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道德心理研究

本书深入研究了随着网络时代出现的一种新的道德心理现象网络道德心理。全书从网络道德心理的理论基础、网络道德心理的表现和内在机制、青少年网络道德心理的引导等方面全面研究了网络道德心理现象。全书分别探讨了青少年同伴交往中的网络道德心理、网络道德与道德敏感性、网络道德敏感性的特征与影响因素、网络道德敏感性注意偏向的ERP研究、网络道德人格等重要问题,介绍了相关的前沿研究成果,并阐述了对实践工作的思考。

第一章
·网络心理与行为丛书·InternetPsychologyandBehaviorSeries网络道德心理研究InternetMoralPsychology范翠英著中国出版集团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网络道德心理研究/范翠英著.--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2012.8ISBN978-7-5100-4943-9Ⅰ.①网…Ⅱ.①范…Ⅲ.①互联网络-道德规范-心理学-研究Ⅳ.①TP393②B8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155641号网络道德心理研究责任编辑陈洁封面设计陈璐出版发行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地址广州市新港西路大江冲25号电话020-84459702印刷虎彩印艺股份有限公司规格880mm×1230mm1/32印张10.125字数275千版次2013年8月第2版2014年3月第3次印刷ISBN978-7-5100-4943-9/B·0045定价32.00元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前言网络早已揭开神秘的面纱,进入寻常百姓家,越来越多的人成为了网民。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1年12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13亿,其中手机网民达3.56亿,占整体网民的69.3%,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8.3%。在网民群体中,10-19岁的网民占26.7%,20-29岁的网民占29.8%,学生占整体网民的30.2%,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中互联网使用率在2011年已达96.1%。
人们将新增加的网民称作“数字移民”,我们正处在一个数字移民的高峰期,一年增长5000多万,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人口,这是从实体空间向互联网的虚拟空间的“移民”,表明人们把工作和生活的更多内容转移到了互联网,生活趋于网络化,人们既可以在互联网上工作、学习,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购物、休闲、娱乐等。但到目前为止,我国的网络还未立法,人们的网络行为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虽然出台了一些行业性的管理规章和条例,但是还没有颁布对整个互联网的建设、运营和使用能发挥全面规范作用的正式的法律。在网络法律缺位的情况下,网络道德就起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网络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也对人们的道德心理和道德行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Albert,Angeline,&Peng,2005),不仅使已形成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受到冲击,也对构建适用于网络环境的道德行为规范提出了新的要求。
网络的虚拟环境,从时间和空间上改变了人们传统道德的信息交流方式、道德评价标准和道德行为方式(陈斌,2008)。有学者指出II※网络道德心理研究互联网是一个混乱的地方(Levinson&Surratt,1999),互联网社会容易发生偏差行为(Goulet,2002),如发布虚假信息、进行恶意炒作、侵犯个人隐私、传播网络病毒等,而且网络中的偏差行为给互联网用户带来了很大的困扰(雷雳,李冬梅,2008)。已经有很多研究者关注到了网络环境中的偏差行为(Caspi&Gorsky,2006;Denegri-Knott&Taylor,2005;Ybarra&Mitchell,2005),并以此探讨网络对社会产生的消极影响。而对于网络使用积极因素的研究却被广泛忽视了(Amichai-Hamburger,2008),如网络利他行为,有研究者指出网络环境更有利于亲社会行为的发生,人们在网络上比在实际生活中更乐于帮助别人(彭庆红,樊富珉,2005;马晓辉,雷雳,2011),如发帖救助乞讨的儿童、利用微博打拐、提供他人所需的信息、开通专门的感恩网站。这些现象表明了人们的网络道德心理与行为存在着差异。
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力群体,其学习与生活都与网络息息相关,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他们的道德心理与行为必然也具有强烈的网络化特征。因此,在人口网民化、生活网络化、道德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探讨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心理与行为对净化网络道德环境、提升人们对网络的信任有着积极的影响,不仅有助于形成和维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而且还能减少和抨击网络中侵犯、欺负、诈骗等反社会行为。
目录CONTENTS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1一、道德心理.................................................................................1二、网络道德.................................................................................4三、道德敏感性.............................................................................9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36一、研究背景...............................................................................36二、关于道德与同伴交往的已有研究.......................................37三、研究方法...............................................................................42四、青少年同伴交往、自尊与网络道德关系的调查结果.......44五、青少年同伴交往、自尊与网络道德关系的分析...............54六、研究结论...............................................................................58第三章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心理结构与特征....................................59一、研究背景...............................................................................59二、研究方法...............................................................................61三、网络道德敏感性问卷编制...................................................64四、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心理结构分析.......................................83五、大学生网络道德敏感性的特征描述...................................85六、大学生网络道德敏感性的特征分析...................................98七、研究结论.............................................................................101IV※网络道德心理研究第四章网络道德敏感性注意偏向的ERP研究............................103一、研究背景.............................................................................103二、关于注意偏向的已有研究.................................................104三、网络道德敏感性注意偏向的ERP研究............................109四、对消极网络道德词汇注意偏向的ERP研究....................116五、网络道德敏感性注意偏向的ERP分析............................124六、研究结论.............................................................................126第五章人格特质、网络道德敏感性与网络亲社会行为..............127一、研究背景.............................................................................127二、关于亲社会行为和道德敏感性的已有研究.....................128三、研究方法.............................................................................139四、大学生人格特质、网络道德敏感性、道德同一性与络亲社会行为的测量结果.............................................144五、大学生网络道德敏感性与人格、道德同一性和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分析.....................................................146六、研究结论.............................................................................150第六章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与网上过激行为......................151一、研究背景.............................................................................151二、关于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与网上过激行为的已有研究.............................................................................152三、研究方法.............................................................................169四、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与网上过激行为问卷调查结果.....................................................................................171五、父母教养方式、道德脱离与网上过激行为分析.............182六、研究结论.............................................................................192目录※V第七章友谊质量、道德人格与反社会行为..................................195一、研究背景.............................................................................195二、关于道德人格、友谊质量和反社会行为的已有研究.....................................................................................197三、研究方法.............................................................................217四、友谊质量、道德人格与反社会行为问卷调查结果.........219五、友谊质量、道德人格与反社会行为分析.........................223六、研究结论.............................................................................229参考文献..............................................................................................232附录..................................................................................................280后记..................................................................................................312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随着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网络道德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大众所关注的一个热点。有关网络道德的研究,西方国家起步的比较早,目前国外关于网络道德的研究已经涉及到了网络的各个领域:论坛、聊天室、博客、在线游戏和在线购物等等。在大多数国外已出版的刊物中显示,网络道德主要涉及到自由和隐私、网络犯罪和安全、色情、骚扰和欺骗、保护儿童免受网络伤害、黑客、盗版、恐怖主义以及垃圾邮件等等。
一、道德心理道德(morality)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由舆论力量与内心驱使来支持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刘华山,郭永玉,1997)。道德所针对的主要是人的内心世界和行为,它既影响个人的的心理和意识,也调节着人与人之间在劳动、生活和日常交往方面的相应关系(陈会昌,2004)。“道德”和“伦理”可以视为同义异词,指的都是社会现象,但道德多以个人行为为对象,伦理多以群体内的关系为对象。
自20世纪以来,道德发展成为主流心理学理论研究的焦点。
精神分析、行为主义、格式塔学派的理论家们都把道德作为主要的研究主题,其中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弗洛伊德(SigmundFreud)、斯金纳(Skinner)和皮亚杰(Piaget)等,他们各自对道德发展作了解释。弗洛伊德对道德作了广泛的的论述,其论述与其对社会中个体发展的概括性阐述相结合,其观点的核心是产生于童年期的良心与内疚感问题。儿童之所以产生良心不安和内疚感,是因为他们从2※网络道德心理研究一出生就表现出原始的性欲,通常把异性父母作为自己的第一个性对象,在父母和社会的压力下,他们不得不放弃这个性对象,良心和内疚感就是在这个过程中产生的。斯金纳的观点与其行为主义模式相一致,认为德性反映在那些受强化的行为上,强化则由与文化规范联系的价值判断所决定。行为本身无所谓好坏,它们都是作为与强化关联的后果而获得意义的,那些与群体规范一致的行为能维持与他人的关系,可以由“好”、“对”等言语强化物所支配,当动用组织机构的力量实施时,对行为的社会控制就特别有力。然而,在斯金纳看来,习得的行为并不会构成责任或义务,也不会反映人的品格,它们只是有效的社会评价安排的结果(戴蒙,勒纳,林崇德,李其维,董奇,2009)。在皮亚杰看来,关于社会关系的知识和判断是道德的核心,他从经验如何促成了对社会关系、规则、法律、权威的判断这个角度对道德进行了分析。皮亚杰的道德发展观包含这样几个关键点:第一,社会传递并不仅仅是传播内容的简单复制,还包括重新建构;第二,道德发展受多种经验影响,包括情绪反映(如怜悯、移情、尊重)、与他人的关系;第三,道德判断是社会关系的根本,儿童从对成人的单向尊重转向双方相互尊重,逐渐关心如何获得和保持合作性的社会关系,逐渐形成公正观,并认识到别人的观点可能与自己的观点不同;第四,儿童道德发展从他律向自律转变,皮亚杰(1995)认为,通过自律“主体参与了规范的加工,而不再只是接受现成的规范”。自律的概念,以及按社会背景灵活运用应有的道德判断的观点,成为皮亚杰学派与弗洛伊德学派、与行为主义学派的根本区别。在弗洛伊德学派和行为主义的概念中,个体的道德都是处于某种心理冲动之下的,在弗洛伊德看来,内化了的良心或超我驱动着行为;在行为主义的观点中,行动受行为习惯所驱动。以上三个学派提出的理论观点影响了自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研究者,并进一步影响了当代的研究者。
科尔伯格(Kohlberg,1963b)在回顾以往有关道德发展的研究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3后发现,并不存在一致的结论只支持精神分析理论或只支持行为主义理论。例如,有助于促成儿童良心或内化价值观发展的不同教育方式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相关。他还认为,此类研究中对道德发展通常所用的测量方法是不合适的,因为他们使用内疚或焦虑的投射测验,刺激材料故事所反映的道德意义极小,父母对自己过去的育儿方式的自我报告也模棱两可,设计的实验情境对儿童几乎没有意义,方法上的不当与其所依赖的理论缺乏坚实的认识论基础息息相关。他认为,不关心道德的定义、意义和实质,就不会去考虑道德获得的机制。科尔伯格(1968)提出一个全新的说法即“儿童是道德哲学家”,认为儿童会通过他们自己的社会经验形成一定的思维方式,对诸如公正、权利、平等和幸福之类的道德概念产生实质性的理解,道德不是强加给儿童的,不是简单地建立在避免焦虑和内疚之类消极情感的基础上的,而是通过对他人观点的采择,在同情、移情、尊重、爱与依恋的基础上做出的各种判断。
科尔伯格研究道德发展聚焦于儿童和青少年如何在假设的冲突情境中作出判断,这些冲突情境来自于生活、人际义务、信任、法律、权威和报应等问题,他根据自己的研究资料,提出了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阶段1和2组成前习俗水平,主要以服从、避免惩罚以及工具性需要和交换为基础;阶段3和4组成习俗水平,以角色义务、刻板的好人印象、尊重规则和权威为基础;阶段5和6组成后习俗水平,以契约性认同、为裁定冲突作出的程序安排、彼此尊重及区分公正和各种权利观为基础。这一顺序也是对皮亚杰从他律到自律的道德发展过程作出的新的系统阐述(Kohlberg,1963a)。科尔伯格之后,其关于道德发展与认知发展的一致性关系、道德发展的社会经验假设等得到了各种研究的支持,其众多的学生以及追随者如Rest、Turiel、Blatt、Kramer等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科尔伯格的理论。例如,Rest(1979)改造科尔伯格的道德判断访谈而发展起的确定问题测验,Turiel(1983)在对道4※网络道德心理研究德判断内容的进一步分析基础上提出的道德-社会习俗领域模型,Selman(1980)提出的作为道德推理基础的观点采择能力,等等。
当代的道德心理研究中,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和认知学派的理论影响仍然存在,如对价值观的内化、良心和自我控制以及焦虑、羞愧、内疚等情感的关注。然而,探索的领域已经扩展到并聚焦于积极情感、社会、个人判断之间的复杂关系。在理论问题上,当前争论的焦点包括情感和认知的作用、个体和集体的关系、道德理解力与建立在特定文化基础上的意义建构的作用、普遍适用的道德和适合特定文化的道德等(戴蒙等,2009)。在实证研究方面,研究者借助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范式来探讨道德心理的个体差异(Luoetal.,2006;Valdesolo&DeSteno,2008),运用当代认知神经科学的脑电和脑成像技术来揭示道德心理的脑机制(Bachetal.,2009;Decety,Michalska,&Kinzler,2011b;Laneetal.,2009;Molletal.,2002;SchaichBorg,Hynes,VanHorn,Grafton,&Sinnott-Armstrong,2006),已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二、网络道德道德是一定社会背景下人们基本的行为规范,是协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集体关系的行为准则,赋予人们在动机或行为上的是非善恶判断之基准。只要人与人之间发生关系,就必然存在协调这些关系的伦理道德。网络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是新时代的人们用来进行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的中介,与现实社会一样,网络社会也存在着复杂多样的社会关系,必然存在着道德现象,网络道德并不是脱离现实社会的一种新的道德形式,它实际上是现实社会生活的延伸,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折射。所以,网络道德的基本价值与现实生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人类社会的共有价值,如正义、公平、善良、和谐,等等,一定是网络世界的基本准则。人们在进行网络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5活动时,也会遵守现实社会的相应准则和要求。但是网络道德所评判的对象特指网络环境中的网络行为,而在网络空间的虚拟社会里,人们摆脱了现实社会相对固定关系的束缚,现实生活中各种外在的他律性规范的监督和约束也大大减弱,而且网络的匿名性,导致很难对人们的网络行为加以确认和监管,使得一些人的网络道德意识比较淡漠,道德观念趋于弱化,对网络环境中违反道德规范的言行似乎也比较宽容,这些现象说明,在网络环境下人们的道德心理与行为同样存在着差异。
(一)关于网络道德的研究现状媒体中的道德问题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最初局限于对传统大众媒体如报纸、电视中涉及的道德现象的应对和专业从业要求(Potter,1997)。互联网大规模普及以后,大量纷纷扰扰的网络道德现象引起了多学科的关注,学术界开始更多地关注互联网与人类道德生活的关系,从多个学科角度出发研究互联网对道德生活的影响,包括对隐私的感受、对网上错误行为的敏感性、网络文化认同和个人同一性(Cavalier,2005)。
网络道德(Internetmorality)是道德心理研究中出现的一个新兴的领域,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研究探讨网络发展所带来的道德问题,己经成为国内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视的前沿性课题。从全球来看,网络道德的研究几乎与网络基础设施的发展同步,发达国家有关网络道德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早,已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
在美国,网络伦理或网络道德已成为大学的一门课程,许多大学都开设了专门的信息伦理、网络伦理和计算机伦理课程,以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规范网络道德行为。20世纪90年代,日本开展了网络道德方面的研究,出现了对网络上的是非善恶、黑客、网络色情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西方的计算机伦理学研究也进入了网络伦理的发展时代,不但超过了技术本身而且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并出版了大量的计算机伦理学和网络伦理学6※网络道德心理研究的著作,如《互联网伦理》(LangfordDuncan,2000)、《虚拟道德:雕刻、伦理与新媒体》(Wolf,Mark,2003)、《信息安全与伦理学:方法、工具与应用》(Nemati,2007)等。
在我国,网络道德问题的研究基本上是与中国接入Internet(1994)同步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网络道德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引起了一些专家、学者的关注,出版了一些较有影响的研究著作和文章,对网络道德进行了相关研究,如严耕、陆俊、孙伟平合作的《网络伦理》、杨礼富的《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等。然而,大多数对于网络道德的研究只是停留在现象表面,对这些现象进行了简单归纳和描述,对网络道德的实证研究却为数不多。董虹凌(2003)采用其自编的调查问卷,对高校大学生的网络道德行为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网络谎言持有比较宽容的态度,但同样反对在所有的情境下都不说真话。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的网络道德判断力普遍比较弱,网络道德意识比较淡薄,网络不规范行为比较多。胡平,刘俊和董冰(2003)通过对大学生的人格与网络行为:网络道德人际SEM模型的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希望自己与他人在网络上的活动与现实中的活动保持一致,她们也期望互联网上和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则是相同的,同时,她们会较少主动参与互联网上的剽窃和色情活动,也很少相信网上的恋情和网上的誓言,不过,当她们在互联网上受到伤害或者是看到网络不道德行为时,她们也较少的去寻求解决。从该研究所支持的模型中可以看出,互联网上的行为和互联网上的道德侵犯等行为并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在起作用的,而是立足在个体整个人格的道德意识层面进行的。这种过程说明,在对青少年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时,有必要着眼于青少年的整个人格教育。胡志海(2009)采用内隐联想测验的方法,对网络行为失范大学生的内隐自尊、内隐攻击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并将内隐实验的结果和外显问卷调查的结果作了比较。结果发现,相对于文明组而言,网络行为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7失范者不论是在外显还是内隐层面都表现出较低的自尊水平与较高的攻击性。
(二)网络道德的含义道德是一种由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道德的产生与形成,是由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需要共同的约束,而网络的诞生,在现实社会之外又缔造了一个完全没有地域限制的虚拟社会。网络的本质是现实的,网络只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种新的科技手段、一种新的中介平台,那么它必然会像现实社会一样,产生和形成人们交往的共同约束,也就是网络社会的行为规范——网络道德。
国外学者并没有明确的提出“网络道德”这一概念,网络道德在西方被称为“计算机伦理”或是“网络伦理”。作为美国网络道德研究的先驱,James早于1985年在“Whatiscomputerethics?”一文中提出,计算机伦理是对计算机技术的性质、社会影响作用以及为相应的道德地使用这种技术的政策的形成和调整的分析。关于网络道德的概念,在我国,目前存在着多种表述,严耕、陆俊和孙伟平等人(1998)认为网络道德是对信息时代的人们通过电子信息网络而发生的社会行为进行规范的伦理准则;刘守旗(2005)认为:网络道德指的是网民利用网络进行活动和交往时所应该遵守的原则和规范,并在这个基础上所形成的新型的伦理道德关系。陈斌(2008)则认为网络道德就是人们在网络交往过程中,处理各个方面关系时所应持有的价值观、行为模式和准则,以及应表现出来的情感等一系列的具体规范和要求。它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们的上网行为,调节网络时空中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本文采取雷雳(2010)的观点,即网络道德是调节人们有关互联网活动的道德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
(三)网络道德的特征网络道德是由于虚拟网络空间的出现而产生的新的行为规范和8※网络道德心理研究要求,它与植根于现实社会物理空间的现实道德相比较,有着其鲜明而又独特的特征(陈斌,2008)。
1.自主性与现实社会的道德相比,网络社会使人们的道德行为自主性增加,而依赖性减少,网络行为是在一种无人监督和无需顾及舆论的环境下的自主行为,人们自身的内心信念决定了其网络行为模式,而这种内心信念包含了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网络道德自主性的特点,决定了自律性是网络道德的核心。
2.开放性网络社会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间、空间限制,具有不同目标的群体在网络上组成不同的社会团体,彼此之间没有严格的约束,人们的交往范围急剧扩大、交往层次增多、交往方式多样,社会关系更加复杂,多元文化价值的共存使各种价值观念、道德规范、风俗文化和生活方式更加容易沟通融合;另一方面也使各种文化冲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锐化。网络的全球化,使网络道德的开放性由可能转化为现实。不同的道德意识、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在网络社会中不受时空限制的经常性的冲突、碰撞、融合和重构,呈现出开放性的趋势。
3.多元性由于网络社会中的道德因冲突与融合的频繁发生,而必然呈现出多元化、分层次性。在信息开放的网络社会中,人们作为道德主体,具有自由选择道德取向的权利,经常需要对处于冲突之中的各种价值观做出即时的取舍选择,这是真正意义上的“价值多元化”。如在涉及到每一个网络成员切身利益和网络秩序的维护方面,存在着同一的道德规范,而在各个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区,又有着各自特殊的道德准则。当然,网络道德的多元性并非混乱无序,而是指它具有更大的包容性、更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更广泛的人类利益。
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9三、道德敏感性(一)道德敏感性的概念敏感、敏感性原是生物学中的一个术语,在《辞海》中被认为是生物体或生物体某一部分对某些因素易于感受的性能。在英文中,“sensitivity”也表示感受的状态与质量,或是有机体对刺激反应的能力,与灵敏度或灵敏性同义。就人的敏感性而言,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个体对内外刺激信息感受或察觉的灵敏程度,二是指个体受内外刺激信息影响的容易程度。.心理学中常用敏感性来研究个体在某方面的差异性,如用强化敏感性(reinforcementsensitivity)来研究个体在呈现强化刺激物时的反应性,即所引发的行为、情绪以及动机的改变趋势和改变程度(Smillie,Pickering,&Jackson,2006),强化敏感性包括奖励敏感性和惩罚敏感性。
用公平敏感性(equitysensitivity)来研究个体对公平的不同偏好(preference),这种偏好导致个体对公平或不公平的结果有稳定且个性化的反应(Richard,Huseman,Hat?eld,&Miles,1987)。
道德敏感性(moralsensitivity)是Rest(1984)在其道德行为四成分模型(FourComponentModel)中提出的一个概念,Rest认为道德行为的产生至少包含着四种心理成分,即道德敏感性(moralsensitivity)、道德判断(moraljudgement)、道德动机(moralmotivation)和道德品质(moralcharacter)。道德敏感性是个体作出道德决策和采取道德行为的逻辑初始成分,承担着对情境的领悟和解释,是对特定情境中的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即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道德问题”。Rest明确了道德敏感性作为一种能力在道德行为发生过程中的作用,随后,一些学者大多在这个框架的基础上开展研究,并对道德敏感性的含义产生出不同的理解,Bebeau(1985)认为道德敏感性是个体识别嵌入在其它信息中的潜在道德含义的能力。Narvaez(1996)主张把10※网络道德心理研究道德敏感性分为道德知觉(moralperception)和道德解释(moralinterpretation)这两个具有先后顺序性的过程成分。道德知觉涉及“有没有”道德问题的无意识或前意识的知觉和直觉情绪层面上的感受;道德解释是一种由意识控制的、涉及“是什么”、“怎么样”的道德问题的认知加工,二者紧密联系,没有道德知觉的瞬间感悟,就没有道德解释的认知加工。Butter?eld,Trevino和Weaver(2000)认为要准确描述包含觉察、识别、确定道德问题的完整过程,用道德意识(moralawareness)比道德知觉和道德敏感性更恰当。Reynolds(2006)赞同Butter?eld等人的观点,认为道德意识是个体对一个包含着道德内容的情境的确定,是道德决策的过程中唯一在本质上不同于其它三个阶段的现象——道德判断、道德意向和道德行为都聚焦于区分道德和不道德(ethical-unethical),即对与错、应该与不应该,而道德意识则聚焦于区分道德和非道德(ethical-non-ethical),即有没有、是不是,从而使对与错的区分在一个恰当的框架内进行。随后Reynolds(2008)从社会认知理论出发使用道德关注(moralattentiveness)这一概念表示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知觉和考虑个人经验中的道德特性和道德成分的程度,并通过研究编制了一个有效的多维度量表,证明道德关注与三大因素有关:(1)回忆和报告自己或他人道德相关行为;(2)道德意识;(3)道德行为。研究表明,道德关注对个体在其道德世界中如何理解和行动有着显著的影响。尽管学者们有各自的不同理解,但本研究仍然觉得Rest的道德敏感性概念更为恰当。
因诸多学者对道德敏感性的探究,从而使得道德敏感性从道德心理结构中凸显出来,成为道德心理学继传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研究之后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道德敏感性和伦理敏感性(ethicalsensitivity)两个概念,在已有文献中的使用频率都很高,在涉及医学、管理、科学、咨询等具体职业领域对人际间、个人—组织间、组织—组织间的潜在道德问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11题时,研究者大多使用伦理敏感性。Shaub,Finn和Munter(1993)认为,伦理敏感性是道德敏感性在职业领域中的一种具体体现,是个体在职业背景中识别情境的伦理本质的能力。当这种敏感性被理解为一种接近人格倾向或特征时,用“道德敏感性”表示似乎更符合习惯和逻辑;而当这种敏感性被理解为一种个体在社会活动背景中的能力时,用“伦理敏感性”表示则更贴切(郑信军,2008)。
但在实际的研究中这两个概念常常交替使用或者混用。
自Rest提出道德敏感性概念至今的二十多年里,出现了一批对道德敏感性的研究,但研究者们对这个概念的界定方式不太一致,从而产生了不同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归纳起来,目前对道德敏感性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三类:认知和情感反应的结合、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及对其重要性的定位(Jordan,2007)。以下分别介绍这三种界定方式。
(1)从认知和情感反应结合的角度定义道德敏感性。Rest(1986)认为情感和道德认知是不可分割的,他把道德敏感性看成是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和个体在社会情境中从情感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反应和加工的结合。Rest和Narvdez(1994)认为:“道德敏感性是关于我们的行动如何影响他人的意识,它包括能够意识到不同的行动路线以及每一条行动路线如何影响到相关的各方,包括富有想象力地建构可能的情形、了解现实世界中的因果链条,包括移情和角色扮演技能。”Rest等人后来(1999)对最初提出的定义进行了详细说明,道德敏感性被理解为个体对情境的领悟和解释能力,具体是指个体对情境中的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即敏锐地认识到“这是个道德问题”。其中,还包括对各种行为如何影响有关当事人的观点采择和移情,想象事件的因果链,或者还会包括一些能适用于该情境的特定的道德规范或原则。这种多维度的界定是道德敏感性研究文献中使用较多的定义方式(Bebeau&Yamoor,1985;Brabecketal.,2000;Butter?eld,etal.,2000;Erwin,2000;Myyry&12※网络道德心理研究Helkama,2002;Sadler,2010)。Bebeau和Rest(1985)就是根据道德敏感性的这种界定方式开发出最早的道德敏感性测量工具:牙科道德敏感性测验(DentalEthicalSensitivityTest简称DEST)。另外,Lind,Swenson-Lepper,&Rarick(1998)编制的观看电视中的道德敏感性测验(EthicalSensitivityinTelevisionViewing)、Brabeck,Rogers,Sirin,等人(2000)编制的种族道德敏感性测验(RacialEthicalSensitivityTest.
REST)、Erwin(2000)编制的咨询督导道德敏感性(MoralSensitivityinCounselingSupervision,MSCS)等,也是依据这种界定方法开发的。
认知和情感反应结合的道德敏感性界定强调认知和移情的共同作用,因为之前对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的批评很大程度上集中于该理论过于重视道德发展的认知因素,相对忽视了情感的作用。而Rest所提出的四成分模型的之所以备受亲睐,正是由于它重视了情感的作用,认为四成分中的任何一种成分都是认知与情感的交互作用的共同体。
(2)从对道德问题的认知角度定义道德敏感性。这种观点将道德敏感性看作是个体独立地认识到情景的道德伦理涵义的能力。有些研究者将情感因素从道德敏感性中排除,将道德敏感性界定为识别出嵌入在情境中的道德问题的能力,其操作性定义通常是看被试能够识别出某一情境中道德问题的数量(Owhoso,2002;Reynolds,2006)。这类定义下开发的工具是让被试或者列出他们所知觉到的道德问题(Clarkeburn,2002;Hébert,Meslin,Dunn,Byrne,&Reid,1990),或者用3点或5点计分来表示情境中的道德问题影响他们看法的程度。如:Heber等(1990)的医学领域道德敏感性(EthicalSensitivityinMedicine)研究、Shaub等(1993)的会计领域道德敏感性(EthicalSensitivityinAccounting)研究、Clarkeburn(2002)的科学领域道德敏感性(TestforEthicalSensitivityinScience,TESS)研究、Owhoso(2002)的会计审计领域道德敏感性(EthicalSensitivityinAccountingAuditing)研究等。
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13从认知角度定义道德敏感性的方式直接告知被试测查的是道德问题,对被试的这种提示多少会增加被试的印象管理成分,也就丧失了敏感性的意义。
(3)从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并考虑对其重要性定位的角度定义道德敏感性。一些研究者把对道德问题的识别和对这些问题的重要性排序结合起来来界定道德敏感性。在复杂的决策情境中,在考虑问题的各种角度中(如道德角度、经济利益、政治利益、个人心理满足、科学技术发展因素等),道德问题必须争取得到注意、重视并给予优先考虑(Robin,Reidenbach,&Forrest,1996)。这些研究者认为只有个体给予道德问题比较重要的权重,这些问题才可能在决策过程中得到加工处理。根据认知资源有限理论,外界大量的信息进入认知系统时有相当一部分信息没有被注意而被过滤掉,即使被注意的信息也没有完全进入认知加工环节,只有得到较高注意权重的信息才能进入加工。这些研究如Karrcher(1996)的会计审计人员的道德意识(EthicalAwarenessinAccountingAuditors)研究、Sparks和Hunt(1998)的市场领域道德敏感性(EthicalSensitivityinMarketing)研究等等。
第三种界定方式对道德问题的重要性定位的提出确实符合道德敏感性的内涵特点,但操作起来却缺乏足够的理论和统计基础,也很难开发出类似题目的探测项目(曲学丽,2009)。
纵观国外对道德敏感性的研究,可以看出,不管从研究方法还是理论建构都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到现在为止还不能给道德敏感性一个公认的定义。而我国学界对道德敏感性问题的研究起步更晚,从不多的研究文献中可以发现,各研究者对道德敏感性的定义也各不相同。如徐娜(2009)认为,道德敏感性是指作为道德主体的人对外在于自己的道德事件及行为的易于感受并给予关注和积极反应的品性,它昭示了人对于某事件及他人的关注程度和态度以及能够迅速采取合理的道德行为的能力。郑信军、14※网络道德心理研究岑国桢(2008)提出,道德敏感性是一种建立在道德价值优先基础上的敏锐觉察和解释道德问题的反应倾向性。杨韶刚、吴慧红(2004)认为道德敏感性是对道德环境的敏感理解、对道德因素和一些隐含事物的敏感意识,对有可能会对他人造成的影响有敏锐的认识,有深刻的移情和对他人角色的感悟,对一些交替出现的情境能进行道德建构,对自己的直觉和情绪反应有道德上的深刻理解。
综合国内外学者的观点,本研究提出,道德敏感性是个体敏锐觉察和理解情境中的道德问题并给予积极反应的倾向性。
(二)道德敏感性的相关理论1.道德行为的四成分模型科尔伯格(Kohlberg)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面世以后,人们对道德判断投入了极大的热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Krebs&Denton,2005;Schlae?i,Rest,&Thoma,1985),然而研究结果未能证明道德判断对道德行为有很好的预测作用,有研究认为道德判断只能解释道德行为10%—15%的变化(Blasi,1980;Thoma,Rest,&Davison,1991),另有研究发现(Wark&Krebs,1996)道德推理阶段和道德行为之间最多只具有中等水平的相关。主要是因为在任何一个阶段上,人们的道德推理都会偶尔转向较低的水平(即倒退),在对那些错误行为可能导致严厉惩罚的情境做出判断时尤其如此。因此,似乎是个人品质而不是道德推理,与其他各种因素一起共同影响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道德行为,其中道德情感的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道德情感影响着我们的思想,促动着我们的行为,对道德具有重要影响(Hart&Chmiel,1992)。
Rest在对科尔伯格的道德理论及其方法进行改进、完善的同时,于1984年提出了道德行为的四成分模型(FourComponentModel)。在Rest等人(1999;1984;1986)看来,道德行为的产生至少包含着四种心理成分: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15(1)道德敏感性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是复杂的,个体在进行道德和不道德的判断之前首先要作出是否存在道德问题的觉察和解释。如果个体缺乏这种在复杂情境中识别出道德问题的能力,那么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的道德决策(Rest&Barnett,1986;Sparks&Hunt,1998)。正如Thoma(1994)所言,个体必须首先识别情境,将它划入道德领域的范围,然后才能激活相应的道德判断图式。
道德敏感性承担对情境的领悟和解释,是对情境中的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即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道德问题”。其中,还包括对各种行为如何影响有关当事人的观点采择和移情,想象事件的因果链,甚至还会涉及一些适用于该情境的特定的道德规范或原则。
(2)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是指个体在深思熟虑的基础上对哪种行为最为合理的判断。
(3)道德动机道德动机是指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把道德价值置于其它价值之上,并采取道德行动,为某种道德结果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
(4)道德品质道德品质是坚持不懈地履行道德职责、有勇气克服疲惫和诱惑的干扰,执行服务于某个道德目标的程序,是实施道德行为技能的个人心理特征。
尽管四个成分在过程上具有较明显的逻辑顺序,但它们在现实中并不一定以固定的时间顺序呈现,因为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反馈环路以及相互作用。例如,个体对于什么在道德上是正确的理解和判断(道德判断)就可能会影响到个体对情境的领悟(道德敏感性);当个体意识到道德行为的成本和代价时(道德动机),还可能会采取防御性的方式,通过否认行为的必要性、否认个体的职责或16※网络道德心理研究重新解释情境(道德敏感性)以使自己做出其它可选择的行为。
Rest(1986)指出道德行为的发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过程,四种心理成分是道德行为的决定性因素,每个成分都包含认知与情绪成分,并且它们之间产生复杂的交互作用。四成分模型挑战了传统的道德认知、情感、行为三分法,试图把道德心理过程整合为一个整体,并建立道德干预的实施和评价框架。
2.道德化水平模型要辨别一种决策是否与道德有关是很难的。Rozin(1997)描述了个体赋予某些事件或行为道德性(moralproperties)的过程,即把某种事件归于道德性事件的道德化过程(moralization),从而为道德敏感性的描述性构念打下了基础。他在特定事件是否属于道德事件上持中立态度,他不去讨论个体在多大程度上把某种事件划分为道德事件,而是描述个体对某个事件变得道德敏感(morallysensitiveto)这一过程中的特点。道德化涉及到激发个体与道德判断相连的情绪,如,鄙视(contempt)。特别是当某种行为与污名群体有关时,该行为往往被道德化,或者说被看做一种道德性事件。
Lovett和Jordan(2010)认为,Rest对道德敏感性的理解有其局限性,并提出了一个关于道德敏感性的描述性构念:道德化水平模型(levelsofmoralisationmodel)。道德化水平模型描述了四种性质截然不同的水平:未道德化;自我指向的道德化;他人指向的道德化;道德化的公开表达。
在道德决策中,个体一般对如何行动表现出某种偏好,然后做出与该偏好一致的行为表现。道德敏感性的道德化水平模型把道德化看做是对某种偏好的特殊态度(specialattitudetowardapreference),具体而言,在多大程度上个体认为自己和他人应当具有某种偏好并按照该偏好行动。这里的偏好(preference)是指个体在多种态度或行为方式中偏向某种选择的现象。道德化的本质是,个体把自我资源(ego-resources)投入某种偏好,以及个体关注他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17人偏好的过程。尽管该概念一般包括了典型的道德事件,但它也包含了其他事件。重要的是,它并不限于任何特定主题,如正义,伤害,福利。当前模型提出了道德化的四个水平,以及导致某种偏好道德化的复合过程。
以下是道德化过程的几个水平:水平0:简单偏好(simplepreferences)个体的某些偏好根本不是道德化的结果,即未道德化(nomoralization)。比如,即使约翰偏爱吃蓝莓超过草莓,他也不可能将这种偏好赋予道德意义从而责备吃草莓,或者认为吃蓝莓的人品质更好。而且即使有一天,约翰醒来发现自己的这种偏好变了,他也不会在乎。这些不具有道德化意义的偏好可以说处在0水平,我们的大部分偏好处在这一水平,构成我们的“个人偏好或个人口味”领域。
对0水平上的偏好作出解释时,一般是参照它们对行为者心理品质(psychologicalqualities)的影响。如果有人问约翰为什么不喜欢草莓,他可以说不喜欢草莓的味道。同样如果有人问玛丽为什么她不喜欢某种风格的音乐,她可能会说该类音乐让她厌烦。
水平1:自我指向的偏好(preferencesfortheself)在水平1上,某种偏好对个体自己来说具有道德意义(或者说已经被个体道德化),但对他人来说不具有道德意义。比如,对于信仰宗教的个体来说,如果不让他们履行宗教仪式,可能会使他们非常生气或难过,但是别人是否遵守这些仪式不会让他们有这些情绪反应。
通过调查当代美国人的道德观念,Wolfe(2001)发现了许多处在水平1的道德化的例子,经常被描述为“忍受(tolerance)”。
Wolfe注意到,在报告了他们的道德观点之后,许多被试紧接着加上一句:“但那只是我”。许多道德哲学家从普遍的义务责任出发来界定道德领域(Turiel,1983),然而水平1的道德化明显地局限于个体自身的行为。比如,一个妇女可能因为感到内疚而不做流产手术,但是在对别的妇女是否应当这样做上没有什么偏好。个体不18※网络道德心理研究会把自己处在水平1的偏好看做是伦理事实,而是一种观点和看法。最近的实证研究表明,许多人会把他们的某些道德态度(moralattitudes)仅仅看做是一些观点,尽管道德信念基于宗教的个体更可能不接纳这种主观主义的立场(Goodwin&Darley,2008)。
水平2:他人指向的偏好(preferencesforothers)处在该水平的偏好更具有道德说教(moralistic)的特点。我们把这些偏好用于他人,根据别人是否拥有这些偏好而对他们做出好坏评价。比如,如果在水平2上,Susan把饮酒行为加以道德化,那么对于自己的饮酒行为不会感到内疚、羞愧或者尴尬,但是会对他人的饮酒行为产生蔑视。但是,Susan不会使用自己的这些情绪来合理化这种偏好(像水平0中那样),但是她会指出饮酒的某些可能的伤害,或者只是说饮酒不对而不能给出更多的解释(Haidt,2001)。总的来看,水平2的道德化比水平1更具有包容性(moreinclusive),因为水平2的道德化不仅适用于自己也适用于他人。
水平3:公开表达的指向他人的偏好(publiclyexpressedpreferencesforothers)。
尽管水平2的偏好在某种意义上已经完全道德化(也就是适用于每个人),但它还不是道德化的顶峰,因为水平2还只是个体的(private)、沉默的判断(silentjudgements)。水平3和水平2的不同之处在于,水平3需要个体公开表达这些是非判断(judgements),其目的往往是纠正违规者的行为。当伦理学家们提及道德主义时(moralism)(Fullinwider,2005),他们一般指的是水平3的道德化。
水平3的偏好比水平2的偏好一般会引起个体更为强烈的感受,但也不总是如此。社会因素决定着表达某种偏好是否适宜。社会和文化规范也强烈影响着人们对水平3偏好给出的理由。
Lovett和Jordan认为,采取这一更为详细的道德敏感性构念会丰富我们对德育和冲突解决的理解。这一构念,与所有描述性构念一样,仍然无法明了核心道德命题(moralproposition)的真实价值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19(truth-value)。我们并不假定某种行为非对即错,而是试图澄清,对某种行为从道德角度审视到底意味着什么,是什么导致人们从道德角度看待某些事件或行为。
3.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基于对儿童攻击行为的研究,Dodge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一个攻击性行为的信息加工模型,1994年,Crick和Dodge对该模型进行修订和完善,提出了“儿童社会适应的社会信息加工模型”(Areformulatedsocialinformation-processingmodelofchildren’ssocialadjustment,简称“SIP模型”),如图1.1。该模型假设个体的生物能力、知识经验和记忆构成的数据库,会影响个体对社会情境的理解,进而影响他随后的行为。SIP模型的信息加工阶段依次是:(1)线索编码(encoding),此阶段是感知觉操作过程,个体选择性地输入情境中对他重要的特定信息,并储存在短时记忆中。
Dodge等人(1994)对线索编码阶段的研究发现,攻击性儿童大多输入很少的情境线索,很少会主动搜寻额外信息澄清不清晰的情境,并且倾向于扭曲情境中较有煽动性但不一定是攻击性的信息。
Gouze(1987)研究证实,有攻击倾向的儿童会选择性地输入具有敌意的信息。Dodge和Frame(1982)的报告也指出,攻击性儿童倾向于注意并较容易回忆具有威胁性的信息,他们在社会情境中也很少移情唤起。而亲社会儿童对即时情境线索更敏感,并倾向于从积极的方面去考虑和解释情境线索(Nelson&Crick,1999),他们在社会情境中也比攻击性儿童有更多的移情唤起(Warden&Mackinnon,2003)。因此,在线索编码阶段个体能否正确地感知情境线索是其将来可能做出行为反应的第一步。
(2)线索解释和表征(interpretation&representation),个体将线索编码后加以解释,经由心理表征储存在长时记忆里。个体对线索的解释和表征是一个主观的有意义的认知解析过程。如个体对中性或模棱两可的信息做出敌意归因,就可能发生攻击和报复行为,20※网络道德心理研究如个体对中性或模棱两可的信息做出友好和善意的归因,就可能选择亲社会行为。
(3)目标澄清(goalclari?cation),个体澄清和选择自己期望达成的目标,期望目标使个体处于某种唤起状态,这种唤起状态指向希望的结果。攻击性儿童由于对情境中挑衅性线索的关注和敌意性的归因倾向,所以往往会在自己的记忆库中搜索应对敌意的行为类型,于是可能选择导致同伴关系破裂的目标,例如报仇等。而亲社会儿童由于没有对他人的行为意图做敌意归因,所以就不会选择应对敌意的攻击性目标,而是倾向于选择能增进同伴关系的目标,例如原谅、和解,或者是其他满足他人需要的行为目标(Warden&Mackinnon,2003),他们也较少产生遭遇挑衅性情境的负性情绪,一般来说,亲社会儿童和攻击儿童相比,不太会追求使他们产生负性情绪或攻击性结果的目标(Nelson&Crick,1999)。
(4)反应产生和形成(responseaccessorconstruction),个体从长时记忆中搜索过去曾使用过、学习过的可能适合当前情境的行为反应,如果是新异环境,个体会根据当时的社会线索建构新的行为反应。如果个体记忆库中充满轻易即可获得的攻击与暴力行为技巧或行为反应组合,个体可能以攻击与暴力对环境刺激做出反应。
(5)反应决定(responsedecision),个体评估上一阶段产生的行为反应,并从中选择最佳行为方式。这一阶段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个体的反应评价、结果预期、自我效能感等。攻击性儿童通常更积极地评估攻击行为,认为攻击行为是可以接受的,更有可能获得奖赏。而亲社会儿童倾向于认为亲社会行为会产生比较好的结果,对亲社会反应评价更积极,对攻击性反应的评价更消极(Nelson&Crick,1999),他们也比攻击性儿童对自己行为的消极后果具有更好的预测能力(Quiggle,Garber,Panak,&Dodge,1992)。他们对行为结果的积极预期使他们最终会决定实施良性行为或亲社会行为。
即使在面临挑衅情境时,亲社会儿童也报告出更多的回避攻击性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21的行为,并且会针对他人的攻击行为做出亲社会的应对(Nelson&Crick,1999)。在面临冲突或者问题时,亲社会儿童比攻击儿童建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Warden&Mackinnon,2003)。
(6)反应执行(enactment),个体实施已决定的行为。
通常情况下这些加工步骤是快速呈现、按顺序进行的,但是在特定条件下个体的反应并不是所有这些加工阶段的结果,在涉及高唤醒的情境中,抢先加工或者未加思考的自动加工更有可能(Wichmann,Coplan,&Daniels,2004)。
社会信息加工的每一阶段都会与个体已有的数据库发生作用,既受到数据库的影响,同时也丰富着数据库。SIP模型的闭合环路反映了个体循环往复的社会信息加工过程(寇彧,马艳,2004)。
图1.1社会信息加工模型22※网络道德心理研究近20年来,SIP模型被广泛应用于儿童青少年社会行为的研究中。该模型不仅为分析个体攻击行为的认知过程提供了一个框架,而且也给个体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带来了启示。虽然亲社会行为和攻击行为是相对立的社会行为,但它们都产生于社会情境中人与人之间的交互作用,从外界信息的输入到最终行为反应的产生,中间都存在特定的社会认知过程(寇彧,谭晨,马艳,2005)。研究者采用SIP模型先后对攻击性儿童和亲社会儿童的社会认知过程进行了研究,涌现出了很多有价值的结果,这些结果对儿童社会行为的认知机制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4.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班杜拉(AlbertBnaudar)认为,人们一生中形成的大多数习惯都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别人而习得。观察者学习到的行为是榜样行为的信号表征(symbolicrepresentation),它贮留在记忆中,日后被提取出来指导他们去尝试模仿。班杜拉主张,对榜样行为的学习包括四个互相联系的过程。
(1)注意过程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处在大量的社会榜样包围之中,父母、教师、同伴、媒体人物等,个体首先必须注意通过观察而学习的榜样,认定一些榜样比另一些更值得注意(Bandura,1977)。对于年幼儿童来说,那些亲近、温和、照顾他们的人和有能力、有权力的人更容易成为他们的社会榜样,人成熟以后,会产生相应的兴趣、态度、价值观,并喜爱那些与他们相似的榜样——相同职业、种族、政党中的朋友和人们。虽然人们对榜样的选择总有一定的局限,人一生中始终在通过观察别人而学习。
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有依赖性的、自我概念水平低的或焦虑的观察者更容易产生模仿行为。强化的可能性或外在的期望影响个体决定观察谁、观察什么。
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23(2)保持过程观察者记住从榜样情景了解的行为,班杜拉认为,观察者采用两种方法保持榜样行为的重要成分:一是模仿表征系统(imaginalrepresentationalsystem),观察者简单地形成可提取的、他们见到的行为的感觉形象。二是言语表征系统(verbalrepresentationalsystem),当看到的情境信息被转换成简练的言语标签之后,这一系统就形成了。言语表征尤其重要,它使观察者能够保持那些用其他方法难以记住或无法记住的信息。
(3)复现过程个体将符号表征转换成适当的行为,必须首先要选择和组织反应要素;其次,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即自我观察和矫正反馈。自我效能感是影响复现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学习者不相信自己能掌握一个任务,他们就不能继续观察学习的过程。
(4)动机过程班杜拉把习得一个行为和完成(performance)一个行为区分开来,因为人们并不能做出他们学到的所有行为,直接强化和替代强化的主要功能是调节所习得的行为是否能完成。
社会学习理论提出的观察学习首先是一种认知活动,它既不需要人们实际做出所习得的行为,也不需要对这些行为进行强化,在班杜拉看来,决定人们是否把观察到的行为付诸实现的不是人们行为的真实后果,而是对这一后果的预期。
虽然社会信息加工模型和社会学习理论并非专门针对道德敏感性问题提出的,但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道德敏感性,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的第一阶段线索编码和第二阶段线索解释和表征、社会学习理论中观察学习的第一阶段注意过程,都包含着道德敏感性的要素,作为解释道德敏感性的理论也是比较合适的。
24※网络道德心理研究(三)道德敏感性的影响因素1.人格因素人格是比较稳定的心理结构,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郭永玉,贺金波,2011),是表现个体差异的主要方面,对个体的道德决策和道德行为有着重要的的影响。Spezio,Peterson,Brown,Reimer,&Slyke(2011)提出个体差异和榜样行为在理解道德相关行为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会对道德敏感性产生影响。Wilson(1993)认为人的道德行为主要是由情感和习惯所决定的。道德的第一元素是本能性和反射性地引导行为的道德情感,第二元素是人格特质或倾向的行为习惯。这两个元素的形成使人表现出道德敏感性,这种敏感性体现在具有生物学基础的倾向性之中,使不同的人在形成社会能力和依恋方面差异巨大。虽然生活中的理性、反思和深思熟虑可能比反射行为和习惯行为出现得晚,但从道德角度来看,它们的适应性比出现较早的道德敏感性要小。相形之下,Wilson认为道德判断和推理并不重要。
Schmitt等人认为(2005),当个体以不同的角色卷入道德情境中的时候,人格因素与道德敏感性存在复杂的关系。以受害者角色卷入的道德敏感性与妄想、报复性、嫉妒、怀疑、神经质等人格因素显著正相关,与人际信任、宜人性、谦逊性等显著负相关;以犯过者角色卷入的道德敏感性与报复性显著负相关,与宜人性显著正相关;以观察者角色卷入的道德敏感性与外倾性、开放性、神经质显著正相关。
Harenski,Kim和Hamann(2009)对不同人格类型个体的道德情绪及情绪调节特点进行研究,发现神经质和精神质个体对情绪刺激反应的神经活动不同,当对道德情绪进行抑制调节时,两类被试激活的脑区也不同,背外侧前额叶的活动与神经质个体存在正相关、精神质个体则与前额上侧以及腹外侧活动存在正相关,精神质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25个体面对道德刺激时的情绪反应会下降,反映了对道德内容的情绪反应上存在着人格差异。
2.道德同一性道德同一性(moralidentity)是有关道德的自我一致感和连续感,是道德自我的核心,它使个人的道德观念与道德行为相一致。
在西方,道德同一性有多种解释。从社会意义上看,道德同一性是一套由道德特质组织和建立起来的自我概念,是由个人的社会自我图式组成的许多可能的社会身份的集合(Aquino&Reed,2002);从心理层面上看,道德同一性常被界定为个人如何思考自身和愿意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自我概念,是道德理想与个人自我同一性的整合,在某种程度上是将道德价值注入个人内心的自我感(Nasir&Kirshner,2003);从功能机制上看,道德同一性是一种对道德行为具有激发作用的自我调节系统,可帮助个体指导注意、加工信息、控制意识以及选择合适的行为(Damon,2004)。道德同一性是社会同一性的一个变量,反映了个体对道德的自我认同感(万增奎,2009)。道德同一性的形成与发展会影响个人各方面的道德叙事信息,如对道德领域知识的理解、对道德情境的判断等。那些将道德与自身的同一性稳固地结合的人更能按照他们的道德原则行事,其道德角色在同一性中居于核心地位,其道德价值相对于其他价值在同一性中也更居于核心地位。
Hart(2005)认为,道德同一性是个体的社会经历与选择的自我觉知过程,特别是对经历和选择亲社会行为的自我觉知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道德同一性发展模型,设想了道德同一性及其与相关因素的关系。该模型认为人格和社会结构会直接影响道德同一性,道德同一性会影响道德认知,且道德认知也会反过来影响道德同一性,人格还会影响道德认知、自我与同一性等,如图1.2。既然道德敏感性是道德认知与道德情感的结合,那么,可以推知道德同一性会影响道德敏感性。
26※网络道德心理研究图1.2道德同一性发展模型(Hart,2005)3.智力水平Silverman(1994)先后对1800多名天才儿童进行评估,在其长期的观察和家庭访谈中发现,天才儿童比一般儿童更会对不公平进行抗争,更愿意帮助和保护残疾儿童,更会注意到他人的情绪需要并做出反应,当同伴受到伤害时,他们会非常难过,他们会因为卡通中的暴力而难过,等等,这些儿童智力越高,在道德关怀上的发展也往往越早。Silverman提出,高水平的道德敏感性是天才能力的构成要素,天才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比同龄人先进。Gross(2004)发现,智商在160以上的天才儿童在解释正义、公正、责任等概念上的能力超过同龄伙伴。
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27Lovecky(1997)提出,天才儿童的自我概念和认同发展得很早,他们很早就表现出道德敏感性。这些儿童一般关心他人,乐于减轻他人遭遇的痛苦,并在公正、正义一类的抽象概念上显示出高水平的思维能力。道德敏感性的发展是伴随儿童对养护者同理心(empathy)的发展而发展的,这也是认同形成和自我发展的基础。Lovecky(2009)将道德敏感性看作是个体在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的基础上而行动的一种能力,即能意识到他人的痛苦,并愿意采取行动减轻这种痛苦。Lovecky采用一个基于移情的模型,探讨了天才儿童在这个模型中如何发展其移情,天才儿童的感受与行为能力之间的不同步性如何影响敏感性的效果,回顾了影响天才儿童道德敏感性发展的相关因素。KirsiTirri和PetriNokelainen(2007)通过对一般学生和天才学生自我评价的道德敏感性的比较研究发现,优秀的智力使人们更加快速、准确的“识别”道德形势,确定自己可能扮演的角色。
4.性别性别差异问题已经在许多发展领域得到考察,但是在道德领域争论尤其多。弗洛伊德在20世纪初期就指出,女性的道德水平不如男性高,后来科尔伯格也提出相同的看法。Gilligan(1982)对这一观点提出了挑战,认为女性的道德面貌与男性有本质的不同,Gilligan认为,人类社会存在着两种道德价值——公正和关怀,把这两种道德价值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整地描述人类道德发展。公正的道德不能解释具有女性倾向特色的道德,因为它重视规则、权利和自律,疏远社会关系网络,更讲究客观性、逻辑性和理性,因此更多地与道德思维相联系。关怀道德与自我概念关系密切,与社会关系网络也密不可分,女性的自我概念与社会互动和社会依恋密切相连,关怀道德常常被视为较多地凭借个人直觉,带有较多的主观色彩和感情,不大讲究逻辑和理性,因此与道德情感有较多的联系而男性的自我概念则是以对他人的抽象反思中所潜藏的独立感为基础的。Gilligan认为,女性的道德不是按等级秩序发展的,而是在一28※网络道德心理研究张不断扩展的以关怀为核心的网络中发展的;男性通过与世界的分离来确定自我,女性通过与他人发生联系来描述自我。因此,面对一个道德事件或道德情境,女性比男性更富移情性,对受害者更能表现出同情倾向。
Walker(1984)采用元分析方法综述了80项研究,这些研究评价了男性和女性在科尔伯格道德阶段上发展的情况。在大多数研究(80%)中都没有发现性别差异,少数研究(9%)发现男性比女性得分高,另一些研究(6%)则得出了相反的结论。Walker还发现,在控制了教育和职业水平以后,并没有发现任何性别差异。
在道德敏感性的研究中,Bebeau和Brabeck(1987)较早探讨了性别差异,结果发现女性的道德敏感性在统计学意义上高于男性。然而随后的研究(Ameen,Guffey,&McMillan,1996;Clarkeburn,2002;Flower,1992;Lützén,Blom,Ewalds-Kvist,&Winch,2010;Lowry,2003;Simga-Mugan,Daly,Onkal,&Kavut,2005)对性别差异问题并未取得一致的结果。这些分歧的结论足以说明性别差异对道德敏感性存在着一定的影响。
5.道德图式Narvaez(1999)采用让被试进行故事回忆、道德回忆、道德(理由)建构的方法考察道德图式和道德敏感性、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儿童对道德主题和事件的解释常常发生偏差,这意味着人们乐意接受那些符合其图式的东西,而对那些不符合图式的事件则给予曲解,说明人们总是按自己的道德图式去理解情境。在她看来,道德图式(moralschemas)是存储于个体的长时记忆中并有助于当前信息加工的道德知识结构,由记忆对象(有关某种特性的特别小的单位)、认知领域(一系列有活性的记忆对象)、心理模型(一个特定情境或经验的全部意义结构)等三个层级所构成,包含多个记忆对象的多个认知领域就构成了一个心理模型。进一步的研究发现,个体在道德理解和道德敏感性方面的差异常常与他的文化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29背景、领域知识和以年龄为基础的道德发展水平有关。Narvaez的研究证明了道德图式及其它因素对道德敏感性的影响。
但是,并非所有的研究都支持领域背景对道德敏感性的影响。
Sadler(2010)以大学生物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学生为被试考察他们在社会-科学问题情境中的道德关注和道德决策,发现尽管生物学专业学生接受过更多有关基因工程的课程训练,但他们并没有在基因治疗和不孕克隆这两个问题情境中表现出比心理学专业学生更强的道德敏感性,而当把接受过伦理课程培训的学生作为比较组时,这些学生对科学情境中的道德问题表现出更高的道德敏感性。
(四)道德敏感性的测量1.牙科医生道德敏感性测验Bebeau(1985)及其同事在研究牙科专业学生识别和解释在牙科医疗实践中的伦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出一个专门用于测验道德敏感性的工具,即牙科医生伦理敏感性测验(DEST)。该测验所包含的情境材料来源于实际的牙科门诊,研究者在加工之后形成了四个发生在牙科门诊时病人与医生的对话性短文。被试全部来自牙科专业的在校学生,他们首先被要求收听对话,并设想自己正承担着现实中的牙科医生的角色并对短文后的问题作出反应。接着被试接受一个涉及到潜藏在他们的反应中的假设和观点的访谈,主要探测三个涉及道德敏感性的成分:①被试对情境的解释;②被试提及有关他们的行为后果的信息的程度;③被试做出有关对他人的思想、感受和理解的推论的程度。这些访谈被录音、编码并在7个敏感性指标上做3点刻度的记分,作为测验牙科医生伦理敏感性的程度。
DEST所呈现的情境是模糊的或隐含着难以辨识的职业伦理问题,它体现了道德敏感性概念关于情境理解的核心内涵。随后的许多研究都证明DEST测量的道德敏感性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Bebeau的这种访谈评定的方法可以产生更多具有生态效度的资料,但也带来了巨大的工作量,因此不适合大样本测量。
30※网络道德心理研究2.社会科学问题道德敏感性测验Sadler(2010)通过呈现两个社会科学问题情境(基因治疗和生殖克隆)和设计好的访谈提纲了解被试的想法,每个被试都要接受两个独立的访谈。第一个访谈是在被试阅读了无结构性的社会科学情境故事之后进行,该情境故事并没有直接指明道德问题或有不言而喻的解决方法,要求被试描述他们的感受和想法以及所有可能有助于解决该问题的因素,并详细阐述基因和克隆技术是否应该被运用于医疗实际的观点和理由。第二个访谈在两天后进行,该访谈先由主试陈述被试在第一阶段访谈中的观点和看法,鼓励被试评估主试的陈述是否准确地体现他原有的观点,并澄清任何误解。然后主试采用半开放性的访谈形式鼓励被试陈述当他们面对和尝试解决这些社会科学问题时所考虑的所有因素。很显然,给被试机会以评价主试对他们先前观点的陈述对于构建研究的可信性和可证实性是非常重要的。两个分离的访谈又可作为所获取的资料的均值,被试在两个访谈中的反应可以籍此进行比较并作为可靠性的指标。另外,独立的访谈者和研究者各自对被试所提供的观点和考虑的因素进行独立的分析,再汇总他们的分类标准并随机抽样进行统一标准的评定,如果评分者内在一致性信度系数超过0.9,那么这套分类标准系统就可被视为适用于所有的样本。这样,一个完整的道德敏感性质性研究的确实性结构就被建立起来了。
3.科学领域道德敏感性测验Clarkeburn(2002)编制了科学道德敏感性测验(TheTestforEthicalSensitivityinScience,TESS)。该测验由三个不同的非结构性故事情境构成,在每个故事的后面附有问题,问被试是否接受故事中的某些行为,要求被试对有关的问题情境提出5个以内在做出决策前必须考虑的问题。对被试反应的数量进行统计,并将其区分为伦理问题和非伦理问题。对于伦理问题又进一步按伦理思维水平划分。这些评定就作为被试道德敏感性的测量结果。
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31以上几个测验所关注的大多是基于职业领域的道德敏感性,职业道德敏感性通常指在特定的某种职业情境中,从业人员是否能够意识到某些行为涉及到职业道德规范,以及在经济利益为导向的活动中,道德考虑被排在了什么样的位置。从1985年Bebeau和Rest等人所做的第一个道德敏感性的实证研究:“测量牙科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开始,迄今为止道德敏感性的实证研究己涉及到医护、咨询、会计、管理、媒体等诸多职业领域。在这些不同的领域,道德敏感性的研究在某些方面已取得了一些一致性的研究成果,发展了一些信度、效度较高的职业道德敏感性的测量工具,但有些研究者认为根据一个领域的道德敏感性状况无法预测个体在其他领域的道德敏感性状况(曲学丽,2009)。而且通过非结构性情境故事所获得的有关道德敏感性的各种结论很难分离出道德判断和道德推理的影响作用。
4.医护领域道德敏感性问卷KimLützén长期致力于医学领域特别是精神病医护领域的道德敏感性研究,Lützén等人(2006)认为道德敏感性不仅是一种情绪,而且是一种通过个体的经验获得的、意识到情境中的道德意义的能力,可以描述为对冲突情境中的道德价值的注意和在此情境中个体所承担的角色和责任的自我意识。Lützén等人以精神病人护理情境为背景编制出医护领域道德敏感性问卷,该问卷包含30个项目,是从对精神科护士的访谈和观察进行定性分析后发展而来,这一工具已被应用于若干有关护士和医生的道德敏感性研究中。韩国学者Sung-SukHan和JuhuKim等人(2010)将此问卷引入本国,并进行修订,最终形成包含27个项目的道德敏感性问卷,用来测量韩国护士的道德敏感性。
Lützén等人后来修订了医护领域道德敏感性问卷,将问卷的项目数削减至9个,以便适用于各种背景下的护理工作者。因素分析得出了3个因子:道德负荷感(senseofmoralburden)、道德力量(moralstrength)和道德责任(moralresponsibility),并于2010年32※网络道德心理研究以此问卷为工具对精神卫生护理人员的道德压力(moralstress)、道德氛围(moralclimate)和道德敏感性(moralsensitivity)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5.道德敏感性测量问卷芬兰学者KirsiTirri和PetriNokelainen(2007)编制的道德敏感性测量问卷(EthicalSensitivityScaleQuestionnaire,ESSQ),用来测量道德敏感性的七个方面:(1)识别与表达情感;(2)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3)在乎与他人交往;(4)处理人际与群体差异;(5)控制社会偏见;(6)形成解释并做出选择;(7)识别行为和选择的结果。如表1.1所示。该问卷具有很好的信度和效度,且所设计的测量项目适用于不同背景和文化的人,是一个适用性很广的道德敏感性测量工具,可应用于各种研究情境。
表1.1道德敏感性问卷维度道德敏感性维度子维度识别情感1.识别与表达情感表达情感通过推理实现从他人角度看问题2.站在他人角度看问题了解他人文化背景从而实现从他人角度看问题感知人际间的相关性3.在乎与他人交往表达关心做朋友成为多元文化的知晓者4.处理人际与群体差异适应社会中的种族多样性考察偏见5.控制社会偏见防止偏见对一件事或情境提出多种解释6.形成解释并做出选择形成多种行动方案将事件和结果相关联7.识别行为和选择的结果通过这种关系预测可能的结果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33ESSQ的编制开辟了道德敏感性结构性测验的先河,是一种易操作、可控制、较实用的测量工具,可以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大学生的特点加以修改并应用到中国道德敏感性的测量研究中。
6.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我国学者郑信军(2008)以大学生为被试,从道德主题、角色卷入、道德敏感性内涵特征等三个维度构想倾向性道德敏感的结构,并通过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验证性因素分析及其他心理测量学特征分析,编制了倾向性道德敏感问卷(dispositionalmoralsensitivity)。问卷包括移情内疚、惩罚倾向、移情烦扰、觉察频率、共感想象等五个因子共28个题项,问卷具有较好的信效度指标。该问卷是我国学者开发的第一个用于测量道德敏感性的工具,随后曲学丽(2009)对新闻职业道德敏感性的特点及其与移情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并开发出适用于新闻职业情境的道德敏感性的工具。这两个不同类型的问卷是我国目前对道德敏感性进行实证研究少有的工具。
(五)道德敏感性的神经机制道德心理研究领域一直将重心放在道德判断与推理的研究上,该领域已经有了很多可靠的测量方法,如道德推理访谈(MJI)和确定问题测验(DIT)。研究者也试图探讨其潜在的加工机制,Greene等人(2001)使用电车困境(trolleyproblem)和天桥困境(footbridgeproblem),借助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手段展开了道德决策中情绪作用的内部机制研究。上述两个困境中各自存在一个道德行为实施人,即道德行为者,电车困境描述的是一辆电车即将驶来,前方铁路有5个工人,为拯救这5个人,道德行为者只能按下铁路控制按钮将电车转向另一条铁路,这样会牺牲这条铁路上的另1个人;天桥困境描述的同样是为了拯救铁路上的5个人,道德行为者只能将身边的一个身材强壮的人推下天桥,用这个人的身体挡住电车。被试对上述两个困境中道德行为者的做法进行道德判断,结果发现虽然电34※网络道德心理研究车困境和天桥困境的行为结果都是牺牲1人救5人,被试能够接受电车困境中“舍一救五”的做法,作出看重行为结果利益最大化的功利性道德判断(utilitarianjudgment);但是反对天桥困境中“推一救五”的做法,作出非功利性道德判断(直觉性判断),这种判断不看重道德行为结果,更为看重道德权利和义务。脑机制研究表明,功利性判断的主要神经基础是背外侧前额叶(DLPFC),它代表一种认知驱动过程;非功利性判断的主要神经基础是腹内侧前额叶(VMPFC),它代表一种情绪驱动过程(Greene&Haidt,2002)。针对这种道德判断差异,研究者将直觉性情绪与控制性认知过程相结合,作出了认知—情绪双过程解释,即道德判断既含有一个快速、无意识的“情绪系统”,又含有一个慢速、有意识的“认知”系统。前者无需意志努力,后者则需要意志努力,二者相互竞争,最终胜利者在道德决策中起主导作用。研究者认为道德决策中直觉过程和情绪过程实质上是相同的心理过程(Cushman,Young,&Greene,2008)。Lane和McRae(2009)等人的研究也显示,道德判断更多激活了额极皮层、内侧额回、右侧颞叶皮层等脑区,且额极皮层和内侧额叶皮层等情绪相关脑区激活比例最大,这表明道德判断的非理性加工,而不涉及理性推理加工。
然而,道德判断的先决条件是道德敏感性——对道德问题或情境的觉察和解释(Rest,1984)。这种解释性的觉察是道德决策的第一个成分,其后个体才做出道德判断,选择道德行为。理解道德敏感性的过程非常重要,理论上它与深思熟虑的道德推理是有区别的,不同的个体对道德问题的敏感性存在明显的差异,并且,道德败坏可能来源于缺乏道德敏感性。DianaRobertson,JohnSnarey,OpalOusley等人(2007)采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fMRI))手段、以标准化情境和现实生活中的道德问题为材料对16名被试的道德敏感性的内部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道德敏感性与极内侧前额叶(polarmedialprefrontalcortex)、后扣带皮质(dorsalposterior第一章网络道德概述※35cingulatedcortex)、后上部背侧颞沟(posteriorsuperiortemporalsulcus,STS)的激活有关。这些部位的激活证明道德敏感性与个体获得的特殊知识有关,可以通过自传式回忆提取和社会观点采择得到支持。研究者还进一步探讨了基于规则的公正道德敏感性和基于社会情境的关怀道德敏感性的内部机制,认为公正道德敏感性与左侧顶叶内沟(leftintraparietalsulcus,IPS)、后扣带皮质、脑岛、极内侧前额皮质、左后上部背侧颞沟(leftposteriorSTS)更多的激活相联系,而左侧顶叶内沟与分类表征、行为意图、模仿等相联系;关怀道德敏感性更多与腹后扣带皮质(ventralposteriorcingulatecortex)、内眶皮质(medialorbitogrontalcortex)、右中和下部额叶脑回(rightmiddleandinferiorfrontalgyri)、左后上部背侧颞沟(leftposteriorSTS)和丘脑(thalamus)的激活相关。
Decety,Michalska和Kinzler(2011a)结合神经生理测量(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眼动、瞳孔反应)和行为测量方法,对126名不同年龄的被试进行了研究,考察道德敏感性中认知和情绪的作用,结果发现,年轻被试看完情境故事(有意或无意伤害)后表现出更高水平的移情伤心,同时与杏仁核(amygdala)、脑岛(insula)、颞极(temporalpoles)的活动增强相关联,并且,面对有意伤害情境时,在腹内侧前额叶(ventromedialprefrontalcortex)及其与杏仁核的功能联结中发现了随年龄升高而增强的活动,这些结果说明,消极情绪通过带来不适感使个体对情境中的道德成分警觉,从而为随后的道德判断打下基础。因而在道德敏感性的发展中,移情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一、研究背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12年1月16日发布的《第2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在网民群体中,10-19岁的网民占26.7%,这说明,中学生是中国网民主力用户群体之一。中学时期是个体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更是个体的道德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日趋成熟,个人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但还不稳定,具有易变性和可塑性,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多元化的虚拟网络对于青少年而言,无疑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同时,必然会对青少年的道德心理与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深远影响。通过调查中学生网络道德的现状,总结其特点,重点考察中学生同伴关系、自尊对网络道德的影响作用,找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之法,有助于中学生网络道德心理与行为的健康、和谐的发展。
关于网络的心理学研究起步比较晚,而以网络道德为主题的实证研究又是少之又少,而关于同伴关系、自尊与网络道德的关系研究基本处于空白阶段,本研究的意义就在于填补同伴关系、自尊与网络道德的实证研究空白,丰富网络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进一步为相关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证的支持,并希望能为中学生道德观念问题的进一步完善做出贡献。
按柯尔伯格的道德判断发展三水平六阶段模型理论,中学生的道德发展属于后三个阶段,主要是第四阶段,即遵从权威与维护社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37会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该阶段的青少年在道德发展方面表现出十分明显的动荡性,其道德行为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林崇德教授(1980)对在校中学生的道德发展的研究中,发现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道德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三年级下学期到高中二年级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初步成熟期。所以,初中阶段是青少年道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
二、关于道德与同伴交往的已有研究(一)同伴关系与道德1.友谊对道德发展的作用Bukowski和Sippola提出,友谊可以看作是获得道德品质的一个重要背景,应该由道德这个参数加以限定和定义。友谊和道德之间关系是紧密而不可分割的。
皮亚杰认为,道德成熟包括发生在某种关系中的对他人的敏感和理解的发展。青少年儿童与同伴和父母之间的关系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交互作用,它们将会导致两种不同的道德价值观的发展。由于父母和青少年儿童之间存在着权利的不平等,青少年儿童必须学会去尊重权威,亦即单向的尊重(unilateralrespect);而同伴关系却与此不同,它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了一个互相尊重的机会。恰恰是通过这种相互平等的合作机会,使得个体才不再将道德视为一种外化的行为,内化才有机会得以实现。青少年儿童在与同伴的相互交往中逐渐学会了理解他人以及为他人所理解,自律自然而然取代了他律。
在皮亚杰看来,正是由于处于平等地位的个体之间的相互合作,道德才得以发展。而这种合作普遍发生于朋友关系之中。因此,友谊在道德的发展中具有独一无二的重要作用。
友谊是道德发展的一个重要背景。Friedman指出,友谊为个体提供了一个机会来评价自己道德标准。因为建立在互相信任的基础之上的友谊能够使个体体验到同伴的道德冲突,从而使评价自己的38※网络道德心理研究道德标准的道德经验范围得到扩展。他认为,与自己所信任的朋友具有共同的道德经验,是评价以及修正个体自己的道德原则和道德标准的一个重要背景。通过友谊,个体不仅仅可以洞察到自己的道德生活,还可以超越自我本身,从他人的立场出发去看待道德领域发生的事件,甚至还可以激励个体在其已有的道德经验水平上去思考和发展新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原则。
朋友是个体道德观的一面十分可靠的镜子,友谊为个体提供了独一无二的机会去促进道德的成长,同时深化和扩展了在家庭中所学到的点滴零星的道德知识,进一步增进了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信任。
友谊和道德发展之间具有不可分割的特性。从亚里士多德,到现代的一些哲学家都已明确的指出,友谊和道德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友谊是建构在道德原则之上的,在控制友谊的形成和发展方向的过程中道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道德有助于个体从与同伴的相处中去获得益处和价值。青少年儿童通过与朋友的交往和接触,学会了去体察和理解他人的需要和情感体验,同时产生回应这些需要的愿望和动机,并诉诸于行动。这一种体验很有可能就是青少年儿童获得诸如义气、公正与关心等道德观念的坚实基础。
2.同伴关系与道德的实证研究研究者们对各种不同的道德行为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期望能够揭示出个体道德行为发展的规律性。包括助人(互助)行为、亲社会行为、爱护公物的行为、诚实行为等等。
大多数关于儿童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关系的研究中,结果均已证实:儿童同伴关系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非常密切,同伴接纳水平越高、同伴关系越良好的儿童,他/她表现出来的亲社会行为也越多(orliek,1981;Wentzel,1991,1995;Chen&Li,1995,1997;邹泓,1998;董奇,1998;芦咏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39莉,1998;王美芳、陈会昌,2000;李丹,2000;刘志军,2001)。如在王美芳,陈会昌(2000)等人的研究中,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儿童的亲社会行为可以对其同伴接纳进行显著地正向预测、而对其同伴拒斥则有显著的负向预测;赵景欣、申继亮、张文新(2006)等人通过对131名3~6岁的儿童的实验研究发现,同伴接纳对于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被同伴群体更多的接纳的儿童,其亲社会行为的水平也越高。这正如Coie等人所指出的那样,在所有的年龄组中,那些友好的、能够为他人考虑的、乐于帮助他人的、遵守交往规则的以及积极参与同伴交往活动的儿童普遍是受到他人的欢迎的。
刘志军(2001)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认为同伴关系是亲社会行为的预测因素之一。
有研究者进行了这样的研究,将学前儿童对朋友和非朋友的不良行为的评价和解释进行了对比,结果发现:第一,某些行为(比方说拿走某人的玩具),假如是朋友所为,那么就认为这是没有问题的,是OK的,这说明友谊影响了儿童对行为的道德感受;第二,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儿童通常将其朋友的违规行为归因为是朋友的心理原因,而对于非朋友的违规行为却认为是违反了道德规则,这表明友谊影响了儿童的道德解释。
(二)同伴关系与自尊研究表明,同伴关系的质量对自尊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良好的同伴关系会促进个体自尊的发展。Deborah等的研究模型表明自尊在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中起中介作用。
Wilkinson也发现同伴关系通过影响自尊从而对青少年的情绪产生影响。
赖建维等(2008)的研究也发现,良好的同伴关系有利于自尊的发展,而不好的同伴关系则不利于自尊的发展。采用他自编的同伴关系量表对5875名初一到高二的青少年学生进行了研究,40※网络道德心理研究结果发现同伴之间的自私和冲突的行为对自尊的良性发展是一种阻碍的作用,而同伴之间的友爱和互助则对自尊是一种促进的作用。随着中学生社会化的加强,对于同伴的认同和接纳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与同伴之间的关系以及个体在群体中的位置将会对与自尊有关的情绪体验产生影响作用。同伴的尊重是影响中学生自尊的重要因素之一。同伴间的冲突自私行为对自尊良性发展起阻碍作用,而同伴间的友爱互助行为则对自尊的良性发展起促进的作用(吴明证、杨福义,2006;Bosacki,Dane&Marini,2006;Wilkinson,2004)。
(三)自尊与道德在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式,艾森伯格认为,自尊是影响个体助人意图、激励助人动机的一项重要的人格因素。自尊水平的程度高低将会对个体的助人意图产生重要影响。个体的自尊水平的不同,其助人的原因也可能是不同的,比方说,与自尊水平较高的个体相比,中度自尊和低度自尊的个体更有可能为了赢得社会赞许、或者为了避免被他人拒绝而产生亲社会行为动机。艾森伯格还发现,道德推理较为成熟的儿童和青少年更加慷慨助人,内化的道德推理与亲社会行为之间是正相关的。
侯积良(1990)也认为,自尊水平会对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产生影响,当个体获得了一系列的成功体验,从而使其自尊得到提高的同时,他们对于其他个体的需要的知觉能力也会显著增加。而当这种注意他人需要的能力得到提高时,助人的动机就会变得异常活跃,同时更有可能转化为助人行动。因此我们认为,积极或消极的体验会对自尊产生影响,自尊的不同水平又会关系到亲社会行为的产生。王丽(2003)发现自尊对中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着间接的影响作用。
在王丽、王庭照(2005)的研究结果发现,自尊和亲社会行为之间的正相关是非常显著的,自尊可以有效地预测青少年的亲社会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41行为,它是影响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表现的一种重要的人格因素。
他们认为,青少年常常会做出一些亲社会行为,希望以此能够得到大家的肯定和认同,但由于低自尊的个体通常对自己是持有的一种负面的评价,因此,低自尊的个体在社会交往中更多地表现出的是一种退缩的行为,那么他/她得到其他人的肯定评价当然会相对少一些,而他/她从其他人那里所获得的这些反馈信息又会进一步的强化他/她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使其在一些需要展现自我的场合或活动(如合作、助人等)中缺乏必要的勇气,导致表现出相对来说较少的亲社会行为。
(四)同伴关系、自尊与道德的关系总的来说,国内外文献中,综合同伴关系、自尊与道德的关系研究还比较匮乏。王丽(2003)研究表明,人际信任、社会期望、同伴关系、自尊等因素对中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有着十分显著的回归效应,这四个预测变量能联合预测亲社会行为78.0%的变异量。
其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的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与人际信任程度、社会期望水平、同伴关系以及自尊的发展都是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的。
可见,青少年同伴关系、自尊与道德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同伴关系、自尊与网络道德的关系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五)对已有研究的评价1.同伴关系、自尊对青少年个体的成长发展的各方面均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友谊、同伴接纳、自尊均对道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而同伴关系、自尊对网络道德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实证支持。
2.国外关于网络道德的实证研究比较多,但大多数始于商业动机,主要集中在对网络道德包括的一些具体行为的研究,缺乏对网络道德行为的整体性研究,这样很难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不大。我国关于网络道德的研究多从宏观角度论42※网络道德心理研究述,主要对当今社会的一些网络道德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对策,但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3.网络道德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待进一步深入。已有的对网络道德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考察了个人和社会两方面因素。个人因素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宗教及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则主要包括社会文化和经济环境的影响。这些研究一方面深度不够,另一方面忽略了很多重要的影响因素,同时也有一些研究结果不同。而关于同伴关系、自尊与网络道德的关系研究几乎空白。
三、研究方法(一)研究对象本研究抽取武汉市某初中初一、初二各两个班以及武汉市某高中高一、高二各两个班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384人,其中,男生222名,女生162名。各年级被试样本量基本持平,初一年级92名被试,初二年级97名被试,高一年级101名被试,高二年级94名被试。所有被试均有上网经验。
(二)研究工具《青少年网络道德量表》(雷雳,2010),该量表考察青少年的网络道德状况,为自评量表,共17个项目,包含了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三个分量表,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等级评分。其中网络道德情感部分包括了“对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和“对不道德行为的消极情感”,得分越高表明对道德行为情感越积极,对不道德行为情感越消极。该问卷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0.73,0.61,0.79。整个网络道德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1。
《友谊质量问卷》(FriendshipQualityQuestionnaire),共18个题目,是40项《友谊质量问卷》(Parker&ASher,1993)的简表,该量表评价的是个体与其最好朋友之间的友谊质量。它选用的是原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43量表中六个友谊维度(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冲突与背叛)的题目中负荷最高的三个题目。有研究(李萌,2003)表明,友谊质量问卷还可以分为两个维度,将冲突与背叛作为消极友谊质量维度,其他五个(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陪伴与娱乐、亲密袒露与交流、冲突解决)合为积极友谊质量维度。有研究者指出,FQQ是测量个体友谊质量的较为认可的工具(廖红、张素艳,2002)。
同伴提名(PeerNomination)限定提名法,进行集体施测。
给青少年提供一份包含班级内所有人的名单,要求他们分别选出自己在班内最喜欢的三个同学和最不喜欢的三个同学。接着,将每个学生所获得的最喜欢的提名总次数以及最不喜欢的提名总次数在班级内标准化,即得到积极提名分数和消极提名分数,再根据所得到的积极提名分数和消极提名分数来求出学生的社会喜好分数和社会影响分数,其中,社会喜好分=积极提名分数-消极提名分数;社会影响分=积极提名分数+消极提名分数。社会喜好(SP)分数,代表的是个体的受欢迎程度,是被试同伴接纳性的指标,得分越高,表明其受欢迎程度越高。社会影响(SI)分数,代表的是个体的社会影响力。最后再根据二维五分法,将被试分为5种社交地位。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一方法被认为是测量个体同伴接纳水平的一种经典方法。消极提名分是同伴拒斥的指标。
《自尊量表》(TheSelf-EsteemScale,SES),由Rosenberg(1965)编制,后由季益富,于欣(1993)翻译并修订为中文版的SES量表,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用于测量青少年总体自尊的工具。该量表由10个条目构成,分4级评分:很不符合、不符合、符合、非常符合,由被试直接报告这些描述是否符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正向记分和反向记分题各有5个题目,分值范围为10一40分,分值越高,表示自尊程度越高。在以往的使用中,其信度和44※网络道德心理研究效度都得到了很好的证明,本次测验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9,分半信度为0.81。
(三)研究过程该研究随机抽取武汉市两所中学的初一、初二、高一、高二各两个班,共8个班的学生为被试。主试为经过培训后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以班级为单位进行团体施测,每个班2名主试。施测时,向被试讲明要求,解释指导语,并向学生保证不会向任何他人透露与本次问卷结果有关的信息,严格控制程序,完成全部量表之后,由主试检查问卷是否存在漏答、错答的现象,若存在此类问题则督促被试订正后再回收。所有的问卷均是当场回收。
全部测量结果由spss17.0统计数据。
四、青少年同伴交往、自尊与网络道德关系的调查结果(一)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基本特点对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以及网络道德意向得分的描述统计(表2.1)显示出,在六点计分量表中,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以及网络道德意向的平均分都是在4.5~5.0之间,这说明了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是积极的。
表2.1青少年网络道德的平均分和标准差变量M±SD网络道德总平均分4.53±0.68网络道德认知4.39±0.96网络道德情感对良好行为的积极情感4.77±1.11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4.24±1.09网络道德意向4.99±1.12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45(二)青少年同伴关系、自尊与网络道德的相关本研究中,同伴关系3个指标(友谊质量、同伴接纳、同伴拒斥,其中友谊质量包括肯定与关心、陪伴与娱乐、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亲密袒露与交流以及冲突与背叛等6个维度)、自尊及网络道德3个维度之间的相关,见表2.2。
由表2.2可知,网络道德总分除了和同伴接纳的相关不显著外,与其他所有变量均存在显著的相关,其中,与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肯定与关心、陪伴与娱乐、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亲密袒露)、自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与同伴拒斥及友谊质量的消极维度(冲突与背叛)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具体到网络道德的各个维度:网络道德认知维度和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肯定与关心、陪伴与娱乐、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亲密袒露)以及自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同伴拒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对良好行为的积极情感维度和肯定与关心、冲突解决这两个维度以及自尊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维度和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肯定与关心、陪伴与娱乐、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亲密袒露)以及自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同伴拒斥存在显著的负相关;网络道德意向维度和冲突解决维度以及自尊具有显著的正相关,与友谊质量的消极维度(冲突与背叛)则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同伴接纳只和同伴拒斥的负相关显著,与其他变量的相关都不显著。同伴拒斥与网络道德总分、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维度、网络道德认知维度、帮助与指导、亲密袒露与交流以及同伴接纳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自尊与网络道德总分及其所有维度、积极友谊质量(除帮助与指导维度外)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而与消极友谊质量(冲突与背叛)的负相关非常显著。
结果表明,青少年同伴关系、自尊及网络道德之间存在广泛的相关。
46※网络道德心理研究表2.2青少年同伴关系、自尊与网络道德的相关矩阵变量12345671肯定与关心12陪伴与娱乐.543**13帮助与指导.508**.570**14冲突解决.470**.446**.452**15亲密袒露.572**.598**.551**.503**16冲突背叛.073.117*.138**.028.07817同伴接纳.134*.105*.144**.050.147**-.05618同伴拒斥-.028-.058-.157**-.020-.137**.124*-.238**9自尊.202**.138**.094.119*.103**-.164**.10310道德认知.225**.254**.209**.231**.219**-.014-.030111积极情感.114*.100.072.106*.048-.053.073112消极情感.234**.185**.200**.164**.180**.004.00312道德意向-.006.020-.029.107*.052-.389**.07513网络道德.248**.250**.207**.256**.222**-.134**.026(总)(续表2.2)变量891011111212138同伴拒斥19自尊-.049110道德认知-.110*.220**1111积极情感-.053.134**.247**1112消极情感-.133*.109*.457**.192**112道德意向-.065.237**.067.098.031113网络道德-.146**.274**.836**.527**.701**.367**1(总)注:※※※p<0.001,※※p<0.01,※p<0.05,下同。
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47(三)青少年同伴关系、自尊与网络道德的年级和性别差异本研究中,由于各因变量(友谊质量各维度、同伴接纳、同伴拒斥、自尊、网络道德各维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所以不应通过多次方差分析来对年级和性别的差异进行检验,这一过程应通过MANVOA进行多元方差分析来完成。多元方差分析的检验统计量通常用Wilks的Λ,得到的是精确的F值。首先考虑全模型,结果表明年级和性别的交互效应不显著(Λ=0.847,F=1.385,df=(42,1006)p=0.054,ns)。然后设置非饱和模型,即除去不显著的交互效应项,结果显示年级和性别的主效应都显著(见表2.3)。进一步采用一元方差分析(posthocunivariateANOVAs)来对年级和性别的主效应进行检验。
表2.3年级和性别差异的多元方差分析结果(非饱和模型)ΛFdfp年级0.7242.78342,1015.000***性别0.8574.09114,342.000***1.年级差异对年级效应进行posthoc检验,结果表明,年级在网络道德总分、网络道德认知维度、对良好行为的积极情感维度、网络道德意向维度、积极友谊质量的陪伴与娱乐、冲突与解决、亲密袒露与交流等三个维度上的主效应是显著的。
在网络道德认知维度上,高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的得分(M高二=4.596,M高一=4.227,SE=0.13567,p<0.01);在对良好行为的积极情感维度上,初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的得分(M初二=5.030,M初一=4.700,SE=0.16025,p<0.05;M高一=4.698,SE=0.15655,p<0.05;M高二=4.649,SE=0.15938,p<0.05);在网络道德意向维度上,初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学生48※网络道德心理研究的得分(M初二=5.373,M初一=5.091,SE=0.15661,p<0.05;M高一=4.726,SE=0.15298,p<0.01;M高二=4.924,SE=0.15575,p<0.01),同时,初一学生的得分也显著高于高一学生的得分(M初一=5.091,M高一=4.726,SE=0.15509,p<0.01),具体结果见图2.1。
在陪伴与娱乐维度上,初一、初二年级的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高二两个年级学生得分(M初一=3.058,M高一=2.723,SE=0.12582,p<0.01;M初一=3.058,M高二=2.738,SE=0.12803,p<0.05;M初二=3.055,M高一=2.723,SE=0.12411,p<0.01;M高二=2.738,SE=0.12635,p<0.05);在冲突与解决维度上,初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其他年级的得分(M初二=3.131,M初一=2.855,SE=0.12421,p<0.05;M高一=2.611,SE=0.12134,p<0.001;M高二=2.833,SE=0.12353,p<0.05);在亲密袒露与交流维度上,初二学生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得分(M初二=2.931,M高一=2.591,SE=0.13428,p<0.05),具体结果见图2.2。
年级对各因变量变异的贡献率见表2.4。
图2.1不同年级网络道德平均数比较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49图2.2不同年级友谊质量平均数比较2.性别差异对性别效应进行posthoc检验,结果表明,性别在网络道德总分、网络道德意向维度、陪伴与娱乐维度、亲密袒露与交流维度、同伴接纳、同伴拒斥上的主效应是显著的。
在网络道德意向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M女生=5.237,M男生=4.797,F(1,355)=14.327,p<0.001,η2=0.040),具体结果见图2.3。在陪伴与娱乐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M女生=3.012,M男生=2.801,F(1,355)=5.260,p<0.05,η2=0.015)。
在亲密袒露与交流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M女生=3.005,M男生=2.619,F(1,355)=15.161,p<0.001,η2=0.041)。
性别对各因变量变异的贡献率见表2.4。
50※网络道德心理研究图2.3不同性别网络道德平均数比较表2.4年级、性别对各因变量变异的贡献及比较网络道德认知积极情感消极情感网络道德意向变量dfMSη2MSη2MSη2MSη2年级31.3930.0133.3010.0220.9180.0067.8880.054性别10.0830.0000.7310.0021.6080.00416.6210.039R20.0030.0130.0000.089(续表2.4)陪伴与娱乐肯定与关心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变量dfMSη2MSη2MSη2MSη2年级33.2020.0360.8870.0090.8810.0094.1590.047性别13.8110.0151.2270.0042.7130.0101.2290.005R20.0400.0020.0080.039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51(续表2.4)亲密袒露冲突背叛自尊变量dfMSη2MSη2MSη2年级30.9450.0092.2390.0210.1880.007性别112.7710.0412.4740.0080.1670.002R20.0440.0200.003注:MS:均方;η2:某个自变量单独的贡献率,η2=SSH/(SSH+SSE);R2:effectsize,统计效应大小,下同(四)中介效应检验由表2.2可知,友谊质量、自尊与网络道德之间存在显著相关,这满足了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根据前人的研究,我们假设青少年的友谊质量会影响其自尊水平,而自尊水平又会影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因此,自尊是一个中介变量。基于此,我们可以建构友谊质量、自尊和网络道德之间的关系模型(图2.4)。
图2.4自尊在友谊质量与网络道德间的中介作用模型图52※网络道德心理研究1.自尊在积极友谊质量影响网络道德中的中介作用检验采用温忠麟等人推荐的方法对自尊在积极友谊质量和网络道德间的中介效应(图2.5)进行显著性检验,自尊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2.5,其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用小写字母代表相应变量的标准化变量。由于依次检验(指前面3个t检验)都很显著,所以自尊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四个t检验也显著,所以是部分中介效应。
图2.5自尊在积极友谊质量与网络道德间的中介作用模型图表2.5自尊在积极友谊质量与网络道德间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标准化回归方程回归系数检验第一步y=0.30xSE=0.47t=6.16※※※第二步m=0.17xSE=0.34t=3.32※※※第三步y=0.27mSE=0.12t=5.56※※※+0.27xSE=0.80t=5.67※※※注:SE表示标准误,下同。
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532.自尊在消极友谊质量影响网络道德中的中介作用检验采用温忠麟等人推荐的方法对自尊在消极友谊质量和网络道德间的中介效应(图2.6)进行显著性检验,自尊的中介效应分析结果见表2.6,其中的结果是标准化解,用小写字母代表相应变量的标准化变量。由于依次检验(指前面3个t检验)都是显著的,所以自尊的中介效应显著,由于第四个t检验不显著,所以是完全中介效应。
图2.6自尊在消极友谊质量与网络道德间的中介作用模型图表2.6自尊在积极友谊质量与网络道德间中介效应依次检验结果标准化回归方程回归系数检验第一步y=-0.13xSE=0.63t=-2.648※※第二步m=-0.16xSE=0.26t=-3.25※※※第三步y=0.27mSE=0.12t=5.56※※※-0.09xSE=0.62t=-1.8254※网络道德心理研究五、青少年同伴交往、自尊与网络道德关系的分析(一)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本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对于网络道德的态度是积极向上的,这和以前的一些研究结果有所不同。以前的一些问卷调查和质性研究的结果表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情感是淡漠的、网络道德认知是模糊的(刘浩,2006;孙立新,2008)。但是,本研究发现,大部分青少年是认同互联网应该是一个文明的场所的,同时也需要一定的网络道德标准来规范网民的行为;青少年对于互联网环境中那些符合道德规范标准的行为,表现出积极的情感反应,而对于那些网络环境中不良的、不符合道德准则规范的行为,比说欺骗、骂人、发送病毒等,则表现出消极的情感反应;另外,在网络道德意向上,大部分的青少年都表示出愿意在使用网络时遵守相应的道德准则,表现良好的网络行为。
方差分析的结果显示,青少年在网络道德上的性别和年级的主效应均显著。这和雷雳的一项研究结果不同,雷雳的研究发现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是不受性别和年级差异的影响的,青少年的网络道德不因性别和年级的不同而发生改变,是比较稳定的(雷雳,2010)。但另有研究(马晓辉,2010)发现,性别和年级在青少年网络道德认知、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以及网络道德意向水平上存在交互作用,同时,性别和年级在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上的主效应也是显著的,这和本研究的结果是大体一致的。
本研究发现,在网络道德认知维度上,高二学生的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的得分,在网络道德意向维度上,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得分。这和马晓辉(2010)的研究结果大体一致。前人研究发现,青少年的道德判断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到高中时期达到成熟水平(寇彧,1997);同时也有研究(洪丽,2005)发现,高中女生的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水平高于男生,高二年级的道德判断水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55平高于高一。这表明了,当下网络道德准则的缺失和网络环境和混乱复杂对男生的道德水平产生了显著的影响,导致其道德积极水平下降。
初二学生的网络道德意向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其他三个年级。已有的研究证明,初二年级是中学时期道德判断发展以及道德行为发展的关键期。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网络道德作为现实道德的延伸与现实道德的整体发展具有同步性。同时也证实了网络道德是以现实道德为基础的。而进入高中之后,为了要应对高考,学校更加重视智育教育,对德育教育的内容相对减少,与此同时,父母不可避免的更多强调孩子的学业,因此,中学生内化了的网络道德准则在没有外在强化的情况下,由于其自身的不成熟性,其网络道德出现一个下降的过程。
(二)青少年同伴关系、自尊与网络道德的关系1.青少年同伴接纳、友谊质量、自尊与网络道德之间的相关青少年自我评价的与最好朋友的友谊质量的五个积极维度(肯定与关心、陪伴与娱乐、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亲密袒露与交流)和网络道德具有显著的正相关,而友谊质量的消极维度(冲突与背叛)则与青少年的网络道德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具体而言,网络道德认知、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这两个维度都和友谊质量的积极维度(肯定与关心、陪伴与娱乐、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亲密袒露)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对良好行为的积极情感维度和肯定与关心、冲突解决这两个维度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网络道德意向维度与冲突解决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与友谊质量的消极维度(冲突背叛)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可见,青少年的友谊质量越高,其网络道德认知水平越高,表现出更积极的情感反应,同时更愿意表现出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
积极友谊质量、同伴接纳与自尊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消极友谊质量与自尊之间负相关十分显著。这意味着具有良好同伴56※网络道德心理研究关系的青少年,其自尊水平也较高,这是因为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情感和评价,是一种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同伴作为青少年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对青少年自尊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作用。同伴关系融洽,友谊质量较好,被同伴所接纳的青少年会从中得到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的正面强化,从而促使其自尊的健康发展。对于青少年而言,友谊的需要是其首要的需要,他们常常会根据同伴的反应和看法来评价自己,重新定义自己,反观自己。随着学习压力的相对增加,生活中交织着自卑感和优越感、孤独感和依赖感,这个时候,他们迫切需要从同伴关系中寻求安慰和支持。如果他们有发展良好的朋友,并被团体所接纳,那么他/她的自尊就会提升。反之,如果在这个时候,他/她总是被群体所拒绝,那么他/她就会对自己产生消极的评价,降低自尊。因此,发展良好的同伴关系是形成健康自尊所必须的,而在青少年期被群体孤立的体验将导致自卑感。
可见,在青少年时期,同伴比起父母和老师来,能为青少年的发展提供更大的帮助,对自尊亦产生更大的影响。上述结论与已有的研究结果相似(张丽华,张索玲,宁薇,2009)。
自尊与网络道德及其所有维度(网络道德认知、对良好行为的积极情感、对不良行为的消极情感、网络道德意向)之间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相关。自尊是个体对自己的情感和评价,是对自我价值的判断(张文新,1999)。高自尊的青少年对自己有着积极的评价和情感,认为自己是重要的、成功的、有能力的和有价值的。那么,自己的这些价值是如何在外部得到体现的呢?高自尊的青少年有可能会选择做出一些积极的网络道德行为来赢得他人的肯定和认可,而助人、安慰他人等良好的网上行为不仅会得到网络舆论的积极赞扬和认可,获得积极评价的青少年又得到了对自己价值的肯定的正面强化,从而促使其进一步做出积极的网上行为。另一方面,低自尊的青少年对自我价值更多地持有的是负面评价,他们通常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失败的、没有价值的,因此在互联网交往中可能会第二章网络道德与同伴交往※57更多地表现出退缩行为,由此得到他人的肯定评价相对来说要少一些,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得其在一些需要表现自我的场合或活动(如助人、合作、安慰他人等)中缺乏勇气,失去信心,良好网上行为的外在表现相对来说要少一些。或者即使有了助人动机,但不能转化为助人行动。
总之,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良好的同伴关系、较高的自尊水平有利于青少年表现出良好的网上行为,而同伴关系不良、低自尊则是导致青少年不良网上行为产生的原因之一。
2.自尊的中介效应检验中介效应检验表明,自尊在积极友谊质量和网络道德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一方面,积极的友谊质量可以直接促进网络道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积极的友谊质量还有助于提高个体的自尊水平,而自尊的增强又可以进一步促进网络道德。自尊在消极友谊质量和网络道德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消极友谊质量通过影响自尊进而影响网络道德,这个结果验证了本研究的假设。
侯积良(1990)提出,自尊水平会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当个体由于一系列的成功体验而提高了自尊时,他们对其他个体的需要的知觉显著增加。而当这种注意他人需要的能力提高时,助人动机将变得活跃,并更有可能转化为行动。因此,积极或消极的体验影响自尊,自尊的不同又关系到亲社会行为。
友谊是青少年与其同伴之间存在着的情感纽带,为儿童提供安全感、支持以及自我肯定,而这又会促使互联网上良好道德行为的产生。与好朋友的冲突可以看成是一种压力,促使青少年表现出不良网上行为。积极友谊质量分数是青少年针对他/她与其最好的朋友在肯定与关心、陪伴与娱乐、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亲密袒露与交流这五个积极方面的评价。可见,分数越高,与其好朋友的友谊质量也越高,青少年从这种一对一的友谊关系中获得的积极情感支持也相应越多,从而促使其表现出良好的网络道德行为。另一方面,58※网络道德心理研究消极友谊质量指的是友谊中的冲突与背叛这个消极的方面。发生在朋友之间的冲突,常常会使青少年感到痛苦,因为这种冲突可能会使曾经美好的友谊破裂,进而威胁到青少年陪伴需要和亲密交流需要的满足,这可能会导致不良的网上行为的发生;另外,青少年也很担心朋友的背叛,朋友的背离可能会使青少年失去他们认为可以袒露心事、倾诉苦楚的对象,从而产生负面的情绪或者负面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这都极有可能导致不良的网上行为的产生,将一些负面情绪以不合理的方式在虚拟的互联网空间中得到宣泄。
当青少年建立了较为积极的友谊关系之后,他们就会产生较高的自尊感,友谊质量越好,自尊就越高,而自尊水平的提高,又会促进网络道德的提高。在现实生活中与友伴的友谊出现了某种质和量的缺陷时,意味着他/她将会失去十分重要的支持和心灵的依靠,内心苦闷没有倾诉对象,心里的抑郁得不到合理的纾解,产生孤独无助的感觉,此时,极有可能导致自尊降低,产生较多的负面自我评价,进而导致不良的网上行为的发生。
六、研究结论1.青少年的网络道德是积极的,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以及网络道德意向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网络道德存在性别和年级差异。
2.网络道德和肯定与关心、陪伴与娱乐、帮助与指导、冲突解决、亲密袒露与交流以及自尊呈显著正相关;而网络道德和冲突与背叛的负相关十分显著。
3.积极友谊质量、消极友谊质量、自尊等因素影响青少年的网络道德。自尊在积极友谊质量和网络道德之间具有部分中介效应,自尊在消极友谊质量和网络道德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第三章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心理结构与特征一、研究背景道德敏感性是道德心理研究中继道德判断之后开辟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研究者(Rest,1984)在分析道德心理过程的各个成分与道德行为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行为的四成分模型,认为道德敏感性是道德行为发生之前逻辑上的初始心理成分,确定了道德敏感性在道德行为中的重要地位。自此以后,道德敏感性的研究越来越多,研究者提出了一些相关理论模型,形成了一些比较可靠的研究方法(Jordan,2007),这些方法大多以情境为素材,采用案例一访谈法,如牙科医生道德敏感性测验(DEST)及其以后出现的一批类似的道德敏感性测验工具,这些测验工具的共同出发点是开发非结构性问题,即包含一定的道德成分但这些成分又不明显表露的问题情境。除了采取面对面对话访谈外,也有研究采用书面访谈法,如Clarkeburn(2002)的科学伦理敏感性测验(TESS)。虽然这两种方法采取口头和书面两种不同的数据收集方法,但本质是相同的,都是根据被试在面对问题情境时所生成的多种反应而进行分析的。这种方法具有较高的生态效度,成为道德敏感性研究较为常用的方法,但是,该研究方法对故事编撰或情境设置、对被试反应的分析评定都提出很高的要求,不易操作,而且访谈获得的资料很难编码量化,信效度不易考察和测量,往往很难施测大样本被试,这也限制了用各种统计方法对60※网络道德心理研究它进行深入探讨的可行性。而且长期以来道德敏感性的研究主要定向于现实中不同的职业领域,如医护(Lützén,etal.,2010)、心理咨询(Erwin,2000)、社会工作(Myyry&Helkama,2002)、新闻(曲学丽,2009)等,忽略了日常生活情境。另外,研究者对道德敏感性概念的表述方式也多种多样,不同的研究者采用道德敏感性(moralsensitivity)、伦理敏感性(ethicalsensitivity)、道德关注(moralattentiveness)、道德觉察(moralperception)、道德意识(moralawareness)等术语来表达道德敏感性的内涵,概念无法统一,研究相对分散,大大削弱了道德敏感性在道德心理研究领域的影响力。从其内涵来看,目前对道德敏感性的界定大致可分为三类:认知和情感反应的结合、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对道德问题的认知及对其重要性的定位。由于这些分歧的存在,使得道德敏感性的心理结构尚不明确,理论基础稍显不足,无法开发出适用范围更广的测量工具。
现代生活的网络化已全面影响着包括网络道德在内的人们的全部道德观念体系,使已形成的道德观念体系受到冲击。非强制性的道德规范在网络环境下被弱化,是非分明的道德标准变得模糊不清,新生的网络道德事件需要新的道德界定。在网络环境中,道德线索和道德问题是复杂的,个体在进行道德和不道德的判断之前首先要作出是否存在道德问题的觉察和解释,即个体必须首先识别情境,将它划入道德领域的范围,然后才能激活相应的道德判断图式(Thoma,1994)。如果个体缺乏这种在复杂情境中识别出道德问题的能力,那么就不可能进行深入的道德决策(Rest&Barnett,1986;Sparks&Hunt,1998),本研究把个体敏锐地觉察和理解网络情境中的道德线索和道德问题并给予积极反应的倾向性称为网络道德敏感性。
大学生是网络使用的主力群体,其生活与学习都与网络息息相关,他们在享受网络带来的各种便利的同时也体验着网络第三章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心理结构与特征※61世界独特的道德魅力,其道德心理与行为必然具有强烈的网络化特征。开展对网络道德敏感性的研究,剖析其本质含义和心理结构,分析其基本特征,对于当前和谐社会的建设和文明网络的可持续发展都是非常必要的。由此,本研究试图编制一个有效的、适用于网络环境下的道德敏感性测量工具,为后续研究打好基础。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方便取样与随机取样相结合的方法,选取武汉市某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开放式访谈法、开放式问卷法和问卷调查法探讨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心理结构。
(一)被试1.开放式访谈被试参加开放式访谈的被试为16名大学本科生,每个年级各4名,男女各半。
2.开放式问卷被试参加开放式问卷调查的被试分为大学生被试(本科生)与心理学专家被试(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教师),共有被试129名。其中,大学生被试79名,专家被试50名。
3.第一次初测被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学生被试550名,其中有效问卷544份。
4.第二次初测被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抽取大学生被试610名,其中有效问卷601份。
5.正式施测被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法,在武汉市某大学在校学生中抽取大学生被试1470名,其中有效问卷1437份。年龄范围为17岁到24岁。平均年龄为20.26±1.41。被试的详细情况如表3.1所示。
62※网络道德心理研究表3.1正式问卷被试具体情况属性类别人数(N)所占比率(%)性别男41628.9女101670.7年级大一34524.0大二40328.0大三44430.9大四23816.6专业文科64144.6理科55238.4工科1198.3艺体936.5生源地城市50635.2乡镇32522.6农村58840.9是否独生是49734.6否90563.0注:性别缺失值5人;年级缺失值7人;专业缺失值32人;生源地缺失值18人;是否独生子女缺失值35人。
(二)研究工具1.开放式问卷该问卷首先对网络道德敏感性进行定义:网络道德敏感性是个体敏锐地觉察和理解网络情境中的道德线索和道德问题并给予积极反应的倾向性。然后设置两个开放式问题,题目分别是:1,网络道第三章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心理结构与特征※63德敏感性高的个体有哪些特征?2.网络道德敏感性低的个体有哪些特征?(见附录I)2.第一次初测问卷采用自编的“大学生网络道德敏感性初测问卷(第一版)”(见附录II),该问卷共有60个项目,采用Liket5级计分方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其中有8个项目采用反向计分。该问卷由反应了网络移情能力、网络人际反应性、网络环境知觉、网络道德认知偏向和网络感受性等方面理论构架的项目组成。
3.第二次初测问卷在第一次初测问卷的基础上,通过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删除了部分项目,对部分有双重负荷的项目进行修改,并增加了部分新的项目后,形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敏感性初测问卷(第二版)”(见附录III)。该问卷由60个项目组成,采用Liket5级计分方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其中6个项目采用反向计分。
4.网络道德问卷道德敏感性是对情境中的道德内容的觉察和理解,是道德决策和道德行为产生必须包含的心理成分之一(Rest,1984),因而道德敏感性与道德有着紧密的关系。马晓辉,雷雳(2011)认为,网络道德和现实社会道德之间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之间的关系,因而网络道德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现象的基本特征,网络道德结构模式也具有现实社会道德的一般结构模式。因此可以推论网络道德敏感性与网络道德也具有良好的相关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马晓辉和雷雳(2010)编制的青少年网络道德问卷(见附录V)作为网络道德敏感性问卷的效标测量工具。该问卷是自评量表,包含了网络道德认知、网络道德情感和网络道德意向三个分量表,采用从1(完全不符合)到6(完全符合)等级评分,其中有2个反向64※网络道德心理研究计分题。其中网络道德情感部分包括了对道德行为的积极情感和对不道德行为的消极情感,得分越高表明对道德行为情感越积极,对不道德行为情感越消极。
5.正式施测问卷在第二次初测问卷的基础上,通过对第二次初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形成了“大学生网络道德敏感性问卷(正式问卷)”(见附录IV)。该问卷包括了24个项目。采用Liket5级计分方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问卷包括网络感受性、网络移情能力、网络道德认知偏向、网络人际反应性和网络环境知觉共五个维度。其中,网络环境知觉有4个项目,其他4个维度均为5个项目。
(三)数据处理本研究所有数据统计和分析由SPSS17.0和Lisrel8.7软件完成。
主要进行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和模型拟合分析。
三、网络道德敏感性问卷编制(一)开放式问卷结果开放式访谈在2011年9月底进行,通过对16位大学生进行访谈,并将访谈结果进行总结。由开放式访谈结果可知,16位大学生普遍认为网络道德敏感性主要通过个体的网络道德认知偏向、网络感受性、网络人际反应性、网络环境知觉和网络移情能力几个方面表现出来。
此后,在2011年10月中旬,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法,对50名专家(心理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和教师)和79名大学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将开放式调查的结果进行频次统计,将意义相近的条目合并,并按照开放式访谈结果和网络道德敏感性理论架构进行编码分析,开放式问卷结果见表3.2。
第三章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心理结构与特征※65表3.2开放式问卷内容编码结果(频次)网络道德网络道德类别条目*合计敏感性低敏感性高专家大学生专家大学生专家大学生道德原则与价值观6121041道德感81110正义感302128网络道德社会责任感830124892354认知偏向关注社会动态1528057社会公德心19019道德修养116448兴趣爱好2106好奇心13224反应敏感214617网络感受性警惕细心121353160142思维与观察敏锐60920开放80920去自我中心115003乐于助人41014网络人际反应性善于交往4542235136善解人意10418关心他人32043对网络的整体626627网络环境知觉感受强3163相信网络事件16184同情心827111网络移情能力2239热情1823注:*条目中所列的条目为描述网络道德敏感性高的特征,对应的网络道德敏感性低的特征的意思与之相反。
66※网络道德心理研究将开放式问卷结果按照专家和大学生分为两类,分别根据开放式访谈结果和网络道德敏感性的理论构架进行频次统计。其步骤为:(1)将开放式问卷结果进行整理,请5位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将其中内容意义相似或相近的条目合并成一个条目,并选取最能代表条目意思的表述。所合成的条目需得到五位硕士研究生的一致同意,否则重新进行修改;(2)将整理好的条目按照开放式访谈结果和网络道德敏感性理论构架进行分类,同时请7位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对分类进行评价,如果不一致则重新分类,直至意见一致为止;(3)将开放式问卷结果中,与已有分类不符,而且频次低于3的条目舍去。
由表3.2可知,专家组和大学生组被试的开放式问卷结果、开放式访谈结果和网络道德敏感性的理论构架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他们均认为,关注社会动态、有社会责任感、坚持道德原则、警惕细心、观察敏锐、自我中心、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热情、有同情心等均是不同水平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基本特征。
综上所述,本研究确定了网络道德敏感性由网络道德认知偏向、网络感受性、网络人际反应性、网络环境知觉和网络移情能力五个类别构成,并在后期的问卷条目编制中,重点参考开放式问卷的结果。
(二)初测问卷的编制(第一版)根据开放式问卷的统计分析结果,按照出现频次的高低,将这些词条或者短语整理成第一人称的陈述句。请中文专业的研究生在语义和表述上对这些句子进行修改。然后请30名心理学专业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逐题对这些项目进行表述上的纠错,避免出现有歧义、难以理解和重复累赘的表述。通过这些步骤,编制了一部分项目。在此基础上,结合KirsiTirri和PetriNokelainen(2007)编制的道德敏感性测量问卷中的部分条目,最终编制了“网络道德敏感性初测问卷(第一版)”。该问卷共有60个项目,第三章网络道德敏感性的心理结构与特征※67采用Liket5级计分方式,从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其中有8个项目是反向计分题。该问卷由反应了网络移情能力、网络人际反应性、网络环境知觉、网络道德认知偏向和网络感受性等方面理论构架的项目组成。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