巷战之夜·蜀道难·玉交枝

《巷战之夜》本书讲述了在日本侵华期间,天津和潜山的人民与侵略者浴血奋战的故事。其中写到一位普通的教员,在与日军勇敢的斗争中,成长为游击队长,并率领民众狠狠打击来犯之敌。小说主人公是作者心目中的抗战理想人物,表达了作者团结抗战之强烈愿望。 《蜀道难》讲述了抗战时期,江东人纷纷入蜀避难。途中,青年职员冯子安与白玉贞小姐邂逅。冯对白一见倾心,百般殷勤。船抵重庆,冯子安准备与白小姐结婚时,白玉贞却已“ 神龙不见尾”……一场爱的梦幻,终成泡影。 《 玉交枝》讲述了主人公康百川与生物学家徐侃然博士、地质学家欧阳朴博士和诗人徐彬如四人在天柱山下神秘山谷的探险故事。四人分工明确,积极筹划,历经艰险,发现了居住在秘密谷的明代遗民。当地人们生活自给自足,男女平等,朴实勤劳,并且热情款待他们。同时他们也卷入了当地的地区斗争,帮助解决纷争,捕获敌方皇帝蒲祖望及其皇后。四人带着皇帝蒲祖望和皇后一同出谷回南京,一路上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风靡一时,然不久蒲祖望及皇后便无人关心,流落街头,蒲祖望被车撞死,在皇后的强烈要求下,四人商量最终由康百川将其送回秘密谷,过平安自足的生活。

巷战之夜

这部书的稿子,放在故纸堆中,是有相当的遥远日子了,民国二十八年,友人编《时事新报》的青光,要我写小说,我就写了这个长篇,题目原来是《冲锋》。次年上说的《前线日报》转载,我又改名为《天津卫》。前者是说故事里的冲杀一节。后者是说保卫天津,而北方人叫天津,根据历史的习惯,是叫天津卫的。略有双关之意。
抗战以来,我虽写了几篇战事小说,但我不肯以茅屋草窗下的幻想去下笔,必定有事实的根据,等于目睹差不多,我才取用为题材,因为不如此,书生写战事,会弄成过分的笑话。这篇小说的故事,是我一个极关切者的经历。他告诉我,这是天津将陷落时那一角落的现状。我觉得颇有点懦夫立的意味,就把故事,略加点染,成了一个长篇。生平对于写稿,因为是每日的工作,由于十分烦腻而变到不甚爱惜,向来在报上杂志上发表的东西,无论多少字,如无人主张出单行本,我就扔了不管。这篇小说,也未能例外。只因三年来,几次有人要转载这篇小说,竟把这书全文,托人在报上抄了一份保存着。我原来是没有出单行本的计划的。
近来后方朋友,鼓励我多拿旧稿出书。我因此篇手边现成,拿出来校阅一遍,觉得也还可用,便改名为《巷战之夜》以便出版。但因这一改,又感觉篇中故事,于巷战,于夜,未能发挥尽致。而结构平铺直叙,生平很少这样写法。思量过几遍,就在全文之上,加了第一回与第十四回,按个一头一尾。我不敢说是画龙点睛,仿佛这就多了一点曲折。正如画山水的人,添一个归樵,添一段暮云远山,或者可令看书的人,多有一点兴趣吧?
“七七”五周纪念于重庆南温泉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