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校园学习中应该懂得的礼仪

礼仪教育是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从校园礼仪方面来讲述礼仪规范,融思想性、指导性、规范性于一体,是推向学校,做为学生教育的必备书。

第一章
版权信息
书名:青少年校园学习中应该懂得的礼仪
作者:《青少年校园学习中应该懂得的礼仪》编写组
出版社: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04
ISBN:978-7-5100-1589-2
前言
学校作为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小环境,是我们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和锻炼身体的主要场所。美好的校园环境是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果。生活在一个人人努力追求美、创造美的环境中,大家的素质会得到不断提高。建设文明、高雅的校园环境需要各种力量和多方面因素的相互配合,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们要懂得学校生活中的礼仪。
在学校生活中,青少年的衣着、谈吐、举止不仅展现出了个人风貌,更直接体现着一个学校的校风校貌。因此,青少年从小懂得仪表、举止、交往礼仪显得尤为重要。
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生活环境的变化,自我意识有了新的发展,在学校中他们过着集体生活,与其他同学处在平等位置,失去了以前那种对父母的“血缘上的”、“无条件的”依赖。因此,通过人际交往活动,并在交往过程中获得友谊,是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的人发展成“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青少年成功地走向社会的需要。事实上,在学校期间,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学习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渴望友谊和情感交流是青少年心理的一个重要特点。但也有不少青少年却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自我封闭”的倾向。较为普遍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友谊,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没有走出早期人际交往形成的“依赖他人”、“不平等的”人际交往模式,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依附于人”、“利用他人”、“个人中心”、“求全责备”等倾向,偏离友谊“无私、平等、尊重”的根本原则;另一方面是缺乏社交技巧,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也不善于了解他人的感情和思想,缺乏共同的兴趣和爱好。
青少年缺乏礼仪基本知识,不能良好与人沟通,将导致人际交往受挫或交际范围狭窄。长期发展的结果就是感到孤独寂寞,缺少朋友,形成一些心理障碍,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
本书为青少年介绍了在学校生活中应该注意的仪表礼仪、仪态礼仪、交往礼仪;在不同的场合应该懂得的礼仪以及在各种组织和团体活动中应该懂得的礼仪。希望青少年能够通过阅读本书提高个人礼仪修养,培养与同学交往的实际能力,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具备基本的文明素养,让礼仪之花在校园绽放。
由于编者水平和视野所限,书中的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谅解。
礼仪概述
源远流长谈礼仪
礼仪的产生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群体生活的复杂化,客观上产生了一种需要:要有一种较为统一的规范来约束个人的行为,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发展。于是,在一定的群体中约定俗成地形成了一些规范。
原始部落的女人
这些规范经过长期演化而定型和深化,其中一些成为一定地域一定民族的礼仪习俗和礼仪规范。在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摩尔根的不朽著作《古代社会》中,对北美印第安人召开行政会议的开幕式是这样描述的:
各部落的首领带着他们的随从经常在开会前一两天到达会址,在距离会场不远处驻营。到了预定开会的那一天日出之时,他们接受鄂农达加部首领的正式欢迎。他们从各自的营地分别整队前往会场,每人披着皮袍,鄂农达加部的首领带着成群的部民在那里等待他们。
然后,首领们站成一个圆圈,指定一位鄂农达加部的首领担当典礼主持人,他朝着日出的方向站着。等到发出信号,他们就由北面起绕着圆圈行进。在这里可以提一下:这个圆圈朝着北面的一边叫做“寒冷之方”;朝西的一边叫做“日没之方”;朝南的一边叫做“太阳高照之方”;朝东的一边叫做“日出之方”。他们排成单行,沿着圆圈绕行三周。
钻木取火
之后,每个首领按同样的顺序一一将身上的皮袍铺在地上,坐于皮袍之上,两腿交盘,他们的副首领各立于自己身后。稍事休息后,典礼主持人起立,从他的袋中掏出两块干木片和一块引火的朽木,用来钻木取火。他用这种方法取火后点燃一堆篝火。接着,典礼主持人发出信号,首领们都起立,绕着篝火圈环行三周,也和先前一样由北向南,每一个人在绕行时,不停地旋转着自己的身体,这样就使身体的四面都能感受到篝火的温暖。这种方式象征他们彼此获取温暖的感情,以便在友好团结的气氛中处理会议的事务。
接着他们再坐回各自皮袍上,坐毕,典礼主持人再站起来,纳烟草于和平烟管之中。因为北美印第安人以烟管表达和平与战争,接受烟管表示和平,拒绝烟管表示战争。然后将烟管放在自己的篝火上点燃,连续喷烟三次,第一次喷向天空,第二次喷向地下,第三次喷向太阳。第一次喷烟是表达对天神的感恩,感谢天神在过去的一年保护了他的生命,使他能出席这次会议;第二次喷烟是表达对地母神的感恩,感谢她以种种产物维持了他的生活;第三次喷烟是表达对太阳神的感恩,感谢太阳光明不灭,普照万物。这些意义不是用嘴说出来的,动作本身即表达上述含义。
然后,他把烟管传给他右边朝北的第一个人,那位首领也模仿他所行的仪式,接着再依次往下传,这样连续下去直到绕篝火圈一周。用这种烟管吸烟的仪式也表示他们保证彼此间的信任、友谊和名誉。
上述仪式就是会议开幕式的全部,开幕以后主持人就宣布已作好准备,即将着手处理召开此次会议所需解决的事务了。
这样的开幕式,除了设备和技术条件不能与现代的某些开幕式相提并论,它在组织的严密、场面的壮观、仪式的隆重、气氛的热烈、精神的专注、感情的投入等方面,丝毫不比现代会议逊色。
原始社会礼仪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于礼仪的等级观念是民主、平等的。
所谓礼仪等级,是广义的等级概念,既包括社会地位的等级,如贵贱、上下等,也包括家庭地位的等级,如辈分、长幼、亲疏等。
历史上任何一种礼仪,都不可能不包含着等级区分的观念。换言之,礼仪是以等级区分为前提的,没有等级区分,也就没有礼仪。原始社会的礼仪当然也不例外,原始社会礼仪不同于后来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礼仪,根本特征就在于等级观念的民主性和平等性。
根据摩尔根对北美易洛魁氏族和早期雅典氏族的考察,在原始社会中,每个氏族成员在人身方面都是自由的,在个人权利方面也都是平等的。这种民主、平等的精神已经渗透到原始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方面,而且必然构成原始社会礼仪的鲜明特色。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中多次提到氏族成员对各种礼仪活动“极感兴趣”,他们总是“满怀热诚地从各个非常遥远的地区成群结队赶来参加”。氏族成员发自内心的热诚以及经久不衰的高昂兴趣,实际上正是这些礼仪活动中民主、平等精神的一种曲折反映。
礼仪是有地域性和时代性的,由于地域的不同,在不同的人类群体中有不同的礼仪,而这种礼仪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会发生变化。
同时,人类社会生活的共同性也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礼仪带来了沟通和相融的基础,这又为礼仪的发展和趋同创造了条件。
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礼仪便开始了在阶级对立的社会中曲折发展的历史。
无论是最早的奴隶主阶级和以后的封建地主阶级,还是后来的资产阶级,他们都十分重视礼仪的作用,而且千方百计地将礼仪纳入他们的思想体系。
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所指出的:“任何一个时代的统治思想都不过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奴隶社会的礼仪,以及后来封建社会的礼仪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都不可避免地分别打上了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烙印,不可避免地成为剥削阶级思想占主导地位的礼仪。
如果说等级观念的民主性、平等性是原始社会礼仪显著的、重要的特征,那么以强制性取代民主性,以不平等性取代平等性,则是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乃至资本主义社会礼仪的必然要求。因为原始社会礼仪的民主、平等精神是以原始社会中不存在阶级对抗和阶级利益冲突为前提的。既然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中,阶级对抗客观存在,阶级利益的冲突愈益尖锐,那么在这些社会形态的礼仪中,当然也就没有民主、平等地位可言了。
《周礼》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载礼的书籍,是反映中国奴隶社会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期各国制度的一部经典著作。其中关于“质人”一职的规定是这样写的:“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者,质剂焉。”意思是,质人,掌理市场上货物的买卖;奴婢、牛马、兵械、车辇用器。凡货物买卖,以券书作为凭证。其中几样货物的排列次序,据郭沫若先生的分析,“是由贱而贵的,人以最贱而被列在第一位”。
原始社会礼仪的这种强制性和不平等性,不但为封建社会的礼仪完全沿袭并变本加厉,而且在理论上还进行了伪装与粉饰,并借助封建礼教予以软硬兼施。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后,融国家法权与道德修养于一体,要人们追求修己之道,听命于统治阶级的治人之政,以求得封建统治阶级的天下太平;把人们教化成“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精神奴隶。礼教文化的根本思想是“天地君亲师”,它教人去服从,服从天地的法则,服从君王的统治,服从祖先的训诫,服从先师的教诲。
例如我国古代野蛮的妇女殉葬制,在进入封建社会之后,由于人民的反抗和社会的进步,有些时候就不再实行了,但始终没有完全杜绝。到了明代,殉葬制又死灰复燃,朝廷却假惺惺地规定,对殉葬者一律从物质、精神上给予褒奖鼓励。
洪武31年(1398年),建文帝把张凤、李衡等11名为太祖殉葬的宫女的父兄由锦衣卫所试百户、散骑带刀舍人进为本所千百户,从厚优恤,带俸世袭,世称“太祖朝天女户”。宣德十年(1435年),英宗追赠为宣宗殉葬的惠妃何氏为贵妃,谥“端肃”。同时,赵氏等九名宫女也都被追封为妃,分别谥以美称,谥册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且荐徽称,用彰节行。”意思是说:她们献出了自己的身体和生命,以信守和遵循礼义,追随先帝而去,给她们加上这些美称,就是为了表彰如此的节操和品行。
正是在这种披上一层封建礼仪薄纱的野蛮制度下,一批又一批妇女被推进了殉葬的深渊。
明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死后,“宫人殉葬者三十余人。当死之时,皆饷(就食)于庭,饷辍,俱引升堂,哭声震殿阁。堂上置木小床,使立其上,挂绳围于其上备以头纳其中,遂去其床,皆雉颈(屈颈闭气)而死”。其中有个朝鲜选献的韩妃,临终时对守候在身边的乳母大声连呼:“娘,吾去!娘,吾去!”话音未落,便被太监踢开木床,一命呜呼。
这种野蛮、残酷而又极为伪善的特征,可以说是封建社会礼仪反动本质的体现。
鲁迅先生的小说《祝福》中有一段关于祭祀的描写。由于祥林嫂有过夫死被卖乃至两次守寡的经历,因此被鲁四老爷视作“伤风败俗”的女人,祭礼的时候不让她沾手。她分配酒杯和筷子,被制止了;她取烛台,也被制止了;她用历年积存的工钱,在土地庙捐了门槛,以为赎了这一世的罪名,再祭祖时坦然去拿酒杯和筷子时,还是被制止了。不但从生活上和物质上,特别是从精神上将祥林嫂摧垮并将她逼向死亡的,正是包含封建礼仪在内的封建礼教。
难怪鲁迅先生在另一篇小说《狂人日记》中,在深刻地揭露了反动礼教吃人的本质后,发出了振聋发聩的“救救孩子”的呼喊。鲁迅先生的名著《孔乙己》也无情地鞭挞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腐朽反动的封建专制制度是全部封建礼仪赖以生存的基础和温床。随着封建专制制度退出历史的舞台,这种灭绝人性的、野蛮而又伪善的封建礼仪最终走向瓦解,取而代之的则是被有些人称之为“文明礼仪”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
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之所以被称为“文明礼仪”,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取代封建社会的礼仪,是一种历史的必然和历史的进步。
而且事实上,资本主义社会,尤其是现在一些比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礼仪建设上的确作出了极大努力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其礼仪文明和礼仪水准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女士优先
举一个极其普通常见的例子:“女士优先”的原则就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一种文明礼仪。如果联系封建社会对妇女的歧视,我们不难理解,创造并推行“女士优先”的文明礼仪,确实是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类文明礼仪的一大贡献。
在资本主义的社会里,“文明礼仪”这个名称不是十分恰当的。因为大量事实证明,资本主义的“文明礼仪”不一定文明。无论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初期、中期还是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都留下了许多不文明的记载。美洲殖民者驱赶和屠杀印第安人,霸占了他们的土地和家园;德国法西斯在集中营里,杀害了成千上万手无寸铁的犹太居民;帝国主义曾在中国的租界内挂上“华人与狗不得人内”的牌子……所有这些,都揭示了资本主义礼仪野蛮的一面。
或许会有人说那是资本主义社会对其他民族和国家的态度和方式。但在其社会内部,可能就不会这样了。难道真是这种情形吗?答案是否定的。
我们拿美国总统来做个例子,美国总统应该是美国社会文明礼仪的代表吧,但是海外一篇题为《脏话满嘴粗话成篇,美利坚总统都爱国骂》的文章提到:“许多美国元首都爱讲粗话和骂脏话。约翰逊是史上之最,杜鲁门的脏话也不绝于耳,其他老是口出秽言的白宫主人,更不胜枚举。”文章写道,约翰逊“开口闭口‘他妈的’。当了总统以后,恶习难改,‘混蛋’之声响彻白宫。”文章引述《掌权者》一书中的例子说:有一次,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特派一名年轻的男化妆师麦克尔·赫尼克为约翰逊化妆。约翰逊看了录像带之后却火冒三丈,自认为被打扮成不三不四的样子。震怒之下,他叫麦克尔·赫尼克到白宫报到。赫尼克一走进总统的办公室,面红耳赤的约翰逊就对他吼道:“小子,你他妈的混蛋!”赫尼克吓呆了,刚吐出“先生”二字,约翰逊又吼道:“小子,你他妈的混蛋!”赫尼克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站在那儿发呆。约翰逊对侍从吼道:“把他带走。”一名便衣保镖把赫尼克带出去,并向他解释总统不喜欢他的电视化妆。
文章说,经过这件事,赫尼克终于看到了“自由世界领袖”的真面目。
总统尚且如此,一般公司的老板会是什么德性也就不难想像了。比如世界上最大的证券公司——日本野村证券,由于对整个世界证券交易的巨大影响力,因而在日本国民的心目中,野村证券是日本经济发展的晴雨表,而“野村人”(在野村证券工作的职员)已成为日本高等社会身份、实力以及社交能量的标志,是大亨阶层的代名词。对于其职员,野村很注意人情投入,然而这只是为了避免员工外流给公司造成损失。野村素有“千面观音”之称,经理们并不总是一副笑脸,对待那些“不识相”的,野村有的是“办法”。
有一次,东京大学一位成绩优秀、能力超群的即将毕业的女生,在被两个大财团同时相中,争相“内定”的情况下,选定了另一个财团而放弃了野村。她因为过意不去,便造访野村,找到与之接洽的那位负责人,婉言谢其美意。没料到原来和蔼可亲的经理勃然大怒,指着她的鼻尖破口大骂:“不识抬举的贱货,竟敢拨野村的面子。”顺手抄起桌边的一瓶墨水砸了过去。那位姑娘大惊失色,来不及躲闪,落得墨汁满身,淋漓而去。这还不算了结,野村还利用其影响力,派人威胁姑娘选定的那家财团,使其放弃录用这个姑娘的打算。
野村对于加入公司的新人,都要举行一个短暂而甜蜜的欢迎仪式,但随之而来的却是压得整天喘不过气来的工作。每个职员每天都规定了必须完成的业绩目标,对没有完成业绩者,任何人都可以对其当面侮辱、责骂,甚至在大庭广众之下拳脚相加。有一位职员因未达到业绩目标,竟被罚站面壁一天,像被老师惩罚的小学生一样,被搞得毫无人格可言。
总之,资本主义礼仪是一种自诩“自由、平等”但并未真正实现自由、平等的礼仪,是一种标榜不使用强制力量却终究要靠强制力量的礼仪;资本主义礼仪想要超越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礼仪,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礼仪却依旧阴魂不散。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不平等社会;同样,资本主义礼仪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后一种带有强制性质的礼仪,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人类礼仪彻底摆脱强制枷锁的那一天也就到来了。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介绍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的礼仪时,主要谈的是作为统治阶级的奴隶主、封建地主和资产阶级的礼仪思想及其特征,其实在这三种社会形态下,具有人民性的优秀礼仪传统并没有屈服于统治阶级的反动意志,它们顽强地抗争着,发展着。一直延续到社会主义社会来临的这一天,融会于体现人类最高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型礼仪之中。
礼仪修养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其中诸如礼貌、礼节、仪式等都有许多具体的规范和约定俗成的做法,需要我们了解掌握。当然,学习礼仪需要一定的技巧与技能。
礼仪也是一门学科
每一个青少年可能或多或少地懂得一些礼仪知识,但把它视为一门学科,从而自觉地比较系统比较全面地来学习的,恐怕为数不多。有些青少年甚至认为懂不懂礼仪无关紧要,作为一门知识来专门学习更是多余的,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实际上,无论对于个人和集体,还是对于国家和民族,礼仪都十分重要,因为懂不懂礼仪,不仅体现了个人文化素质和道德水准的高低,而且会影响集体生活的和睦和温馨,在国际交往中也往往关系到国家的声誉和外交的成败。我们要不断加深对礼仪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认识提高了,学习礼仪就会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而不是额外的负担。
学习礼仪,贵在实践
礼仪知识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知识,学习礼仪和学习其他科学文化知识一样,目的在于实践。我们可以从现在开始有意识地培养、锻炼自己,在与同学的日常交往中,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按礼仪的要求行事。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青少年只有不断培养自己的礼仪习惯,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才能树立一个高素质的跨世纪青少年的形象。学而不用,或者只要求别人讲礼,自己不讲礼,都是不对的。
当然,在谈到礼仪时,我们不应当忘记,这只是处理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之间关系的一种最基本的要求。对于我们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来说,还有一个更高的规范,那就是“助人为乐”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规范。无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数雷锋、孔繁森式的英雄人物,都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青少年一代,应当在懂礼貌的基础上进一步把自己培养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也是我们新时期进行礼仪教育的更进一步的目的。
助人为乐的雷锋
“入乡”就要“随俗”
学习礼仪的基本知识,要注意“人乡随俗”,尊重各地区、各民族、各个国家以及各种人群的礼仪规范。
礼仪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约定俗成的,因此,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常常有不同的礼仪习俗和礼仪规范。如果我们不懂这些,就容易出现“无礼”的表现,造成很坏的影响,甚至招致失败的结局。因此,我们主张,一是要注意学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礼仪的基本知识;二是要坚持“入乡随俗”的原则。
入乡随俗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很多范例。邓小平“客随主变”就是一个突出的典范,邓小平同志有吸烟的习惯,而且总是先点燃一支烟再听有关人员汇报。1985年9月20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的邓小平同志会见新加坡领导人李光耀先生,这天在会见厅,不仅他自己不点烟,工作人员把香烟递给他时,他也断然拒绝,说:“今天不吸了。”在座的人惊奇地问:“邓主任今天为什么宣布不吸烟了?”邓小平回答说:“李光耀总理闻不得烟味。”原来,这是邓小平1978年访问新加坡时知道的。当时,他拜会李光耀总理和李光耀总理回拜他时,他都没有吸烟,并且风趣地说:“客随主‘变’嘛!”由此可见尊重宾客的风俗习惯在国际交往中是多么重要,它是平等待人的直接体现。在国际交往中,礼仪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明财富。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在一个学校里,既有汉族的学生,也有回族的学生,还有其他少数民族的学生。同学与同学之间也要注意少数民族同学的习惯,如果在他们面前毫无顾忌,也是一种不尊重人、不礼貌的表现。
邓小平和李光耀
总之,礼仪是人类文明的标尺。人类需要礼仪;人类社会离不开礼仪,反过来说,也只有人类才懂得礼仪。今天,在社会主义新中国,礼仪是人类心灵的展现,是每一个青少年人生旅途中的一门必修课。
“知书识礼”
礼仪是人的社会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可以促进人类文化的延续和文明水准的提高。一个具有良好文明素质的民族,必定是一个讲礼仪、懂礼貌的民族。同样,一个具有良好文化素质的人,也必定是一个讲礼仪、懂礼貌之人。
懂礼仪是高素质的表现
“知书识礼”是我们民族公认的高素质的一种表现。这里说的“书”,我们今天可以理解成知识和技能两个方面,“知书”,就是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这里说的“礼”则是人际交往中应当遵循的言行规范。一个具有高素质的人,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和多方面的技能,而且应当懂得怎样与人相处,怎样与人共事。
西方心理学家提出一种“情感智力”或称“情商”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除了智商之外,还有一种叫做情感智力的因素在人的成功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情感智力包括自我情感的觉察和表达能力;自我情感的控制能力;自我激励能力;了解他人情感的能力以及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几个方面。心理学家认为,高智商并不是成功的充分条件。智商和成功之间还有一系列的中介变量,情感智力就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种。可以说,智商使人赢得机会,而情感智力则决定人是否能够获得成功。这种理论的提出,使我们认识到高素质不仅仅表现为具有渊博的学识和多方面的技能,而且应当有相当高的情感智力。显然,这一理论与我们传统的“知书识礼”的观念正相吻合。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