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经典演讲词

由于演讲者的地位和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的高度,他们的演讲往往有常人不可企及的深度,从而为读者树立了范文。

第一章
版权信息
书名:世界名人经典演讲词
作者:《菁菁校园精品读物丛书》编委会
出版社: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09-05
ISBN:978-7-5100-0631-9
前言
有人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所以,热爱读书吧!像饥饿的人扑到面包上那样,热爱读书,阅读撼人心弦的高贵作品,亲炙伟大性灵的教化,吸收超越生老病死的智慧精华,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时空,让心灵沟通过去和未来、已知和未知。
世纪老人冰心说过:“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这是一句至理名言。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使人明辨是非,使人有爱心和文明行为、礼仪规范;而读一本坏书,则使人心胸狭窄、不知羞耻、自私残暴。
为什么而读书呢?一是为读书而读书,没有明显的目的;二是为了考上一所好大学;三是为了古人所说的“修身养性”;四是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这四种人中,第一种人是最可怜的,因其无理想、无奋斗目标,“不是我想读书,是父母硬要我来读书的”。没有理想的人就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其生命之泉将提前枯竭,留在世上的只是一堆行尸走肉罢了。在青少年时代就没有人生理想,这是最可怕的。我们要坚信,明天的失败都是由于今天不努力。第二种人目标明确,父母花了大价钱将其送进中学,就是为了考个好大学,将来混个好前程,这种人个人的算盘打得好,挺“现实”的——古人所说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应该是这类人的追求目标。第三种人读书,是为了“修身养性”。我国儒家曾把人生奋斗的目标定为三个层面七个字——“修身、齐家、平天下”。所谓“修身”,就是陶冶个人情操、培养个人品质,做社会的一个优秀分子;所谓“齐家”,就是说管理好家庭(甚至家族);所谓“平天下”,就是说你若能“修好身、齐好家”,那么就把你的才华用来治理社会,为社会做贡献。“修身”是儒家人为自己定的最基本的人生标准。这种境界也是相当不错的。第四种人读书,乃为立志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事实证明,读书决定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关系一个民族的素质和力量,影响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
约一个世纪以前,有一位单瘦的学生在回答老师为什么而读书的时候,充满自信地说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并用毕生心智去实现他的诺言,赢得了全中国乃至世界人民的敬重——他,就是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
亲爱的同学,若你热爱生命的话,那就认真读书吧!书籍是全人类智慧的结晶、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可以帮助你跟上时代的步伐。“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通过读书,可以让你掌握知识、增强本领、敢于创新,可以给你智慧、勇敢和温暖,可以使你成为知识的富翁和精神的巨人,成为我们伟大祖国21世纪的高素质的建设者。
这套《菁菁校园精品读物丛书》汇集了励志格言、名人诗词、人文、历史等方面的知识,相信会成为你课余学习的一种精神食粮。
最后的辩护
(公元前399年)
苏格拉底
事件背景
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70年,卒于公元前399年。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一生述而不著,只用口头方式传播自己的观点,主要观点记载于色诺芬的回忆录和柏拉图的对话中。在政治观点上,他反对雅典的民主派,因此,当民主派执掌政权以后,便要置他于死地。这篇演说便在这个背景下诞生的。
这也是苏格拉底在生命最后时刻为自己所做辩护的精华所在!
你在起诉书中说得很清楚,指责我教唆青年人相信新的神而不信国家所供奉的神——正是这种教唆造成了腐蚀青年的不良后果。那么,墨勒图斯,以我们共同信奉的神起誓,请你再向和同陪审团把你的意思说得清楚一点,因为我不清楚你的意思究竟是什么。……(对方陈述)你的回答真让我吃惊,你这么说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奉太阳和月亮为神是人类的共同信仰,你是否认为我连日神和月神都不信了呢?你是不是在指控阿那克萨哥拉(古希腊的哲学家)呀?可爱的墨勒图斯?你也太轻视这些陪审员了吧?难道你以为他们如此孤陋寡闻,以致不知道阿那克萨哥拉的著作中充斥了这些理论吗?……
你根本证明不了我有罪……墨勒图斯,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吗,他只相信人类的活动,而不相信人类的存在?……我再问,会有这样的人吗,他不相信有马,却相信马的活动?或者他不相信有音乐家,却相信作曲和演奏?显然没有这样的人,尊贵的朋友。如果你不想回答,我可以为你,也为这些尊敬的陪审员作出回答,但下一个问题必须由你来回答:会有这样的人吗,他相信神奇的活动而不相信神奇的存在物?……
(对方回答“没有这样的人”)
在法庭的强制上你作出了一个多么简明的回答!好,那么你不是断言我相信并教唆他人也相信神奇的活动吗?……在你的证词中你就是这样郑重宣称的。但如果我相信神奇的活动,我必定也会相信神奇的存在物。难道不是这样吗?既然你不回答,我就认为你默认了。我们不是认为神奇的存在物就是种的后裔吗?这么说你同意吗?……那么,如果你断言我相信神奇的存在物,如果这些神奇的存在物就是神,我们将得出这样的结论,即首先说我不信神,然后又说我信神,因为我相信神奇的存在物。另一方面如果像人们通常听说的那样,这些神奇的存在物是从种与山林水泽的仙女们或其他母亲们的私生子,世界上有谁会只相信神的子女而不相信神本身呢?这就会像只相信有马驹或驴驹而不相信有马和驴一样可笑。墨勒图斯,不可避免的结论是,或者是作为对我的智力测验,或者是再也找不到可指控我的真正罪名你才对我提出这样的控告。你说我相信神奇的神的活动而不相信神奇的存在物和神的存在,你想以这个极为愚蠢的理由来说服任何稍有理智的人,是绝对不可能的。……
尊敬的陪审们,事实上,我感到无须就墨勒图斯的控告再为自己辩护了,以上所作的辩护已足够充分了。你们很清楚这样一个事实,我在前面的辩护中已经说到过,即我招致了大量的敌对情绪。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毁灭我的话,既不是墨勒图斯,也不是安尼图斯,而是众人的诽谤和妒忌,正是这种敌对情绪能导致我的毁灭。诽谤和妒忌已经给很多无辜的人带来了不幸,我想这种情况还会继续下去,我不会是最后一个受害者。
一个人只要找到了他在生活中的位置,无论这是出于对自己有利还是出于服从命令,我相信为了荣誉,他会正视危险,不惜付出生命和一切。……
非战胜,决不离开战场
(公元前48年)
恺撒
事件背景
盖乌斯·尤利乌斯·凯撒生于公元前100年,卒于公元前44年。古罗马政治家,古罗马共和国末期的军事独裁者。以军事才能和政治手腕著称,擅长政治演说。
恺撒任高卢总督。本篇是他在决战庞培一役前所作的演说,“非战胜,决不离开战场”也成为著名的口号。
我的朋友们,我们已经克服了我们更可怕的敌人,现在我们所要对付的不是饥饿和贫乏,而是人。一切决定于今日。记着你们在提累基阿姆时所给我的诺言。记得你们是怎样当着我的面,彼此宣誓:非战胜,决不离开战场。同伴士兵们啊!这些人就是我们过去在赫丘利的石柱所遇着的那些人,就在意大利从我们面前溜跑了的那些人。他们就是在我们十年艰苦奋斗之后,在我们完成那些伟大战争之后,在我们取得无数胜利之后,在我们为祖国在西班牙、高卢和不列颠增加了400个附属国之后,不予我们以荣誉,不予我们以凯旋,不予我们以报酬,而要解散我们的那些人。我向他们提出公平的条件,不能说服他们;我给他们以利益,也不能争取他们。你们知道,他们中间有些人是我释放的,不加伤害,希望我们可以使他们有一点正义感。今天你们要加快所有这些事实;如果你们对于我有些回忆的话,你们也要回忆我对你们的照顾、我的忠实和我所慷慨地给予你们的馈赠。
吃苦耐劳的老练士兵战胜新兵也是不难的,因为新兵没有战斗经验,并且他们像儿童一样,不守纪律,不服从他们的指挥官。我听说,他害怕,不愿作战。他的时运已经过去了;他在一切行动中,变为迟钝而犹豫;他已经不是自己发号施令,而是服从别人的命令了。我说这些事情,只是对他的意大利军队而言。至于他的同盟军,不要去考虑他们,不要注意他们,根本不要和他们战斗,他们是叙利亚的、福里基亚的和吕底亚的奴隶,总是准备逃亡或作奴役。我知道得很清楚,你们马上就会看见,庞培自己不会在战斗行列中给他们以地位的。纵或这些同盟军像狗一样向你们周围跑来威胁你们的时候,你们也只要注意意大利人的士兵。当你们已经击溃敌人的时候,让我们饶恕意大利士兵,因为他们是我们的同族人,而只屠杀同盟军,使其他的人感到恐怖。为了使我知道你们没有忘记非胜即死的诺言起见,当你们跑去作战的时候,首先摧毁你们军营的壁垒,填起壤沟。这样,如果我们不战胜的话,我们没有逃避的地方,使敌人看见我们没有军营,知道我们不得不在他们的军营里驻扎。
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
(1584年)
布鲁诺
事件背景
乔尔丹诺·布鲁诺生于1548年,卒于1600年。16世纪意大利著名的哲学家、天文学家。1600年2月17日,布鲁诺因主张无神论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上。
本篇是布鲁诺《论无限、宇宙和诸世界》一书中的第五篇对话的结尾。“真理面前半步也不后退”,正是他舍身成仁、为真理而献身的真实写照。
前进,我亲爱的菲洛泰奥,愿任何东西也不能迫使你放弃你宣传你那美妙的学说。无论是无知之徒的粗野咒骂,无论是苟安庸碌之辈的愤慨,无论是教条主义者和达官贵人的愤怒,无论是群氓的胡闹,无论是社会舆论的令人震惊,无论是撒谎者和心怀嫉妒者的诽谤,这些都损害不了你在我心目中的崇高形象,决不会使我离开你。顽强地坚持下去,我的菲洛泰奥,坚持到底!不要灰心丧气,不要退却,哪怕那笨拙无知、拥有重权的高级法庭用种种阴谋来陷害你,哪怕它妄图使用一切可能的手段来抵制你那美好的意图、你那种种著作的胜利。
你放心吧,这样的一天总是会到来的。那时所有的人都会明白我所明白的东西,那时所有的人都会承认: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同意你的见解并颂扬你是那么容易做到,就像要比得上你却那么难于做到那样。所有的人,凡不是从头坏到脚的人,终有一天会在良心驱使之下给予你应得的赞扬。要知道,打开理性的眼睛的,归根到底是内在的教师,因为我们理解思想上的财富并不是从外部,而是从内部,从自身的精神得到。在所有人的心灵中都有健全理智的颗粒,都有天赋的良心,它耸立于庄严的理性法庭之上,对善与恶、光明与黑暗进行评判并作出公正的判决。你那良好事业的最忠诚最卓越的捍卫者之所以能从每一个人意识的深处终于点燃起起义之火,要归功于这样的判决。
而那不敢与你交朋友的人,那些胆怯地顽固维护自己的卑鄙无知的人,那些坚持充当赤裸裸的诡辩派和真理的不共戴天的敌人的人,他们将在自己的良心中发现审判官和刽子手,发现为你复仇的人。这位复仇者将能更加无情地在他们自己的思想深处惩罚他们,使他们再也无法向自己隐藏这些观点。当敌人给予你的打击被击退的时候,让一大群奇怪而凶恶的爱夫门尼德(希腊神话中的复仇女神,专在地狱中折磨人的灵魂)把他包围起来,让其狂怒倾泻在……敌人的内心动机上,并用自己的牙齿将他折磨至死。
前进!继续教导我们去认识关于天空、关于行星与恒星的真理,给我们讲解在无限多的天体中一个与另一个究竟有什么不同,在无限的空间中无限的原因与无限的作用为什么不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必然的。教导我们什么是真正的实体、物质和运动,谁是整个世界的创造者,为什么任何有感觉的事物都由同一要素和本原组成,给我们宣讲关于无限宇宙的学说。彻底推翻这些假想的天穹和天域,它们似乎应把这么多的天空和自然领域划分开来。教导我们讥笑这些有限的天域以及贴在其上的众星。让你那些所向披靡的论据万箭齐发,摧毁群氓所相信的、第一推动者的铁墙和地球规律在一切天体上的普遍性以及关于宇宙中心的学说。彻底粉碎外在的推动者和所谓各层天域的界限。给我们敞开门户,以便我们能够通过它一览广漠无垠的统一的星球世界。告诉我们其他世界是如何像我们这个世界那样在以太的海洋里疾驰的,给我们讲解所有世界的运动如何由它们自身内部灵魂的力量来支配。并教导我们,在以这些观点为指导去认识自然的道路上,坚定不移地阔步前进。
在接受宗教裁判所审判时的演说
(1592年)
布鲁诺
事件背景
布鲁诺生于1548年,卒于1600年。意大利著名哲学家和天文学家。1592年因宣扬“异端”而被宗教裁判所逮捕。威武不屈的布鲁诺入狱八年后于1600年2月8日被教皇克莱芒八世下令处以火刑。本篇是他被捕后在接受审判时发表的演讲。
整个说来,我的观点有如下述:存在着自由无限威力创造的无限宇宙。因为,我认为,有一种观点是跟上帝的仁慈和威力不相称的,那种观点认为,上帝,虽具有除创造这个世界之外还能创造另一个和无限多个世界的能力,但似乎仅只创造了这个有限的世界。
总之,我庄严宣布,存在着跟这个地球世界相似的无数个单独世界。我同毕达哥拉斯一起认为,地球是个天体,它好像月亮,好像其他行星,好像其他恒星,它们的数目是无限的。所有这些天体构成无数的世界。它们形成无限空间中的无限宇宙,无数世界都处于它之中。由此可见,有两种无限——宇宙的无限大和世界的无限多,由此也就间接地得出对那种以信仰为基础的真理的否定。
其次,我还推定,在这个宇宙中有一个包罗万象的神,由于它,一切存在者都在生活着、发展着、运动着,并达到自身的完善。
我用两种方式来解释它。第一种方式是比作肉体中的灵魂:灵魂整个地处在全部之中,并整个地处在每一部分之中。这如我所称呼的,就是自然,就是上帝的影子和印迹。
另一种解释方式,是一种不可理解的方式。借助于它,上帝就其实质、现有的威力说,存在于一切之中和一切之上,不是作为灵魂,而是以一种不可解释的方式……
至于说到第三种方式的上帝之灵,我不能按照对它应有的信仰来理解它,而是根据毕达哥拉斯的观点来看待它,这种观点跟所罗门对它的理解是一致的。即:我把它解释为宇宙的灵魂,或存在于宇宙中的灵魂,像所罗门的箴言中所说的:“上帝之灵充满大地和那包围着万有的东西。”这跟毕达哥拉斯的学说是一致的,维吉尔在《伊尼德》第六歌中对这一学说作了说明:
苍天与大地,太初的万顷涟漪,
那圆月的光华,泰坦神的耀眼火炬,
在其深处都有灵气哺育。
智慧充溢着这个庞然大物的脉络,
推动它运行不息……
按照我的哲学,从这个被称作宇宙之生命的灵气,然后产生出每一个事物的生命和灵魂。每一事物都具有生命和灵魂,所以,我认为,它是不配的,就像所有的物体按其实体说是不配的那样,因为死亡不是别的,而是分解和化合。这个学说大概足在《传道书》中讲到太阳之下没有任何新事物的地方阐述的。
地球在转动
(1632年)
伽利略
事件背景
伽利略生于1564年,卒于1642年。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学家,近代物理学开创者。由于积极宣传哥白尼的日心说触怒了罗马教廷,受到了宗教裁判所的审判,在1633年被判终身监禁。
本篇是他1632年关于日心说的颇具理论色彩的演讲。
昨天我们决定在今天碰头,把那些自然规律的性质和功用谈清楚,并且尽量地谈得详细一点。关于自然规律,到目前为止,一方面有拥护亚里士多德和托勒密立场的人提出的那些,另一方面还有哥白尼体系的信徒提出的那些。由于哥白尼把地球放在运动的天体中间,说地球是像行星一样的一个球,所以我们的讨论不妨从考察逍遥学派攻击哥白尼这个假设不能成立的理由开始,看看他们提出些什么论证,论证的效力究竟多大。
在我们的时代,的确有些新的事情和新观察到的现象,如果亚里士多德现在还活着的话,我敢说他一定会改变自己的看法。这一点我们从他自己的哲学论述方式上,也会很容易地推论出来,因为他在书上说天不变等等,是由于没有人看见天上产生过新东西,也没有看见什么旧东西消失。言下之意,他好像在告诉我们,如果他看见了这类事情,他就会作出相反的结论;他这样把感觉经验放在自然理性之上是很对的。如果他不重视感觉经验,他就不会根据没有人看过天有变化而推断天不变了。
如果我们是在讨论法律上或者古典文学上的一个论点,其中不存在什么正确和错误的问题,那么也许可以把我们的信心寄托在作者的信心、辩才和丰富的经验上,并且指望他在这方面的卓越成就能使他把他的立论讲得娓娓动听,而且人们不妨认为这是最好的陈述。但是自然科学的结论必须是正确的、必然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我们讨论时就得小心,不要使自己为错误辩护;因为在这里,任何一个平凡的人,只要他碰巧找到了真理,那么一千个狄摩西尼和一千个亚里士多德都要陷于困境。所以,辛普利邱,如果你还存在着一种想法或者希望,以为会有什么比我们有学问得多、渊博得多、博览得多的人,能够不理会自然界的实况,把错误说成真理,那你还是断了念头吧。
亚里士多德承认,由于距离太远很难看见天体上的情形,而且承认,哪一个人的眼睛能更清楚地描绘它们,就能更有把握地从哲学上论述它们。现在多谢有了望远镜,我已经能够使天体离我们比离亚里士多德近三四十倍,因此能够辨别出天体上的许多事情,都是亚里士多德所没有看见的;别的不谈,单是这些太阳黑子就是他绝对看不到的。所以我们要比亚里士多德更有把握地对待天体和太阳。
某些现在还健在的先生们,有一次去听某博士在一所有名的大学里演讲,这位博士听见有人把望远镜形容一番,可是自己还没有见过,就说这个发明是从亚里士多德那里学来的。他叫人把一本课本拿来,在书中某处找到关于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白天可以在一口深片里看得见的理由,这时候那位博士就说:“你们看,这里的井就代表管子;这里的浓厚气体就是发明玻璃镜片的根据。”最后他还谈到光线穿过比较浓厚和黑暗的透明液体使视力加强的道理。
实际的情形并不完全如此。你说说,如果亚里士多德当时在场,听见那位博士把他说成是望远镜的发明者,他是不是会比那些嘲笑那位博士和他那些解释的人,感到更加气愤呢?你难道会怀疑,如果亚里士多德能看到天上的那些新发现,他将改变自己的意见,并修正自己的著作,使之能包括那些最合理的学说吗?那些浅薄到非要坚持他曾经说过的一切话的鄙陋的人,难道他不会抛弃他们吗?怎么说呢?如果亚里士多德是他们所想象的那种人,他将是顽固不化、头脑固执、不可理喻的人,一个专横的人,把一切别的人都当作笨牛,把他自己的意志当作命令,而凌驾于感觉、经验和自然界本身之上。给亚里士多德戴上权威和王冠的,是他的那信徒,他自己并没有窃取这种权威地位,或者据为己有。由于披着别人的外衣藏起来比公开出头露面方便得多,他们变得非常怯懦,不敢越出亚里士多德一步;他们宁可随便地否定他们亲眼看见的天上那些变化,而不肯动亚里士多德的一根毫毛。
不自由,毋宁死
(1775年3月23日)
亨利
事件背景
帕特里克·亨利(1736—1799)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演说家。
独立战争的枪声已经打响,为唤起民众,痛斥妥协,亨利发表了这篇鼓动性演说的上乘之作。
主席先生:
没有人比我更钦佩刚刚在会议上发言的先生们的爱国精神与见识才能。但是,人们常常从不同的角度来观察同一事物。因此,尽管我的观点与他们截然不同,我还是要毫无顾忌、毫无保留地讲出自己的观点,并希望不要因此而被认为是对先生们的不敬。此时不是讲客气话的时候,摆在各位代表面前的是国家存亡的大问题,我认为,这是关系到享受自由还是蒙受奴役的大问题。鉴于它事关重大,我们的辩论应该允许各抒己见,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搞清事物的真相,才有可能不辱于上帝和祖国所赋予我们的伟大使命。在这种时刻,如果怕冒犯各位的尊严而缄口不语,我将认为自己是对祖国的背叛和对比世界上任何国君都更为神圣的上帝的不忠。
主席先生,沉湎于希望的幻觉是人的天性。我们有闭目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倾向,有倾听女海妖的感人歌声的倾向,可那是能将人化为禽兽的惑人的歌声。这难道是在这场为获得自由而从事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个聪明人所应持的态度吗?难道我们愿意做那种对这关系到是否蒙受奴役的大问题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人吗?就我个人而论,无论在精神上承受任何痛苦。我也愿意知道真理,知道最坏的情况,并为之做好一切准备。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