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被贬后,她开挂了

锣鼓喧天,孟蝶出嫁,京中众人抱着肩膀看笑话。 堂堂二品大员的嫡长孙女,现在要去冲喜,啧啧,真是人世无常呐! 这进了侯府必然是举步维艰,又是一个任人捏扁搓圆的小可怜。 孟蝶在花轿中微微一笑,她认为21世纪网络上最棒的一句话就是,宁可发疯外耗别人绝对不能内耗自己,金科玉律,至理名言! 进侯府的第二天她就将觊觎她陪嫁的极品亲戚骂得狗血淋头 “一张纸画个鼻子,好大的一张脸” “给你三分颜色,还开启染坊来了” 进府头一年,她笑着告诉丫鬟们:“奸商守则第一条,坐地起价。”转手就赚了数万银子。 进府第二年,她再次笑道:“奸商守则第二条,垄断。”这次一转手就是上百万。 进府数年,她笑得肆意张扬,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说:“人不遭嫉是庸才。” 世人终于醒悟,这哪是小白花,分明是一朵食人花,摊上这么个泼妇,李家二郎还真是倒霉。 倒霉的李家二郎左脚绊右脚,半跪在媳妇送来的物资前,满眼震惊,我人在前线打仗,哪来的媳妇啊?

全家被贬后,她开挂了 第9节
  知道家里无事不会这个时间来寻自己,范嬷嬷立刻跟着婆子前往后门,等到了地方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儿媳。
  第11章
  “母亲。”范娘子率先行礼。
  范嬷嬷点点头,转头冲着守门的四个婆子笑了笑:“麻烦你们了。”说着,从衣袖中拿出几十文钱,交给了给她带路的婆子:“几位妹妹买杯酒吃。”
  “谢谢,谢谢。”
  离开勇毅侯府,范嬷嬷立刻就问:“什么事儿?”
  “是当家的回来了,他说找母亲,我看他神色间颇为高兴,想是喜事。”
  范嬷嬷一听心里就有了底,想必是那菜不够卖要加量,回家一问果是如此。
  范有信说:“娘,我现在一共租借了十个摊子,一个摊子我算计着早晨加中午卖一百五十碗不成问题,这么大的量,刘婶子一个人熬制汤底肯定是不成,我想着最少加一个人,想请二奶奶示下。”
  范嬷嬷喜上眉梢:“竟然这么好卖,你在家等着,我现在就去问问。”
  “好。”
  范嬷嬷再次回到勇毅侯府,真是走路都带风。
  杏黄见范嬷嬷去而复返还满脸喜色,立刻问:“嬷嬷可是有好事?
  范嬷嬷乐得合不拢嘴:“是有好事。”
  “什么好事儿?说出来我们也高兴高兴。”孟蝶看书看累了,正好出来走动走动。
  范嬷嬷:“刚刚有信来寻我,说是那菜好卖的很,刘嬷嬷一个人熬制汤底怕是熬制不过来,他想再添一个,讨二奶奶个示下。”
  孟蝶想都没想:“王庄头的娘子手艺怎么样?若是好,她也得空,就让她跟着学,若是不得空,就让王庄头还在庄子里挑个妥帖的人跟着学,务必嘴巴要严人要干净。”
  “奶奶这么安排再妥当不过。”范嬷嬷得了准话儿,又立刻回去告诉范有信。
  “一天能卖一百五十万碗,这菜是有多好吃。”杏黄嘀嘀咕咕。
  孟蝶一笑:“你若是想吃,明儿就让范嬷嬷给你带一碗进来,或者干脆你到她家吃。”
  杏黄立刻道:“我明儿到范嬷嬷家。”
  “蝶丫头。”
  “三婶子!”孟蝶连忙快步迎了出去:“三婶子安。”
  周氏拉着孟蝶的手满脸是笑。
  孟蝶同她一同进屋:“三婶子今儿怎么有空到我这里坐?也不事先告诉我让我准备准备。”
  周氏:“都是一家子人,弄那些虚的做什么?我今儿来,一是拿你的身量尺寸,二则是有些事情问你。”
  孟蝶:“三婶子尽管问,我必然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两人一同走到正厅,孟蝶请周氏坐下,又从露微手中拿过一杯茶奉给周氏。
  周氏接了茶杯:“你快坐吧。”
  孟蝶这才坐了:“三婶子想问什么事?”
  周氏喝了口茶:“前些日子我不是问咱家薏哥儿要学文章考科举么,虽说有先生,我还是不大放心,想问个明白,他现在要先学什么?可是诗词?”
  孟蝶:“若是要考科举,诗词是不大重要的。”
  “不大重要?”周氏懵了:“我听他们说,考试的时候都会让作诗的。”
  孟蝶:“确实会让作诗,只是诗词在评卷的时候占比很低,考官最最看重的还是策论答的怎么样。”
  周氏眼睛直了一下:“也就是说会不会作诗对考科举影响不大?”
  “那倒也不是,还是得会作诗,不会是不成的,只不过能做就行,不需要做得多惊才绝艳。”孟蝶当场举了个例子:“我娘家三叔,常常说他的诗做的匠心十足灵气全无,可这完全不耽误他考中甲戌年的榜眼。”
  “所以,诗要会做,却不必过份将精力耗在上面,只要会做即可。”
  周氏连连点头:“这样啊,那你刚刚说的那个什么策论,要看什么书?”
  “那就多了,读书人十年寒窗,所有的学问学到肚子里,方能答出策论。”孟蝶看周氏震惊的模样笑了笑:“若是薏兄弟学习,眼下就是将四书五经读熟背会即可,科举第一步是考秀才,考秀才时的题目都是从四书五经中出的,只要把四书五经背熟,考上秀才不成问题。”
  周氏回忆了一下:“我记得我小时学的是三百千。”
  孟蝶:“我小时候也学这个,三百千是认字用的,认全了字儿才好念书。”
  “这倒是。”周氏喝了一杯茶,又说了几句别的,这才拿着孟蝶的身量尺寸离去。
  孟蝶将人送到院外,等看不到她的背影了,这才回转自己的房间。
  “科考这些事,不是人人都知道么?”
  孟蝶噗哧笑了:“你道人人都是咱们家,是个爷们就去考科举,使得丫鬟婆子也都知道了流程。三婶子出身永平伯府,属于武官勋贵,他们家都考的是武举,没人考文科的,三婶子又久居内宅,不知道很正常。”
  雪青脸一红喃喃道:“原来是这样。”她是家生子,从生下来起听父母说主家的事儿,说的最多的就是关于科考的。
  什么三老爷要考秀才啦,什么四老爷要考举人了,什么老太爷说大少爷文章火候未到,考个秀才可以,举人也能上,进士想进一甲却是不成的,倒不如多磨练几年,一举进入一甲才好,二甲也成,就怕一不小心中了同进士,那才是哭都没地方哭。
  雪青至今也没想明白,同进士为什么要哭,明明那也是进士老爷能当官的。
  随着摊子的增多,勇毅侯府二奶奶的名声,渐渐在京城中底层传出,都说她体恤下人,照顾贫苦,这么好的荤腥菜就卖二十文,还有鸡蛋。做吃食的小商小贩都清楚,抛开本钱,这一碗菜,也就给做菜的娘子和收钱端碗的老嬷嬷工钱。
  若不是慈悲心肠怜惜贫苦,哪能这么做?作为消费者,穷人们也算是实打实的拿到了好处,什么二奶奶真是菩萨心肠,神仙下凡等等,好话不要钱似的往外说。
  而在京郊那片庄子中,孟蝶名声大噪,谁不知道她那庄子小山地还多,偏佃农寡妇还多,导致一个个收入都不多,也就勉强够吃,往年别庄子的佃农也有私下嘲笑的,如今嘲笑都变成了眼红。
  寡妇和老嬷嬷都能赚钱,这不比土里刨食强?听说二奶奶还允许未出门子的姑娘们在果树林里放鸡,更是让不少人恨不得自己也是那庄子的人,他们怎么就没遇到这么好的主家?
  对于京城底层人和庄子那边的议论,孟蝶十分满意,第一步总算是做成了。这些日子她也过得逍遥自在。白日里就躺在摇摇椅上看书,偶尔关心关心香皂的进程,或去大奶奶那边串串门子联络联络感情,悠闲极了。
  第12章
  “二奶奶。”范嬷嬷喜滋滋的来报:“刘娘子和王娘子将辣味的汤底也研制出来了,昨儿试卖了一些,都说好吃的很,吃完了之后热辣辣的出一身汗,十分痛快。”
  孟蝶:“那就好,赏她们十两银子,辛苦她们了。”
  范嬷嬷又问:“二奶奶,这辣汤底和不辣的汤底怎么算?”
  孟蝶:“今年庄子里在田间地头多种些辣椒就是了,不值几个钱,菜还是二十文一碗。一天做多少辣味汤底和不辣的,就让刘娘子和王娘子裁夺着定,大抵是冬天多些辣味的,夏天多些不辣的。”
  “是。”
  孟蝶:“今年庄子里都种什么,粮食够吃的情况下,剩下的就让王庄头自己拿主意。”
  范嬷嬷心中一盘就懂了,这是让王庄头和王娘子夫妻俩碰一下,一年能消耗多少菜什么的,到时候就按照这个量来种。
  孟蝶:“还有一件事,刚刚三婶子那边派人来传话,说是给下人们裁的春衫已经好了,正在凝萃馆的西屋分配呢,嬷嬷你领两个人去领一下。”
  “是。”范嬷嬷欣然领命,带了两个粗使的丫鬟直奔凝萃馆。
  凝萃馆处于花园最南边,当下这边正热闹,各房各处都派了人来领衣服。
  主管此事的赵嬷嬷一见范嬷嬷迈步进来,立刻笑容满面的打招呼:“范嫂子过来了,你们那一房的我这边都准备好了,你清点清点。”
  赵嬷嬷身边跟着的丫鬟立刻将事先准备好的衣服拿出来。
  范嬷嬷领着的两个小丫鬟赶忙过去交接,范嬷嬷笑着同赵嬷嬷拉家常:“多谢嫂子费心。”
  “我们也别客气了,我属鸡。”赵嬷嬷主动拉进关系。
  “我属狗。”
  赵嬷嬷:“那我就拖个大,喊你一声妹妹。“
  “老姐姐。”范嬷嬷也乐得同各房的嬷嬷打好关系。
  两个人正说着话儿,门外突然进来一名十六七岁的姑娘,她模样生的一般,精神倒是十分好,气势更足,刚一进门就叉腰高声喝问:“赵嬷嬷,咱们房里的料子怎么少了?”
  “料子少了?”赵嬷嬷脸上露出愕然:“巧儿你是不是没注意,许是夹在哪里了?这些料子都是我亲手一份一份整理的。”
  巧儿立刻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夹在哪里了?赵嬷嬷可真会说,我难道没想过这个可能?我把整个分给咱们的料子全抖搂开,仔仔细细查了三遍也没有。”
  赵嬷嬷:“缺的是哪个料子?”
  “妆花缎。”
  赵嬷嬷一顿:“妆花缎贵重,我都是按照各房上报的主子们的尺寸分的料子,绝对不能出错。”
  巧儿明显一愣:“你说什么?”
  赵嬷嬷:“我说我都是按照尺寸分的料子,不可能出错。”
  “按照尺寸分的料子?”巧儿仿佛听到了什么天大的笑话:“我们房里的小爷姑娘才多大,你按照尺寸分配?”
  赵嬷嬷冷下脸:“这也不是我定的规矩,我们太太同夫人说的时候,夫人说了,一人做一身衣衫,我们自然就按照每个人的尺寸分料子,当初采买的时候,也是按照这个采买的。”
  “你……”巧儿彻底傻眼。
  赵嬷嬷缓和下脸色:“我们房里的蓁二爷,薏三爷,还有二姑娘,身量也小,也都是按此分配的。主要是妆花缎大热,现在开春各府都做衣裳,我们买到这些料子都费了好大劲儿。”
  “知道了。”巧儿硬邦邦的回了句,转身嘟嘟囔囔的走了。
  范嬷嬷离门口进,听得真真的:“就没见过这么会省钱的。”
  打发走了巧儿,赵嬷嬷松了口气继续道:“大妹妹,二奶奶的春衫料子也已经剪裁完了,平日里二奶奶的衣衫是针线上做,还是屋里人做?”
  范嬷嬷:“我们二奶奶倒是不拘哪里做,不过我们最近闲着也是闲着,就自己做吧。”
  赵嬷嬷:“那我回头就派人送过去。”
  “好。”
  范嬷嬷指挥着两个丫鬟拿好衣衫,告辞回到栖霞院,当场就将衣服分了下去。每个人都是两套,只是衣服材质不同。
  粗使的丫鬟婆子都是普通棉布,杏黄和雪青的衣衫是细棉布,款式为交领长背心,领子处是绸面料,露微和范嬷嬷的衣衫同样是细棉布为主,只是两人一人又多了一件丝绸比甲。
  衣衫发下去,每个人都很高兴。
  “范嬷嬷,赵嬷嬷那边派人来送二奶奶的春衫料子。”
  范嬷嬷连忙出去,来的丫鬟眉目清秀,虽只有十五六岁,穿的比甲是正经丝绸的,范嬷嬷顿时心里就有底了,这应该是三太太身边的大丫鬟:“多谢姑娘跑这一趟。”
  “可不敢当,嬷嬷叫我云锦就好。”云锦笑吟吟的将手里段子交给范嬷嬷:“府里每人春季都是两身衣裳。”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