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的一天,暑气渐渐褪去,天气有了些凉意。这样的不冷不热的气候,正是小偷“做活”的高发季节。因为人们的衣着不厚也不薄,便于下手,又不易被察觉。此时,胡雪林发现5路公交车站有一位衣着打扮很特殊的乘客。这位乘客衣着打扮很不一般,一身名牌西装,白衬衣,打着中规中矩的领带,拎着一只黑亮的真皮皮包。此人虽看上去60出头的年纪,白白胖胖,肤色白里透红。头发虽花白,但打理得纹丝不乱。从外表判断很像养尊处优、生活很讲究的有钱人。也的确如此,这位“神秘富豪”,手头从来没有缺过钱,他挣钱的方法也比做实业、金融投资来钱容易得多,且无须花费本钱,全靠他的一手出神入化的技法,从别人的口袋里掏钱,把别人的钱变成自己的钱。 这件事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那时镇江的交通工具主要还是公交车,出租车很少。因此公交车站和车厢,成了这类从事无本生意的人的主要活动场所。5路公交车通往火车站,很多外出旅行的人会到这里乘车。而外出旅行的人身边带的钱物也就会多一些,正是扒窃者最好的“猎物”。 这位从事特殊行当的“富豪”,一身有钱人派头,一般人不会想到他的储蓄银行就是别人的口袋。 胡雪林最先注意到他,一是他的衣着打扮特别引人注目,只要他进入你的视野,就不可能把他忽略掉;二是胡雪林无意中发现“神秘富豪”的目光瞄了一眼他前面的中年人的上衣口袋,而普通乘客是不会注目于别人的口袋的。胡雪林决定跟踪这位“神秘富豪”。但此人并没有马上对前面穿中山装的乘客下手。因为该乘客虽然上衣口袋鼓鼓囊囊的,但在掏钱买票时从口袋里掏出的却是报纸包着的一包零碎角票,显然不值得动手。这很令“神秘富豪”失望。终点站到了,“富豪”下车走到火车站后面的一家小旅馆住下。奇怪,这副大款的派头,怎么会住到这么廉价的小旅馆里来?胡雪林从旅馆服务员那里了解到,此人从哈尔滨的鹤岗市来,但干什么的不清楚。 第二天一早,“神秘富豪”又同昨天一样出现在5路车站站头,胡雪林跟着他登上车,车子到了终点站,“富豪”下车去了火车站的售票处,买了一张去丹阳的车票。丹阳离镇江市区很近,他为何昨天不去丹阳,要在这里住一晚今天再去丹阳?“富豪”买好火车票,走进候车大厅。就在去丹阳的火车即将开车时,“富豪”很蹊跷地又并没有登上去丹阳的列车,而是走出候车室,径直往5路公交车站走去。他再次登上5路车,到了起点站下车,转一圈又上车,然后又乘车到火车站,下车后就回到他的小旅馆去了。 胡雪林由此判断,此人定是小偷无疑。他不轻易下手,只有在瞄到“大客户”后,才会该出手时就出手。只有这个行当里的“老浆糊”,才会有如此耐心。就像一个老猎人,只有在大家伙出现时,才会扣动扳机。 如此这般,这个“富豪”在第七天,终于在5路公交车上发现了一个穿中山装、上衣口袋鼓鼓囊囊装满钞票的中年人。他果断地靠近中山装,用手上的拎包搭了一个架子,遮在中山装口袋上方,挡住了别人的视线。他的另一只手则在几秒钟之内如同火中取栗般麻利地解开中山装的纽扣,把钱从口袋里掏出来。而也就在同时,有一只大手像钳子般夹住了他抓钱的手。他掉头一看,一个高大壮实的汉子正笑眯眯地看着他。他知道情况不妙,碰到公安反扒高手了。 下了车,他有点好奇地问:“你是怎么发现我的?” “我等了你一个星期了!”胡雪林说。然后,他把观察到的“冒牌富豪”的每天的行踪、如何发现他的可疑迹象,一五一十地告诉他。“冒牌富豪”听了口服心服地说:“我做了几十年,从来都是小心谨慎,没有想到栽在你手上了!” 胡雪林说:“你这个老家伙,这么大岁数了,就是靠你的徒子徒孙孝敬也够吃够用了,还用得着你亲自动手吗?” 老家伙说:“我从来都是单干,不收徒弟的,一收徒弟风险也就大了。”老家伙在此行当里撑船行舟,顺风顺水几十年,却在68岁时翻船落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