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公,好劍啊!”李衛萬萬沒有想到,主公袁術手裡的劍,竟然能夠震斷他的佩劍! 這怎麽看怎麽都不可能,他的劍可比主公的那把劍要厚重的多,而且是自己用力斬下。 可事實就在眼前。 “好!”袁術也很高興,“李衛,通知張太守,給陳師傅等十五人重賞,每人一百錢!” “諾!”李衛匆忙出去。 “多謝將軍!”陳師傅趕緊給袁術行禮。 現在的一百錢,可以買到一石糧食。 “你們下去之後,給我打造這兩柄刀!”袁術拿出一塊錦帛,上面畫著兩柄長刀。 陳師傅一看,這種刀他以前沒有見過,刀刃比以往的都要薄,而且要窄,長約三尺,刀柄分別為一尺和三尺。 “將軍,這是什麽刀?” “這種刀就叫漢刀吧!” 這是唐代陌刀的形狀,陳師傅自然沒有見過。 那種長柄的陌刀在唐代是專門對付突厥騎兵的,列成方陣之後,下砍馬腿,上砍人頭,效果非常好,比長槍方陣威力大,比這個時代的斬馬劍要輕巧許多。 而且袁術覺得,陌刀除了砍、削之外,也能和長槍一樣刺,就像後世的刺刀。 而那種短柄的,是配給刀盾兵的,單手握刀,威力又大又輕,比現在那種厚重的刀要實用。 “將軍聰慧,無人能及也!漢刀既輕巧,威力又大,兵士的戰力會提升許多!” 陳師傅常年打造兵器,一下子發現了漢刀的優點。如果沒有灌鋼技術,這種形狀的刀打造出來,根本就沒什麽戰力,會被厚重的兵器一碰就折,但是現在不一樣了。當然,這比唐代的陌刀要輕很多,因為灌鋼技術更純熟。 “十五個爐堂要同時打造,鐵石和煤會及時供應,每個爐堂本將軍會給你們招二十名鐵匠。每月你們十五人有兩石糧食作工錢,其余人一石糧食,每日管三餐!” “多謝將軍!”陳師傅一聽,急忙大禮參拜,“將軍仁慈,真乃我等再生父母啊!老朽代替所有工匠,拜謝將軍!” 一石糧食,對於普通工匠來說,是非常豐厚的。原本他們想著只要一天能有兩頓飯就很不錯了。 畢竟現在快入冬了,在家裡也閑著,還要吃飯。 “不過陳師傅,打造漢刀之事絕不能泄露出去,否則,所有人,都得死!” “小的遵……遵命,絕不敢泄……泄露……也保證,其他人也……也不會……” 陳師傅臉上冷汗直冒,渾身都有些顫抖,因為他突然感受到了袁術身上濃濃的殺氣。 他明白了,這位後將軍,仁慈不假,可若是有人違背命令,絕對殺伐果斷。他也下了決心,誰要是敢違抗後將軍的命令,他先將其弄死! 襄陽城,州牧府。 荊州牧劉表正在議事。 劉表在荊州雖然時間不長,可是平定了宗賊之後,穩定了襄樊一帶,收攏了民心,麾下也算人才濟濟。 文士一邊,別駕劉先,從事郎中韓嵩,從事伊籍,治中蒯良,長史蒯越等。 武將一邊,校尉蔡瑁、副將張允、王威、文聘等。 此時的劉表意氣風發,精神抖擻。 “諸位,陛下傳來旨意,將袁術的後將軍之職剝去,讓本州牧將其擒殺,諸位有何見解?” “主公,此乃董卓之計,而並非陛下旨意!”別駕劉先說道。 “始宗所言甚是,如今董卓獨霸朝綱,陛下的旨意已經出不了洛陽城了,我們不予理會!”韓嵩也同意劉先的意見。 “屬下附議!”伊籍也說。 “主公,此雖為董卓之意,可也正是我們奪回南陽的機會呀!”蔡瑁眼中閃著精光,“南陽乃荊州最富裕之地,張谘不但不給荊州納稅,還私自招兵買馬,如今我們打著陛下的旗號,正好除去張谘!末將願親自統兵拿下南陽!” “末將願為先鋒!”文聘也立刻出列,大聲說。 “這……”劉表聽了蔡瑁的話之後,有些動心了。 南陽就像一塊肥肉,劉表早就想吃掉了。 可是荊州一直不穩,以前他也是自身難保,何況張谘乃朝廷命官,沒有充足的理由,豈能隨便出兵。 現在不一樣了,有陛下的聖旨呀! “主公,德珪之言有理!”蒯越也讚成蔡瑁的意見,“張谘雖有五千兵馬,可是軍中無大將,且一郡之地,怎能對抗我一州之地,更何況我們還佔有大義!” “主公,近日張谘又在四處招兵,恐怕不止五千兵馬!”伊籍有些擔心地說,“聽說還招了兩名都尉,是李嚴和黃忠!” 張谘招黃忠和李嚴時,帶著幾十名隨從,因此襄陽的一些官員知道。 而紀靈和閻象來南陽時,他們自然不知了。 “哈……”蔡瑁聽了伊籍的話,大笑起來,“機伯雖有才學,可是卻不知兵事也!新招募之兵,未見血,烏合之眾爾,根本就沒有戰力。黃忠李嚴無名之輩,豈會打仗?” “主公……” “主公……” 大廳之中爭論不休,劉表一時沒了主意,而他無意中發現,蒯良一直沒有說話。 “子柔,不知你有何見解?” “主公,屬下一直在想,我們若是攻打南陽,無論從江夏還是南郡出兵,那孫文台會幹什麽呢?” “孫堅?” 蒯良突然轉換話題,提到了長沙的孫堅,這讓大廳中的所有人,包括劉表在內,都吃了一驚。 長沙可有一頭猛虎,他們怎麽能忽略呢? 而且眾人知道,這頭猛虎隨時都可能吃人的。 前一任荊州刺史王睿,不就是被孫堅殺了嗎?沒有朝廷的命令,隨便羅織了一些罪名,就將一州的刺史給殺了。 這是多大的罪名啊,跟謀反無異!可孫堅就做了,而且做了之後,朝廷也是不了了之,又派劉表來荊州。 蒯良說的沒錯,一旦劉表對南陽用兵,那麽孫堅極有可能去攻打江夏或者南郡。 “主公,袁公路現在雖是白身,可是他誅殺十常侍,又不接受董卓的拉攏,賢名在外。袁家四世三公,門生故吏遍布天下,與他們為敵,實為不智。”片刻之後,蒯良發表自己的見解,“屬下以為,陛下的聖旨可不予理會。” “子柔言之有理,屬下附議!” “屬下附議!” 幾乎所有人都同意蒯良的意見。 “那好,就依諸位之意,南陽之事,我們暫不理會!” “主公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