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旱,秋收恐怕又要减产了!” 长安城外的官道上,李二看着道路两旁的农田,摇头轻叹道。 “如果还不下雨,岂止减产,很有可能会颗粒无收啊!” 魏征直言不讳的说道。 “陛下,钦天监说,这干旱恐怕还会持续时日……!” 长孙无忌眉头紧锁,继续说道:“臣已命人去江南筹粮,以防灾荒!” “嗯……!” 李二满意的点了点头,“旱灾继续下去,就会出现大批灾民,到时,如果没有储粮应急,恐会出现民变!” “陛下说的是……!可这旱情若长期得不到缓解,征调的粮食,恐怕也难以为继!” 看到李二心悦,长孙无忌赶快给征粮官铺了条后路。 这次负责江南征粮的,正是太子一系人马,同时,也是他的人。 若是征的粮少,或是不够灾民吃,搞不好会连累到他头儿上。 所以,他这才提前打起了预防针! “告诉各府县,严密监察旱情,若有灾变,立刻禀报……!” 李二扫了一眼干涸的农田,略显生气的说道:“今日若非朕亲自微服私访,还不知灾情如此严重,哼……!” “是!” 长孙无忌赶快应了一声。 “唉,便宜了那些番邦蛮夷了!” 程咬金无奈的叹了口气,薛延陀、吐谷浑、南诏等番邦,屡犯大唐边关,然而,却因为国内粮草吃紧,这才迟迟没有出兵! 看今年的形势,恐怕又无法出兵了! “父皇你看,前面有片绿田?” 他的话音刚落,长乐公主似是发现了什么稀奇之物,她指着远处那片绿油油的农田,眼睛一亮说道。 这一路走来,所见田间庄稼,要么枯黄,要么是叶子干卷,像这种绿意盎然的农作物,他们还是第一次见到。 “走,过去看看……!” 李二大手一挥,带着众人往那一大片绿田走了过去,“马上中午了,咱们顺便到前面村子讨顿饭吃,看看百姓现在都吃些什么?也好了解一下民间疾苦!” …… “少爷,这五百多亩地全种上这些东西,我们年底吃啥子?” 田梗上,一个老农看着满地的古怪作物,愁眉苦脸的说道。 在他的面前,是一个正在扒拉着火堆的少年书生。 少年书生眉目清秀、儒雅俊朗,看上去很是赏心悦目。 “吃香的喝辣的!” 少年书生翻动着火堆中的几个黑疙瘩,漫不经心的说道。 “少爷,那可不能喝,会辣死人的!” 老农看了一眼那片朝天椒,吓得连连摆手。 那玩意儿他曾尝过,辣的舌头疼,当时还是青色,现在长红了,肯定会更辣! “我让你炒的火锅底料,你炒好了没有?” “好了,好了,不知少爷炒那些东西作甚……?” “当然是吃啊……!你回去洗些食材,记得将羊肉切片,中午本少爷吃火锅。” “那东西辣的很,能吃吗……?” “少废话,赶快去!” “唉,是……!” 老头儿叹了口气,无奈的返回了村子。 “小书生,这地里种的是什么东西?” 刚把老头儿打发走,一群人便走了过来,其中一个俏美少女,指着绿油油的田地问道。 他们不是别人,正是李二、魏征、程咬金、长孙无忌、以及长乐公主五人。 “红薯!” 少年书生瞟了他们一眼,淡淡的吐出两个字,继续翻起了火堆。 “红薯……?” 长乐公主一脸茫然,这名字她还从来没听过。 她回头看了另外四人一眼,发现他们也一脸疑惑,貌似也不知道是什么! “为啥别的地方庄稼干黄,这块地里的庄稼却绿油油的?” 魏征好奇的问道。嬯寷 寷 “因为它抗旱!” 少年书生拨弄着火堆,将一个烧黑的黑疙瘩扒拉了出来,用手捏了捏,发现已软,就放在一边,而后继续扒拉起了其它黑疙瘩。 “那它有何用?” 听说这东西抗旱,李二的眼睛微微一亮。 陇西一带很少有风调雨顺的时候,几乎每年秋季都会干旱,再好的庄稼也会欠收,若有耐旱的粮食作物,以后就不用每年从江南调粮了。 “能吃!” 少年有些敷衍的应了一句,而后拿起一个黑疙瘩剥了起来。 很快,露出了冒着热气的软糯红心,少年吹了几下,这才轻轻咬了一口。 “咕噜……!” 闻到黑疙瘩所散发出来的香气,五人忍不住咽了咽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