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科举奋斗日常

晋江VIP2023-05-18完结  总书评数:2451 当前被收藏数:16072 营养液数:11279 文章积分:149,257,952  文案:  陈延穿越了。  穿于古代底层农耕之家,目睹流民横尸,乡邻徭役病死。这是一个人命如草芥的时代,陈延不想如浮萍一般,生死由天定。  科举之路,路险且艰,但陈延从来没有动摇。  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打马游街,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薪火相传。  陈延发现,古代的生活也可以不苦。  睡觉高床软枕;晨起虾仁小馄饨,渴了喝一杯清泉酿酒,偶尔来一顿鲜掉眉毛的京城御宴,夏天太热使劲用冰,冬天冷了也有毛绒小马甲,无烟银丝碳。  这里有亭台楼阁无数、这里江南烟雨朦胧、塞北风情无限,你可以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交几个‘知交莫逆,敢谈天下’的好友。  前提是——  你有钱有权。  农家子陈延:为了美好生活!努力科举入仕吧!  ps:本文为架空科举,具体参考了宋明清科举制度。  1、半拉子日常半拉子科举,含农门奋斗/科举日常两条线。  2、走温馨平淡风,含部分热血剧情。  内容标签: 穿越时空 种田文 科举 朝堂之上  主角:陈延 ┃ 配角:姜茵茵 ┃ 其它:预收文《边陲小酒馆(美食)》求收~  一句话简介:为了美好生活!努力科举入仕吧!  立意:为天地立心,生民立命。  作品简评:汉语言博士陈延穿越到古代江南府一农户家中,目睹流民横尸、乡邻因徭役病死,他不想如浮萍一般,便决心科举取仕,改善民生环境,与明君携手,开拓万里河山。本文是男主向科举日常文,语言朴素自然,没有复杂的勾心斗角,以男主科举生活、朝堂奋斗着眼,流畅自然。

农门科举奋斗日常 第12节
  “许是不错。”老陈头说:“陈大松家的昨天还托你娘叫康哥儿问问,县里有没有童生开的,专门教人识字做账房的小私塾,他们家准备供大孙子去学账房了。”
  陈阿婆也笑着说:“大松媳妇也是个能干的,年轻的时候做炊饼十里八乡都是有名的,这次去县里做点小生意也是她坚持,差点没去成。”
  这讲故事只讲一半最勾人,大家纷纷问阿婆:“怎么了?发生什么了?”
  是家里不许,还是第一天生意不好?
  “都不是,我听大松媳妇说,是第一天她让儿子担着炭盆和炊饼去县里的时候,天太早,那路也坑洼,他儿子在路上摔了一跤。”这生意还没做就先找大夫来看了,可不差点就黄了。
  最后还是因为白面已经买了,大肉馅和油也废了,自家吃太奢侈,大松家才又派了一个儿子,这小生意才勉勉强强做起来了。
  听了原因,大家唏嘘一片,纷纷吐槽起了甘田村这条破路。
  坑坑洼洼,下雨还积泥水,脏得不行,骡车难走,牛拉东西都废蹄,因为太脏,若是下雨了豆羹生意也是做不出的,毕竟是吃食,脏兮兮人家不会买。
  而在大家的讨论声中,陈延的眼睛逐渐亮了起来。
  他知道自己要写什么东西了!
  作者有话说:
  谢谢大家的支持!ovo,上鞭腿啦!
  撒娇打滚orz再求一个专栏收藏和预收可以嘛!求收藏作者的下一本预收《成为寡妇,养娃科举日常》也是一本有趣的日常文哦!
  从今天开始日更!为了鸣谢各位小可爱,本章后留言有机会获得冬冬的感谢小红包噢~大家晚安!
  第16章 一切都是方秀才的局
  ◎但入局破题,不一定是坏事◎
  灵感喷发,陈延落笔很是利落。
  一切都从路开始,他先在纸上列出了关键词,路、经济、民生,而民生又关乎于社稷。
  其实古代的文章和现代的论文有时也是相通的,观点逐一铺陈推进,以小见大。大纲列好之后,陈延心满意足的休息去了。
  隔日,陈延对照着吕夫子给的文章参考,字斟句酌为大纲丰肉润骨,研究狗的文学功底还是在的,他很快写出了一篇行文流畅,立意颇佳的文章。
  攻克一个难题,陈延开心了一会儿,但放下笔过了一段时间他再看这篇文章,又开始不满意了。行文流畅但平平常常,无甚出彩,立意可能算新,但文里的一切都只是从‘我’出发的一个看法,没有精确事实的支撑,显得有些单薄。
  他到底要不要交这篇文章呢?
  交它是保底,陈延有信心交它上去私塾绝不会落底,但能凭这个出头吗?用苛刻一点的目光看,它又是稚嫩的。还有时间,或许他可以再做一个方案。
  因为想要亲身调查走访,陈延向夫子告了两天假。夫子很爽快地应允了。
  陈延告假回家,家里人惊诧了好一会儿,但听到是关于吕夫子安排写文章的事儿,大家就又开心活跃起来了,在他们看来,陈延能被夫子安排事儿,那是被看重、有能力的表现。
  最直观的论证一条通畅的路可以影响当地经济与民生的方法,就是采样,寻找对比。采样,陈延寻求了爷爷的帮助。
  年长者看着眼前的孙子,拉着他在土垅上,慢慢悠悠讲起了以前的历史。
  从川安县往外其实有一条县道连接了西园镇,只是从西园镇到甘田村这边没有直达的路,好路只有一半,最早,从那条官道往甘田村、隔壁吕家村和吴家村的路都是泥泞的。
  说着,他们刚好走到了分叉口的位置,陈延记得自己和小叔来这里卖过书。
  “后来,吕家村里正夯实了从岔口到村里的这条泥土路,还举全村之力在这儿填了一些碎石子……”
  那个时候起,一切就不同了,谁也没有想到,只是小小的一条路,让各村之间有了这么多不同。
  骑着骡马过路的行脚商,吕家村第一辆牛车,吕家村的第一个读书人——
  陈延边听边在心里记。
  正在认真了解西园镇二三事的陈延并不知道,此刻他的名字正被川安县另一位有名的秀才提起。
  方德名穿着一身青色的夹袄,头上有些斑白的发丝被梳得整整齐齐用发冠束起,他人有些清瘦,蓄了一些胡须,他不说话且没有表情的时候,是很有几分高傲的文人风骨的。
  只不过一开口——
  “那吕家的事如何了?”目光陡然阴沉,嘴角向下,那读书人的平和很快被打破,多了几分刻薄。
  “吕秀才没公开讲文章的事,应该是私底下找了他那位得意弟子。”
  “就那十岁不到的农家之人?”方德名讥笑了一声,“我这位师弟可真是病急乱投医了。大抵是名落孙山久了,看人的水平也不行了。”
  他长长舒了一口气,“原先他一直在府城里,倒也算了,如今要来这川安县碍我的眼,还开办私塾……”
  坐在他身侧的方德安立马接话,“二哥,他开的。那破落农人都能得第一的私塾,怎么跟您这种教出过两个秀才的私塾比!”
  这话让方德名通体舒泰,“明儿和远儿的文章写得如何了?”
  “还在润色,不过已经差不多了。”
  方德名微微颔首,“等文章全部交到县尊大人手里之后,你叫那书吏看看……若是写的差,便摆在明儿和远儿的上面,让县尊大人看看吕秀才的高徒是何等水平。若是水平尚可,那就添上两笔,挪作下等。”明明是伤人前途的事,他却说的格外云淡风轻。
  方德安连声应好。
  等方德安走了之后,方德名站起了身,在毛笔架前拨弄着毛笔,而后慢慢笑了起来,脸上的沟沟壑壑都逐渐舒展开了。
  原本他已经忘记吕泽了,忘记了过去那段屈辱,现在他回来了,刚好让恩师在泉下看一看,他看中的小师弟也不过是一个屡次不第的废人,开私塾也开不起来的破落户,他方德名,才是川安县真正的潜才,才该是他最好的女婿!
  -
  “怎么又带茵茵出去吃东西了?”姜夫人蹙眉,戳了一下姜大人,“你且看看你女儿胖成什么样了?”
  “五岁娇娇怎可说胖?”姜修抱起女儿,“我觉得是将将好的。”
  一副女儿奴的样子。
  姜夫人扶额,“是是是,小的时候不停吃,等长成大姑娘了要清减下来可是得吃苦头的。”
  “等再大些就同岳父留下的侍卫学一学功夫便抽条了,怎会吃苦?”
  “学武?”姜夫人飞了个白眼过去,“她这魔星的性子还学武,你是真不担心她以后嫁不出去。”
  “才五岁说甚嫁娶之事,不谈!”姜大人直接跳过了这个话题。
  哼,那一天总会来的,看你到时候是什么样子,姜夫人心里哼哼了两声,“又带她去吃什么了?”
  “娘,我和爹爹去吃豆羹啦。”小馋猫抱住了她的腿。
  “那豆羹确实别有些风味。”啊,她也有点想吃了。
  姜大人:“带了一碗回来给你,热一热便可以吃了。”
  姜夫人瞬间目含春水,吃饱了的茵茵很快被抱去了自己的房间,夫妻二人坐在起居室里,姜大人同娘子谈起了在川安县的见闻,“川安县的文风确实颇盛,那卖豆羹的家中居然就供了两个读书人。”
  “这里私塾数量也多,院试里年年也能出秀才……”说起川安县的秀才,姜大人又不由得说起了江南的秀才,“来江南府做提学,我也确实见识到了这里的文人风气。”
  当真是家中有财者人人向学,“这些年来,朝廷的进士多出于江南、淮浙两府。”
  “确实。”姜夫人也点头,“在府城里你那些同僚的夫人,还有府城一些家族的主母,都有诗书大才。”不像她,只长了一张‘女才子’的脸。
  说到这里,姜大人叹了一口气,“江南、淮浙两地富庶,能在这两地得中秀才、举人者家中也小有资产,他们才高八斗,也能做得锦绣文章,但对于朝廷来说……”这些人做官需要许多调教与历练,甚至许多人不能与民共情。
  “在府城看多了花开锦绣的文章,我看再这样几年,陛下都要重开南北榜了。”
  “看多了花开锦绣,所以才这么着急想看一看这县里不一样的文章?”姜夫人吃完最后一口豆羹,笑着问他。
  姜大人也笑了,“知我者,莫若夫人也。”
  “府城的关系错综复杂,我成了这江南府的提学,可得多看看下面人的文章。”姜修随口端起一杯茶,轻抿了一口,“多看看,大家才能知道我喜欢什么样的文章。好在下次院试的时候,投我所好。”
  -
  陈延走完附近几个村落后,跟着老陈头回家了。
  到家以后,他就拿出了纸笔在写写画画,他把今天得到的数据用文字体现了出来,然后思考着如何将这平实的东西掺进自己的‘锦绣文章’里。
  废了一些功夫,把这些东西全加进去,陈延读了一遍文章,然后就在纸上打了个叉叉,别问,问就是银碗配木筷,不搭。
  数据不想改,那改文章?可要两者相匹配,银碗只能变成木碗……
  天暗了,外间响起了爹娘的谈话声,还有壮壮有些激昂的声音,陈延便放下了笔。
  走出书房的门,便听见大伯娘的嗓门,“今个可真是个好日子,又卖了一只碗!”
  “那贵人可真和气。”李银花也在感慨。
  几个姑娘们听见长辈这么说,起了好奇心,便急切地问起今天发生了什么。
  大伯娘笑呵呵的,“是我们的豆羹好吃,今天有个大老爷带女儿来吃呢……那大老爷还问了我们家康哥儿和壮哥儿读书的事,吃了两碗豆羹,走的时候带走了一个碗,竟给了一两银子做赏钱!”
  有人发出了惊呼声。
  李银花也很高兴,“今天早点用晚食,早点休息,明天还可以多准备一些豆羹!”
  “我听人说那老爷是府城来的大官,端着豆羹回去的路上被许多人看见了,都寻摸着过来买,想尝尝大老爷尝过的豆花!我叫他们明天再过来!”
  府城来的大官?陈延的脑子里几乎一下子就联想到了江南府提学姜大人。
  一个会陪妻子拜访世仆,带着女儿来街边吃豆羹,同摊边百姓谈话,还会打包一碗豆羹回家的姜大人?
  他在陈延心里的形象一下丰满了起来。
  姜大人是一个‘接地气’的官,所以,只要菜好吃,他应当不在意吃饭用木碗还是金碗银碗吧?
  ……
  作者有话说:
  谢谢大家的支持~以后每天晚上九点更新!爱大家~~~
  第17章 吕秀才想收徒
  ◎恰好乘东风,姜大人的赏识◎
  吕秀才没想到,陈延的文章竟然交得这么快,而且一交还交了两份。
  他接过白纸之后就立刻看了起来,观第一篇,他眉目迅速舒展,不错,他果然没有看错这个学生。此子的确天资聪颖,稚龄便能做出如此文章,真真是……
  交这篇文章上去,绝不会落于下乘,他担忧的问题便也不会出现了。吕夫子很满意,然后他看起了第二篇文章,初看开头,他就蹙起了眉。
  但随着目光向下,他眉目逐渐舒展,甚至抬头看了站在桌案前的陈延一眼,文章的末尾,还附了一张图和一些数字。
  这篇文章从行文上是比不过第一篇的,只是开题之意……所以,这小子想交哪份?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