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不教,父之过。这不但是经验之谈,更是人与畜生的最大区别。动物界雌雄交配,普遍都是“一夜情”。爸爸们只管播种、不问收获,贪图一时之快。完事后说声“拜拜”,甚至一声不吭,从此就视同陌路。事前不知道对方有没有避孕,事后也不关心对方有没有怀孕。即使将来与亲生骨肉擦面而过,也会“笑问客从何处来?”根本谈不上什么育儿责任。在它们看来,小宝宝是妈妈生的,育雏、喂饲、训练等“家庭教育”,理所当然要由妈妈负责。由此可见,养而不教,乃畜生为父之道也。“养不教”的原因令人遗憾的是,自愿与畜生一般见识的人,至今仍然有不少——他们众口一词地认为:育儿是妈妈的事,与爸爸无关。不是借口自己手脚笨,这方面帮不上忙;就是推却事情多,实在抽不出时间。“养不教”观点的形成,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社会环境的影响。科学研究表明,男性育儿的本领,本来并不比女性差。只是因为整个社会、媒体宣传、家庭氛围,从小宝宝一出生开始,就自觉不自觉地因性(别)施教——无论大人的说话口气、措词、姿态,还是给小宝宝买的玩具、要求的行为,都有很大差别。小宝宝尤其是男宝宝,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很难学到将来做爸爸要具备的育儿、持家、感情交流、沟通方面的观念和知识!二是生理结构的不同。小宝宝是娘身上掉下的一块肉,母子连心。女性的生理结构,注定了在她内心深处会自然而然散发出一种希望养育、呵护下一代,与下一代沟通情感的温馨光辉。三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意识害人。自从母系社会结束后,男性就担当了更多的养家糊口重任,教育小宝宝的责任慢慢地被推向女性,从而形成了男主外、女主内的约定俗成。“父之过”的理由无论从哪方面看,爸爸在育儿过程中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爸爸给小宝宝的东西,与妈妈有着本能不同。例如,妈妈怀抱小宝宝,更多地是表现出保护小宝宝不受外界侵害的倾向,重视亲密感和安全感;爸爸则喜欢把小宝宝高高举起,或者骑在肩上,让小宝宝一览众山小,更多地表现出独立处理危机的倾向,重视运动感和平衡感。“父之过”的具体表现,原因同样有三:一是父爱是小宝宝智力发展的特殊催化剂。爸爸的逻辑思维力、创造力、想象力一般都要优于妈妈,受爸爸影响越大的小宝宝,智力越发达。也就是说,爸爸育儿,小宝宝会更聪明。二是父爱是小宝宝个性品质形成的重要源泉。爸爸通常具有独立、自信、果断、坚强、开朗、宽容、敢于冒险、勇于克服困难、积极进取等个性特征,这对小宝宝将来的成功会有很大帮助;社会越发展,越需要这些优秀品质。三是父爱是小宝宝正确发展性别角色的重要条件。缺乏父爱的男宝宝,会缺少男子汉气概,长大后难以胜任丈夫、父亲的角色,难以处理好婚姻、家庭关系;缺乏父爱的女宝宝,无从体察男女性格差异,无法了解男人究竟是怎样对待女性的,婚前容易犯青春期错误,婚后性生活满意度低。所有的准爸爸、新爸爸们:讲大道理是为了尽到父亲职责,讲小道理是为了不和畜生一般见识,像妻子一样认真学习、掌握育儿知识吧!严行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