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研究 18

本书关注的重点是当前我国文化产业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主要从学术前沿、市场消费、产业创新、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版权经济、博士论坛七个栏目展开论述,论文内容涉及经济、管理、艺术学、传播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选题注重学科的交叉性、融合性、前沿性,内容具有较强的可读性。

第一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文化产业研究. 18 / 顾江主编. 南京 : 南京大
学出版社, 2018.6
ISBN9787305203169
Ⅰ. ①文… Ⅱ. ①顾… Ⅲ. ①文化产业-世界-文集
Ⅳ. ①G114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21693号
主编顾江
副主编郭新茹周锦
编辑姜照君朱文静马卿张苏秋
胡慧源车树林贺达季雯婷
任文龙李苏南崔婉玲陈鑫
王亚楠陈亚兰
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
出版人金鑫荣
书名文化产业研究18
主编顾江
副主编郭新茹周锦
责任编辑谭天编辑热线02583686308
照排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
印刷江苏凤凰数码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787×10921/16印张 2075字数 352千
版次2018年6月第1版2018年6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03169
定价58.00元
网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njupress
销售热线02583594756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
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文化产业研究》编委会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帆王燕文
王家新王廷信
左健刘玉珠
刘志彪李凤亮
李怀亮李友根
李炎向勇
张异宾张仲梁
杨忠陈昭全
吴江波花建
沈坤荣金鑫荣
金元浦范从来
周宪周安华
孟建洪银兴
胡惠林赵雯
徐宁徐耀新
高书生顾焕章
顾江梁勇
黄昌勇熊澄宇
主办单位
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江苏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
南京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
南京大学商学院
编者寄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给我国的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市场空间,也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阶段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文化产业是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重要抓手,更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聚焦人民的新的文化消费需求,准确把脉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中的新问题,探索新兴文化业态成长的模式机理,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不仅是推动文化产业做大做强的新举措,更是谋划新一轮产业的转型与升级、培育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必由之举。
《文化产业研究》自出版以来,始终秉承“务实、创新”的出版宗旨,厚积而薄发,从专题性研究到综合性定位,从多角度研究方法的集成创新到多元化学科的交叉融合,一直致力于站在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最前沿,密切关注中国乃至世界最新的文化产业发展时代进程,聚焦最新的热点问题,集国内外文化产业研究者之思,广推我国乃至世界文化产业创新发展之益,旨在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产业领域的研究者提供一个砥砺思想、彰显智慧的新阵地。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产业研究》将继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注重图书的理论性、现实性、可读性与权威性,继续为文化及相关领域内广大科研工作者创造学术交流的园地,打造百家争鸣、探寻真理的平台。
真诚欢迎并感谢各位专家学者参与到《文化产业研究》的创新发展中,我们相信,有各位专家学者的鼎力相助和踊跃参与,在《文化产业研究》这片属于大家的百花园里,必将孕育出更多的学术翘楚,必将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学术之花。
|||文化产业研究18
编者寄语|||
目录
学术前沿
里山资本主义时代的地方创生李康化 / 2
基于钻石模型的旅游小镇盈利模式构建陈敏 / 18
西部民族地区文化产业效率提升的路径选择马子红郑丽楠 / 27
国有传媒企业特殊管理股制度研究综述梁君邓彪 / 41
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行为的城乡差异及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基于CGSS2012数据的实证研究罗茜 / 54
我国城镇居民文化消费结构变化趋势分析王超超毛中根 / 70
“一带一路”背景下新疆艾德莱斯产业创新发展策略研究
白莉唐努尔·库尔西王翔 / 86
影片单日票房的生命周期特征
——基于2013—2015年中国数据的一项实证分析汪建雄 / 98
产业创新
我国互联网视频平台用户黏度提升策略探究
——以芒果TV独播为例郭新茹倪嘉玥曾嘉怡 / 118
从“目的”“途径”到“结果”:演旅融合研究的再审视
王克岭李婷张灿陈明祥 / 130
媒介产业融合背景下广电媒介发展研究
——基于广告资源的生态位理论分析陈瑜嘉 / 141
文化金融
科技创新视角下我国文化金融融合发展贺达李苏南 / 156
政府补助对文化上市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机制与优化路径
——基于191家文化上市企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杨毅王佳张琳 / 168
|||文化产业研究18
目录|||
文化贸易
文化距离对中国文化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周倩玲 / 186
中国电影北美票房绩效不确定性根源的相关性分析李敏 / 204
版权经济
版权经济研究现状述评与展望牛童 / 218
叙事学视野下杭州G20国宴餐具设计研究何靖 / 229
特色文化品牌的形成要素及培育路径研究崔艳天 / 241
博士论坛
中国电影票房规模影响因素及预测
——兼论新阶段中国电影产业发展战略罗立彬郁佩芳 / 254
产业化语境下戏曲电影的发展路径朱怡淼 / 271
乡愁记忆与江西非遗保护周明鹃韩静炫王宇琪 / 282
“失语”后的重生
——媒介生态视域下徽州戏曲传播研究赵忠仲秦宗财 / 291
我国广播电视业不平衡发展的成因和改善对策赵泽润 / 304
CONTENTS
Academic Frontier
The Local Creation in the Li Shan Capitalist EraLi Kanghua / 2
Construction of Profit Model of Tourism Town Based on Diamond Model
Chen Min / 18
The Path Selection of Cultural Industry Efficiency Promotion in Western Ethnic AreasMa ZihongZheng Linan / 27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n Special Management Unit System of Stateowned Media Enterprises in ChinaLiang JunDeng Biao / 41
Market Consumption
The Differenc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Behavior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and Its Influence on Subjective WellBeing:An Empirical Research Based on CGSS2012 DataLuo Qian / 54
An Analysis of the Changing Trend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Structure of Chinese Urban ResidentsWang ChaochaoMao Zhonggen / 70
The Research on th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Xinjiang Atlas Silk Industr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Bai LiTangnuer KuerxiWang Xiang / 86
The Life Circle Characteristic of Daily Movie Box Office—An Empirical Study Based on Chinese Data between 20132015Wang Jianxiong / 98
Industrial Innovation
Research of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 Stickiness of Internet Video Platform Users in China
—Taking the Mango TV Alone Broadcast Drama as an Example
Guo XinruNi JiayueZeng Jiayi / 118
Purpose, Method and Result
—Reevaluating the Research on Convergence between Performing Arts and TourismWang KelingLi TingZhang CanChen Mingxiang / 130
A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of Broadcast and Television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y Converge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Advertising Resource and Niche TheoryChen Yujia / 141
|||文化产业研究18
目录|||
Cultural Financial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al and Financial Integr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He DaLi Sunan / 156
The Influence Mechanism and Optimization Path on Government Subsidy to the Performance of Cultural Listed Enterprises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Panel Data Based on 191 Cultural Listed CompaniesYang YiWang JiaZhang Lin / 168
Cultural Trade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Distance on the Chinese Cultural Products Intra—industry TradeZhou Qianling / 186
A Correlation Analysis on the Uncertainty Roots of Chinese Movies North American Box OfficeLi Min / 204
Copyright Economy
Literature Review and Outlook on the Research Status of Copyright EconomyNiu Tong / 218
The Design of Hangzhou G20 Tableware in the Perspective of Narratology
He Jing / 229
Analysis of the Elements of Characteristic Cultural Brands and the Research of the Cultivation PathCui Yantian / 241
Dr. Forum
Influential Factors and Forecast of Chinese Film Market Size—Also on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hinese Film Industry in the Highspeed Growth PeriodLuo LibinYu Peifang / 254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ese Opera Film in the Context of IndustrializationZhu Yimiao / 271
Nostalgic Memory &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Protection in Jiangxi ProvinceZhou MingjuanHan JingxuanWang Yuqi / 282
Rebirth after “Aphasia”—Study on the Huizhou Opera Communic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edia EcologyZhao ZhongzhongQin Zongcai / 291
The Causes of the Unbalanced Development of Radio and Telecivion Industry in China and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Zhao Zerun / 304
学术前沿
|||文化产业研究18
学术前沿|||
里山资本主义时代的地方创生*
李康化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国有文化企业的社会责任研究”(批准号:17AH008)的阶段性成果。
①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
摘要:地方创生的理念依据在于里山资本主义,符合里山资本主义的社区类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建设关键在于在地居民的自主性参与。链接商业与公益的社会企业是地方创生的有效组织,地方创生需要盘点“地、产、人”的特色资源,形塑“社会生态生产地景”,以“创意、创新、创业”的策略规划,实现人类社会与大自然的和谐互利共生。
关键词:里山资本主义地方创生社会企业协力治理
“乡村建设”在中国的学术化可追溯到1931年梁漱溟先生的《乡村建设》旬刊,时至今日,乡村建设已发展成为一个涵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等多个层面的综合概念。不过,“救济乡村是乡村建设的第一层意义”①。2014年,日本政府开始实施地方创生(Regional Empowerment)计划,以应对城市人口过于集中、乡村人口老龄化、地方经济持续低迷等问题。2016年的最后一天,中共中央、国务院通过了《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要求“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建设一批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一产二产三产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镇”,“支持有条件的乡村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无论是地方创生,还是田园综合体建设,都昭示着现代人开始反省金钱资本主义,相应地,里山资本主义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野。“金钱资本主义”以金钱的循环解决所有事情,而“里山资本主义”的想法,就是以这个经济系统为前提,并在一旁建立不倚赖金钱的子系统。藻古浩介,NHK广岛采访小组:《里山资本主义:不做资本主义的奴隶,做里山的主人》,林宜佳译,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
一、里山倡议:地方创生的理念依据
1909年春,美国的农学家金氏(F.H. King)携家人远涉重洋游历了中国、朝鲜和日本,考察了东亚三国的古老农耕体系,发现了东亚农业模式与美国的区别以及东亚模式的优越性: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永续发展。
富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东方出版社,2016年。时至今日,随着资本下乡对传统农业与资源环境的不断侵蚀,东亚特别是中国的农业和农村早已无复往日荣景。2010年,第十届生物多样性公约大会在日本召开,日本环境省与联合国大学高等研究所(UNUIAS)共同提出《里山倡议》(Satoyama Initiative),即透过农业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和利用,以确保资源的永续发展与人类福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社会。
里山(Satoyama)的“里”(Sato)在日文中原意为“乡村”,因此“里山”简单地说即靠山边的乡村之意,它是相对于奥山(Okuyama)的概念。同样的概念也可运用在里地、里海,“里地”就是位于平地的乡村,而“里海”则是指靠海的乡村。《里山倡议》中的“里山”则是包含上述里山、里地、里海在其中的概括性概念。(见图1)除日本外,世界各地以里山地景呈现的复合式农村生态系,所在多有,只是名称不同。如韩国有毛尔(Mauel),菲律宾有木咏(Muyong)、乌玛(Uma)和大巴窑(Payoh),印尼和马来西亚有窟本(Kebun),欧洲的西班牙有德埃萨(Dehesa),法国和地中海国家有特乐里尔(Terroir),非洲有马拉维及赞比亚有其特美内(Chitemene)等。而对中国来说,即乡村和田园。
图1《里山倡议》聚焦的空间范围
对生物多样性而言,不单单只是保护原生自然而已,人类自古以来持续利用与管理农地与次生林等,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形成并维持下来的半自然环境(secondary nature)的保存也非常重要。在半自然环境中有许多物种已经适应生存,甚至依赖半自然而生活;因此维持与重建半自然,对生物多样性的保存与提升有其正面的意义存在。然而现在这种具有永续性的生产方法与智慧所形成的半自然,因都市化、工业化和乡村人口外流等原因,正在世界各地逐渐消失。为了自然资源的永续使用,《里山倡议》倡导在世界各地采取措施维持、恢复或重建传统常见的、人类社会与大自然和谐互利共生的“社会生态生产地景”(socioecological production landscapes),从减缓生物多样性消失的速率为起点,以人介入各种土地利用的方式,使粮食生产与经济收入更稳定,也促成自然环境中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增进人类和自然的永续福祉。具体而言,《里山倡议》提出了三个方法和五大行动(见图2):
图2《里山倡议》实施架构——三折法(UNUIAS, 2010)
“社会生态生产地景”中有农村聚落(社会),有周围环境(生态),也有农业生产耕地(生产),也就是说,里山地景是一个具有生物多样性、连结性的完整农业生态系统,这个健康的生产地景提供了生产也提供了生态的服务。这不只是生活方式和态度,更不只是使用有机资材的耕作方法在耕地上,而是透过相关的人为调适,促进保护和恢复可持续的人为影响与自然环境的合作,包含整体农村小区的调适,加强农业生物多样性,强化生态恢复力,恢复和重建具有连结性的完整农业生态系统和地景,永续农友和农村小区的经济、社会和生态,达到人类在地球的永续性。如阳明山国家公园境内的八烟聚落是台湾省目前保留最完整的传统梯田景观聚落,自然资源丰富,野生动植物种类繁多。李瑞宗教授于《阳明山国家公园八烟农地生态工法复建规划》一文中列出八烟聚落于1986年因稻米价格的低落,开始改种地瓜,放弃水耕稻米,因为改变了耕作方式,连带影响了地景变化,水梯田面临旱化。更因大量使用农药以及改建水泥水圳的做法,使得八烟的生态环境受到严重伤害。2009年开始,财团法人生态工法基金会配合“林务局”的“八烟聚落水梯田生态复旧与产业复苏研究计划”推动生态复育与产业复兴计划,如保留特有砌石水圳,有机农法、生态环境的改善,传统农村产业的发展等。目前,八烟聚落不仅生态环境得到了复育,当地居民的社会系统(人际网络、生活习性)也得到了有效改善,并且成为火热的观光景点。
仙境般的金山八烟聚落,原为阳明山上一处秘境,居民仅9户20余人,近年因水梯田美景而爆红,引来大批游客造访,村民不堪其扰,2016年11月起“封村”,谢绝不请自来的“散客”。八烟聚落“土地共业”,即当地居民共同持有土地,而大陆实行的是土地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无法效仿这一做法。
现代社会以工业化、城市化带来了物质的丰裕,但也带来了自然生态的破坏和人类心灵的空虚。生态学思想自18世纪以来,一直贯穿着两种对立的自然观:一种是阿卡狄亚式的,以生命为中心的浪漫主义自然观;一种是帝国式的,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然观。从实质上看,两者的分歧在于如何看待人类在自然中的地位,前者把自然看作是需要尊重和热爱的伙伴,后者则把自然看成是供人类索取和利用的资源。强调要重视自然生态,并不是要宣扬贫穷的好处,人类当然需要物质的满足,因此不能回归到原始社会,但自然和人类也都需要滋养,因此里山愿景不可或缺。“里山资本主义”是以金钱循环能够决定所有事情为前提,在“金钱资本主义”的旁边,再建构一个不倚赖金钱的子系统。
二、在地意识:地方创生的内在要求
2017年5月24日,财政部下发《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这是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村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同步”,一二三产业“三产融合”,农业文化旅游“三位一体”的具体举措。建设田园综合体,循环农业是基础,创意农业是关键,农事体验是活力,但田园综合体建设最为重要的是建构田园社区。田园社区在城乡互动融合中,不仅能改善原住民的生活,而且能带来创业、就业、生活、养老的新村民,并能吸引观光、体验、休闲、度假的游客群体,进而解决城乡差异化、乡村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生活贫困化等全球乡村共同面临的课题。关键是,如何建构出独具魅力的田园社区。
2016年以来,特色小镇建设在中国大地上如火如荼地展开。特色小镇依其居民来源和动力来源,大体可分为三类:社区类、产业类和旅游类,从根本上讲,任何一种特色小镇基本都属于这三种类型或三种类型之复合版。目前占据主流的观点是建设产业型或旅游型特色小镇,但符合里山资本主义的只能是社区类特色小镇。
产业类特色小镇的常住居民是原有的城镇居民和产业人口,其基础设施和配套景观主要服务于入驻企业和员工,既不是为游客服务,更不为居民拥有。乡村社区类特色小镇也要发展产业(主要是创意农业),同时挖掘具有在地特色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和特色产业等。“特色”来自“地方”和“文化”。未来是一个“地方”与“文化”的时代,每个“地方”都因“文化”的差异而各具特色,特色文化产业本质上是地方文化产业。地方文化产业是根植于地方历史文化特色,以地方社区为主体,透过重新开创的过程,在恢复文化传统之际,经由文化经济效益带动地方发展的产业。与一般产业的不同之处,在于历史记忆与地方特色具有“地域独特性”(Local Uniqueness);而在地环境、制度与随之衍生的生产活动,因为彼此环环相扣,而具有“地理依存性”(Geography Dependency),这两种特性使得地方文化产业在全球化浪潮与知识经济冲击下,仍能够以其地方文化特殊性为基底,透过“创新”的过程和思维来开启发展之路。
经济高度成长期之后,振兴地方的三种“神器”分别是整备高速交通基础设施、建造工业园区及振兴观光。
藻古浩介,NHK广岛采访小组:《里山资本主义:不做资本主义的奴隶,做里山的主人》,林宜佳译,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目前中国的乡村地区往往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的途径以促进其经济与社会的再发展,但从里山资本主义的立场看,这不是一种最优选择。原因在于:第一,乡村地区的观光与再生必须把握三项原则,首先是人与环境间关系的和谐,其次是不同要素的协调运作,最后是当地居民的积极参与。
Koscak, M.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ourism and Village Renovation, Trebnje, Slovenia. Tourism Management, 1998, 19(1), 8185.许多乡村地区借由自然景观或文化遗产吸引观光客消费以创造经济收益,却缺乏适当的规划,造成接待社区的期望与需求无法与当地发展达到平衡。第二,随着文化观光的发展,原本淳朴的乡村社区便开始产生变化,尽管能带来经济收益,却也可能造成乡村原始特质地被破坏。Mitchell提出的创造性破坏模式(Creative Destruction Model)便是在说明乡村旅游目的地经历观光产品与商业化过程产生的变化。
Mitehell, C. J. A. & Waal, S. B. D. Revisiting the Model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St. Jacobs, Ontario, A Decade Later.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9, 25(1), 156167.第三,旅游的核心是“消费”,尽可能吸引有“财”的人来流动消费,但对于乡村居民来说,更重要的是“生产”,在地居民只有在生产的社会体系中才有永续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说,目前的诸多旅游小镇建设存在太多的迷失。
社区类特色小镇的核心在于在地居民的自主性参与,因为唯有地方居民才了解地方的事务,也唯有其愿意投入,才有永续发展的契机。白米社区是位于中国台湾地区宜兰苏澳镇东南方的一个边缘村落,人口约1000余人,生活环境恶劣。
白米社区的发展与稻米无关,只因四周环山,生产的“石米仔”矿藏丰富(一度占台湾地区生产量的80%),矿石加工场十多家,更有远东最大的台湾水泥苏澳厂。1992年,永春、永光、长安、永乐等四里里民组成非正式的白米社区自救会组织,次年立案成立白米社区发展协会,采取“先改善社区,再要求厂方”的策略,将社区本身先进行改善,再要求厂方重视环保问题,达到彼此的双赢互惠。社区居民自发性的行动使得厂商改变态度,双方的共同努力使白米社区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此后,在地居民以当地的传统木屐产业作为发展地方文化产业的切实选项,找回失传已久的木屐制作技艺,激发居民学习欲望与认同意识,并注入巧思创意,提升艺术性和精致度。1998年,社区成员集资50万,从白米社区发展协会中另外成立白米社区合作社
白米木屐合作社为正式组织,独立于社区发展协会,其成员皆为白米社区居民,与白米社区发展协会在人员上重叠性很高。,以负责木屐的生产、人才技术的培训与行销贩售事宜。此外,结合社区内中小学的学生与家长,开展木屐舞蹈“响屐舞”的教学,使地方居民与游客能融入白米社区过往的木屐文化和当下的日常生活中。白米社区依靠在地居民的自主参与,摆脱了污染严重、人口外流的荒村印象;而木屐文化产业的回归增加了社区妇女的就业机会,吸引了出去的年轻人回流,因此成为台湾社区营造的标杆和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典范。
白米社区的生态复育与产业复兴是里山资本主义理念的生动写照,而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EchigoTsumari Art Triennale)
艺术祭的理念包含以下七点:① 人类是内包于自然的;② 以艺术为路标的里山之旅;③ 超越世代、地域与类别的合作;④ 活化现有之物,创造新的价值;⑤ 独特的据点设施;⑥ 生活艺术;⑦ 全球化/在地化。更是艺术修复乡村、节庆发明传统的成功实践。日本越后妻有地区是一个人口老化与流失严重的农村地区,同时,也因为年轻人口外流,耕作后继无人,闲置的农地与空屋增加,地方经济下滑,正面临着严重的人口问题。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是在日本新潟县举办的三年一次的地方节庆活动(festival),自2000年开办以来,已于2015年迈入第六届。大地艺术祭的特别之处有二:一是将上百件作品分散设置在广达760平方千米的区域之中,希望借此让游客在欣赏艺术作品的同时,能深入越后妻有的各个地区,了解当地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地理,而并非只是欣赏艺术作品之后便离去;二是艺术作品的设置采用“现地制作”的方式,艺术家亲自走访当地,挑选合适的创作地点,甚或在当地居住、考察一段时间,进而创作出贴近及反映出当地历史文化、人文地理的作品。此外,借由规划许多具有特色的体验活动,让到访游客能够更深层地了解地方特有文化,进而对该地区产生高度兴趣,提高后续回访的流量,亦为此艺术祭的成功原因之一。
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启示是:① 明确的理念与定位。一个成功的活动理念在其开办之初与对后续品牌的定位都是十分有影响力的,而明确的价值观定位,也将影响到民众对艺术节的观感及认同。策展人北川富朗“人类就在自然之中”(Humans and Part of Nature)的理念,一直都是大地艺术祭的核心价值,也是所有作品挑选及活动规划的最大准则。② 独特的地方与文化。每个地区皆有自己的特殊风土民情,打造节庆活动时,必须包含对当地文化、历史与环境的保护、维持与推广,应以当地背景或与其他连结之事物为基础,刻画出该地区的专属意象,而不能只着眼于观光客的到访人次与经济效益。③ 居民的意愿与参与。在地居民可能是地方节庆活动在规划与执行时的最大助力或阻力,在地居民是否认可并愿意提供协助,是地方创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北川富朗:《北川富朗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三年展的10种创新思维》,张玲玲译,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年。
三、社会企业:地方创生的运营组织
乡村地区的永续发展不可能是一个封闭的自足体系,需要来自外部的人才、资金、技术、市场的连结。但如果完全交给市场,企业以其逐利的本性又不可能让乡村有百利而无一害。为确保社会需求有最大的服务内涵,以政府、企业及NPO作为传送社会服务的传统观念已不符社会现状(因为存在政府失灵、市场失灵、志愿失灵),地方创生需要社会企业
在美国,利益企业(forbenefit enterprise/benefit corporation)等同于社会企业,是美国为社会企业立法的法定名称。2010年,Heerad Sabeti在《哈佛商业评论》上首次提出了利益企业;2013年,Clark等人在利益企业白皮书(Benefit Corporation White Paper)中认为利益企业应具备三个特性:① 企业目标须针对社会和环境提供有形的正面影响;② 经理人应同时考虑非营利的利益攸关人与股东的财务利益;③ 必须清楚揭露其对社会与环境的绩效报告。登场。
社会企业(Social Enterprise)的概念最早由Dholakia于1975年提出,用于区分私人企业和社会企业的行销活动之不同,但广为所知的则是由于格莱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
格莱珉乡村银行(Grameen Bank)1976年在尤努斯的祖国孟加拉国成立,是一个专为穷人服务的银行,也是第一个微型信贷(microfinance)的机构。创办人穆罕默德·尤努斯(Muhammad Yunus)在《新的企业模式:创造没有贫困的世界》(Creating a World without Poverty:Social Business and the Future of Capitalism)一书中首次提出“社会企业”(Social Business)一词,认为以人是自私为基本假设的资本主义是有缺陷的,相对于自私,人同时也具有无私的特质,最有力的证明就是非营利组织每年都有超过1.1亿美元收入,而社会企业便是以无私作为基本假设,和资本主义互补且必要的一个解决方案。尽管目前关于社会企业的英文名称并不统一,但其内涵具有一致性,任何具有企业精神策略,以创造社会价值并解决社会问题为根本宗旨,而非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标的企业组织,都可以被视为社会企业。它与一般企业最大的不同在于,企业所获取的盈余主要回馈于企业本身继续进行与组织宗旨相符合的企业活动,而非为出资人或所有者谋取最大的利益。
地方创生需要社会企业登场,是因为乡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其资本投入是长期的,而利益回报是漫长的,一般的企业经不起等待,自然也就没兴趣介入。而一般企业如果以破坏地方生态为代价强行介入,也是不符合企业伦理的行为。非营利组织因为自身的财务状况不稳定,很难从事需要长期跟踪的事业。政府的托底自然是强有力的保障,但政府的扶持资金终究是有限的。而链接商业与公益的社会企业运用商业手段使得组织能够自给自足、永续发展,致使组织对社会或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力,并借由足够的影响力与认同者的支持解决更多的社会问题。社会企业家之所以愿意关怀并参与地方创生,是因为承担社会责任越来越成为企业家的共识,而参与文化事业或社会事业是企业获取社会尊重和建立正面公众形象的有效方法。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从第三届开始,日本最大的教育企业——倍乐生(Benesse)集团总裁福武总一郎(Soichiro Fukutake)作为财团代表,加入了艺术祭的核心领导层,为艺术祭提供部分资金支持。
打着“让观光客成为社会学家”的口号,小镇文创股份有限公司创办人何培钧从经营台湾南投竹山山上民宿“天空的院子”转移到山下的再造竹山小镇的风情万种。他先是自掏腰包翻新附近荒废古道,将当地闲置7年的制茶工厂整修成餐厅;严选在地食材、竹山当地棉被店的传统花布及竹帘店的废材包装,推出结合竹山大鞍地区健行路线的“幸福脚步便当”,强调“一个便当,扶植在地三个行业”。随着游客数量攀升,又将民宿资源引进竹山乡镇,解决当地缺少在地经济与青年的社会问题。他以7000元的低廉租金承租一栋4楼120坪的闲置民宅,打造让青年“打工换宿”
“打工换宿”是符合里山资本主义精神的。里山资本主义向金钱资本主义提出了三个相对命题:一是恢复“无法用货币换算的以物易物”;二是抵抗规模利益;三是向比较优势理论提出异议。“里山资本主义向金钱资本主义提出的第一个相对命题是,向原本‘借由货币等价交换’的方式,提出恢复‘无法用货币换算时以物易物’的方式。……物物交换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过节时互相交换在百货公司用货币买下的礼品;另一种是互相交换无法用货币买来的东西。这里指的是后者。”(参见《里山资本主义:不做资本主义的奴隶,做里山的主人》,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打工换宿”即一种无法用货币衡量的物物交换。的基地,吸引当地最缺乏的青年回流。回流青年进驻竹山在“小镇文创”的平台,制作微电影营销小镇上的人文风情,也和当地竹艺师傅合作研发竹编QR Code招牌推广老店,或是扶持工作室,举办千人响应的“萤火虫路跑”活动,将竹山镇从死气沉沉,变得朝气蓬勃。之后的十余年,何培钧在竹山镇陆续投入住宿、餐饮、文创、产业等事业,就是为了复兴竹山小镇。他拒绝来自香港优渥的创投资金和复制老房子成连锁饭店的提议,深入在地经营社群平台,让小镇居民也能投入这场复兴大计,更推广“越在地越时尚”的理念,揭开“活络台湾,没落乡镇”的序曲。
2017年,小镇文创移植台湾社区营造经验进军大陆,拟在湖南常德桃花源旅游区打造一个友善的小社区,以“桃花源光点聚落”为名,用“食宿学文一体”的经营策略提供以桃花源的友善生活方式为亮点的示范区。(参见何培钧:《有种生活风格,叫小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5年)
显然的,小镇文创符合社会企业的本质属性:具有社会使命和经济利润的双重底线,既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变革、推动社会创新,又获取经济收入、扩展资金来源,实现自给自足。
苗青:《社会企业:链接商业与利益》,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
四、机制设计:地方创生的治理策略
商业资本具有追逐利润的天性,而贫穷落后的地区往往因为地理位置偏远,商业运作成本高、效率低等问题,鲜少得到商业资本的青睐。也因此,越是贫穷落后的地区物价越是昂贵,居民越难以承受附加了高昂成本的商品,而当地少数仅有的商业也因面临消费不足的境况难以为继,渐渐形成恶性循环。在市场已经不起作用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设备投入等公共服务本应由政府来承担,但财政状况入不敷出,政府也面临着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能”境地。目前,各国偏远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生态环境等问题也逐渐得到国际公益组织及慈善团体的重视,纷纷组织慈善募款以及志工队伍进入里山,以帮助当地居民改善生活。但贫困地区需要的不是公益组织和慈善团体的临时性“社会救济”,而是一种能适合他们生活情境所需的永续性的“社会经济系统”,借由新的市场典范与供需机制,解决人力就业、组员有效利用与开发、廉价优质的产品设计以及针对族群所需的供应系统等社会性机制。(见图3)
图3地方创生机制概念图
1. 青年回流
人是地方创生的推手,只要有改造地方的意识,人人都能为地方带来改变。这里的“人”分两类:一是操盘手;二是创业者。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的举办离不开北川富朗,客家桐花祭的打造离不开庄锦华,乌镇的成功离不开陈向宏,袁家村的闻名离不开郭战武。袁家村这个位于陕西省礼泉县的小村庄,户籍人口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了三千多人的常住就业者,每年有上百万的游客量,可谓以里山资本主义践行乡建道路的中国典范。不过,操盘手只是关键少数,地方创生需要千千万万的青年参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嬉皮士运动相关的返土归田运动在欧美等地展开。他们通过各种民间机构的联结,重组农村的工作结构和社会结构,打破单一垄断的大型资本控制社会经济的模式,创造与价值观多元社会相匹配的多样化经济形式,重塑人与土地的关系。日本德岛县上胜町原本是个人口老化的凋零农村,30年前,当地公务员横石知二到餐厅吃饭,听到邻桌女孩连连称赞摆盘的叶子很漂亮。这给他带来一个灵感:这里什么都没有,就是树林多,或许可以卖叶子做料理装饰!因此,他开始创业,带领村里的老人采集、包装各式叶子,卖给高级餐厅,还成功带动当地观光,创造年近32亿日元的在地总产值。
横石知二:《对了,就来卖叶子!树叶变事业!你不知道的“谷底成功术”!》,张凌虚译,高宝出版集团,2009年。中国自2000年以来开始兴起新的乡村建设运动,而且形态多样,但返乡青年的创业故事依然鲜见。
唐亮和赖青松的返乡创业故事值得关注,贵州正安县招才引智中主打“乡情牌”,外出打工的老乡返乡创办吉他厂,是青年回流的成功实践。(参见左靖主编:《碧山(08):永续农耕》,中信出版社,2016年)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让里山青年返乡创业是地方创生的根本之道。
日本青年创业家木下齐在《地方创生》中,整理出青年在地方创业的十条铁律。全书提出三个精神:① 地方创生的根本是要提高地方企业的整体价值跟资产影响力;② 地方创生的两个手段是,节流——改善不必要经营的“设施管理”,开源——针对现有资产与企业去“设备投资”;③ 重要的不是规模或营业额,而是创造利润。第一年就得获利,前三年的利润最好都用来再投资而不是增加人事开销。(参见木下齐:《地方创生:小型城镇、商店街、返乡青年的创业10铁则》,张佩莹译,不二家出版社,2017年)
2. 地景形塑
Sauer在其经典著作《景观形态学》(The Morphology of Landscape)中认为地景是土地的轮廓,土地被形塑的过程,不完全是自然的,而是自然环境与文化相互结合的结果。换言之,地景“不仅代表一般常用的‘实质环境’地理意义,也指涉物质与社会实践及其象征再现的总合”
雪伦·朱津:《权力地景:从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在该书中,雪伦·朱津进一步认为:“狭义的地景代表强权机构强加的社会阶级、性别和种族关系的结构。但广义而言,地景代表我们看到的整个全景:包括有权有势者的地景——大教堂、工厂和摩天大楼,以及无权无势者附属的、抗拒的,或饱具乡土气息的地景——村落礼拜堂、贫民窟和廉价公寓。不论在象征上或实质上,地景都中介于市场暗示的、资本的社会—空间分化(sociospatial differentiation),与地方意味的、劳工的社会—空间同质性(sociospatial homogeneity)之间。”。青年返乡参与乡村建设的过程,本质上是乡村地景形塑的过程,只是在此过程中,要善用地方既有的生活和文化,让在地资源成为文化能源。台湾苗栗公馆乡的黄金小镇
黄金小镇休闲农业区范围涵盖公馆乡以南的馆南村、福星村、福基村、石墙村四个村落。黄金小镇的得名是因每年到了5至7月,台6线两旁的阿勃勒树盛开时,枝头黄澄澄的花朵随风飘扬,加上田间稻浪,一眼望去一片黄金。,由于受到早期客家移民的影响,目前仍保有客家村的农业生产,主要作物除了水稻外,还有柿子、芋头、草苺、福菜、百香果等,早期亦以制陶闻名,尤其是全台唯一生产的红枣,近年来更打出知名度,而稻草编织和竹艺也是这里的特色产业。每到农忙时期,田野间的稻穗呈现出一片片黄澄澄,当金黄色的夕阳照耀着大地,更显美丽。2003年,当地居民成立“苗栗黄金小镇协进会”,以“活化地方文化,创造产业永续基础”为目标,开展社造计划和活动,沿线居民结合了陶艺、竹编、观光农园、特色餐饮、庭园景观、花卉农场等,让地方产业更具特色;规划多条自行车道,适合居民和游客慢活乐游,欣赏田园风光;举办自行车下坡赛等体育健身活动,集聚人气的同时也扩大了知名度。黄金小镇通过设计翻转,地方创生,成为观光、产业、文化教育相结合的优质农村社区。
3. 地方认同
地方是有意义的区位(a meaningful location),政治地理学家阿格纽勾勒出地方作为“有意义的区位”的三个基本面向:区位、场所和地方感。Agnew. J.. The United States in the World Economy,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区位为空间中特定的位置,与空间中的其他位置有相对距离的关系;场所—社会关系的物质环境,作为一种具体的形式外,还必须与人,以及人类制造和消费意义的能力有某些关系;地方感为人类对地方有主观和情感上的依附。作为社会理论的一个有用概念,地方表达了一群在空间上有所关联的人,调节文化认同、国家权力及资本积累之需求的方式。
雪伦·朱津:《权力地景:从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雪伦·朱津关于地方的界定与John Agnew有相近之处,也分三个面向:“我们习惯将地方设想为某个地理位置,是界限分明的地图上的一点。就这个层次而言,地方确实指涉领域(territory)——一块有其特殊动植物群落及地方忠诚的领域。与此密切相关的概念,则是指人口与经济活动聚集的特定地方。地方在此意义下是一种地方社会(local society)的形式,因经济和人口组成而显得特殊,让人立刻想起某种意象:底特律、芝加哥、曼哈顿、迈阿密。地方的第三种概念,广义而言是指一种社会冲突和凝聚的文化制品。由资本投资及劳动组织所创造的各种经验层次,使工厂城镇和市中心成为对改变有着可预测反应的特殊类型地方。”随着技术的进步,地方正在日益式微。雪伦·朱津:《权力地景:从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雪伦·朱津认为:“科技虽然让人更易取得地方影像,但也强化地方社区是过时产物的看法。19世纪的铁路和照片让人易于前往遥远的地方,但也令地方的前景视野丧失其直接性和深度。今日,即使是最小的地方也能在电子媒介的同步交换下结合,却破坏了赋予地方经验独特性的社会距离。简言之,随着市场渐趋全球化,地方则日益式微。”但要实现地方创生,必须重建地方感,让在地居民在参与乡村建设过程中产生地方依恋进而达到地方认同。所谓“越在地,越国际”,其实就是“市场内化地方,地方内化市场”
雪化·朱津:《权力地景:从底特律到迪士尼世界》,王志弘,王玥民,徐苔玲译,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10年。雪伦·朱津认为,市场与地方向来交织紧密,究其起源,市场既是确实的地方,也是象征性门槛,是“社会建构的空间”及“文化铭刻的限制”,包含跨越边界的远距交易,以及处于社会边缘的商人。市场强调赚取(earning)而非给予(giving)或拿走(taking),满足了美国对于某种独特社会平等形式的道德渴望。但讽刺的是,诚如市场文化最终从美国输往世界各地,它也对地方的文化价值造成最大威胁。。益西·德成,一个来自美国的女性,到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佐盖多玛乡仁多玛村扎根,创办了自己的社会企业诺乐工坊,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提供更多就业机会,带动当地环保工作,为村民提供更多福利。正是具有民族文化和生态理念,诺乐(Norlha)牦牛绒手工品牌才走向国际时尚前沿。但更为重要的是,益西·德成从一个人到一个团队,外来人员得到了在地居民的身份认同;在地居民从专事畜牧业到致力手工业,地方意识获得了在地居民的文化认同。
4. 协力治理
虽然地方创生不能仅仅仰赖政府救助,但完善的政府配套对地方创生的实践仍有必要。诚如藻古浩介所言,“里山资本主义”不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彻底实践的方法。在金钱资本主义下,只有在被视为条件不利且人口过疏的乡下地方、每人得以分配到足够自然能源的地方,以及自近代以前,即以不耕作资产形式留存至今的地方,才有比较大的实现可能。追求里山资本主义,得要“活用账本以外的资产,让无法以金钱计价的活动,活跃在看不见的地方,借以增加无法用金钱计价的幸福。在无法看见整个金钱经济体系呈现安定的地方,推展这样的活动”
藻古浩介,NHK广岛采访小组:《里山资本主义:不做资本主义的奴隶,做里山的主人》,林宜佳译,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6年。。正因为如此,践行里山资本主义需要政府、社企、志工和居民的协力推进。特别是在地方创生的初始阶段,尤其需要政府的切实资助与扶持。在日本,“地方创生”的基调是由地方自行设定发展计划与目标,而由国家来支持地方进行。支持的方式主要是透过提供“地方创生交付金”给申请的地方团体,给予他们发展地方产业时的具体援助。比如越后妻有大地艺术祭,新潟县知事平山征夫1994年提出的“新·新潟乡镇创生计划”,是以活化地方为目标的十年补助计划,计划预算的六成由新潟县政府进行补助。总之,地方创生必须建立在公私部门完善的协力互动上。其中,居民参与是地方创生的社区性与自主性得以开展的原因。只有在地居民对地方事务的参与,地方创生才能深根,地方社群组织才有运作的人力与知识来源。地方社群在此过程中通过联结在地居民、社会企业和政府机构,亦有表达自我作为的空间。而政府除了技术辅导与经费补助以外,也能累积日后政策制定的经验。只有通过民间由下而上的意愿启动,接轨政府由上而下的政策引领,加上地方社群的协助和社会企业的操作,形成上下交互的平行协力运作,才能具备地方创生永续发展的动能。
中国乡村地区极富特色之人文风采、地景地貌、产业历史、工艺传承均深藏文化内涵,盘点各地“地、产、人”的特色资源,以“创意、创新、创业、创生”的策略规划,将地方的“作品、产品、商品”创造兼具“设计力、生产力、营销力”的关联效应,开拓地方深具特色的产业资源,引导优质人才专业服务与回馈故乡,透过地域、产业与优秀人才的多元结合,以设计手法加值运用,将可带动产业发展及地方文化提升,必能使社区、聚落及偏乡重新形塑不同以往的风华年代,展现地景美学并塑造地方自明性。
参考文献
[1]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2] 藻古浩介,NHK广岛采访小组.里山资本主义:不做资本主义的奴隶,做里山的主人[J].林宜佳,译.天下杂志股份有限公司,2016.
[3] 兰克林·H.金.四千年农夫:中国、朝鲜和日本的永续农业[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6.
[4] 沃斯特.自然的经济体系:生态思想史[M].候文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5] Koscak, M. Integral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Tourism and Village Renovation, Trebnje, Slovenia[J]. Tourism Management, 1998, 19(1).
[6] Mitehell, C. J. A. & Waal, S. B. D. Revisiting the Model of Creative Destruction: St. Jacobs, Ontario, A Decade Later[J]. Journal of Rural Studies, 2009, 25(1).
[7] 北川富朗.北川富朗大地艺术祭:越后妻有三年展的10种创新思维[M].张玲玲,译.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14.
[8] 何培钧.有种生活风格,叫小镇[M].台湾:天下文化出版公司,2015.
[9] 苗青.社会企业:链接商业与利益[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10] 横石知二.对了,就来卖叶子!树叶变事业!你不知道的“谷底成功术”![M].张凌虚,译.高宝出版集团,2009.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