸自己的后脑勺,这才往太后停灵的方向走去。 几天以后,西北果然再起动荡。青海郡王额尔得尼为右翼部长罗卜藏丹津和右翼台吉盆苏克汪扎尔四千人的联军所破,率属逃入边内来投,雍正遣官抚之。七月初,雍正皇帝又令川陕总督年羹尧,派人宣谕青海两翼台吉,罢兵和好,同时命令九贝子允禟前往青海驻扎。然而允禟以种种借口拖延时日,迟迟不肯动身;至青海后传旨钦差既不出迎,也不谢罪,反而口称自己已是出家离世之人,摆明了是不愿意听从他那个皇帝四哥的约束。 锡若知道允禟这么做,无疑是把自己甚至是他的同盟军允禩等人往绝路上又推近了一步,有心写信去劝解那个心高气傲的财神九,可是允禟毕竟不是胤祯,自己的话他多半听不进去,要不然就不会把自己先前的提醒撂到一边儿去了,而且雍正现在密切监视着允禟的一举一动,私自与允禟通信往来,说不定会把自己都折了进去。这个风险,他现在也冒不起,只能盼着财神九自己早些开窍了。 七月中,驻西宁的兵部左侍郎常寿抵达罗卜藏丹津的驻牧地沙拉图。罗卜藏丹津将事情的缘由,用蒙古文写成两本奏章,交给了侍郎常寿。但是常寿相信察罕丹津等人所言,回报年羹尧“先灭额尔德尼额尔克托克托奈,再灭察罕丹津,独占青海”云云,年羹尧随即上奏于雍正皇帝。 年羹尧的折子传到理藩院之后,此时与锡若同任理藩院尚书的隆科多坚决主战,准备上奏雍正备兵进剿罗卜藏丹津。锡若和允禩商议过之后,也各自上了一道折子,却从雍正初年国库空虚的实际情况出发,主张在备兵的同时着力清理国库亏空,这样一旦西北大战真的打起来,朝廷也不至于捉襟见肘,再度出现康熙年间出征准噶尔时的窘况。好在总理户部的怡亲王允祥也支持他们的说法,力谏雍正先以劝和青海两翼台吉为主。 雍正随即便下令常寿谕和罗卜藏丹津。不过等常寿的疏报行抵青海、准备谕和罗卜藏丹津的时候,却遭到了对方的拒绝。雍正遂下诏令年羹尧备兵川陕。 锡若心说,果真还是应了十四的预言,最后还是要打这一仗。只可惜他这个如此了解西北军务的人,却被困在了汤泉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只能一日一日地搓磨砥砺着自己的心性,看着他的亲兄弟在台前呼风唤雨大展宏图。 一想到这里,锡若就觉得自己就算用拽的,也要把胤祯从这个鬼地方拽出去,让他真的自己一道,去看外面的那个花花世界,到时候他就不用再留着这里,跟他的亲哥哥死磕个头破血流了。 锡若越想越开心,走在下朝的路上,嘴角不觉勾出了一丝笑容。允祥从后面赶上来,一拍他的肩膀问道:“好久没见你这打着如意小算盘的笑容了。说,又在盘算些什么?” 锡若吓得哆嗦了一下,回过身便对允祥抱怨道:“十三爷不知道自己如今很吓人么?我胆子小,回头吓出毛病来谁赔我?” 允祥一愣道:“我怎么吓人了?” 锡若瞄了允祥脑袋上顶着的十颗大东珠一眼,比划着说道:“您如今是议政王大臣里的第一人,还不够吓人?” 允祥听得踢了锡若一脚,皱眉道:“少给你十三爷来这套。说实话!” 锡若拍了拍身上的鞋印抱怨道:“你如今怎么也成了一副霸王的做派?我也没想别的,就想着退休以后的幸福生活穷开心。” “退休?”允祥一挑眉毛反问道,“你以为皇上会放你去享福,自己却在这里苦熬?” 锡若这回是真真正正地被吓了一跳,也顾不得什么议政王不议政王,一把揪住了允祥问道:“皇上真是这么盘算的?”允祥瞟了他一眼,重复道:“盘算?” 锡若有些尴尬地摸了摸脑门,说道:“我的意思是,这真是皇上的圣意?” 允祥叹了口气,又拽着锡若走到一个人迹罕至的角落,这才教训道:“如今连我在皇上面前说话都是小心翼翼的,你怎么还是以前那副调调?仔细哪天他脾气不顺,你就要倒大霉!” 锡若听得愁眉苦脸地说道:“我就是怕犯在他手里,所以才巴望着早点退休的啊。”说着又拉住了允祥央求道:“好十三爷,往日里你是最仗义的,就帮我向皇上求了这个恩典,让我挂冠回家养孩子去吧。我保证躲得离京城远远的,绝对不碍着他什么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