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本书是作者的“红色三部曲”的第二部。?

作家 叶永烈 分類 二次元 | 33萬字 | 112章
总序 关于“红色三部曲”
    最近,作家***就他的“红色三部曲”——《红色的起点》、《历史选择了***》和《***与蒋介石》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问:为什么叫《红色的起点》?

    答:因为*****的诞生,是中国红色之路的起点。

    *****是在上海诞生的。我作为上海的专业作家,写作《红色的起点》,可以说占了“地利”的优势。

    《红色的起点》采用“T”字型结构,即既以写横剖面为主——1921年*****诞生的断代史,也写及纵剖面——中共“一大”代表们的后来,这样给人以历史的纵深感。

    问:为什么说“历史选择了***”?

    答:《历史选择了***》这部长篇是从特殊而新颖的视角——领袖史,来写*****,来写***的。

    领袖是党的舵手。党的成败,领袖起很大的作用,在一定的条件下甚至起决定性作用。

    *****在1921年诞生之后,没有成熟的领袖,因此早年“左”右摇摆不定,像走马灯似的更换领袖:从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到瞿秋白的“左”倾盲动主义到***的“左”倾冒险主义,到王明、博古的“左”倾教条主义,走过了一右三“左”的曲折道路。

    ***是中共“一大”代表,是中共创始人之一。不过,在一开始,***在党内的地位并不显山露水。在1927年的八七会议上,***排名第十一位(当然,当时排名顺序并不很严格)。然而,他坚持了一条正确的路线,即坚持武装斗争,创立红色根据地和红色政权,运用游击战术和运动战术,粉碎了蒋介石的多次“围剿”。虽然他多次受到“左”倾中央的批判、打击,以至被剥夺军权,但实践证明了他是

    正确的。特别是1934年冬,长征途中,在“左”倾军事路线指挥下,红军大败于湘江,博古和共产国际军事顾问李德威信扫地,党内、军内要求***主持中央工作的呼声日高。这样,在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上,确立了***在中共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乃是历史选择的结果。

    事实表明了历史对***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从1921年*****成立,到1935年遵义会议,这十四年间经历了一右三“左”的挫折;从1935年遵义会议,到1949年新中国诞生,也是十四年,在***领导下,*****打败了蒋介石,建立了*******。前十四年和后十四年的鲜明对比,表明了***的正确,表明了领袖的重要作用。

    《历史选择了***》正是基于以上的思索写成的。

    问:《***与蒋介石》写些什么呢?

    答:蒋介石和***是国共两党的旗手,从20世纪20年代至70年代,蒋介石与***的合作和斗争,就是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就是国共两党的关系史。

    诚如美国总统尼克松所言:“半个世纪以来的中国史,在很大程度上是三个人的历史:一个人是***,一个人是***,还有一个是蒋介石。”

    我正是选择了这么一个特殊的视角,透过国共两党的领袖,即***和***与蒋介石的谈谈打打、打打谈谈、边谈边打、边打边谈,把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风云浓缩干本书之中。

    我运用“比较政治学”的手法,不断将***和蒋介石进行比较,比较他们的思想,比较他们的功过。从他们在20世纪20年代初识,比较到20世纪70年代他们相继去世。

    《世界日报》多次以

    三分之一的篇幅,刊登《***与蒋介石》台湾版广告:

    “***和蒋介石的个人传记多如牛毛,但将这两位影响中国半个世纪历史风云的国共两党领袖,以比较政治学的手法合在一起来写,本书应是第一本。正因为作者选择了特殊的视角和人所未用的手法,使本书令读者耳目一新。”

    问:这三本书为什么叫“红色三部曲”呢?

    答:“红色三部曲”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

    第一部《红色的起点》写的是“中国有了***”;

    第二部《历史选择了***》写的是“*****有了领袖***”;

    第三部《***与蒋介石》写的是“***领导*****和中国人民打败了蒋介石”。

    我正是用这三句话,概括了中国半个多世纪的历史。这三句话,也是*****半个多世纪历史的概括,所以叫“红色三部曲”。

    问:“红色三部曲”是纪实小说吗?

    答:不,不是纪实小说。“红色三部曲”具有很强的可读性,是用文学笔调写党史,属于新品种——“党史文学”。它是文学与史学的结合,讲究史实的准确性。正因为这样,我作了大量的采访,也查阅了大量的档案、史著。我注重“两确”,即立论正确、史实准确。由于进行了多方采访,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因此这本书的内容比较新鲜。

    我沿着从*****诞生到*******诞生的红色之路,进行采访: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是采访的起点,然后来到嘉兴南湖的红船,上井冈山,入瑞金,进遵义,深入延安,又前往西安、重庆、南京等与西安事件、重庆谈判、南京政府相关的历史现场,当然最多的采访集中在北京,在那里访问了众多的历史事件当事人。

    (本章完)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