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赌王的传奇人生和赚钱之道

赌博造就了独一无二的澳门。 赌博是澳门的经济支柱,渗透澳门的每一个角落。 他出身名门却家道中落,白手起家靠着胆识和谋略,成就了他的赌王荣誉 没有刀光剑影,却比见血见肉的拼杀更惊心动魄,搏的是胆量和眼力

第九章、谁主沉浮
汤臣、世贸事件,搞得何鸿燊焦头烂额。而在香港其它方面的投资,也不尽如人意。起初,何鸿燊百思不得其解。以往,他长袖善舞,在香港的投资极为顺畅,可以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所以,他曾自信地对别人说:“香港最大的优势是纯自由经济,让人可以自由发挥。另外,香港既是国际金融中心,某些方面又像个小城市一样,人人相互认识,这大大有利于完成交易。”
但是,近年何鸿燊在香港做生意却处处受阻。后来,他隐隐约约地感觉到:香港不是自己的“地盘”,有人要封杀他的发展空间。
何鸿燊1989年,何鸿燊通过“信德”以1.2亿港元购入香港华民航空40%股权,而他自己和“华民”创办人还另外分别持有10%和50%权益;其后,“信德”和何鸿燊本人再分别向“华民”创办人购入40%和10%权益,全资控制“华民”。
华民航空成立于1986年,到何鸿燊收购时,公司已有一定规模和盈利。当时,“华民”拥有两架旧式的波音707货机,不过两架飞机都已改装灭声引擎,能够在噪音控制严格的西欧城市机场升降,获牌经营四条定期的国际航线,目的地包括欧洲、亚洲及大洋洲15个城市。
何鸿燊入主“华民”后,“华民”又在1989年底开办至英国曼彻斯特的定期货运航线。
在以后两年,信德企业又用购入优先股的形式,投资1亿6千万元在华民航空,以添置新机及其他设备。
1990年初,华民航空又获政府直航往越南的货运牌照。
何鸿燊在“华民”下了不少“注”,本想在空中另辟一条生财之道。谁知,“华民”的形势却一日不如一日,最后竟成为何鸿燊的一个包袱。
“华民”的两架“老爷”波音707运输机以及1991年购入的两架747—100飞机,超出原先的估计,需要更多的维修保养。另外,政府虽然发了牌批准华民经营新航线,但仍要费相当时间等待双方就航空服务达成协议。
另外,空运市场疲软,也迫使公司需削价做生意。因此,公司原希望可取得的经营资金1亿港元,最后只收到4000万港元。谁知这笔来之不易的钱很快就用尽,迫使何鸿燊要管理层作出检讨。
结果是,“华民”连年亏损,到1992年年中,每月亏损竟超过1000万。
当年5月,“华民”召开职员大会,刚接任“华民”主席一职不久的巴拉沙宣布:“华民”已经破产。“华民”三名创办人从此也不能再领取董事酬金。接着,巴拉沙要求职员和他一起祈祷:“华民”的未来靠上帝指引、靠何鸿燊的恩惠和职员的努力。
何鸿燊不愿看到“华民”破产,于是忍痛从“葡京”贷款支持“华民”。但何鸿燊的“恩惠”也救不了“华民”。他只好从中拉线,让华民航空公司与恰和集团接触,邀请怡和入股,希望借助怡和的力量扭转局面。
何鸿燊说:“我会扔多5000万到8000万,看多几个月,到11月左右,就决定做还是不做下去。”
结果,在何鸿燊四出活动下,“华民”最后还是出现了一些生机,财政稍为好转。
“华民”在何鸿燊的极力支持下,仍然没有站稳阵脚,其实是被香港航空界的老大哥国泰航空“封杀”。
“港府对我也无任何支持!”何鸿燊愤愤不平。
后来,还是国泰航空把“华民”吞并,它分别从“信德”和何鸿燊手里购入六成及一成半“华民”权益。何鸿燊苦心经营的“华民”,最后只能无奈地双手拱让给“封杀”它的国泰航空。但也总算放下了一个大包袱。
经营“华民”失败,何鸿燊心有不甘,决心在别的生意上重振雄风。这次,他瞄准的是新数码“大哥大”。当时,港府正在公开竞投新数码“大哥大”经营牌照。何鸿燊认为这是一个赚钱的生意,就联合中国航空航天工业部等合组财团,参加竞投。香港不少超级财团都入标竞投,竟争激烈。何鸿燊志在必得,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
据何鸿燊的属下说:“由于布政司霍德不喜欢我们,所以我们的建议被否决。”
一位银行家表示:“何鸿燊在澳门呼风唤雨,外人要在澳门争地盘,绝对不容易。道理一样,香港已经有好多大佬霸住,赌王纵然见到女仔靓,亦好难同人争。”
一连串的事情,今何鸿燊觉得香港“难捞”。一年前投资香港的那份热情和激情很快就“冷”了下来。最后,他只能无可奈何地转移阵地,打回大本营澳门,并移师中国大陆。
自1991年起,何鸿燊把资金大量移到澳门,重点经营地产。澳门毕竟是何鸿燊的大本营,在那里,他可以长袖善舞,翻云覆雨。
那几年,澳门正好大兴土木,基建工程一浪接一浪。澳门政府似乎想在葡国人撤走之前,催促澳门经济发展,在澳门建几个大项目,在澳门留下几个光辉的殖民陈迹。
继澳门国际机场、新口岸码头、路环深水港等庞大基建工程后,南湾湖填海及发展计划又摆了出来。
澳门大兴土木,当然少不了“一城之主”何鸿燊的份儿,而且都是他当主角。何鸿燊雄心勃勃,似乎有意乘着澳门改朝换代的机会,一改过去在澳门专注于博彩业的形象。
但是,很快地,何鸿燊就觉察到,这次回澳门大展拳脚,不像以前那样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而是处处受阻。
重返澳门,在地产界大施拳脚的第一役,何鸿燊就触礁,撞得满天星斗。
这一役就是竞投澳门的地王——新口岸“七幅地皮”,地王到手之后,却又落到别人手中。
“协商批地”,缺乏透明度,批给价往往低于市价,且容易发生利益收受行为,所以向来受到各方人士的批评。
后来,迫于各方压力,澳门政府在保留“协商批地”方式的同时,起用“公开招标,暗标竞投”的新批地方法,由竞投者以密封方式向政府递交投标书,待开投之日,由当局当众拆封,价高者得。
何鸿燊这方法使用一段时间后,1988年初,当时的澳督文礼治却又在“暗标竞投”方法上附加上“优先权”,即发展商或最先提出申请的商人,政府可以自行内定他们拥有“优先权”。开投时,如果这些拥有“优先权”的地产商所出价钱比最高价钱低,他们可以使用政府赋予的“优先权”,再出与最高价钱相等的价钱。便可以获得土地的使用权。
新口岸“七幅土地”的竞投采用的就是这种“暗标竞投”附加“优先权”的方法。
自从中葡土地小组于1989年1月15日进驻澳门之后,中方小组就不断地公开或内部批评“协商批地”和加入“优先权”的“暗标竞投”方式,要求采用“公开拍卖”的方式来批出土地。
但澳门政府依然“我行我素”,并且在1991年初,擅自决定继续以“暗标竞投”附加“优先权”的方式,批出备受港澳地产商关注,也备受中方官员关注的新口岸“七幅地皮”。
当时,中葡之间正在就澳门每年的批地限额问题,以及拨给未来特区政府作储备金的一半卖地收入迟迟未有缴交问题,针锋相对,气氛十分紧张。所以,当澳门政府要批出“七幅地皮”消息传出,中方就猛烈炮轰澳门政府和葡国官员。
远在北京的港澳办公室,也公开发表讲话驳责澳府的葡方,支持中方小组的立场。
很有意思的是,最先撩起中葡双方这场舌战的,竟是何鸿燊。
1991年3月2日,何鸿燊在他的私宅,宴请前来澳门访问的中国主管澳门事务的最高官员姬鹏飞、鲁平一行。席间,何鸿燊向这两位高官透露,近日澳府在《政府公报》上刊登新口岸“七幅地皮”的竞投通告,且已有几家公司先行一步申请。何鸿燊认为“暗标竞投”附加“优先权”的方法不公平,应改为公开竞投方式进行,他的看法获得两位高官的赞成。
本来,《政府公报》上“七幅地皮”的竞投通告,由于用葡文刊载,一般人并没有留意到,所以这个通告公布了一段时间仍然风平浪静。但是一经何鸿燊向中方高官“揭秘”,情势却完全变了样。他的话很快就掀起轩然大波,引发中葡之间的一场唇枪舌剑。
虽然中方一再声称将不会承认“七幅七地”的开投结果,但仍然有29份投标书参加竞投,因为这“七幅土地”的底价对发展商确实太有吸引力,3.7公顷的土地价只6亿6千万港币,平均每平方公尺还不足两万元。“七幅地皮”乃澳门难得的地王,不少人都在对它虎视眈眈,具有宏才伟略的何鸿燊又怎能“坐山观虎斗”?他集合了香港七家实力极其雄厚的地产公司,其中包括李嘉诚的长江实业、郑裕彤的新世界发展、郭氏三兄弟的新鸿基地产以及胡应湘的合和集团等参加竞投。组成强大联盟,显示何鸿燊志在必得!
尽管受到中方反对,澳门政府仍然如期在3月28日拆标开投。
拆标结果,各份投标书所出价钱稍高于底价。由于事前已有七家公司被澳府认定拥有“优先权”,所以澳府当场宣布将各标书的最高价定为新底价,要求拥有“优先权”者在24小时内再出“暗标”竞投。几天后,政府再次开标,结果,七个有“优先权”者中五个出标竞投当中四幅土地,而另三幅土地,由于“优先权”者放弃,改由第一轮投标时出价最高的澳门旅游娱乐公司夺得。随后,经过一系列幕后活动,何鸿燊获得了“七幅地皮”当中的六幅。当时,有人估计,这“七幅地皮”最后落实的价格,实际比市值低5亿港元左右。
4月28日,澳府正式向何鸿燊发出“中标通知书”。如愿以偿得到这六块地皮,何鸿燊自然喜在心头。但是,由于新澳督韦奇立5月10日就来履职,而一手策划和安排“七幅土地”竞投的澳府运输暨工务政务司韦高信把“中标通知书”交给何鸿燊后,又匆匆离任,结果来不及给何鸿燊办理正式的批地手续。
中方坚持原先的立场,竞投结果一公布,就立即发炮,说卖地价钱太低,中方不予承认,应该取消竞投结果,拿出去公开拍卖。
最初,何鸿燊私底下认为,中方不过是发发炮而已,“生米已煮成熟饭”,中方是奈何不了自己的,所以也不当一回事。
这时,新澳督韦奇立上任。但中方官员迎接他的并不是笑脸,而是给他一个“下马威”,在“七幅地皮”问题上对他连连“劈炮”,连连对他施加压力,使他上任之后就没有一天安静的日子过。
对于前工务政务司韦高信抛过来的这个“烫手山芋”,韦奇立要吃也吃不下,想抛也抛不掉。绞尽脑汁之后,他想出了一个自认为会两全其美、皆大欢喜的解决方法,但不仅都得不到积极的回应,来自中方的压力反而越来越大,“七幅土地”问题成了发展中葡关系的一个重大障碍。
看到中葡双方交锋如此激烈,何鸿燊忍不住了:“我已经联络了新鸿基、新世界、合和等香港地产商,一起发展投得的六幅士地,如果政府反悔,将极大打击投资者的信心,我又怎样向香港方面交待?”
有一些律师甚至游说何鸿燊,如果韦奇立撕约,就通过法院控诉澳府有关部门。
而在韦奇立的祖家葡国,一些政客也向韦奇立发动攻势,声称一旦韦奇立向中方屈服就“轰”他下台。
最后,韦奇立还是于8月1 日宣布:何鸿燊等人投得的“七幅地皮”开投无效,留待以后公开竞投决定得主。
已经到了嘴边的肥肉,居然还被人抢走。消息传来,何鸿燊气得满脸无光。但他也只好暗暗叫倒霉。
11月26日,澳门政府重新把这几块地皮拿出来公开拍卖,但参加竞投的阵容跟上次却截然不同,香港一些实力强大的地产商没有参加,拍卖场尽见中资企业的人马。何鸿燊也带着他的法律顾问前来参加拍卖。在此之前,他曾表示会想方设法让那几幅土地“完壁归赵”。大家都认为他会拿出“赌王”本色,大胆叫价,压倒对手,这次拍卖一定会好戏连场。但是,那天在拍卖场上,他的表现却大大出乎别人的意料之外。别人争相叫价,好不热闹,他却叉着双手,悠悠然然地坐在那里,“静坐观虎斗”,只是在低价位时漫不经心地叫了几次价;拍卖活动尚在进行当中,他就起身,拂袖离开会场。(预知后事,请看下一节)
记者们看到何鸿燊这异常的表现,大感讶异,就追出去问个究竟,他一边走一边对记者说:“今次不积极参与,是让其他人可以买到一些地皮,以免人们以为我想垄断澳门的地产市场,所以只是象征式地出一下价,看看其他人反应和出价如何,主要目的是为了要维护澳门的地价,因为我自己手中的地皮已经有那么多。”
事后,不少人都议论说:“焱哥这次可能是用此方式无声地对澳府表示抗议。”
如果说何鸿燊此举是对澳府的“无声抗议”,则这种“无声抗议”已并非第一次,在半个月前的另一次的土地拍卖会上,何鸿燊的表现更令不少人关注。
那次澳府拍卖的是黑沙湾的一块填海地,拍卖会在下午举行,参加竞投的地产商过100家,现场气氛热闹沸腾。何鸿燊与他旗下的澳门旅游娱乐公司也参与竞投。何鸿燊一到会场,发现拍卖并没有按预定时间进行,坐了一会儿就显得很不耐烦,还跑上前去对工作人员说:“我已包租了4点半的直升机返香港,拍卖活动能否尽快进行?”
稍后,何鸿燊知道是自己公司的投标书出了问题,工作人员正在临时处理,但他满不在乎,也没有跟工作人员交涉,当主持人宣布娱乐公司不具竞投资格时,他也没有任何表态,似乎这根本不关他的事。
拍卖开始,何鸿燊与澳门另一个地产界名人吴福同坐在第一排。他们俩人各据一边,摆开阵势。吴福一马当先,第一个叫价6亿零100万元,接着,叫价声此起彼落,但何鸿燊却一言不发,静观行情。到第13次叫价时,何鸿燊才首次开“金口”,叫价8亿,吴福不甘落后;第二次叫价8亿零100万。随后,整个会场只有他们俩人竞喊,你叫我跟,你跟我叫,互不相让,众人都静观他俩的精彩表演。几个回合之后,何鸿燊把价叫到10亿2100万,而吴福也紧接着喊出10亿3400万。这时,何鸿燊突然站起来,对着吴福一笑,就放弃竞投,拂袖离去。最后,吴福以10亿7500万的高价投得黑沙湾填海地。
何鸿燊在这次拍卖会上,何鸿燊自始至终都是漫不经心,甚至有点玩世不恭的味道,这跟他向来的经商作风大相径庭。熟识他的人都说,他是把积懑在心里的气,拿到拍卖场上来发泄。
他自己也说:“我参加这次竞投,是不让别人以便宜的价钱投得澳门的士地;我最后放弃竞投,只是不想让别人认为我何鸿燊又要垄断澳门的土地。”
聪明的人,都听得出何鸿燊话中有话,是针对某些人而说的。
因此也看得出,失去已到手的“六幅新口岸地皮”,何鸿燊是多么地不高兴。这也难怪,自入主博彩业以来,他在澳门可是说是要风得风,要雨得雨,这样霉气的事,他可以头一回遇上,他能不气忿吗?心里有火,自然要找机会发泄发泄。
失了六幅宝地,其实是失去了一笔巨款,也失了面子,何鸿燊的锐气大受挫折。
与此同时,葡京属下的达明建筑公司发展的一个澳门地产项目——宝龙花园,也因为政府要补交地价,以致不能按时交楼,最后导致香港的业户过海来投诉。
宝龙花园在1991年底发售,发售时,“达明”允诺1993年底可以入伙。由于“宝龙”打的是何鸿燊的招牌,所以应购踊跃,一抢而空。其中不少买主是香港人。
但是,时过两年,“宝龙”的地基仍然寸土不动。已交了按金的小户主心慌了,连忙组织业主会,坐船到澳门来,对何鸿燊表示抗议。
澳门娱乐公司地产发展部行政经理梁达民表示,业主的矛头不应针对澳门娱乐公司和何鸿燊,因责任全在政府。他解释说,因当时换了澳督,政府行政机构变换,合约要修改,新政府要追补5400多万的地价,此事因而被耽搁了。
虽然事出有因,但业主过海投诉,多多少少都损害了何鸿燊的声誉。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在发展澳门南湾工程时,何鸿燊又遭到内地极力阻击,双方僵持对峙了一年多,最后何鸿燊还是“割地求和”,事情才算解决。
1991年,澳门政府正式宣布开发南湾人工湖综合区,总投资高达130多亿港元,比澳门机场总投资额多出一倍,是澳门有史以来最庞大的工程。
南湾人工湖的综合发展计划,地盘位于南湾区沿岸对出的海面范围,发展工程需要8年时间才可完成。到时围海填地得到的土地多达175.l万多平方米,当中还不包括两个人工湖。
南湾人工湖综合区,将有56.6万平方米土地建住宅,14.5万平方米土地建发展商场,44万平方米土地建写字楼,32万平方米土地兴建酒店,28万平方米土地建停车场。
因该工程投资庞大,一旦发展起来,将对澳门有深远影响,故被称为澳门的“玫瑰园工程”。
南湾是澳门的黄金地带,发展此工程利润之高难以估算。所以,在此之前,何鸿燊已捷足先登,与澳门政府商定,由他牵头组成发展公司与政府共同开发,他的建议得到了澳府的支持。到了1991年底,澳府正式公布与南湾有限公司发展南湾人工湖的开发计划。
南湾有限公司是何鸿燊牵头组建的,他的娱乐公司占两成股权,而他是大股东的一个葡资集团亦占两成股权。换言之,他间接控制了四成权益,在发展公司的权力最大,也顺理成章出任公司主席。
参与这个发展大计的,还有一批广东的乡镇企业,它们占了三成股分。
何鸿燊的利益还不止这些。他控制的一问葡国建筑公司德力公司,还取得整个计划的承建工程,工程建筑费为90亿元。
由于整个发展项目对葡国公司有利,澳门政府还未得同意,就擅自以43亿元批出126公顷的土地。因这庞大的地皮的批出,事先未经土地委员会讨论批准,所以澳府的做法有些过了。
1992年7月7日,即南湾人工发展工程正式举行破土动工典礼的前夕,媒体向澳门政府猛烈炮轰,声称南湾批地存在问题。
那天,一清早,媒体就发表声明,强烈批评澳门政府未得内地同意之前,以低于市价三分之二的价格批出南湾一幅126公顷土地,严重损害将来澳门特区政府利益;但葡方代表则申辩,批出前一直与内地接触及提供资料。
内地代表发出的声明指出,澳门政府在今年仍未取得内地协议之前,便作出承诺,将南湾发展工程的土地,以低于现时土地市价批给发展商,严重损害了未来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以及澳门居民的利益。声明又说,根据去年第八次会议时的纪要规定,在每年土地小组批准批地计划之前,或在4月15日之前,澳门政府不能进行批地,亦不能开始有关的批地程序,否则内地对于批出的土地不会承认。
媒体透露,根据澳门政府公报刊登的南湾工程批给合约,该项工程和批地面积共有126公顷,批费约共43亿元,如以澳门和邻近地区的房地产走势比较,以上的批地价格,远远低过市价,估计只能相当于市价的三分之一。
不过,内地代表立即作出声明,澄清葡方在批出南湾发展工程合约前,一直与内地接触,提供所有的资料给中方。虽然内地对批出土地的溢价金有意见,但内地一直未有提出调整建议。
声明中解释,由于南湾工程涉及的成本巨大,土地承租者需要承担风险,所以澳葡政府以溢价金的方式进行批租。
这一交锋,何鸿燊自然也被“抬”出来。当天,他就公开强调该项土地发展工程的批给,早于年前已达成协议,因此不能以近年急升的土地价格来作比较。
何鸿燊表示:澳门旅游娱乐公司在该项工程上占有20%股份,该公司不愿付出更高批地价,如非要提高不可,他只得退出该项计划。
交锋归交锋,已经安排好的破土动工典礼还是如期在第二天举行。但是,动工仪式开得冷冷清清,所有应邀的人都没有出席。作为主人的何鸿燊心里不是滋味,他担心会出现问题。
果然,澳门政府经不起媒体的猛烈炮轰,也私下找何鸿燊商量,希望何鸿燊补地价,把事情平息下来。
双方最后互为让步:何鸿燊减持土地数量,把一部分土地让出来,但无须补交高昂的地价。
结果,南湾工程发展公司重组,何鸿燊的澳门娱乐公司占25%权益,亲中的澳门华人代表马万祺占20%,中资公司占49%,余下的少量权益则由葡资公司所有。
何鸿燊减持土地,平息一场交锋,政界人士谑称何鸿燊此举是“割地求和”。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