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惊艳如初 :《诗经》里的动植物

《诗经》是千年经典,更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博物志。其中涉及植物130余种、动物100余种,其中有的耳熟能详,也有的陌生新奇,更有的销声匿迹。 本书是解读《诗经》名物的原创随笔集,分为草、木、鸟、兽、虫、鱼六大主题,以文学角度深度解读它们的前世今生,同时配以细井徇《诗经名物图解》中的手绘插画,让读者了解《诗经》名物的习性、状态,并介绍了相关的人文趣事以及《毛传》《陆疏》《本草纲目》《品物图考》等典籍中的出处,既有知识性,又具文艺色彩和美感。 穿越数千年旖旎时光,领略来自上古的纯真意境和感动。

纯真无限,美得令人窒息
《诗经》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它是中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是唐诗宋词的最初基因,数千年备受历代读书人的推崇。它热情浪漫,意境唯美,在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地位。其中许多光听听名字,就令人觉得很惊艳的动植物,让《诗经》变得更为灵动。
《诗经》共有300余篇,据不完全统计,其中涉及植物130多种、动物100多种。它是较早记录花鸟草木、虫鱼鸟兽的自然之书。
孔子曰:“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诗经》里的动植物,在字里行间无不透着淳朴与灵动。南朝文学评论家刘勰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经》便是如此,与自然万物浑然无间,“好鸟枝头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
《诗经》中涉及的花鸟草木不但情貌俱全,也与当时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每一首诗都是那时人们生活场景的重现,一草一木间都带着朴素的感情。细心观察这些动植物,你会看到草木的蓬勃,听到走兽的嘶吼,感受到飞鸟的自在。虽时间久远,但亲近之感却又如此浓厚。
《诗经》之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兽,明亮鲜活,让我们觉得既陌生又熟悉。它们有些历经数千年,大量名称已经发生改变,甚至彻底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之中。当我们穿过千年迷雾回望过去,它们似乎又不单单是植物、动物那般简单。正如王国维所言:“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在古老的诗行中,其背后所隐藏着的文学、文化、历史、地理、艺术等知识,也值得探究和玩味。
我们能够从《诗经》中,探寻那些我们常见的花花草草、虫鱼走兽的前世今生,畅游在完全不同的时空中,听它们诉说着自己特有的故事,或是被人们青睐,或是被人们所摒弃。尤其是那些已然销声匿迹的动植物,我们只能通过千年前遗留的珍贵文字来窥探它们的样貌。当我们通过一行行诗句,通过后来人一点一滴的探索积累,终于距离它们遥远的过去又近了一些。
我们热爱自然,但似乎又爱得不够浓烈。活在钢筋水泥的都市,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但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遗失了那些曾经的淳朴之美。花花草草没有变,变的是我们的心,匆匆间太久没有停下脚步,注视默默陪伴着我们的但愈发生疏的草木虫鱼……
古人与今人,同样有思念,有烦恼,有委屈,有不甘……唯独不同的是,他们似乎与自然离得更近些,他们熟知身边的每一棵树、每一株草、每一只小动物。而我们,科技发达、经济发达,但欠缺与自然的亲密度。我们活在被自己改造好的环境中,却一不小心将自己与自然隔开。
是时候做出改变了,拿出一些空闲时间,去听风、去看雨,去赏花、去观月……以及穿越时光的洪荒,去《诗经》里看看过去的草木虫鱼,它们有自己的个性,有自己的故事,也有与今人剪不断的种种联系。在下一次外出时,我们或许就能有意识地抬头看看天空,目光锁定几只飞鸟,或是瞧瞧路边的花草树木,想起它们的曾经,会让人不禁莞尔一笑。
如果能从本书习得一些学识,是好的。如果能因为本书唤起对自然的爱与兴趣,让生活平添些许乐趣,是极好的。
越古老,越美好,因为它记录了生活的质朴,还原了先民的淳朴与率真。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