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清晨,長安早朝! 自突厥進犯以來,每日的早朝都透著一股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凝重氣息。無論是何黨派,亦或是否關心突厥此事,百官皆是眉頭緊鎖,面色沉重。 即便一直以來別有心思的王明遠等人,亦是如此。 這是大勢,聰明人懂得順勢而為,與大勢合。 即便是裝。 能入得早朝之人,哪個不是聰明人? 旁的不說,有眼可見的大勢,他們最起碼是看的透的。 誰敢在這個大勢下哈哈大笑,或者露出歡顏?輕者斷送仕途,重者葬送性命。 “陛下,突厥大軍在頡利二人的帶領下來勢洶洶,縱然白袍軍忽然出現,並且擊潰涼州敵軍,振奮了軍心。但白袍軍再是神武,也不過只有五千人罷了,與敵軍人數懸殊過大,恐怕難以匹敵。臣以為,朝堂理應做好應對之策。”長孫無忌擰眉,將形勢透徹分析,讓一眾官員點頭認同。 房玄齡起身,上前說道:“趙國公言之有理,臣附議。白袍軍橫空出世,雖不能抵抗突厥二十萬大軍,卻能為我等爭取一線生機。其一,白袍軍雖有五千人,但個個皆是以一敵十的精兵能將,兩軍交戰,定能給敵軍帶來震懾。其二,只要白袍軍能拖延敵軍一日,我等喘息謀劃的時間便會多上一日。” 他的話,再次得到百官認同。 李世民深吸口氣,長長吐出,說道:“既然如此,愛卿以為該如何?” 他的想法與百官相同。 白袍軍出現,且涼州大捷。此事雖然給了朝堂一個天大的驚喜,但驚喜過後,仍是憂慮。 名師大將莫自牢,千軍萬馬避白袍! 沒人懷疑過這支曾以七千勝十萬的傳奇軍隊的傳承,但.人數上的巨大懸殊,是眾人憂慮的關鍵。 七千勝十萬,那是曾經。如今這支白袍軍,是否真的保留那等駭人戰力? 就算保留,仍舊於世間無敵。 可五千戰二十萬,與七千戰十萬的概念完全不同。 沒人認為五千白袍軍對上二十萬突厥大軍會獲勝,雖然每個人的心中都抱有那麽一絲僥幸的期待。 自今日早朝開始,朝堂上所商榷的便是此事。 白袍軍戰敗之後,突厥繼續勢如破竹,抵達長安時,他們該如何做。 朝堂中,李世民的話語讓眾人面面相覷,各抒己見的場景並未出現,不過須臾,眾多官員便是將目光轉向前方,那與帝位相近之處。 此等大事,如何抉擇,決定性的關鍵,在於首位幾位陛下心腹的意見。 那幾位,才是大唐權力的核心人物,手握大權,執掌生殺! 朝堂內安靜須臾,杜如晦緩緩起身,說道:“陛下,白袍軍縱然不敵,也可給頡利二人帶來足夠的震懾。臣以為,我等應該製造一個假象,讓頡利二人以為,白袍軍此等精銳之師,大唐不止一支的假象。如此一來,頡利叔侄定然有所顧忌,畢竟他二人明爭暗鬥不斷,誰都不想自己的麾下在此戰中折損慘重,從而導致無法制衡對方。這等假象一旦成功,即便突厥兵臨長安,他也不敢太過衝動。到了那時,陛下再強勢質問其為何撕毀盟約,且以修生養息,不宜為戰為由,拿出足夠的誠意,突厥定然可以退兵。” 李世民頓時目光陰沉,拳頭緊握,青筋暴起,咬牙道:“你的意思,是要順勢而為,且忍受屈辱,不戰而降。” 他的眼中,有濃重的不甘及憤恨。 長孫無忌長歎,說道:“勢不如人,除卻這般別無他法。” 魏征寬慰道:“陛下當以大局為重,況且此法亦是緩兵之計。待此劫難過後,我等當知恥後勇,厲兵秣馬。今日突厥所給,來日雙倍奉還。” 李世民自然知曉輕重緩急,雖有憤懣,卻也知道眾人建議是最為穩妥的計策。他垂眸須臾,點頭道:“此事重大,退朝之後,爾等迅速商議出個章程。” “臣等遵旨。” 長孫無忌等人連忙抱拳躬身。 具體執行計劃,自然不能在朝堂上商榷,畢竟人多耳雜。 如此,今日早朝也算告一段落,隻待宣布退朝,百官便可離開,各回各部,各司其職。 然而,不待太監宣布,王明遠卻在一眾疑惑的目光中站了出來。 “陛下。”王明遠躬身說道:“臣聽聞昨日有衛國公親衛返回,可是有了太子殿下的消息?” 有官員錯愕相視,炯炯的目光轉向李世民。 李世民雙眸輕闔,凝視著王明遠,聽不出喜怒,淡聲道:“此事,愛卿很是關心啊。” “陛下容稟。”王明遠故作惶恐,將身子低下,連忙說道:“太子乃一國儲君,其安危關乎社稷穩固,臣自是日日擔心,夜夜憂慮。昨日有人看到衛國公親衛歸來,臣恰巧有所耳聞,特有此一問。還請陛下明鑒。” “呵”好一個忠君愛國.李世民隱晦冷笑,迎著百官疑惑的目光,垂眸說道:“眾卿以為,白袍軍如何?” 陛下轉移話題,不言太子卻說白袍軍.百官詫異,彼此相視。 長孫無忌沉吟,說道:“且不說戰力,單憑此名號,也可稱世間之最。” 戴胄點頭,說道:“涼州一戰,足以看出白袍軍的強悍。” 有人點頭附和,但面上仍舊存著疑惑。 他們搞不懂,為何陛下會轉移話題,莫非太子殿下 沒人敢問,怕觸怒聖威。 聞言,李世民搖了搖頭,歎道:“何止是精銳之師,在朕看來,白袍軍更是古往今來,唯一一支仁義之師。” 百官詫異抬頭,不解的看著李世民。 李世民自袖中取出一封信件,隨手甩出,落在為首幾位官員身前不遠處,口中說道:“這是昨日藥師的信件,其中並無太子的消息,記載的只是他對白袍軍的見聞罷了。魏征,你念出來給眾卿聽聽吧,也叫他們知道,仁義之師是何等模樣。” “臣遵旨。”魏征上前,撿起信件拆開,最忌逐字逐句念出。 “陛下容稟,臣已至涼州,但仍無太子蹤跡,至今生死不明,臣有負陛下之托,臣有罪.” 信中開頭,李靖便言明還未找到太子,讓百官陣陣默然。 而接下來的內容,則是讓驚訝之色逐漸爬至每個人的臉上,並且迅速轉換為駭然失色、難以置信之色。 “當真,仁義之師也。”信件念完,魏征仰天長歎,面露敬佩之色。 “不收百姓一粒米,不食百姓一碗粥,世間真有這樣的軍隊?” “就算百姓身死,也不侵佔百姓房屋錢財,這怎麽可能” “若真如此,老夫由衷敬佩。” “白袍軍將軍不過一少年,卻能領軍如此強悍的仁義之師,此人不可小覷。” “若他入朝堂,陛下將如虎添翼。” “只是太子仍舊蹤跡全無,屬實令人擔憂。” 聲聲驚歎此起彼伏,輕歎感慨者比比皆是。 還沒找到麽,怕是凶多吉少了啊低著頭的王明遠嘴角揶揄,想了想,上前道:“臣恭賀陛下,若能得此軍,用不了多久,陛下便可揮兵突厥,一雪前恥。只是.” 他故作遲疑,才悲慟道:“至於太子安危,還請陛下莫要過多擔憂,以免傷及龍體。且太子殿下乃是儲君,得上天眷顧者,應是可逢凶化吉。當然,身為臣子,臣還是該提醒一二,為避免突聞太子殿下噩耗,措手不及。還請陛下早做準備,若是那樣,該如何應對,以安天下心。” “你很希望太子有去無回,是吧?”李世民垂眸,沉聲說道。 在他心中,王明遠已是入了必死名單。 只是時候未到,還不能輕舉妄動。 “臣惶恐,臣怎敢有這種想法。”王明遠驚慌不已,連忙辯解:“臣只是就事論事,有一說一,為江山社稷著想罷了。” “呵”李世民嗤笑一聲,緩緩起身,仿佛蒼老了幾歲,話語中有悲痛溢出,說道:“太子的事,在無確切消息之前,就不要提了。退朝吧。” 百官默然,起身躬身說道:“臣等,恭送陛下。” 看的出來,對於太子殿下,陛下已然不抱有仍舊在世的希望了。 是啊,衛國公已至涼州,仍無太子半點蹤跡。 而太子殿下隻身一人,如何在那動亂血腥之地久存? 有官員心中歎息不止。 百官離開大殿,魏征想了想,追上王明遠。 “王侍郎三番五次觸怒陛下,不怕惹禍上身麽?”魏征道。 王明遠搖頭輕歎,義正言辭道:“縱是掉了腦袋,該說的話,仍舊要說,畢竟這是身為臣子的本分。” 魏征笑道:“好一個忠君為國,老夫佩服。” 王明遠呵呵一笑,說道:“過譽了,與您相比,我還差了些許。” 魏征垂眸,說道:“所以,王侍郎認為,太子殿下絕無生還可能?” 王明遠搖了搖頭,歎道:“您不也是這麽想的麽?除非.” 魏征問道:“除非如何?” 王明遠搖頭笑道:“除非太子殿下就是那位少年將軍,呵.抱歉,王某此言欠妥,還請見諒。太子殿下身為儲君,王某自然希望殿下能夠生還。” 魏征止步凝視其背影,說道:“大敵當前,老夫奉勸王侍郎,一些心思該收得收。” “多謝,但王某不存任何私心。”王明遠面露不屑,大步向前,頗有幾分意氣風發。 “衛國公私信,太子找到了” “衛國公私信,太子找到了” 一道人影,自外極速而來。 百官腳步愕然頓住,王明遠眉頭緊皺。 “找到太子殿下了?”杜如晦迎上幾步,看著驛夫。 “白袍軍的那位少年將軍,便是太子殿下。”驛夫匆忙一句,入了東宮大殿,留下錯愕呆滯的百官。 “怎麽可能?”王明遠猶遇晴天霹靂,喃喃自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