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文化产业研究. 19 / 顾江主编. 南京 : 南京大 学出版社, 2018.11 ISBN9787305211706 Ⅰ. ①文… Ⅱ. ①顾… Ⅲ. ①文化产业-世界-文集 Ⅳ. ①G11453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57912号 主编顾江 副主编周锦姜照君 编辑 郭新茹朱文静马卿张苏秋胡慧源 车树林贺达季雯婷任文龙李苏南 陈鑫王亚楠陈亚兰 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 出版人金鑫荣 书名文化产业研究19 主编顾江 副主编周锦姜照君 责任编辑胥橙庭束悦编辑热线02583686308 照排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 印刷江苏凤凰数码印务有限公司 开本787×10921/16印张 18.25字数 317千 版次2018年11月第1版2018年11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11706 定价58.00元 网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njupress 销售热线02583594756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 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文化产业研究》编委会 (以姓氏笔画为序) 丁帆王燕文 王廷信王月清 左健刘玉珠 刘志彪李凤亮 李怀亮李友根 李炎向勇 张异宾杨忠 花建沈坤荣 金鑫荣金元浦 范从来周宪 周安华周晓虹 洪银兴胡惠林 高书生顾焕章 顾江梁勇 黄昌勇熊澄宇 主办单位 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 江苏文化产业研究基地 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 南京大学文化产业发展研究所 南京大学商学院 编者寄语 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同时,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充分肯定了自十八大以来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取得的重大成绩,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并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崭新论断为新时代做了基本判断。 2018年是我国文化资本蓬勃发展和深刻变化的一年。过去五年,文化产业年均增长13%以上,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增长转型发展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在十九大报告指导下,2018年文化产业结构将继续完善,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文化管理体制日益改善。这对壮大数字文化产业和深化“一带一路”文化交流合作等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对精神文化提出新需求,文化产业发展迎来新机遇。 《文化产业研究》由文化部—南京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江苏文化产业研究基地、江苏省文化产业学会、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所、南京大学商学院联合出版。本书围绕着文化产业学术前沿、文化消费、产业创新、文化金融、文化贸易、版权经济、博士论坛七个板块,从多学科视角,探析文化产业发展的新理念、新动向和新特征,力求关注全球文化产业理论和实践动态,跟踪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进程,把脉文化企业发展态势。 《文化产业研究》融合了现代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艺术学、历史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与方法,从多角度、多学科研究国内外最新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本书秉承百年南大浓厚的学术氛围,厚积而薄发,以规范、严密、扎实、创新的风格得到国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为丰富国内外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增添了新的亮点。 希望以《文化产业研究》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以其精准的定位、开阔的视野、前沿的视角服务于国内外研究学者,能够推动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 |||文化产业研究19 编者寄语||| 目录 学术前沿 长三角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基于供给和需求角度的分析陈东邢霂 / 2 秦淮灯会景气指数的实证分析姜照君何素玉 / 19 试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文化教育的现状及路径卢建有郑雪 / 30 文化消费 “互联网+”下大学生文化消费行为模式分析 ——基于江苏省大学生的问卷调查周锦熊佳丽 / 40 基于社会网络视角的文化消费空间网络结构研究 ——以中国省际数据为例王亚楠 / 53 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符号营销研究 ——以《中国有嘻哈》为例方媛 / 67 产业创新 数字化背景下苏式家具的传承创新方法研究张轶杨翔宇 / 82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体育文化建设分析 ——以江苏省为例朱云陈刚 / 91 产业融合虹吸文化资源的基础、路径与效应 ——基于西双版纳傣族园文化产业发展研究刘从水靳柯 / 108 文化金融 国有股比例对公司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以传媒上市公司为例梁君王蒙 / 122 美国非营利表演艺术机构资金来源研究陈庚宋春来 / 137 论艺术电影产业化的可行性滕小娟 / 151 文化贸易 “一带一路”背景下江苏文化产品竞争力研究 ——基于产品出口技术复杂度的视角季雯婷尚恩洁 / 164 开展非遗出口贸易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 ——以韩国和意大利为例林航 / 175 “一带一路”背景下跨国旅游合作的国际政治经济学分析赵政原 / 187 版权经济 江苏古镇旅游发展的存在问题分析和发展建议 ——借鉴浙江“乌镇”发展模式王文姬 / 202 大学生需求视角下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特征研究 ——以北京故宫博物院为例孙亚云王凡 / 214 整合文化资源,打造江苏特色小镇 ——关于江苏旅游风情小镇建设的思考杨飞飞 / 229 博士论坛 意象美学视角下书法艺术数字文化体验设计研究张文孟翔 / 242 黄梅戏文化时空扩散过程及驱动机制 胡美娟丁正山周年兴沈一忱 / 252 中国电影生产系统下的文本形态转换与美学思辨 ——以近八年的电影创作为例徐丛丛 / 268 |||文化产业研究19 目录||| CONTENTS Academic Frontier The Status Quo and Countermeasures of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Culture Industry in the Yangtze River Delta Based on Supply and DemandChen DongXing Mu / 2 An Empirical Analysis on the Qinhuai Lantern Festival Prosperity Index Jiang ZhaojunHe Suyu / 19 Analysis on Current Situation and Pa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Lu JianyouZheng Xue / 30 Cultural Consumption Analysis on the Cultural Consumption Behavior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the Internet Plus Based on the Questionnaire of College Students in Jiangsu Zhou JinXiong Jiali / 40 Research on Spatial Structure of Cultural Consumption Network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Taking the Interprovincial Data in China as an Example Wang Yanan / 53 Symbol Marketing of Network Selfmade Variety Show —Taking “The Rap of China” as an ExampleFang Yuan / 67 Industrial Innovation A Probe into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ve Methods in Digital Background of SuStyle FurnitureZhang YiYang Xiangyu / 82 Analysis on Sports Culture Construction Based on Fuzzy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 —Taking Jiangsu Province as an ExampleZhu YunChen Gang / 91 The Bases, Approaches and Effects of Industrial Integration Siphoning Cul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Based on the Xishuangbanna Dai Village Cult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Liu CongshuiJin Ke / 108 |||文化产业研究19 目录||| Cultural Finance A Positive Study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Share of State Ownership and Corporate Performance Based on Media Industry Listed Companies Liang JunWang Meng / 122 Research on the Source of Funds for Nonprofit Performing Arts Institu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Chen GengSong Chunlai / 137 The Feasibility Research of Art Film IndustrializationTeng Xiaojuan / 151 Cultural Trade Research on the Competitiveness of Cultural Products in Jiangsu Province under Background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Export Sophistication ComplexityJi WentingShang Enjie / 164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in Chinas ICH Export and Its Enlightenment —Taking South Korea and Italy as ExamplesLin Hang / 175 Transnational Cooperation in Tourism along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Zhao Zhengyuan / 187 Copyright Economics Research and Suggestion on Tourism Development in Ancient Town of Jiangsu Province —Draw Lessons from Development Mode of “Wuzhen” in Zhejiang Wang Wenji / 202 Study on Design Characteristics of Museum Cultural and Creative Products from Perspective of College Students Demand —Taking the Palace Museum as an Example Sun YayunWang Fan / 214 Integra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and Construction of Jiangsu Characteristic Small Town —Thoughts on Construction of Small Tourism Town in Jiangsu Province Yang Feifei / 229 Dr. Forum Research on Digital Cultural Experience Design of Calligraphy in View of Image AestheticsZhang WenMeng Xiang / 242 Cultural Diffusion Process of Time and Space and Driving Mechanism of Huangmei Opera Hu MeijuanDing ZhengshanZhou NingxingShen Yichen / 252 Text Morphological Transformation and Aesthetic Thinking in Chinese Film Production System —Taking Film Creation of Nearly Eight Years as an Example Xu Congcong / 268 学术前沿 |||文化产业研究19 学术前沿||| 长三角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现状及对策思考 ——基于供给和需求角度的分析* 陈东邢霂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长江三角洲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协调发展研究”(16JJD790023)、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职能跨界视角下民营制造企业党组织对投资‘脱实向虚’影响研究”(1808085MG211)、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促进民营企业投资研究”(AHSKYG2017D13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要:本文从供需两个角度,对长三角区域总体、三省一市和各城市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反思存在的问题。提出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协调受文化资源分配不均、行政区划空间割据、区域之间文化管理机制的阻碍,以及地区之间文化产业对接不力和文化产业链松散等因素影响。在对策分析上,提出推动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途径,可以从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共享文化资源、坚持城市之间错位发展和打造公共一体化平台四个层面进行着手。 关键词:长三角文化产业协调发展问题与对策 一、引言 协调发展是新时代我国五大发展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因此,协调发展特别是承担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作用日益突出。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已经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区域发展不仅要关注经济状况和资源配置情况,同时也要关注文化产业发展情况。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可以有效降低区域内交易成本,促进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本的自由流动,提升区域在国内外的综合竞争力。 长三角区域是“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重要交汇地带,在国家现代化建设大局和全方位开放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能推动区域公共平台构建,创造区域共享机制。王凤良.加快长三角文化产业一体化发展探析[J].理论建设,2012(2):1417.文化产业还可以与当地城市文化建设形成互动发展,放大竞争软实力。丁宏认为长三角不仅表示一个区域概念,在某种程度上更是文化概念,文化协调发展为长三角提供了认同基础、精神依托和前进动力。 丁宏.长三角一体化中的文化协调发展研究[J].南京社会科学,2007(9):2630.目前长三角区域正在以“联盟”的形式构建一体化发展新平台,通过建立文化创意产业园,打造文化资源共享、文创资源集聚的平台。 江霞.长三角以“联盟”方式搭建一体化合作新平台[J].江南论坛,2017(4):18.这样可以有助于长三角文化产业的协调发展,解决长三角在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问题。 虽然长三角区域整体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但受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程度、当地人民对文化的认同度、不同区域之间文化的结构性矛盾以及政策实施等因素的影响,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差异。 汪伟全.长三角区域文化融合研究:基于区域一体化的思考[J].现代管理科学,2014(4):8486.本文从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的总体现状以及文化需求和文化供给方面入手,分析三省一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比较区域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性,并提出相关的政策意见。 二、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对于长三角来说,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各个地区文化产业是否处于协调发展?各地区文化需求与文化供给处于什么样状态?本节将进行相关探讨。 (一) 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比较分析 1.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情况 文化产业发展总体率先达到支柱产业的目标。根据《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精神,“十三五”末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一般来说,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标志,是产业创造的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以上。近几年来,在世界性经济放缓的大背景下,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迎难而上,增长速度高于经济的整体增长速度,成为各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图1显示了长三角各地国内生产总值、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具体情况。2015年江苏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0116.38亿元,在规模上处于领先地位;浙江、上海次之,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为42886.49亿元和25123.45亿元;安徽省国民生产总值虽然起步较低,但增速较快,2015年总值为22005.33亿元。为了更好描述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相对发展情况,我们用文化产业增加值与GDP的比值这一指标来间接衡量。通过计算得出,长三角地区整体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份额为5.27%,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率先达到了支柱产业的标准。 图12015年长三角三省一市GDP和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本文所用的原始数据,均来自各省(市)统计局年度《文化产业统计概览》,部分数据经作者整理。 图2进一步展示了文化产业增加值对GDP占比的发展趋势。总体来说,2008—2015年期间,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表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由于上海与安徽部分年份数据未掌握,这里重点对江苏和浙江两省文化产业发展状况进行比较。总体来看,8年间,江浙两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均保持稳步增长,尤其是浙江省,虽然其文化产业绝对值要低于江苏,但相对值提升较快,在2014年其值首次突破5%,达到 5.45%。 在对2013—2015年期间的数据分析可看出,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占比分为三个梯队,上海市作为长三角的龙头城市,属第一梯队,由2013年的5.7%增加到2015年的6.5%,显示了其不可动摇的支柱产业地位。江苏和浙江处于第二梯队,接近或超过5%的支柱产业标准。第三梯队是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离支柱产业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但其在2013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也超过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2014年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相比上一年有所放缓或下降,可能是由于新的统计口径发生变化造成的。2003年,中宣部会同国家统计局等部门共同开展了文化产业统计课题研究,国家统计局于2004年颁布了《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第一次明确了我国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统计范围、层次、内涵和外延,作为国家统计标准实施。国家统计局2012年颁布了修订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从2014年开始,国家统计局对文化产业增加值核算方法做了调整,长三角的统计一般都是在2014年开始按新的分类进行测算的。 图2长三角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2. 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比较分析 文化产业增速快于同期GDP增速。图3列出了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趋势。由于上海和安徽的数据仅有三年,在此以江苏和浙江两省来分析发展趋势。近年来,虽然这两省文化产业发展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高位运行,高于同期的GDP增速水平,江苏表现更为优异,不仅增速大部分年份高于浙江,而且稳定性也高于浙江。具体来看,文化产业发展增速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在2012年前,文化产业增速保持超高位运行,2012年后,文化产业增速有所放缓,但依然保持中高速运行。对于江苏省的具体分析,2009—2012年是第一个波动阶段,此时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显著高于浙江,2009年增速高达33.91%,在2010年增速有所下降,为30.91%,并在之后的两年里增速均保持在30%左右。2013—2015年,文化产业增速进入中高速增长平台阶段,增速分别为15.92%、17.26%和9.94%。对于浙江省,2009—2010年是一个明显的增长阶段,2010年发展增速高于30%,达到 30.71%。 2011—2015年则进入增速缓慢下降的发展阶段,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下降至接近10%,仅为13.82%。2014年以后,上海和安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速与江苏、浙江出现分化,2013—2015年,文化产业增速呈现加速上行的趋势。 图3三省一市文化产业发展增速(%) (二) 文化产业供给比较分析 文化产业供给的不平衡有拉大趋势。通过对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总体状况以及三省一市具体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虽然长三角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但仍呈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并有拉大趋势。为了进一步对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进行分析,本节用文化产业增加值与地区年末常住人口规模的比值来描述该地区文化产业人均供给情况。通过对三省一市文化产业供给情况的具体分析,探讨长三角各区域之间文化产业供给是否处于均衡发展状态。 三省一市文化产业供给具体结果如图4所示。同样,由于我们没有掌握上海与安徽相关年份数据,本节对2013年到2015年这三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浙江、江苏则对2008年到2015年这八年数据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上海文化产业供给处于绝对领先优势,且有和其他地区差距拉大趋势。江苏和浙江两省均保持着基本相同的供给水平,但考虑到江苏人口基数远远高于浙江,其人均供给能取得如此成绩确属不易。安徽的文化产业人均供给相对较低,仍处于长三角的短板位置。以2015年的数据来看,上海人均文化供给约为安徽的6倍,而这一数据在2013年约为3.5倍。究其原因,可能是安徽省的经济目标主要是制造强省和创新大省,在以服务业为主的文化产业发展上相对滞后。 图4三省一市文化产业供给(元/人) (三) 文化产业发展需求比较分析 文化产业总有效需求稳步增长。营业收入指标可以反映出文化产业的价值实现程度。一个地区的文化产业营业收入越多,表明该地区居民消费的文化产品越多,对文化产品的需求处于一种高水平状态。2013—2015年,三省一市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的快速增长显示了区域文化产业需求水平的明显提升(图5),其中江苏省文化产业营业收入稳居首位,且增幅最快,上海、浙江次之,安徽省文化产业总需求相比其他地区较低,但也保持着平稳上升的趋势。 图5规模以上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万元) 文化产业相对有效需求增速分化。上述以总需求角度的测算存在一个问题,各地区人口规模不一致,经济发展状况也有很大不同,文化产业营业收入只能从地区总量上反映文化产业的需求情况,但没有和当地的购买力结合起来。所以在本节分析地区文化需求时,我们引入可支配收入,以某地区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与该地区总可支配收入的比值来表示居民对文化产品的需求能力。该比值越大,说明可支配收入可以购买到更多的文化产品,居民有潜在能力购买更多的文化产品,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该地区居民对文化产品需求能力的情况。具体结果如图6所示,三省一市文化需求总体上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但增速趋于分化。上海和江苏的有效需求增速较快,浙江和安徽两省的相对有效需求增速较慢。这结果与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总值表示文化需求有一定的差异,从量上反映时,江苏文化产业总需求高于上海,当用文化产业营业收入与总可支配收入的比重表示地区文化需求时,上海文化需求显著高于江苏。再对比文化产业人均供给和可支配收入有效需求来看,江苏和浙江在前者基本一致,但后者指标江苏要显著高于浙江,说明江苏的文化产业发展更贴近民众的需求。安徽的文化产业需求相关指标最后。因此,可以看出,浙江和安徽两省的文化产业有效需求还有进一步增长的空间。 图6三省一市文化产业需求指数情况 (四) 各省区市文化产业发展比较分析 在对三省一市文化产业供给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长三角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并不平衡。现在从长三角各城市静态的角度来比较分析文化产业发展状况,由于未掌握安徽省各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数据,这里只对苏浙沪进行分析讨论。总体来说,长三角各城市的文化产业发展上海综合实力领先,浙江“高峰”城市突出,江苏“高原”城市较多。具体结果如图7所示。 从绝对规模来看,上海、苏州、杭州三地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引领长三角地区的各城市,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分别为1632.69亿元、839.23亿元、880.35亿元。上海市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基础、独特的区位条件,文化产业总值居长三角各市首位,处于领导地位,尤其在文化服务业和创新文化产业上都为长三角地区做出了很大贡献。据相关数据统计,在2015年上海文化服务业增加值为1271.25亿元,占当年文化产业总值78%,文化核心产品和服务进出口总额为91亿美元,其中出口额为45.3亿美元,进口额45.7亿美元。无论是在文化产业还是在经济发展上,都对长三角各地区起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已经成为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的支柱性发展地区。虽然苏州、杭州文化产业发展不及上海,但是它们也都打响了自己的文化品牌大市效应。 图72015年长三角各市文化产业增加值(亿元)及占GDP比重(%) 从相对规模来看,这三座城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值分别为6.5%、5.79%、8.76%,杭州最高,上海次之,苏州最低。苏州的文化产业发展相对比较平稳,文化及相关产业总值以及占GDP的比重均位于长三角地区前列。2015年杭州文化产业总值居长三角各城市第二位,不及上海,但占GDP比重却高于上海 2.26%,这表明文化产业的发展力度和活力高于上海的。苏州和杭州两地均可以成为江浙两省文化产业发展水平的代表。 另外江苏省整体文化产业发展水平较高,仅有两个市文化产业增加值未超过100亿元,分别为连云港72.28亿元、宿迁市83.09亿元,占当年GDP值为 3.35%、3.91%。浙江省有4个市当年文化产业增加值未超过100亿元,分别为湖州市 93.85 亿元、衢州市50.46亿元、舟山市44.31亿元、丽水市62.41亿元,占当年GDP值为3.91%、4.5%、4.4%、5.66%。 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高的杭州市和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最低的泰州市对比可以发现,前者比后者高出5.52个百分点,约为3倍,这表明城市之间文化产业发展有着显著的差距。总体上,长三角区域各城市因其自然禀赋、经济基础以及政策环境等不同,文化产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三、基于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的长三角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再比较 在对长三角区域总体文化产业状况和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演变分析的基础上,从文化产业具体量上得出区域之间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但这并不能很好地反映长三角区域整体文化产业发展的变化历程。所以,本节采用区域差异研究中常用的泰尔指数和变异系数两个指标对长三角区域文化供给与文化需求的总体水平进行比较,定量分析区域之间文化产业差距的演变趋势,从而更深入地分析长三角区域文化产业发展的态势。由于数据的可获得性问题,在这里仅对2013—2015年长三角地区文化产业进行分析。 (一) 原理分析 1. 泰尔指数 泰尔指数(Theil index)或者泰尔熵标准(Theil entropy measure)是由泰尔(Thiel, 1967)利用信息理论中的熵概念来计算收入不平等而得名。泰尔指数的具体表达式为 T=1n∑ni=1yiy-logyiy-(1) 式中:T表示泰尔指数;y-表示三省一市人均文化供给或者人均文化需求的平均值;yi表示i区域人均文化供给或者人均文化需求。如果泰尔指数越大,则表明区域供需差距越大;反之,泰尔指数越小,则表明区域供需差距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