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的守望

本书主要收录了作者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数十篇散文作品,同时也收录了少量的小说及评论作品。从题材和内容来看,散文主要回忆了作者童年、少年时代在乡村生活的经历,同时又从成年人以及读书人的角度,对乡村社会诸多现象和问题作了深入的观察与剖析,其中既有对人间朴素真情的讴歌或回味,也有对乡村如何走向现代化的思考和展望,还有对自己书斋生活状态的描述与体验。文集中的小说与评论,可以看为是散文之外的另两道文字景观,虽然小说属于虚构,评论又必须写实,但仔细品味,这些小说与评论在精神内涵上与散文息息相通,都主要指向了“乡土”这个本书的中心词。乡土是每一个出生在乡村的人的精神背景,其对于一个人的重要意义并不限于本身。

第一辑:回望家园
走出与回归
这是我一生中难以忘怀的一个时刻:1981年秋天,一个烟雨蒙蒙的日子,我告别故乡去省城上学。当我渐渐走出故乡的视线,最后一次转身回望那些水墨画般的屋舍时,我的眼里一下子噙满了泪水。这就是生我养我的故乡啊,这就是榨干了祖先的血汗,给我留下18年欢乐和痛苦的记忆,让我又爱又恨的故土啊!我就这样匆忙地离开你吗?那一刻,酸甜苦辣各种滋味一齐涌上心头,让我感到又欢欣又悲伤。为了跳出农门,永远离开这贫穷落后、偏僻闭塞的地方,我曾寒窗苦读十数载,在屈辱和怨恨中度过了多少个不眠之夜啊! 然而,当我真的要告别故乡去远方时,却又是那样地留恋这片土地,并且为自己曾有过的绝情想法而羞愧。
时至今日,回想起童年、少年时渴望走出故乡,到远方的城市去寻找梦想的冲动和信念,我心中仍然是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我的身子虽然早已走出故乡了,但故乡的一切仍然让我难以割舍,我的灵魂时常回到这里,久久地徘徊在童年时住过的窑洞里、玩耍过的槐树下以及光脚奔跑过的田埂上。我似乎在用一辈子的时光,在同故乡做着深情而艰难的告别,在不断切割着自己与故土的脐带,然而最终我却发现,我精神的根须仍然深深扎在故乡的泥土里。我大约是永远无法真正走出,但也永远无法真正回归故乡了。我不过是一只被放飞的风筝,以为自己已经飞越了千山万水,回头一看,系我的绳子仍然攥在故乡的手里。
很小、很小的时候,我就从大人们羡慕的言谈中知道,在我生活的村子之外,在我站在村口望不到的地方,有一个神奇的所在叫城市。那里的人脸都很白,都不用下地干活,都吃的是国库粮,每月从单位领回工资,想买啥就去买啥。如果谁家有在城里工作的人回家探亲,那几天往往会成为全村人的节日,这个人会被孩子们跟前跟后地欣赏,也会让老奶奶、小媳妇没完没了地羡慕和赞扬。那时乡亲们虽然一年四季忙个不停,甚至大年三十还在寒风中修梯田,然而土地的产出却总是少得可怜,长年的辛苦换不来一个饱肚子。于是有关城里人的幸福,就像一个无比神奇的故事,始终在乡亲们头脑中流传、演绎着,让他们做梦都想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而城市的美好也如一道彩虹,一直装饰着我儿时的天空,不断地冲击和折磨我幼小的心灵,让我也很早就萌生了走出乡村的愿望。
但在我的童年、少年时代,城乡实行严格的二元分治,也就是农村人不能随意向城市流动,不像现在,你可以自由去任何一个城市打工或常住。那时农村人进城的渠道非常窄,虽然也有招工、参军、升学、提干几条途径,但是无论哪一种途径出口都非常小,因而最终真正能走出去的人,实在是凤毛麟角。那时农村青年要走出去,首先是家中成分要好,其次是本人表现要好,这样才能获得基本的资格,之后还要经过政审、体检等方面的层层筛查。招工大约是好几年才会招一次,每次在村里也就招一两个人。升学无论怎么说,总得要考得上才能去,但“文革”中大中专都停止招生了,后期几年虽然实行推荐上大学,名额却少之又少。提干就更不用说了,机会与如今中彩票差不多。唯一年年有机会的是招兵,稍有一点想法的年轻人,都想着能通过参军走出去,外面的世界对于他们充满了诱惑。以农村人现实的眼光看来,当兵至少有如下好处:如果在部队提了干,或者转为志愿兵,或者立了功等等,复员时就会得到优待,被分配或安置到公家单位干事,从此一举改变命运。即使以上成绩、荣誉都没能取得,但作为农村青年在部队锻炼一下,或者说到外面开一下眼界,增长一些见识和才干,对退伍后的发展也很有益处。不否认参军是报效国家的崇高追求,但对于个人前途的好处是明摆着的,如果像没见识的人认为,只有苦和累甚至只有危险,如何还会让人争先恐后呢!但是每年分到村上的参军名额也就一到两个,报名者却会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让谁去不让谁去总得有个说法,从政审中找不出有什么问题,就拿体能测试以及体检来刷人。先通过走队形,找出弯腰驼背、腿脚不利索等毛病的,刷下去一部分人;再通过跑步、弹跳等方式,找出体能方面不足的,又刷下去一部分人;最后是严格的体检,从头一直查到脚,身体里外都查个遍,总能发现你哪里有问题。比如,胸透看到肺部有钙化点,表明你曾经感染过炎症或有结核,现在虽然已经痊愈了,应该说对今后不会有负面影响,但那时可以凭此认定你身体不够好。体检的目的,已经不是检查你身体是否合格,而是找出毛病将你淘汰掉,这样才能最终挑出两个最好的。我那时也曾想通过参军的途径走出去,但我自小身体孱弱,连上体育课都困难,眼看着验兵时通不过体能测试这一关。于是我只好拼命读书,同时也练习画画,总之是想另辟蹊径,有一天能有机会走出去。我好几个同村的小学、中学同学,就是通过参军彻底改变了命运,他们后来有转业到大城市机关、工厂的,也有到铁路、民航系统的,还有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据说有的还当了不小的官。就是运气不太好,最后仍然退伍回老家的,由于从军经历而被选拔为村干部,也算是农民中出人头地的人了。
能走出去已属不易,最后能在城里找到媳妇,真正把家安在城里才更为关键。这样,孩子一生下来就是城市户口,才算让家庭实现实质性变迁,彻底与农村告别。我堂叔贵元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他到省城当了工人,虽然没有多少文化,但他聪明机灵,好学上进,因而很受师傅的赏识和照顾,四处为他张罗对象,最后终于在本厂安了家。贵元叔只有一个儿子,儿子后来考上了重点大学,还读了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在了沿海发达城市工作。贵元叔的华丽转身具有标杆式的作用,那时不仅在村上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对于我这个晚辈也有很大的触动和激励,因为母亲常常拿贵元叔做示范,希望我以后也能像他那样“鲤鱼跳龙(农)门”。
不过,那时像贵元叔这样的幸运儿也只是少数,大部分进城当工人的农村青年,其实都因为有后顾之忧而未能走远,最后又不得不回归故里。这是因为他们几乎都有一个先天不足,那就是文化程度普遍偏低,缺乏掌握一两门过硬技术的基础和条件,因而一辈子只能靠力气吃饭。这种状况极大地限制了他们上升的空间,使他们在与城市青年的竞争中处于下风,因而让他们找一个城里媳妇实在困难。然而从农村角度看,工人身份却又让他们身上镀了一层金,如同高瓦数灯泡一下子亮瞎了人们的眼,惹得提亲者一时踏破门槛。而农村的家长们普遍缺乏长远的考虑,看到那么多的人家都想把女儿嫁过来,就只剩下从睡梦中笑醒、只管挑三拣四的劲了,哪里会多想儿子娶一个农村媳妇的后果呢,于是也就欢天喜地地为儿子成了亲。我在此并无贬低农村媳妇之意,只是想说明这些人娶了农村媳妇,就得把家安在农村,从此背上了一个永远甩不掉的大包袱。这样“两头沉”的家庭,不但使夫妻双方生活不方便,心理与精神上的压力都非常大,而且在老人抚养、孩子教育等方面,都会出现一连串严重问题。他们也曾试图将农村的家搬到城里,但是除了少数人如愿以偿外,大多数都没有能成功,原因是当时的工资水平、住房条件以及生活费用等等,都基本上无法允许将老婆孩子长期带在身边。于是,他们就只好城乡两头来回跑,从年轻一直跑到年老,其间不知受了多少累,同时也不知耽误了多少事,最后一直跑到退休,又不得不回到村里来度晚年。这下虽然不用再跑了,但当初走出去的那份荣耀,也被“两头沉”的负累给一点一点地抵消掉了。想当年,他们被招进城当工人是多么风光,现在他们的人生如同画了一个圈,又回到了当初的起点上,谁能懂得他们心里的那种缺憾和失落,抑或还有难以诉说的忧伤?
等我长到需要作出人生抉择的重大时刻,幸运之神翩然降临,高考制度恢复了,我总算可以搭上这趟快车走出故乡了。那时大中专录取率不到10%,我也曾经应届落榜复读再考,终于考上了省城的师范大学。记得复读时,我几乎天天默诵着柳青先生在其小说《创业史》中的那段名言:“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以此来告诫自己正处于人生的分水岭,跨过去就会进入一个新的境界,为自己打造一个全新的人生,跨不过去就需要重复祖辈们的命运,在卑微中与泥土打一辈子交道。我并非嫌弃农民身份,实在是长期蔓延在乡村的贫困和压抑,让我童年、少年时的心灵受了伤,我只有走出去才能彻底获得新生。大学毕业后,我去老家所在市里的学校教了近10年的书,其间写了不少以故乡为题材的散文,抒发我对生我养我的那片土地的眷恋和感恩。之后我又做了近10年的公务员,其间走访了全市大部分乡镇及村子,那时我反复思考和研究“三农”问题,最终认定只有大多数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才能彻底告别世代贫困的命运。
与我童年、少年时农村人不容易走出,到城市后又不容易留住相比,如今完全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村人不仅走出去的通道大为宽敞,而且在城市安家落户的也越来越多了。这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包产到户让农民彻底解决了吃饭问题,而人多地少的矛盾又催生了大批农民外出打工,随着城乡区域间户籍壁垒的逐渐拆除,越来越多的农民彻底告别了土地,深度地融入了城市生活,从此变为不折不扣的城里人。但他们与故乡仍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乡愁成为他们心中无法排遣的隐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每年都要拖儿带女回乡过年,不仅是为了回来探望亲人、祭祀祖先,同时也是为了重温童年、少年时的梦。更重要的,他们是回来寻找自己的“根”,从而重新校正人生的航向以便再出发,同时让儿女们寻访自己生命的源头,记住那些消逝在岁月深处的背影。
在走出老家的近40年里,我也曾经无数次回归,每一次回来都会有不同的感触。我大约是永远无法真正走出,但也永远无法真正回归故乡了。写到这里我心潮澎湃,久久不能让自己平静,竟然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来描述自己的感受。是啊,当我从远方归来,村路就像亲人温暖的手臂迎接着我,路边的树无声胜有声地问候着我,只因为踏在了故乡的小路上,疲惫的双腿似乎也减轻了疼痛。在外闯荡的人回乡是一件具有朝圣意味的事情,当我满脸风尘、心情激动地回到故乡,是什么使我喉咙堵塞、双目湿润?是什么总在我的眼前晃动,而我却一时不能看清她熟悉的面容?许多年后,当我在回味中重返童年、少年那些如烟如梦的时光时,我总是为那些宝石般闪烁的情节或细节而沉醉。虽然故乡给了我那么多苦难的记忆,让我的童年、少年奔波在饥寒交迫中,但是我仍然铭记那些欢乐美好的时刻,怀念那些同泥土一样朴素平凡的故事。我的血肉相连的亲人啊,我的纯朴善良的乡亲啊,没有谁,能比你们给我更多的教诲、启迪和期望了……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