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朱棣暗子 朱棣想當皇帝,夢裡。 他也是人,自然也渴望過那個位置。 但是他清楚的知道,大哥在,這絲妄想只能掩埋在心底裡。 也就偶爾做個夢這樣子。 只是哪怕他隱藏得再深,也被有心人看了出來,此人便是現在的慶壽寺主持,姚廣孝。 洪武十五年,馬皇后病逝,朱元璋從民間挑選高僧隨侍諸王,誦經祈福。 當時,姚廣孝得到僧錄司左善世宗泐的舉薦,成功陪侍朱棣。 “你為何要特意找本王?”朱棣當時有些好奇的問道。 “貧僧有大禮相送。”姚廣孝平靜的回道。 “你一個僧人有什麽能送給本王的。”朱棣笑著說道,並未太過在意,金銀財寶他不缺,作為燕王,也算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了。 “殿下若選我,來日貧僧願送一頂白帽子給殿下。”姚廣孝幽幽的說道。 朱棣聞言,心神驚駭,面色大變,就欲發怒。 然而對上姚廣孝要深邃的眸子,所有的話似乎都卡在了喉嚨裡。 最後只是低聲道:“隨我一同吧。” 朱棣雖然讀書少,但王上加白是什麽個意思,還是很清楚的。 哪怕知道姚廣孝能說出這等話來,絕對不是個正經和尚,朱棣依舊將他帶回了北平,封為慶壽寺的主持。 到底怎麽想的,或許也只有朱棣自己才能知道了。 “通知世子,隨我去京師吊唁。” 驛卒走後,朱棣過了許久才緩過來,而後就下令道。 太子薨這等大事,自然是耽擱不得,今日天色已晚,明日大早,朱棣就要出發。 “是,殿下。”馬三寶聞言,立即去尋找世子朱高熾。 待旁人走開後,姚廣孝見朱棣神色恢復,便走到朱棣面前附耳道: “殿下,這是天賜良機啊。” 朱棣聞言,皺眉看向姚廣孝道:“你這話是什麽意思。” 姚廣孝也不怕說出什麽大逆不道的話來,直接挑明道: “太子薨去,陛下自然要從諸多皇子皇孫中再挑選一人繼承大位。” “貧僧看來,以陛下的脾性,從皇孫中挑選的可能性最大。” “以朱英此子的長相氣質,若是出現在京師城裡,或是被陛下看見。定會被認為是早夭的長孫。” “如此一來,殿下就有了機會。” 姚廣孝的話,意思非常明確,便是想趁此機會,把朱英帶到京師裡,甚至安排一場和朱元璋的偶遇。 一旦朱英被認定為曾經的皇長孫朱雄英,那麽極有可能被定下繼承人。 朱英的身份,朱棣和姚廣孝自然是知道的。 朱元璋的年歲也有六十多,在大明這個年代,都屬於高壽了。 當然,到時候若真是能把朱英推上皇位,必然也是一場腥風血雨。 不過這些,姚廣孝在乎嗎? 他在乎的,只是局勢能不能更加混亂罷了。 唯有混亂的局勢,他才有發揮出抱負的可能。 “為何你認為,父皇不會選我。” 朱棣有些自傲的說道,同時眼底深處散發出一股凶戾氣息。 顯然皇帝位讓他有些暴躁了,畢竟這是他日思夜想的可能。 如今終於看到夢想成真的希望,姚廣孝卻來打破,朱棣忍不住就有股暴虐感。 他為燕王,從小自戰亂軍營中長大,幼時就表現出了優異的軍事天賦。 洪武三年,朱棣十歲,受封燕王。 洪武九年,朱棣迎娶大明第一功臣,位列開國‘六王’之首,名將徐達之女徐氏為妻。 洪武十三年,虛歲二十一的朱棣就藩燕京北平。 洪武二十三年,朱元璋以故元丞相咬住、太尉乃兒不花、知院阿魯帖木兒等屢為邊患,命晉王朱棡、燕王朱棣分兵兩路,再次對北元進攻作戰。 此次出征一潁國公傅友德為征虜前將軍,南雄侯趙庸、懷遠侯曹興為左右副將軍,定遠侯王弼、全寧侯孫恪為左右參將,督兵從征。 敕王弼率山西兵聽晉王節製,其余均聽燕王朱棣節製。 三十歲的朱棣,成為大軍主帥。 朱棣被封藩地北平,乃是前朝大都,朱棣作為朱元璋第四子,信任是不用說的。 十年北平,名將傅友德、馮勝、藍玉都曾經以北平為出發點,征伐北元。 對於朱棣來說,這些名將,就是他心中的崇拜者,每次的戰役,朱棣都向他們虛心學習,面對燕王的請教,諸多名將也是傾囊相授。 這次遠征,最難的不是擊潰敵人,而是找到敵人。 大明兵力雄厚,有碾壓之勢,可蒙古腹地氣候惡劣,又極為廣闊,若是貿然進去,久而久之,便有大危。 朱棣咬牙冒險進入,他知道這次對他而言極為重要,只能放手一搏。 如同曾經的藍玉捕魚兒海般,朱棣經過一番磨難後,終於找到北元殘軍。 而後燕王朱棣不費一兵一卒,招降了乃兒不花。 而晉王朱棡,打仗凶猛,卻怕損失過大,不敢深入蒙古腹地。 如此一來,更加顯得朱棣的戰功卓越。 就現在的情況,在朱棣看來,只要父皇公平選擇,他的競爭力就是最強的。 朱允熥,朱允炆,不過是兩個乳臭未乾小屁孩。 朱棣縱觀所有兄弟,二哥朱樉荒淫無度,三哥晉王朱棡就更不用說了,前兩年才被自己被比下去,早就成了陪襯。 五弟周定王朱橚,是朱棣的胞弟,能力不說,按位置算也輪不到他。 如此看來,這皇帝位,舍我其誰! 姚廣孝看著朱棣極為自信的面容,也沒必要去潑上一盆冷水,自討不快。 便說道:“殿下目前優勢極大,可陛下的心思,誰也猜不透,以貧僧看,不若將朱英置於京師,也算是一枚暗子。” “一切順利自然極好,若有什麽差池也不至於手忙腳亂。” 朱棣聞言,眼中的戾氣消散,閃過深思神色。 對於姚廣孝此話,他覺得還是很有道理。 便如狡兔三窟,父皇怎麽想的,他也不敢確定。 皇帝位太大了,留下一手暗子極為必要。 想到這裡,朱棣便喚來侍衛。 “傳本王令,著商人朱英備好行囊,於明日清晨隨本王一同出發,南下京師吊唁。”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