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深处徜徉

这是散文作家鲁先圣最经典的文化大散文集结号,本书汇集了作家几十篇壮丽恢弘的散文作品,从各个角度描绘了中国历史上最精彩的历史事件和代表性人物,也是作家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深刻思考,发聋振聩,发人深省,是广大青少年读者不可多得的精神大餐。

第一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在历史的深处徜徉鲁先圣著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8.9ISBN9787214220998在鲁散文集中国当代Ⅰ.①…Ⅱ.①…Ⅲ.①Ⅳ.①I267中国版本图书馆数据核字第号CIP(2018)127944书名在历史的深处徜徉著者鲁先圣丛书策划凌翔(jfjb-1x2007@163.com)责任编辑于辉责任校对邓玉琢出版发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社地址南京市湖南路号楼邮编1A,:210009出版社网址http://www.jspph.com照排江苏凤凰制版有限公司印刷江苏凤凰新华印务有限公司开本毫米毫米890×12401/32印张12字数千字259版次年月第版年月第次印刷201891201891标准书号ISBN9787214220998定价元49.80江苏人民出版社图书凡印装错误可向承印厂调换()目录CONTENTS第一辑在历史的深处徜徉■恢宏壮丽的帝国气象/003■齐鲁故地的沉思/007■哭敦煌/015■让司马迁甘心为之执鞭的旷世奇才晏子/019■千古贤相管仲/027■雄辩家张仪/033■纵横家苏秦/039■廉官典范海瑞/048■凄凄惨惨李清照/054■宰相之杰张居正/062■君子之泽,五世而斩/067■苍老的大运河/070■他们让济南引以为荣/目077录
■泰山封禅/083·
■曾子,中华民族孝行的源头/092001■两千年深处的历史鸿沟/096■悲剧小人李斯/100在/历■女子缠足千年的罪魁祸首李后主史104的■千古词帝与瘦金体/深107处/徜■欲擒故纵的鼻祖徉110■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专情皇帝刘秀/·113■玉体横陈/002117■率性才情郑板桥/122■千年书香/124■抬棺进疆左宗棠/130第二辑履痕处处■一座城,一段风景/137■千里太行/151■遥望齐州九点烟/156■苍苍千载冉子祠/158■鲁荒王陵:明代亲王第一陵/160■东汉末年的艺术瑰宝———武氏墓群石刻/163■璀璨的岱南奇观/166■苏禄王墓/171■道传一贯的曾子/174■久远的牌坊/178■山东的霸王项羽头墓/181■乘山越岭的齐长城/185■魂牵梦绕的宝岛/190■蓬莱,美轮美奂的山海名邦/193■千年古刹青山寺,鲁西南战役的刘邓指挥所旧址/196■微山湖畔的梁祝碑/200■耸立在空中的城堡———天上王城/203■乾隆八次到访的神秘灵岩寺/206■泰山脚下“救女坟”/211■长城,民族的血泪与梦想/214■隐藏在济宁戴庄的清代园林和德国教堂/221■水光潋滟大明湖/225第三辑民国的星空■民国的星空/233■没有任何文凭的国学大师/236■“老乡”赵元任/239■矛盾的大师/241■彪炳史册的风云人物/244■别样的冰心/248■一轮圆月耀天心/251■宽容善良的许广平/255■怪诞荒唐的学者刘文典/258■最早提出“五四运动”的罗家伦/261■胡适的胸襟和风度/266■青年的导师鲁迅先生/目269录
■我们的敦刻尔克大撤退/275·
■最高学府的胸襟/278003■袁世凯一生唯一的得意之笔/281■守住你的高地/285在/历■悲苦与凄凉史288的■中国是有办法的/深292处/徜■抗战时期向蒋介石献九鼎的历史闹剧徉297■津润在历史长河中的“家风”/·301■钱穆的文凭/004305■钱玄同催生《狂人日记》/311■清华的终身校长梅贻琦/315■无法无天的民国孔二小姐/318■“一门六院士”的无锡钱家/323■张治中与张自忠/335■铮铮傲骨陈三立/339■黑暗年代最为耀眼的星光/342■弘一大师与丰子恺的师徒盟约/346■宋氏三姐妹/349第四辑风物记忆■端午的习俗与传说/357■二月二,龙抬头/360■故乡的名吃/363■七月初七“乞巧节”/366■古人过春节和除夕的翩翩之诗/369■冷雨潇潇清明节/372■中国的春节习俗/375第一辑在历史的深处徜徉恢宏壮丽的帝国气象秦王嬴政雄并六国、一统天下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物质方式,来体现伟大帝国的万千气象。他决定建一座富丽堂皇的都城,再建一座美轮美奂的园林,再修上高若山陵的陵墓,气势恢宏的帝国气象就展现在历史的画卷之中了。
都城咸阳始建于战国中期的秦孝公时期,因为它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济优势,它一直是秦国的都城。直到秦朝灭亡,咸阳作为都城的时间跨度达到年。到了嬴政一统天下之时,咸144阳城迎来了自己空前的历史扩张机遇。秦始皇把咸阳由秦孝公时代所处渭北一隅,发展到了“渭水贯都,以象天汉,横桥南渡,第
以法牵牛”的规模。除了渭河北的咸阳宫、冀阙、仿六国宫室、兰一辑
池宫、望夷宫外,还有渭河南岸的甘泉宫、章台、信宫、诸庙以及在
历上林苑、阿房宫等。不可一世、好大喜功的秦始皇,在吞并天下、史的
,,深马踏燕齐之时没有忘记把当地的能工巧匠都俘掠到咸阳来希处徜
望把都城的规模扩大到与天相连。他修建紫薇宫,意思是天帝徉所居之宫,而自己居住在里面,象征着受天帝的派遣降临人间以·003统治万民的。经过多年的修建,咸阳建成了以渭河为纬向轴线,以咸阳宫为经向轴线,以两线交点横桥为中心向四周散布,组成在
历了以咸阳宫和阿房宫为中心的都城区以及向外扩展的面积广大史
的的京畿地区。一个雄视天下、万国来朝的帝国都城形成了。
深处
徜唐朝诗人李商隐曾经在《咸阳宫》一诗中盛赞咸阳的壮丽景徉
象:“咸阳宫阙郁搓峨,六国楼台艳绚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
秦帝有山河。”因为咸阳的修建,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建筑材料,004选用了最优秀的工匠及设计师,采用“四阿重屋”的方式,室内外装修华丽,富贵典雅。以大型花纹空心砖以及花纹图案瓦当作装饰,风格富丽铺张,建筑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顶点。除了主体宫室外,还有宽敞的厅堂和宽阔的露台,由此可以居高临下,高屋建瓴,近可以俯视全城,远可以眺望渭河,气象十分壮观。
都城建成以后,咸阳的人口达到了空前的万人,这即使80是在千年以后的世界上也是很少的。除了官吏贵族之外,商旅工匠、文人墨客也云集这里,其壮丽繁华的景象初步显示出一个伟大帝国的雏形。
尤其是阿房宫,代表着这个时期宫苑建筑的最高水平。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这样描述阿房宫的恢宏气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颠以为阙……”而唐代诗人杜牧的《阿房宫赋》中的描写更加传神:“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椽牙高啄,各抱地势,勾心斗角……”秦始皇又下令铸造了个巨大的铜人立于宫前,象12征战事偃旗息鼓的永久和平。
当时还是平头百姓的刘邦被征调到咸阳来服役,看到都城的繁华景象,又在一个偶然的机会瞻仰到了秦始皇出行的万千威仪,不由感慨万端:“大丈夫当如此!”只是可惜的是,另一个不可一世的人物,那个骄傲的霸王项羽,入关之后,一把火就把这万千气象的宫殿付之一炬了。
在不遗余力地修建自己的生活宫殿的同时,秦始皇又征调无数的人为自己修建死后的安息陵墓。事实上,在他近岁的50人生历程中,修建陵墓的时间长达年。他那高若山陵的墓37地,其磅礴的气势,丝毫不亚于他居住的宫殿。陵墓经过两千年岁月的沧海桑田,依然巍峨壮丽,默默昭示着一个伟大帝国的磅礴气象。
秦始皇的陵墓建在先王陵墓区内风景秀丽、风水上佳的骊山。陵墓方圆五六十平方公里,南面对着山势雄峻的骊山主峰,背面对着一马平川的渭河大平原。在高大的封土外围,是用夯土筑起的两重城墙,城内还有一条东西向的城墙将陵墓分为两个部分,外城的四角建有用来警卫的角楼,时刻护卫着长眠在这里的帝王。这里河流交织,处处温泉,还盛产美玉和黄金。秦始皇是梦想自己死后依然“头枕金,脚登银”,为自己的帝国带来万世的富裕。
第建好了规模宏大的城池,自己的坟墓自然也要壮丽宏伟。一辑
建筑在陵墓区西南角的秦始皇坟墓,高五十丈,周长五里多,可在
历以想象其巍峨宏大的气势。史的
,深仅仅有了地面上这样宏伟的建筑还不够秦始皇又在陵墓处徜
下面修建了神秘莫测的地宫。《汉书》中有对地下宫殿的形象描徉述:“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珍怪徙藏满之,令匠做机·005弩矢,有所穿近者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其实,规模宏在
历大的陵墓,就是一座完整的宫殿群,它可以让安息在这里的帝王史
的像生时一样继续享受着生活的奢侈和一统天下的宏伟梦想。
深处
徜秦始皇构建帝国梦想的蓝图,还包括横亘在沿疆域北部的徉
万里长城。雄伟的万里长城,虽经两千年的历史洗礼,至今依然·
是中华民族的伟大象征。
006当年轻的帝王完成了这些壮举的时候,他相信自己的帝国大厦已经坚不可摧,他的万世基业也像岩石一样牢固,尤其他雄视天下万邦的帝王气概,已经无人能够望其项背。只是他万万没有想到,他苦心经营的这份帝王气象,到了他的儿子一代,就灰飞烟灭了。
齐鲁故地的沉思“齐鲁”的称谓,缘起于先秦齐、鲁两国,是齐、鲁两国的合称,原是国家概念。齐与鲁是西周初年的两个封国,是西周在东方代行统治权的两个重要阵地。
西周初建时,东部沿海地区殷人和东夷人的势力强大,不服统治,屡次发生反周叛乱。周公东征,平定武庚和商奄叛乱之后,周王便将两个最得力的人物:周公和姜太公分别封于商奄和薄姑旧地,建立鲁国和齐国,以镇抚东方殷人和夷人。
鲁国居泰山之阳,都曲阜,齐居泰山之阴,始都营丘(今山东昌乐,一说是临淄),后迁薄姑,再迁至临淄。
齐、鲁始封时,地方各百里,至春秋战国时期,经过数百年的第
兼并战争,两国疆域不断拓展扩大,基本控制了现在的山东地一辑
区。而且随着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民族融合,人文同在
历化,齐、鲁两国内部联系逐步加强。有别于中原、燕赵、秦、晋、吴史的
、。深越荆楚等的齐鲁地域文化圈逐步形成处徜
公元前年,田和被周安王列为诸侯,姜姓齐国为田氏取徉386代,田和正式称侯,仍沿用齐国名号,世称“田齐”,成为战国时代·007七雄之一,公元前年,齐国终为秦国所灭。
221鲁国先后传二十五世,三十六位君主,历时年左右。鲁800在
历顷公二十四年(公元前年),鲁国为楚考烈王所灭,比齐国早史256的亡国年。
深35处
徜齐、鲁作为周朝东方最重要的两个诸侯国,几乎同时存在了徉
年左右。比较两个诸侯国,他们对中华民族有着非常大的·800贡献,齐是开放、商业、百家争鸣的代表,鲁是传统、守旧、礼乐的008代表。
中国人最相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说法,坚信哪一个地区出了杰出的人物,必定是那方水土滋润养育的结果,那方水土之中,必定隐藏着神秘而不可知的文化密码。
那么,在两千年前的鲁国故地,也就是现在地理方位上的鲁西南地区,在短短的两百年之间,在方圆百里之内,先后诞生了孔子、曾子、颜子、子思子、孟子等被后世尊为五大圣人的儒学大家。他们都是毫无争议的中国文化巨匠,养育他们的这方水土之中,又掩藏着什么秘密呢?
我曾经在北京与上古文化专家和散文家卞毓方先生就这个问题有过一番探讨。卞先生对春秋时期的鲁国非常推崇,他甚至说,我们一般所说的“五湖四海”,就是指的鲁国地区。因为这话出自孔子,以那个时候的交通条件,靠车马出行的孔子,能够去过多远呢?这个词中的湖海显然是指孔子见到过的北面的渤海,东面的黄海,南面的微山湖,西面的东平湖。
鲁西南地区是我的故乡,我对那里的山山水水再熟悉不过,以我的了解,卞先生的说法也似乎有些道理。至少可以这样认为,鲁西南地区是一方山水环绕、充满灵性的土地。
其实,在西周初年,当周武王平定天下之后,周武王封邦建国,他就看中了这方水土。他指派自己最信任的弟弟周公旦去殷的发祥地奄,建立鲁国。由于周公旦需要辅佐成王,就派长子伯禽代为受封。伯禽赴封地的时候,分得殷民六族和许多典册文物,因此,鲁国当时又被称为东周,是东方的周室文化和政治思想中心。
周武王去世之后,周公旦辅佐年幼的成王治理天下。他在吸收殷商文化的基础上,结合周人的传统习俗“制礼作乐”,规定一系列不同于殷商的典章制度,实行以“周礼”为规范的统治。
而鲁国成为他实验推行自己政治主张的先期实验地。《礼记》中记载,鲁国可以效帝,以后稷配乐,立文王庙进行祭祀,在礼仪规格上与周天子无异。所以,当时就有“周礼尽在鲁矣”的说法。
伯禽在鲁国恪守周公之礼,治理三年之后大见成效。吴国的季札到了鲁国,听到了周的音乐。晋国的韩宣子到了鲁国看到了“易象”和“春秋”,他钦佩地称赞:“周礼尽在鲁矣!吾今乃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可以想见,当时,鲁国把全部精力用在思想文化的构建上,一批文化巨匠的诞生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正是这样的文化土壤,为孔子等一批思想文化巨匠的产生第
创造了必要的条件。鲁国发展到孔子所处的时代,作为当时鲁一辑
国最有思想的学人,孔子以仁入礼,以仁释礼,不仅仅发展捍卫在
历了周礼,使周礼更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需要,内化为修己之道,史的
,深外化为治人之政逐渐形成了既保留周礼又独特创新的儒家思处徜
想体系。徉由于种种原因,孔子在政治上没有过大的作为,政治上的不·009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孔子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在
历七十二,很多皆为各国高官栋梁。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他在世史
的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深
处徜最博学者之一,并且被后世尊称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徉
世师表。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孔·
子的思想及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010年,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呼198875吁全世界:“世纪人类要生存,就必须汲取两千年前孔子的智21慧。”由此可见孔子思想之伟大。
儒学虽然产生于鲁国,但是,一开始它就不仅仅是一种区域性的文化,它的广泛适应性使它在诞生之初就超越出鲁国的疆界,走向更广阔的空间。孔子带领他的学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儒学思想。他们周游列国年,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又由14于他广收门徒,使得儒学成为当时的显学,儒学的影响日益扩大。他把自己的思想传授给了最优秀的学生曾子等人,曾子又传授给了自己的学生———孔子的孙子子思,而子思之下,又诞生了儒学继往开来的人物孟子。
曾子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学学派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超越。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孝道为先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曾子是孔子学说的主要继承人和传播者,在儒家文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曾子以他的建树,走进大儒殿堂,与孔子、孟子、颜子、子思比肩共称为“五大圣人”。
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孟子师承孔伋的学生,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短短数百年间,在鲁国这片丰厚的文化土壤之上,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精髓,被一个个文化巨匠薪火传承。
尽管,随着周王室在诸侯国中政治地位的下降,鲁国逐渐沦为了一个二等诸侯国,并走向衰亡,最终于公元前年被楚国249考列王所灭。历时余年,凡世的鲁国不复存在了,但是,87034鲁国所代表的礼乐文化却没有消亡。甚至恰恰相反,由于当时那些文化巨匠的巨大影响,这种古老的思想文化,在注入了时代的新鲜血液之后,进一步加强了自身的深度和涵量,使本身就十分深博的思想突破了国家和民族的局限,成为整个中华民族大一统的“仁道”即“王道”思想。
在鲁中地区的临淄,有一座被称为“世界历史上第一所大学”的“稷下学宫”深藏在历史的烟云之中。尽管经过了两千年第
的岁月沧桑,但是它在历史长河中依然光彩夺目,展现出曾经的一辑
辉煌和灿烂。
在历
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为聚集人才,在齐国都临淄西门外创史的
,“”。深建稷下学宫将学者封为大夫学宫延续至末代齐王田建时处徜
期方才衰弱,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时候才消失。“稷”是齐都徉临淄一处城门名,“稷下”即齐都临淄城稷门附近,齐国君主在此·011设立学宫,学宫因处稷下而称“稷下学宫”。
这座存在时间长达百年的学宫,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具有在
历重要地位,它甚至成为“百家争鸣”的代名词,自由论辩的学术风史
的气使其成为那个时代的学术圣地。各个流派的学术精英往来穿深
处徜梭,许多流传后世的著作在这里写成,而且,稷下学宫还造就了徉
一代代以政论学为主业,以思辨为风尚,个性鲜明的“稷下先·
生”。正是他们,直接参与、促成了这一时期最热烈、最持久、最012有影响的“百家争鸣”。而“稷下先生”,也由此成为中国古代文化史上一个特殊的名词,它代表着一个学术思辨的群体、一段特殊的文化贡献、一种特殊的文化人格。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各个学派并存。人们称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其门徒,被誉为“稷下学士”。
这样一个学术沸腾的中心出现在齐国并不意外。从齐国的经济状况来看,齐国自步入春秋之后,就成为当时的大国、强国,齐桓公时任用管仲为相,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到了公元前年,田成子杀死齐简公取代姜齐之后,齐国的国481势更为强大。它的疆域辽阔,成为国土面积庞大的“四塞之国”,曾与西方的秦国并称为“东西二强”。据历史记载,当时齐国的农业之富,“粟如丘山”;鱼盐之利,“通输海内”;实业之厚,“冠带衣履天下”。齐国都城临淄农工商并重,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已是拥有“七万户”的大都市了,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稷下学宫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齐国统治者雄心勃勃,素有“以一服八”的壮志,为了实现以齐国王天下的雄心壮志,他们急需通过各种方式,尤其是需要通过办学的方式为统一大业奠定思想基础和人才准备。
齐威王即位,为革新政治,选贤任能,广开言路,进一步扩建了稷下学宫。齐宣王时期,采取了更加开明的政策,“趋士”“贵士”“好士”,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滥竽充数这个典故就和齐宣王有关)。齐宣王对稷下学宫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当时,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纷前来,“邹衍、淳于髡、田骈、接子、慎到、环渊之徒七十六人,皆赐列第为上大夫,不治而议论”。儒、道、名、法、墨、阴阳、小说、纵横、兵家、农家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天人之际、古今之变、礼法、王霸、义利等话题,展开辩论,相互吸收,共同发展,稷下学宫达到鼎盛,世称“百家争鸣”。对此,司马光在《稷下赋》中说:“致千里之奇士,总百家之伟说。”然而,齐闵王在执政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
稷下学宫最有名的两个人是孟子和荀子。两人都曾在稷下学宫任职,荀子在齐襄王时期曾三为“祭酒”。当时稷下学士上千人。稷下学者待遇极高,齐宣王曾赐人“上大夫”头衔,给76第
他们修建高大的住所,还将淳于髡、孟轲、荀况还被尊为卿。那一辑
个时候孟子出趟门都差不多有十几辆车跟着,学生上百人,十分在
历风光。史的
,深稷下学宫本身有很多功能其成员即可以充当政府的智囊处徜
团,又能著书立说进行学术研究。由于稷下学官广收门徒,还在徉社会上起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可以说是一所非常成功的大学。·013战国时期,三晋纷乱,楚国保守落后;秦国虽是新兴努力,但它的文化未盛,齐国几乎始终领导文化潮流。而中国自秦以后的各在
历种文化思潮,差不多都能从“稷下文化”找到源头。如统治中国史
的几千年的儒学,基本上是对孟、荀两派理论的交替使用;再如邹深
处徜衍的阴阳五行学说,一直在中国盛行,并且是中医学的理论基徉
础;此外还有在汉朝早年流行的黄老思想。
·在中国几千年历时中,稷下学宫学术氛围之浓厚,思想之自014由,成果之丰硕,都是独一无二的。从稷下学宫的施行方针及其成果意义来说,稷下学宫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所真正的大学,第一所学术思想自由、学科林立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创始于齐桓公田午执政之时,先后经过齐成王、齐宣王、齐饷王、齐襄王、齐王建六代,历时一百四五十年,其创办之早,持续时间之长,对后世影响之大,在世界教育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正是在稷下,春秋战国时代的“百家争鸣”达到了顶峰。直到今天,历史的烟云和时间的尘埃,依然遮掩不住它的包容、宽松和思辨的风格,尽管“稷下先生”的真知良言已经浓缩成了历史的只言片语。
两千两百多年后的今天,当我们回望这片历经岁月的沧桑却依然生机勃勃的土地时,不禁会生出苍凉厚重的翩翩之思。
历史的烟云已经散尽,但是,齐鲁两个诸侯国各自开创的思想文化之花,都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的思想文化圭臬,至今依然苍翠葳蕤、枝繁叶茂。那些伟大巨匠的身影,依然在我们的眼前闪烁。
哭敦煌国学大师陈寅恪曾经痛心疾首地说:“敦煌者,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陈寅恪在年至年间,在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其间19131914他拜访了法国的敦煌学学者伯希和,并到伦敦游学。他是第一个看到国外敦煌资料的中国学者,也是世界公认最早提出“敦煌学”的学者。
陈寅恪一生致力于敦煌学的研究,正因为他解到海外学者对敦煌研究的成果,才认识到我们在敦煌学研究上的落后,才有了这句著名的感叹。事实上,敦煌学在海外学者的心目中,有一句话可以概括:“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日本。”因为,日本人对于第
敦煌的研究远远在我们之上。日本有一套研究敦煌的著作《讲一辑
座敦煌》,全书卷,洋洋数百万言,彰显了日本人在研究敦煌方在
9历面的巨大成果和学术成就。史的
,《深年日本为了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而拍摄电影敦处1988徜煌》。影片是由日本作家井上靖同名小说《敦煌》改编的。影片徉的末尾,日本人大大方方地承认,日本从藏经洞盗运了大量经卷·015文物。显然,这个影片告诉我们,日本在敦煌学方面的成就与当年日本对藏经洞文物的掠夺密不可分。
在历但是,我想,影片同时也给了我们这样的启示:日本人对文史
的化非常重视和理解,他们认为不论哪个民族的文化瑰宝,都是世深
处徜界共同的文化财富。反观我们自己,在文化的开放性和文化保徉
护方面我们又做了些什么呢?而更为具体的是,日本人寻根寻·
到了敦煌,为了保护莫高窟的千年壁画,出资修建了一面面玻016璃墙!
《敦煌》是日本文坛巨匠、芥川龙之介奖得主———井上靖代表作之一。世界上无数的读者,尤其是日本读者,拿着这本书从世界各地奔赴敦煌。中国作家协会主席铁凝说:“无数观众从《敦煌》的故事中惊奇地注目中国西部,更有大批游人拿着井上靖的西域小说,走上去往敦煌的漫长征程。……作家对人生对历史寄予了独特思考,对中国史传文学的叙事模式亦有秉承和借鉴。在涉及这种题材时严谨的治学态度亦深得史学家称道。”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树则说:“不到敦煌,就不算有文化。”敦煌在日本家喻户晓,日本敦煌文物展览的次数、规模超过中国,敦煌资料也比中国开放,而向敦煌捐赠文物的几乎全部都是日本人。年月,日本人青山庆示将家藏的件敦煌遗书1997108交还中国,这是敦煌文物流失一个世纪内,外国人首次把它送回。另有无数遗失海外的敦煌经卷,我们只能从海外花高价买回文献胶卷研究。
外国人究竟拿走了敦煌的多少经卷?让我们看看余秋雨教授的考证:年月,俄国人勃奥鲁切夫用一点点随身带着190510的俄国商品,换取了一大批文书经卷;年月,匈牙利人斯19075坦因用一叠子银圆换取了大箱经卷、箱织绢和绘画;2451908年月,法国人伯希和又用少量银圆换去了大车、多卷7106000写本和画卷;年月,日本人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用难以191110想象的低价换取了多卷写本和两尊唐塑;年,斯坦因3001914第二次又来,仍用一点银圆换去了大箱、多卷经卷……5600这些被掠走的经卷,可以建一个国家博物馆,可以建一个国家研究院,比起很多自诩典藏丰富的国家的典藏总和还要多!
年,日本画家、“国宝级”艺术家平山郁夫在东京去世,2009享年岁。据日本媒体报道,作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亲善大79使,他生前呼吁保护中国敦煌壁画等文化遗产。深受敦煌艺术影响的平山郁夫改变了日本画以花鸟风月为题材的风格,在绘画的过程中增加了厚重的历史感,开创了日本画一代画风。平山郁夫曾说,日本画的根在中国,中国绘画传到日本,经过长期演变生根开花,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就不会形成日本特有的绘画风格。他这样说:“中国有很多自然和历史的文化遗产,它们是日本文化的源头,希望有更多的日本的年轻人到中国来学习它,也希望中国的年轻人到日本去理解在中国已经绝迹的文化。”年元月,中国敦煌艺术展在东京开幕,当平山郁夫看1958第
到“飞天”生机勃勃的姿态,苦闷的心灵被深深震撼,他随后创作一辑
的《佛教传来》,这成为他的成名作。上个世纪年代末,平山在
70历郁夫第一次来到敦煌莫高窟,为敦煌壁画的强烈魅力所感动。史的
,,深回到日本后他开始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募集资金还通过民间捐处徜
款的形式募集资金,在这个基础上,“中国敦煌石窟保护研究基徉金会”得以成立。平山郁夫常常率领学生到敦煌观摩学习敦煌·017艺术,并要求学习东洋绘画的学生必须去敦煌学习过才能毕业。
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担任亲善大使期间,常常奔走于中亚、南在
历亚和中国,为中国的敦煌莫高窟的保护付出了大量的心血。
史的年,中国政府为表彰他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的杰出贡深2002处
徜献,给他颁发了“文化交流贡献奖”。
徉敦煌是我们的敦煌,但是,那些宝贵的经卷文物却被我们远·
抛在荒凉的戈壁之中千年之久而不闻不问,任其流失、损毁。千018年以来,我们又有多少人像日本人和英国人、德国人那样,痴迷于它瑰丽浩瀚的艺术之海?
敦煌,国之殇!
让司马迁甘心为之执鞭的旷世奇才晏子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历经十年,完成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记》,他因此被奉为“千古文章之主”。后世对于司马迁的评价很高:“百代以下,史官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舍其书。”但是,你倘若翻开《史记·管晏列传》,你会发现,就是这样一位旷古绝今的人物,竟然有对一个人物佩服到“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的程度。什么意思?就是说,假使晏子现在还活着的话,我就是拿着马鞭子给他赶车,也是心甘情愿的。
晏子是何等人物,竟然让“千古文章之主”佩服到甘愿为他当车夫的地步?
第所有读过初中的人都学过《晏子使楚》。春秋末年的时候,一辑
诸侯都畏惧楚国的强大,纷纷前去朝拜。晏子当时是齐国的上在
历大夫,也就是宰相,齐景公派他出使楚国。楚灵王听说晏子是一史的
、,,深个身高不足五尺形貌丑陋的矮子就想着先羞辱他一番以壮处徜
国威。他让大臣传旨给守门的官员,让晏子从狗洞里进城。当徉晏子身着朝服,乘车来到楚国都城东门的时候,见城门未开,就·019命人唤门。守门人早就接到命令,对晏子说:“我们国君说了,你的身材这样矮小,从狗洞里钻进去还绰绰有余,何苦打开城在
历门呢。”史
的晏子听后笑了笑说:“请你转告你们国君,出使人国从人门深
处徜出入,出使狗国才从狗门出入,我不知道自己是来到了人国还是徉
狗国呢?我想,楚国不会是一个狗国吧!”·
楚灵王听到晏子的话以后,赶紧命人打开城门,以隆重的礼020节欢迎晏子。
这就是晏子,身高不满五尺,样貌丑陋,形容猥琐,但却是一个在春秋时期闻名天下的思想家、外交家,是被司马迁称为“不辱使命,雄辩四方”的人物,他历任三朝,是齐国之所以能够在春秋时期称雄天下的旷世奇才。
晏子所在的齐国与当时近临的鲁国截然不同。鲁国的孔子以建立学派体系为己任,而晏子和百年前的齐国另一位思想家管仲,都是以把思想运用于现实为首要任务,而且晏子认为思想丰富博杂,应兼收并蓄,不独尊哪一派哪一家。这种理念,使得齐国言论十分自由,商农得到共同发展。而鲁国就不同了,作为周室的传承者,他们更注重的是维护皇纲周礼。尤其是到了孔子时代,他把全部心思都用在了意识形态上,根本不重视经济建设,也不提倡言论自由,造成鲁国经济发展缓慢,很快就被齐国甩在了后面。鲁国也因而成为春秋时期保守的代名词。这也正是齐国强盛长久,而鲁国逐渐沦落为一个二等诸侯国并逐步灭亡的原因。从这个意义上说,历任齐国三朝宰相的晏子,实在是功不可没。
春秋时期的齐国,经过桓公和管仲的励精图治,成为诸侯中举足轻重的大国。经过一百多年的演变,到了晏子的时代,齐国已经强大到令楚国难以望其项背。晏子担任上大夫之后,虽然他辅佐的三代君王灵公、庄公、景公没有桓公那样的雄才大略,齐国仍然在诸侯中迅速中兴,日渐强盛,重新崛起,靠的就是晏子的旷世之才。
晏子之才,首推他的雄辩之才。司马迁说他“不辱使命,雄辩四方”,是对他最确切的评价。晏子出使楚国,到了楚国以后,楚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对于他身高不足五尺,相貌丑陋,但是却担任齐国的上大夫,感到很不服气,有意当面羞辱他。楚灵王问晏子:“齐王派你来出使楚国,难道齐国就没有人了吗?”晏子答:“齐都临淄有七八千户人家,人们举起的衣服都能够遮住太阳,挥掉的汗水像下雨一样,城里的人比肩接踵,怎么能够说没有人了呢?”楚灵王说:“那怎么派你这么个矮人来出使楚国呢?”晏子答道:“齐王任命使者,各有侧重,贤明的人派他到贤明的君主那里去做使者,愚笨的人派他到愚笨的君主那里去做使者,我是个愚笨的人,所以就被派到楚国来了。”对于朝堂之上国君的自取其辱,楚国的大臣们岂能服输。
到了馆舍里,在举行宴会的时候,楚国的大臣们一个接着一个与晏子论战,而晏子从容应对,舌战群儒,不仅仅没有丢失齐国的第
尊严,而且给我们的历史上留下了一段十分有趣的佳话。一辑
宴会开始了,楚国的一位下大夫说:“齐国自太公封国建邦在
历以来,煮言垦田,富甲一方,兵甲数万,足以与楚国抗衡。为什么史的
,?深在称霸中原以后竟然昙花一现再也不能领袖诸侯了呢以齐处徜
国国土之宽广,人口之众多,加上您的才能,怎么就不能崛起中徉原,反而来向我楚国结盟呢?”晏子从容而对说:“识时务者为俊·021杰,通机变者为英豪,先前自周失政于诸侯之后,诸侯连年战争,国力都受到影响,几个强国都日渐衰弱,就连你们楚国也正处在在
历内忧外患之中,难道只有齐国衰弱了吗?我到你们楚国来,是正史
的常邻国之间的友好往来,你作为一个楚国名臣怎么不懂这样一深
处徜个简单的道理呢?”徉
在晏子的质问之下,下大夫无言以对,红着脸退到了一边·
去。身旁的上大夫很不服气,又发问了:“英雄豪杰,必相貌绝022伦,雄伟无比,而今您身高不足五尺,手无缚鸡之力,只是一个靠玩弄口舌吃饭的说客罢了。单单凭借口舌而没有什么实际的本领不是欺世盗名吗?”晏子答道:“我听说秤锤虽小,能值千斤,纣王虽勇武绝伦,却是亡国的罪人,我虽然矮小丑陋,但是作为使臣却不会被人羞辱,你说不是吗?”几位上大夫在晏子的雄辩面前自知不是对手,都不再言语了。
晏子出使楚国的经历迅速传遍诸侯,晏子成为雄辩和不辱使命的象征。因为晏子的存在,诸侯没有人敢轻视齐国,齐国在晏子的治理之下,逐渐强盛起来。
事实上,千百年来,晏子一直是作为贤相的范本而倍受尊敬的。宰相作为一个国家的中枢,仅仅有雄辩的才能也是远远不够的。相貌丑陋、身材矮小的晏子,之所以能够在群雄并起的春秋时期成为一代名相也不仅仅是因为他的雄辩的才能。
也许国君考虑得更多的是江山社稷,是自己的权威,是自己的尊严,但是宰相就不同。宰相必须时刻考虑普通百姓的利益,才能够得到百姓的认可和拥戴,也才能让政令畅通。而百姓的利益往往与国君的利益相冲突。在这种情势之下,作为宰相,如何既能够安抚百姓,又能够保全国君的尊严,就是个难题了。如果碰上明君,像魏征那样的直谏,可以行得通,但是如果碰上个昏庸之君呢?这就是谏的智慧了。
作为千古名相的晏子,他的谏的智慧,令人叹为观止。
齐景公饮酒七日不理政事。弦章进谏说:“为了您的身体和国家,请您不要再喝了,如果您不听我的劝告,请您把我杀了。”齐景公很生气:我听他的话,不是国君听命于臣子吗?不听的话,他真得死了,我不是落个昏君的骂名吗?晏子听说了这件事情,赶来对景公说:“弦章真是幸运啊,他遇到了明君。如果他碰上桀、纣那样的昏庸之君,就死定了。”景公立即停止了饮酒,并且很高兴,因为晏子让他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体面的理由。而弦章显然就不行了,目的虽然一样,但方法的不同,结果就截然不同了,这正是晏子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
在景公的时代,刑法严酷,犯点小罪,就要被砍去双脚,致使全国到处都是断足的残疾人,百姓对此早已怨声载道。晏子一直想劝说景公改变刑法,但是一直没有成功。正好有一天,景公为了显示自己关心臣子,觉得晏子的家在市场附近,狭小又吵闹,想给他换个宽敞的新住宅。晏子说:“我不能搬家,一是这是我的先人住的,我与这里有感情;二是我靠近市场可以了解商业第
行情,再说买东西也方便。”景公十分叹服,也很感动,夸奖了晏一辑
子一番后问他:“你靠近市场,知道什么东西贵贱吗?”晏子立即在
历答到:“踊贵而履贱。”踊是断足之人穿的鞋子,履是健康人穿的史的
,,。深鞋子踊贵而履贱了那齐国成了什么景象了呢景公猛然醒处徜
悟,立即下令减轻刑法。徉晏子一个小小的智慧,改变了一个国家的重要法律。·023晏子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更见其起超凡绝伦的智慧。
当时齐国有古冶子、公孙接、田开疆三位大将军,三人功高在
历盖主、狂妄自大,把景公不放在眼里。景公一直想着除掉他们,史
的但是却一直找不到借口。晏子为景公想了一个办法,买了两个深
处徜硕大无比的桃子送去将军府,说让三位将军自己定夺,功劳最大徉
的两位吃桃子。古冶子恰好不在,公孙接和田开疆觉得自己的·
功劳最大,就一人一个吃掉了。古冶子回来,听说了这件事情很024生气,他所建功勋比他们大得多,他觉得这是对他的羞辱,随拔剑自刎了。另两位将军看到古冶子死了,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立即拔剑自刎。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二桃杀三士”的典故,是晏子一手导演的借刀杀人、兵不血刃的经典之作。
晏子与孔子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尽管孔子并不赞成晏子的一些治国思想,但他对于晏子的德行一直十分钦佩。孔子说:“古之善为人臣者,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入则切磋其君之不善,出则高誉其君之德义。是以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不敢伐其功。当此道者,其晏子是耶!”孔子在这里所称赞的是晏子的德行。在孔子看来,一个宰相,更重要的是其委曲求全、忍辱负重的品德,作为一个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既要及时规谏匡正国君的缺失,又要替国君承担错误和骂名。
晏子到鲁国出使,景公没有等到晏子回来,就在家里命令国人修筑新的宫殿大台。当时正直冬天,因饥饿寒冷死了很多人。
晏子回来听到国人怨声载道,就给景公陈述了利害,要求景公立即停止。接着自己跑到正在施工的工地上,指使人用鞭子抽打民工说:“我是个小官,都有很好的地方居住,现在国君没有地方住了,要修一个房子你们还有意见。”国人皆以为晏子是这件事情的主谋,都由痛恨国君转而痛恨晏子。而等到晏子刚走不久,景公就派人发布命令,立刻停止施工。
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声名归之君,祸灾归之身”的崇高品格了。
作为思想家的晏子,给后人留下了一笔无比丰厚的遗产。
他的思想深度,他对国计民生的洞察入微,都是后人难得的财富。
景公到牛山去游玩,北望齐国都城哭泣说:“我有这样辽阔的国家,可是我早晚得有一天要死,真令人悲伤呀。”陪同他左右的艾孔、梁丘据也都跟着他哭起来。而晏子却在一旁独自发笑。
景公很不高兴,认为晏子不如那两位大臣对自己忠诚。晏子说:“如果贤能的君主能够永远守着君位,那太公、桓公就永远守着君位了;如果勇猛的君主能够守着君位,那庄公、灵公就永远守着君位了。那么,您现在哪里还能做国君呢?做梦的君主我见到了一位,阿谀逢迎的大臣我见到了一对,所以我发笑啊。”梁丘据一直深得景公的宠爱,他死后,景公想着厚葬他,为他筑一座高高的坟墓。晏子对景公说:“你说说理由吧。”景公说:“我喜欢玩赏的东西,别人没有给我准备,他会拿他自己的给第
我,所以我认为他对我忠诚。无论何时,每当我有所需求的时一辑
候,他都会出现在我的身边,我因而知道他对我有多么爱护。”晏在
历子说:“臣子独占国君,就叫作不忠;儿子独占父亲,就叫作不孝;史的
,。,,深妻子独占丈夫就叫作嫉妒作为大臣引导国君礼遇臣下施处徜
惠百姓,取信于诸侯,让天下人都忠于国君、都爱护国君才叫作徉忠诚。现在,全国的大臣和百姓,就他自己忠于您爱护您了,为·025什么呢?”景公恍然大悟,不仅没有厚葬他,还撤销了对他的封号。
在历晏子在陪同景公到麦丘游览的时候,遇到了一位老者。老史
的者说:“希望您长寿,希望您不要得罪百姓。”景公说:“如果说百深
处徜姓得罪君主还有可能,哪里有君主得罪百姓的说法呢?”晏子说:徉
“桀、纣是得罪了君王还是得罪了百姓呢?是被君王杀死的,还·
是百姓杀死的呢?”026景公如梦方醒,将麦丘赏给了老者作为封地,感谢他给了自己忠告和智慧。
那广为人知的“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的千古名典,更是晏子给我们留下的伟大智慧。
千古贤相管仲管仲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宰相,他为相四十年,推行以民本为题旨的一系列治国之策,从而使齐桓公一匡天下,九合诸侯,成为春秋时代的第一个霸主。因而,可以说,没有管仲,就没有齐国的霸业;没有管仲,就没有齐桓公的王者地位。事实上,春秋以来的诸多历史典籍中,对于管仲功绩的记载,类似这样的评价不可胜数。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