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這視頻說的那張良拾履的故事,還是頗為有趣的,我記得這個故事應當不是這樣說的,應當是這個視頻的創作者系統增添了一些趣味吧。” “而且張良的風評一向是比較好,而這動手打老人的事情,張良一般是做不出來。” “但是也有可能張良是因為開國功臣掩飾了他品德,畢竟開國之功,從龍之功,推翻了舊朝廷,建立了新朝廷,史書從來都是勝利者所寫的。” “勝利者的汙點自然是少或者是沒有的,所以說這張良在那視頻當中的表現不能說真,但是也不能說假。” “畢竟誰也不知道1000多年前的人具體幹了什麽事,有什麽習慣?” “難道史書都是真實的嗎?寫史書的人難道是看著他們記載的?” “就好比是司馬遷寫史書的時候,為《太史公書》成書而做努力的時候,那些個資料也是聽別人說的,還有別人記載的,整理成冊。” “難道司馬遷真的看見張良是那樣做的嗎?而其他的書也是看著歷史人物所作所為而寫的嗎?” “不是,這一切大都是聽別人說的,所以這些書的寫作者,或者其他著作、書籍的寫作者都是包含一些個人情感在裡面的,所以說這張良的功勞在細微上,總是有些出入的。” 劉基劉伯溫:“都說我是大明的張良,可是我覺得我這個大明的張良混的可不怎地啊!” “大漢朝時候的張良,人家過的是什麽日子?人家是功成身退,流芳千年,壽終正寢的呀。” “而我呢?數次請求歸鄉,陛下這都不允許呀。” “唉!陛下呀,我幫你把江山給打下來了,就想落得一個安穩的結局?這難道都不允許嗎?” “名利在於我看來,都不過是過往浮雲罷了,不然當年陛下分封群臣的時候,李善長都封了國公,隻封了我一個伯爵之位,連侯爵都沒得到,若是我真有心思要爭的話,當年開國的時候我便就要爭了。” “張良,字子房,潁川城父人,另一說沛郡,秦末漢初傑出謀臣,西漢開國功臣,政治家,與韓信、蕭何並稱為‘漢初三傑’。 ” “張良先輩在韓國任過五代韓王之國相,曾經力勸劉邦在鴻門宴上卑辭言和,保存實力,並疏通項羽季父項伯,使得劉邦順利脫身。” “憑借出色的智謀,協助漢王劉邦贏得楚漢戰爭,建立大漢王朝,幫助呂後之子劉盈成為皇太子,冊封為留侯。” “在這之前,有一段軼事介紹一下,張良刺秦。” “張良,字子房,原韓國貴族,祖上多為韓國之相也,而在大秦統一六國的過程中,韓國因為太弱了,率先亡國,張良因韓國亡國破家之恨,意圖刺殺秦始皇。” “張良曾在淮陽學禮,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 “張良為了完成刺秦的計劃,散盡家資,在各處尋找力士,並且為他尋找特別大的鐵錘兵器,然後差人打探秦始皇東巡的路線。” “按照君臣車輦規定,天子六駕,秦始皇所乘車輦由六匹馬拉車,大臣四匹馬拉車,刺殺目標是乘六駕馬車的秦始皇嬴政。” “張良最終找到了他想要的大力士,並且得知秦始皇要出行的時候,就開始尋找埋伏的地點。” “最終張良選擇了博浪沙這個地方,作為刺殺秦始皇的埋伏地點,博浪沙的地理位置優越。” “因為這個地方路面沙丘起伏,所以,秦始皇的車隊的速度就會降低,而且北面是黃河,南面是官渡河,蘆葦叢生,便於逃跑,不得不說,張良想得很周到,逃跑都想好了。” “秦始皇的馬車是用六匹馬拉的‘天子六駕’,大臣四駕就很容易辨別出來。” “但是秦始皇是皇帝啊!那就得鬼一些,精明點,不上心自己的安全,早就死了。” “嬴政為了保證自己的安全,早早的做了準備,準備了多輛六駕馬車,每輛都是由六匹馬拉的,就容易混淆刺客,據說這一方法是由秦國的國尉尉繚準備的。” “秦始皇的車架臨近博浪沙,張良與大力士就做好了弄死秦始皇的準備,但是,不知道張良信息沒有探索好,還是那個大力士傻,竟然弄錯車了。” “最終擊中的是偽裝的車駕,秦始皇大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這就顯示出張良逃跑的厲害了。” “歷史上有記載的刺秦只有三次,荊軻和高漸離都是做了有死無生的打算,唯有張良在行刺失敗後成功逃脫,並且逃過秦始皇在天下的追捕。” “這就說明張良還是很有本事的,不像其他沒有腦子的人。” “秦始皇被刺殺後,就讓人全國通緝張良,張良自然是去到哪都會有人盯著他,一旦發現他,肯定是要暴露他的行蹤。” “於是,張良得從容步遊,人越緊張,就越得保持平靜安穩的樣子,這樣子才是對自己最好的偽裝。” “就在這裡,張良碰到了那個開頭那個‘無禮’的老人,從而張良的人生發生改變。” 這個張良拾履故事了解張良的性格,年輕人心氣高,在得到了那個老頭的點撥後,性格得到了改善。 “如若不是張良耐心,也許就得不到《太公兵法》,更沒有後來的事跡可言。所以這老頭還是好的。” “扔鞋老人真正教他的是不能只在表面上從容淡泊,一個人的內心仍然充斥著各種心思,這樣就看不到更長遠的事情,眼光會有所局限,不能擴寬自己的眼界,無法成為真正的智者。” “學到了本事,可是國破家亡的仇還沒報,怎麽辦?張良需要遇到一個可以幫他的反賊,接下來就是張良和劉邦的故事了。” “時間回到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是大秦的第一場農民起義,在此之後,早已被秦二世胡亥與趙高壓榨的天下百姓們,立馬揭竿而起,雲集響應。” “在下邳憋了十年的張良,也終於意識到屬於自己機會終於到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