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阁老袁炜余姚市陆埠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编目录编委会名单主编张炎芳副主编诸焕灿编委李吉安翁良正章子敬方建国马再军袁英锵马文品徐煜许建明郑小燕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明代阁老袁炜/余姚市陆埠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编.—宁波:宁波出版社,2016.6ISBN978-7-5526-2520-2Ⅰ.①明…Ⅱ.①余…Ⅲ.①袁炜(1507—1565)-人物研究Ⅳ.①K827=48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6)第144907号明代阁老袁炜余姚市陆埠镇成人中等文化技术学校编责任编辑余怡荻张雅光责任校对王晓君责任审读俞琦封面设计原色太阳出版发行宁波出版社(宁波市甬江大道1号宁波书城8号楼6楼315040)网址http://www.nbcbs.com印刷浙江开源印务有限公司开本880毫米×1230毫米1/32印张7字数160千版次2016年6月第1版印次2016年6月第1次印刷标准书号ISBN978-7-5526-2520-2定价18.00元如发现缺页或倒装,影响阅读,请与承印厂联系调换。电话:0574-87638192目录目录写在前面的话001序003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001一、谨遵父教传承家风002二、天资聪颖当世神童004三、科考得意仕途顺利006四、不贪钱财不阿霸权009五、忠于朝廷不失本性012六、勤侍皇上谨慎为官015七、心系故里乐助乡民019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023第三篇叶明史曳对袁炜的评述043第四篇叶慈溪县志曳对袁炜的评述049第五篇民间传说故事065第六篇与袁阁老相关的人和事093第七篇遗事追寻117001第八篇故乡学子的探究133附录141附录一:袁炜文稿141附录二:袁炜《诗略》二卷146附录三:袁氏史引170附录四:袁马村历史沿革173后记178002写在前目面的话录写在前面的话《明代阁老袁炜》自上半年刊印并发放到部分读者手里后,如一块小石子投入沉静的水中,激起了小小的波浪。不少了解袁炜阁老的人士纷纷投来关切的目光。大家在赞许的同时,也提出了不少改进意见和建议,并对下一步的出版印刷寄予了更高的期望。这种对家乡祖先的关切之情着实令人敬佩,也进一步坚定了作者为此再作修改和完善的决心,以满足袁炜家乡后人们的厚望和热盼。对袁炜阁老的一生进行记述和评价,是一项很难的工作。因为首先他是个很有争议的人物,正史的记述和评价以反面居多,对朝廷和社稷有贡献的事情记载得很少,后人对他的印象仅是有名的“青词宰相”,是仅以溜须拍马来取得朝廷俸禄的不光彩形象。其次是能够收集到的各种资料实在不多,正史的盖棺定论严重影响了后来的人们对他生平事迹的记述和宣扬,以至于我们目前能参考到的只是地方志对他的记载、《蓝溪袁氏宗谱》中嘉靖皇帝对他本人及其家人封赏的几则诏书,以及家乡人们的传说故事。这使我们想给袁氏宗族的后人们呈现一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家族祖先形象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于我们自身能力的限制,又对袁炜的研究缺乏足够的深度,本书大部分篇幅都是着眼于整理和编撰人们关于他的记载文章,我们只扮001演了一个资料收集者的角色。好在这也是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历史人物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需要专家来考证和评定。其功过是非也不是我们三言两语就能说得清楚的。只不过作为家乡后人,我们暂且不论他在历史上的贡献如何,以及后人对他的评价如何,毕竟他是那个时代我们族人的骄傲,况且在文化知识和聪明才智上又是那么卓越和出色,足以值得我们铭记。考察他的为人处世,尽管确有不少缺陷,但是作为在封建王朝,尤其是在明朝严刑峻法和嘉靖皇帝蛮横残暴统治下的一位阁臣,其人格分裂的可能性更大。徐阶如是,吕本亦如是,毕竟按照海瑞的做事标准去生存和处世是很难的。好在如今人们的思维方式都理性了很多,客观了很多,接纳袁炜的人自然也就多了起来。庆幸的是,这本小书发放到读者手里后,引起了更为积极的反响。部分热心的袁氏后人开始奔走呼号,希望借袁马村的“美丽乡村”建设之机,重视袁炜的精神文化挖掘,尽力恢复一些与袁炜相关的遗迹,以供后人瞻仰和怀念,这是笔者所始料未及的。看来我们的编撰整理工作还是非常有意义的。故此次特予编撰修订后,交付宁波出版社予以正式出版,以期扩大受众群体,使更多的人了解这位先人,学习他的优秀品质。鉴于笔者才学有限,书中不妥之处,敬请谅解。同时还望读者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希望有心人对袁炜的生平事迹有更多更深的挖掘,希望家乡的人们能沿着祖先的足迹继续奋勇前进、开拓创新。张炎芳2015年11月002目序录序古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巍巍四明山,高不过千米,方圆不过八百里,然苍翠欲滴,被誉为道教第九洞天。滔滔姚江水,宽不过百米,蜿蜒不过二百里,却清澈碧透,孕育了灿烂的姚江文化。所以,余姚自古就被誉为“文献名邦”“东南名邑”,真可谓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参详历代众多名士,人们耳熟能详的,要数品德高尚誉满四方的东汉名士严子陵、开创一代哲学宗派的大思想家王阳明、被尊奉为日本国师的朱舜水,以及资产阶级早期启蒙思想家黄宗羲了。然而,在余姚的历史长河中远不止这些名人,如从三国至隋唐辉煌至极的虞氏家族,明朝时名扬全国的孙、王、谢三大家族等。据文献记载:余姚曾出过进士674人,其中状元5人,朝廷特别征召188人次等。以致有“姚江人物甲天下”之美誉。这么多大家扬名天下,壮美余姚,为余姚后人们留下了淘不尽的精神财富。其实,与余姚所处环境相仿的四明山北麓众多的山山坳坳中也不乏高士。远的不说,单单沿着姚江支流———洋溪往上走,进入西岙岭,就有如明嘉靖二年(1523年)中进士,官至工部侍郎的鹿亭人龚辉;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中进士,被皇帝批为第一,获殿试第三,003官至礼部尚书、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的袁马人袁炜等。尤其是袁炜,虽然在《明史》中对其事迹记载甚少,《慈溪县志》中记载也不多,但是作为内阁大学士,他在家乡人的心目中具有很高的威望。传说他十岁时与县令对课,因机智灵敏、对答如流倾倒县令,被县令身边学正赞为“神童”;自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开始,从翰林院侍讲学士一直被皇帝封至礼部尚书、内阁大学士;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任会试主考官,慧眼识才,此科一甲前三名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先后都位至内阁宰辅,成为万历朝的名臣。此外,还包括他为乡民修建河埠头、建造慈溪县城城墙,以及不忘旧日恩人赠匾“世恩第”等,令乡民荣耀不已,传颂至今。本书作者诸焕灿老师,就是从挖掘地方历史文化名人、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激励后人的角度,搜罗大量资料,对被袁氏乡民奉为先祖中最荣耀的明朝阁老袁炜进行全方位的介绍和展示。希冀以现代人的视角,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前提下,对袁炜作较为客观公正的评价,还后人们眼中一个真实而又有血有肉的先祖,一个可资学习而又荣耀的榜样。以期在学习先祖的事迹中汲取精神营养,阐释现代治家理政之道,提高袁姓家族的荣耀感,为现代文明家庭的建设,为家乡乃至整个地区的发展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很荣幸能作为第一读者欣赏诸焕灿老师的这本著作,很感慨诸老师的博学和严谨的文风,以及治学的态度。能作为合作者出现在本书中,是本人莫大的荣幸。谨以此文代为序。张炎芳2015年12月004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说起袁阁老,家乡袁马村的人们,无论男女老幼总会从心底里感到自豪,都为祖上有这么一位大文人、大官僚而荣耀。当然也有懂点历史的人会说,袁阁老就是明朝嘉靖年间很有名的青词宰相,是专事迎奉拍马的人。其实,撰写青词①并没有大错,这是道教活动的一种必要形式,也非出于袁炜本性,只是由于当朝嘉靖皇帝迷恋斋醮,极好青词,致使朝政荒怠,百姓生活日渐困苦,而人们把导致国家衰退的原因归罪于迎奉皇帝的一班文臣而已。当时撰写青词的不仅袁炜一人,顾鼎臣、严嵩、李春芳等一班大臣都是投皇帝所好,专攻青词,以此迎奉嘉靖皇帝,博得皇帝的宠信,最后官至内阁甚至宰辅。由于他们大都借助自己的权势和职位谋取个人私利,不把国家大事和百姓安危当作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失却百姓期望,故此人们将这些通过撰写青词而获得升迁的阁僚讥讽为“青词宰相”。袁炜与当时的官员相比,青词确实写得非常出色,堪称当世一绝,并由此得到嘉靖皇帝的宠信和多次嘉奖。纵观袁炜一生,除了专攻青词获得升迁而受到世人的讥诮之外,据史书记载,他还因自恃善写文章,机智聪明而藐视一般朝臣,且性格乖僻,依仗皇帝宠信而傲视一切,对①青词:道教仪式中向上天祷告的词文。001众人言语苛责严厉,无论当朝官员还是自己的学生都不留情面,所以不被其他官员相容,以致正史对他的评价颇低。但是究其一生,袁炜并没有做过多少坏事,反而为家乡人民做了不少好事,得到家乡人民的传颂。在故乡的县志和同僚给他写的墓志铭中,包括不少传说故事,都给予他很多正面评价。所以,我们结合正史、地方志、墓志铭以及袁氏家谱等记载,按照众人对袁炜本性和所处环境的客观分析,对袁炜的一生作如下简要陈述。一、谨遵父教传承家风袁炜(1507—1565),字懋中,号元峰。浙江慈溪县石台乡袁马村(现余姚市陆埠镇袁马村)人。迁居袁马村后的袁氏家族,虽然没有出过做高官的人,但一直继承了祖上的尚孝行善、崇德崇学传统,家风朴实,亦耕亦读,勤劳俭朴,家家户户大都能安稳度日,过着吃饱穿暖的小康生活,是当时附近山村众多异姓家族中颇有声望的一个。袁炜父亲袁汝舟,继承了中国历代传统文人的良好品性和优良习惯,自少年起即树立了读书仕进的理想。边耕稼边读书,学识丰厚,阅历精深,可惜命运不济,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均未登科入仕,最后只好在家以出任富户人家的私塾先生为业。在当时缺少文化的深山小村,有这样高深学问的读书人实在不多。由于袁汝舟行事严肃认真,学识又渊博,在村民中间很有威望,受到人们的尊重,便自号“端居先生”。袁炜曾在纪念父亲的文章《端居事实》中写道:“先君名汝舟,为人清旷疏爽,意度豁如,攻举子业,博闻强记,于诸子百代之言无所不窥,尤好观史书,辄然成诵不遗。性好哦诗,顷刻数十章立就,酒半酣,朗歌晋唐诗若干首。举于乡者屡弗售,乃遂绝进取。今以所授生徒从游,受业者多所树立。”可以想见,袁炜父亲的学问确实不错,志趣高雅,授业严谨,堪称当时山村中的一个大学问家。002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由于家境不算富裕,袁汝舟除了在家耕作外,主要还是外出做私塾先生,以教书授徒的收入来弥补家庭开支。尽管私塾先生的年薪尚可,给袁炜一家带来了稳定的收入,但是袁炜母子的生活还是很一般的。袁汝舟曾到临安一户人家做私塾先生,前后历时四十年之久。所教授的学生一批又一批,学生长大成婚后,其子弟又继续拜袁汝舟为师求学,可谓教育成果累累。而袁汝舟能在这户人家长期担任教学工作,可见他的教学水平和人格魅力一定深得主人家的信任和尊重。袁汝舟不仅知书达理,还恪守孝道,堪为人子。据说当袁汝舟父亲袁璼年事已高,袁汝舟就陪伴照料。袁璼喜欢喝酒,九十岁时还能每天喝数升。家里穷,袁汝舟就借钱给父亲买酒喝;袁璼不喜欢一个人喝酒,袁汝舟就陪着喝。父子两人喝酒聊天不亦乐乎。这种诚挚的敬老态度在少年袁炜的心里扎下了根,为他日后反哺乡民奠定了坚实的道德基础。袁汝舟为人诚实守信。按袁炜《端居事实》中描述,有一次袁汝舟乘船外出,途中遇到强盗抢劫,同船有一位安徽商人,危急之中慌乱地将装有五百两银子的包裹误投在袁汝舟怀中。后来在船夫们的坚决抵抗下,强盗被赶下了船。事件平息之后,惊魂稍定的安徽商人忽然想起自己的包裹,但因当时情急,为逃性命,一时忘记将它放在哪儿了,找了老半天没有找到,认为一定是仓皇中将包裹失落在水中了,不禁失声痛哭。袁汝舟上前询问其为何痛哭,安徽商人即将失落银包之事告诉他。袁汝舟这才知道银包原来是这位安徽商人的,他当即将银包归还给了安徽商人。安徽商人见银包失而复得,感动万分,连连道谢,并当即从银包中取出几锭银子相赠,却被袁汝舟婉言谢绝了。安徽商人见此人如此大义,跪地深深拜谢,祝愿袁汝舟后代昌盛发达。003小袁炜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中:父亲为人敦厚老实,治学严谨,遵守礼道,是一个十足的传统读书人;母亲勤俭持家,遵守妇道,相夫教子。一家人和睦融洽,积极向上。长大后的袁炜继承了父亲的为人处世之道,认真、智慧、忠诚、严谨,更是将学到的文化知识化为科举夺魁的策论和日后从政事君的良方,大大地光耀了袁氏宗室的门楣。二、天资聪颖当世神童在古代,人们喜欢把那些幼而敏慧、少而老成的幼儿称为神童。所谓神童,就是指那些才赋出众、秉性迥异,在诗文、音乐、算术或某些技艺上的表现比同龄小朋友出色的少年儿童。神童大都反应敏捷,不论是出诗答对还是应付别人的诘难,都能迅速得体地予以应答。除了反应迅速之外,超强记忆力是神童的又一特点。他们有的才思敏捷,过目成诵;有的记忆准确,一字不差;有的记忆持久,终身不忘。如一生充满英雄气、狂气、逸气的宋代著名词人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曾经说:“人之学问,皆可勉强,惟记性各有分量,必禀之天。”这是有一定道理的。我国古代历史上神童层出不穷,他们的神奇故事至今被人传颂。例如:战国时期十二岁当丞相的甘罗,三国时期聪慧睿智的曹冲,东汉时才思敏捷的孔融,唐代时年幼识大局的房玄龄,宋代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九岁能诗的汪洙等。与袁炜共同生活在明朝的神童,还有如明朝第一神童解缙,十八岁擢进士第一的赵时春,十五岁时即给巡抚大臣等官员讲授朱元璋《大诰》的救时宰相于谦,十四岁时被举荐为翰林秀才的杨一清,五岁时才开口说话却能背诵诗文的王阳明等。这些人聪明绝顶,且为后人树立了勤学入仕的榜样。童年时期的袁炜,也与以上列举的神童一样,显示出超常的智004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慧和能力。由于袁汝舟自己没有考得一官半职,他就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集中精力、财力加以培养。到入学年龄,就把袁炜送到离袁马村不远的中村的私塾去读书。而正是此时,袁炜凭着自己超常的记忆力和勤奋刻苦的态度,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资质。据说,由于父亲的束脩尚不够维持家庭开销,袁炜便从小担当起家庭重任,每天上山砍些柴草以贴补家用。一到晚上,他就坐在油灯前,静夜苦读。好在袁炜的天赋极高,加以勤奋,学识很快非同一般。十岁开始,袁炜即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诗词文章,因他记忆力超强,所见过的书都能很快地背诵下来,百姓对他交口称赞、钦佩有加,视其为神童。一些有一定学识的村民见袁炜思路敏捷,出口成诗,常常喜欢与他对课赋诗,来考验袁炜的才气。于是,民间留下了不少关于袁炜对课赋诗的传说。传说少年袁炜曾与鹿亭的龚辉(龚侍郎)对课。龚辉首先出题“出洞青蛙翻石蟹”,少年袁炜即以“落镬红虾坐桥栏”相对。“落镬红虾”对“出洞青蛙”,“坐桥栏”对“翻石蟹”,应该说是一副好对。还有,袁马村中有一个杀猪卖肉的张屠夫,为人大方,好与村民开玩笑。他曾与八岁的袁炜对课,出题道“血流满地”,袁炜应答“气出膨天”。结果屠夫只好认输,输掉了一只猪头。十岁的袁炜进山砍柴,与一位渔夫对课。渔夫出句“树密林深,樵哥难下手”,袁炜对句“水落石出,渔夫不费心”,又让渔夫输掉了手中的鱼。袁炜还与县令对课。袁炜十岁时,跟随父亲到慈城的清道观去看县令审案。县令遇见袁炜,听说此孩童善能属对,就提出与袁炜对课,说:“三清殿上飞双鹤。”袁炜应声答出下联:“五色云中驾六龙。”知县一时高兴,继续出对“投子四方开六面”,袁炜立刻又对出下联005“丈夫一德贯三才”。县令十分佩服小袁炜的机智对答,不住地称赞道:“真是个神童啊!”有一个外姓财主看中离袁马村不远的一座叫小灵峰的山地,为顺利买下山地而宴请族长以及所有袁马村人,但偏偏没有邀请袁炜。少年袁炜便来到宴请现场讨教说法。族长见小孩闹事,便随口一句“杯酒难起三尺浪”,袁炜一听,当即回击“粒火烧过万重山”。外姓财主看到这个情况,最后只好打消了买山地的想法。又有个财主孙百部,曾经做过京官,告老回乡后即把官路围进家园,占为己有,妨碍了百姓的出行。十一岁的袁炜即上孙府论理。孙百部见是小孩,不放在眼里,说:“我出个课题,你能对得上,我就叫老百姓走原路,如你对不上,那我就不客气了。”孙百部当即出了上联:“水田青蛙穿绿袍。”袁炜随口答题:“落汤螃蟹着红衣。”孙百部一听又惊又气,想:我出的是活课,他对的却是死课,真是死蟹一只,只好认输。袁炜家的两只鹅吃了同村马员外马百有菜地里的菜,两只鹅即被马家佣人捉了去,袁炜当即上马家讨鹅。马百有说:“你若能对得出我的课,就把鹅还给你。”随即出题说:“画里蟠桃,孩子双手难摘。”袁炜答道:“镜里莲花,蜜蜂一心要采。”句中隐含要马家还鹅的决心。马百有故意笑了笑,说:“马头出羚角。”袁炜回答:“牛脸换猪鼻。”马百有只好认输,差人把鹅提来,送至袁炜家。由于少年袁炜与人对课赋诗经常获胜,他的声名开始远扬。以至于到现在为止,流传下来的与袁炜相关的众多故事,也多半与赋诗属对有关,可见他在当时确实是位神童。三、科考得意仕途顺利袁炜在十岁时开始跟随老师学习四书五经及其他科举考试方006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面的文章。经过几年的寒窗苦读,到十八岁通过县试、府试、院试的“小三考”,终于考中了秀才,入县学(现慈城的学宫)继续读书。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学习的深入,袁炜对经史子集和科举考试的八股文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和把握。嘉靖十六年(1537年)秋天,三十岁的袁炜参加浙江乡试,成绩非常出色,为五经魁首之一,考中举人第二名。次年,即嘉靖十七年(1538年),袁炜赴京会试,成绩尤为出色,经十八房考试官的审卷之后,袁炜夺得戊戌科会试第一名(会元)。几天后参加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当时内阁起初拟定陆师道为状元,嘉靖皇帝将袁炜改批为二甲第五名。当看到他在殿试中的出色表现,皇帝当即将袁炜改为第一名。然而,文华殿读卷官们审阅考卷时,发现袁炜试卷中的文章,在议论朝廷边防事务时,观点非常鲜明、言辞相当激烈。由于观点过于偏激,考官认为有明显的主观臆断倾向,不符合当朝形势和朝廷策略,也不符合儒生的治学传统,于是就将袁炜又改为一甲进士第三名———探花,另外擢升茅瓒为第一名———状元。考中探花的袁炜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到翰林院任职。时隔不久,父亲袁汝舟去世,按照中国的传统道德礼仪规定,袁炜需回家为父亲守丧三年。三年丧期满后,袁炜又进京复职。当时正好遇到科举考试,袁炜被朝廷任命为同考官,参与科举考试评审。考试完毕,袁炜就被皇上任命为《会典》纂修官,参与编撰《会典》,以弥补当时人才之不足。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袁炜担任朝廷册封唐王的副使,回京后,即被迁任翰林院侍讲(正六品)。时隔不久,又遇继母张氏丧故,袁炜只好再次回家守丧三年。丧期满后回京,又担任了顺天府乡试主考官。自此以后的几年内,嘉靖皇帝一次次地提升袁炜,从礼部右侍郎兼侍讲学士,到太子宾客兼学士。三年期满,鉴于袁炜勤勉任事,007辅佐太子忠心耿耿———卓有成效,又被提升为通议大夫,赏赐飞鱼服;并封赏他的第二代,即过继给袁炜的侄子袁大轮为国子生。在短短的两三年时间内,袁炜晋身为嘉靖皇帝最为宠信的御用文臣之一,这是极为不易的事情。每当有重大的机密事项,当时的袁炜虽然还不是入阁参政的执政大臣,嘉靖皇帝却往往私下召见袁炜,向他征询对这些国家大事的看法,且对袁炜所提的建议较为重视,可见他在皇帝心目中的位置不轻。嘉靖四十年(1561年)初,袁炜被转任为礼部左侍郎。没几个月,正好遇到吏部尚书吴鹏被罢免回家,尚书位置空缺,皇帝当即下诏由袁炜兼管礼部、吏部两部事务。嘉靖四十年十一月冬至的那一天,嘉靖皇帝到天坛祭天。那一年雨雪量较少,农业生产受到极大影响,不少百姓生活困苦。祭祀仪式完毕后,袁炜当即面陈皇帝:可乘此祭奠上天之际,向皇天上苍祈求普降瑞雪,以助黎民百姓度过旱灾。袁炜的这个建议得到了嘉靖皇帝的赞许,皇帝认为袁炜心系百姓,爱民如子,后来又晋升袁炜为太子少保,转任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同严嵩、徐阶同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大事,同时下诏钦天监筹备袁炜的拜相礼仪。这些礼遇是前所未有的。自此之后,袁炜就真正成了执掌朝廷权柄的阁老。前后仅仅六年时间,袁炜就由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讲晋升到正二品的礼部尚书,为朝中百官们望尘莫及。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五月,由于严嵩专横跋扈,排斥异己,贪赃枉法,朝中正直的官员被他严厉打压,以致群臣怨愤,影响了朝廷的安稳。在邹应龙的弹劾下,嘉靖皇帝只得命令有关部门彻查严嵩罪行,并罢免了他的官职。同时,在徐阶的举荐下,嘉靖皇帝任命袁炜同徐阶两人票拟罢免严嵩的诏命。自此之后,内阁里有说话权利的就只剩下内阁首辅徐阶和阁老袁炜两人了。008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嘉靖四十一年秋,袁炜在主持皇帝钦定的《兴都志》编撰时出了大力,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和认可。该书完成之后,袁炜又被晋升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仅过了一年多时间,袁炜的侄子袁大轮亦改任尚宝司丞。尚宝司丞的官位不是很高,只有正六品,但他是掌管皇帝玉玺,即民间所谓管皇印的职官,职位自然相当重要,这说明嘉靖皇帝对袁炜及其家人的充分信任和高度礼遇。直至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初,袁炜病重,经由皇帝同意,告假返乡。这一年的三月,由袁大轮护送回家。袁炜乘船沿运河南下,船行进至山东省东平县境内的安山驿时,病情突然加重,于四月十六日(5月15日)去世于回家的路途中,享年五十八岁。袁大轮就将叔父袁炜的尸骨护送回慈溪县袁马村。另外将讣告送达京城,嘉靖皇帝听后悲痛不已,立即派遣有关官员前去处理营葬后事,并追赠袁炜少师衔,谥号“文荣”,故后人又称袁炜为“袁文荣”。可见袁炜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重要,也因此他获得了一般臣子无法企及的荣耀。纵观袁炜一生,可谓官场顺利,官运亨通。虽然有人说,袁炜被任命为吏部尚书与他勾结严嵩有关,但是这离不开他的处事能力、聪明才智和与皇帝建立的良好关系,也离不开他忠君爱民的豁达胸襟。某种程度上说来,这样的荣耀是由灵活、圆融和爱民、忠君换来的,这样的官员在中国历史上也是较为罕见的。四、不贪钱财不阿霸权袁炜虽出身农家,然父亲学识渊博,可谓具有书香门第之风。由于深受父亲的教诲和影响,其颇具传统知识分子的耿介气质。纵观一生,袁炜以钻研学问为己任,故有因善写青词而得到皇帝宠幸的机会,又保持着文人清高自负、恃才傲物的偏执个性,所以不被当时社会容纳,更不被当朝百官尊崇,身后仅被《明史》用短短几句来评009述其一生,且带有不少贬义之词。但是,站在现代人的角度,回望当时的社会风气,结合到他的家庭生活考量,袁炜还是一个较为正直的官员。特别是从目前所能检索到的几件事情来看,袁炜的行为还有不少值得称颂之处。前面提到过,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朝廷册封唐王,袁炜担任副使。任务完成后,当时的唐王出于尊重和礼貌,送给正副册封特使大量礼品。袁炜没有收受,尽数奉还,唐王为此对袁炜的为人深表敬佩,人前人后时常称颂和赞誉他。袁炜回京后不久就被升迁任翰林院侍讲(正六品)。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当时正好碰到内阁推荐翰林院修撰全元立出任南京翰林院掌院学士(正五品),皇帝却否决了内阁的提名,特意选拔袁炜出任此职。这是由正六品的翰林院侍讲升任正五品的掌院学士,对一般人来讲,正是求之不得的大好事,且到南京任职,离家又近了许多。然而,袁炜却马上写了一封奏疏予以推辞,说是愿意继续留在京城,按原职服侍皇上,继续承担撰写文稿的任务。嘉靖皇帝见奏疏后深为感动,对袁炜赞许有加,当即又将袁炜的职位提升一个品级,任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嘉靖四十年(1561年),正好遇到吏部尚书吴鹏被罢免回家,尚书位空缺,皇帝当即下诏由袁炜兼管礼部、吏部两部事务。吏部相当于现在的中央组织部,职掌百官的考核、推荐和任命,可谓一个十分重要的职位。那时,权臣严嵩正好想提拔任用江西分宜县同乡欧阳德,当这项议题在朝廷进行商议时,大家都碍于情面或摄于严嵩的威势而默不作声,没人敢提出异议。袁炜当时主管吏部,并不屈服于严嵩的权势,坚持自己的观点,坚决不肯在任命书中署名表示同意。由于吏部主管长官不肯署名,此事也就告吹了。这件事也再次证明了袁炜的刚直品性。010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嘉靖皇帝见袁炜办事尚能坚持自己的主张,不随波逐流,结党营私,且能站在朝廷一边,一心替皇帝着想,给他加赠一个太子少保的官阶。过了五天,又召袁炜到内宫值日,表示对袁炜的充分信任。《明史·袁炜传》中写道,袁炜恃贵傲慢,不顾脸面,他原先以徐阶为座师,后来凭着皇帝对他的宠信,不把徐阶放在眼里,甚至凌辱徐阶。当他与徐阶一起担任《承天大志》的总裁官时,参与撰稿的学士们送上文稿后,袁炜即将这些文稿肆意篡改,甚至不肯与徐阶相让。撰稿的学士们心中不平,徐阶却不与袁炜计较,总是说让袁炜改吧。待后来袁炜死去,徐阶又将凡袁炜所篡改的重新改回。袁炜自负能写文章,见到别人的文章,稍有不合自己意思的地方,就恶意诬蔑和讥谤。翰林院中凡出自袁炜门下的士人,更是遭到袁炜的斥责辱骂,达到让人难以忍受的程度,故此大家对袁炜都特别畏惧,进而讨厌他。其实,作为长期得到皇帝宠幸的大臣,有点自傲是难免的,特别像袁炜那样有出色写作能力的大臣,更加容易产生骄傲自满情绪,这当然是一个不好的品性。然而纵观当时的朝廷,严嵩父子专横跋扈、操纵朝纲,后被皇帝罢免。徐阶经过多年隐忍潜行,最终出任内阁宰辅,笼络了大量的官员,形成自己的权利圈子,仍然免不了权势的倾斜。在这种一边倒的政治风气下,袁炜特立独行,再加上性格偏执,自然更令当朝官员产生厌恶和排斥情绪。然而在《明史·徐阶传》中,徐阶对袁炜的敢于直言和办事能力还是持肯定态度的。当时严嵩父子被抓,朝中缺少票拟诏书的官员,徐阶倒是主动推荐了袁炜。“袁炜数出直,阶请召与共拟旨。因言:‘事同众则公,公则百美基;专则私,私则百弊生。’帝颔之。”可见袁炜的为人态度和工作能力还是得到人们认可的,连对他有意见的徐阶也不例外。《四明志征》中写道,徐阶“尽削其所撰著”,说的大概就是《明011史》所载徐阶又将凡袁炜所篡改的重新改回之事吧。由于朝廷中不少人士对袁炜有看法,《四明志征》还说“朝士无敢认慈溪客者”,影响到其他慈溪人与京中人士的交往,这可能有点过头了吧。五、忠于朝廷不失本性袁炜才思敏捷,在文学方面有极高的造诣。嘉靖二十几年,当时正好遇到嘉靖皇帝选拔撰写青词的官员,任翰林院侍讲的袁炜因其才能,恰好也被列为推荐人选。经过选拔,在众多才俊中,嘉靖皇帝发现袁炜所撰青词极具特色,文辞很符合自己的品味,大声称好。袁炜由此获得皇帝所赐的飞鱼朝服和白金奖励。自此之后,袁炜渐渐进入皇帝的视野,开始获得嘉靖皇帝的宠信。嘉靖四十年(1561年)前后,发生了立太子这一关系到确立国本的大事。在这一重大事件面前,袁炜的态度和表现又很好地展示了一番。嘉靖皇帝一共生有八个儿子,其中虽然先后册封过哀冲、庄敬这两个小太子,但他们都没有成年就先后早殇。自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十七日皇太子庄敬因病而薨之后,心情不好的嘉靖皇帝一直没有再册立太子,造成储位多年空缺。在此期间,先后又有四位皇子早殇,这更令嘉靖皇帝心情沉重。尚存的两个皇子由于没有确定储位,引起朝廷内外众人的猜测,人心波动,长此以往,必将影响政局稳定。所以,早日册封太子,确定皇位继承人,成为众多有识之士的期盼。时至嘉靖四十年初,嘉靖皇帝已经很长时间没有召见大臣,朝中大臣一般不能见到皇帝,能见到的只是几位到内宫值日的大臣,袁炜就是其中之一。袁炜利用礼部侍郎身份入值西斋宫的机会,委婉地向皇帝进行规劝。从天伦次序到国家政治,他恳切地向皇帝陈012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说此举的利害所在。嘉靖皇帝听后,觉得袁炜说的不无道理,原本埋藏在心中的担忧渐渐释然了。当时的嘉靖皇帝只考虑到立即册立太子会引起朝廷震动,袁炜摸透了嘉靖皇帝的心思,趁势说:如果现在册封太子尚未成熟的话,那就将封太子之事放后一步再议,但是应该先叫已封景王的载圳离开京城,到自己的封国去,大家见景王离京,人心自然就安定了。嘉靖皇帝深深感到袁炜所言极是。过了几天,即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月,皇帝就下诏传命景王离京到封国德安府去,这样,京城形势一下子就明朗了。朝廷内外都认为皇帝这一举措做得极为妥当,给一些想利用封储的机会争取个人私利的人去掉了非分之想。现在只有裕王载垕(即后来的明穆宗)留在京城,虽然尚未正式册封为太子,但嗣君的位子相对明确稳定了。袁炜的这个建议,达到了安定社稷、稳定百官思想的效果,作用不可谓不大。然而袁炜却一直没有向别人说起过这件事,有功不居,众人也就不知道这是袁炜向皇帝进谏之后所产生的结果。有一日,嘉靖皇帝忽然下诏要内阁和六部大臣共同商议传位继嗣的事,其中有许多话语说得不明不白,众人不理解皇帝的真实意图,怀疑皇上是否对裕王(嗣君)产生了不信任。长期侍奉在皇帝身边、善于猜测皇帝心思的袁炜,赶紧向大家解释,这是皇帝显示父子天性的一种表现,并没有其他意思。经他一解释,大家才明白皇帝的真实用心。疑虑释去,朝中安定了,裕王也就放心了。嘉靖四十年二月初一,天空发生日食现象,一时阴暗下来。历史上历来以日食附会政事变化,按理每遇日食即由皇帝检查自身过错,下“罪己诏”,以设法挽救不吉利的天象征兆。然而面对这一天的日食,袁炜上疏说这是自然天象,不需要朝廷救护,言下之意即是皇帝没有过错。礼部尚书吴山不同意袁炜的说法。嘉靖皇帝却喜欢袁013炜的观点,结果就撤掉了吴山的礼部尚书职务,命令他告老还乡;然后任用袁炜替代吴山出任礼部尚书之职。待到七月初一日,又发生日食。而这一天的日食却是日偏食,只有一分零五秒。发生日偏食,按照传统惯例,大家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而善于揣摩皇帝心理的袁炜却乘机向嘉靖皇帝上疏祝贺,说:“陛下用对待父亲的虔诚心态来侍奉上天,用对待兄长的敬奉心态来对待太阳,天空中的阴晦全被驱赶后退了,阳光照耀万物发出辉煌的光华。于是太阳光洁晶明,征象不祥的凶煞云气自然销熔散亡,食度只有一分,与没有发生日食相同。我们为之感到非常的快乐和荣耀。”奏疏送上,嘉靖皇帝听后愈加高兴,非常受用。不仅这些,袁炜在朝中的其他事情上,只要轮到他去主管,还是能有积极作为的。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二月,嘉靖皇帝命袁炜任壬戌科会试主考官。这一年的科举考试一下录取了多位有相当知名度的士子,尤其是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三人,后来都官至内阁大学士(阁老)之位,成为朝中的栋梁。由此看出,袁炜在国家选拔人才的大事上,是能秉公办事,严格考核,极不马虎的。他的识才能力和认真态度从中可见一斑。嘉靖四十年(1561年)九月间,京城周围几个郡发生严重的饥荒,饥民聚集在京城郊区,久久不散,事态极有可能扩散和恶化,导致重大事件。袁炜见此情景,深感事态紧急,刻不容缓。为防止发生饥民暴乱,当即下令畿辅各县将饥民召回,就地放粮赈济。于是几万饥民因获得救济而渡过了难关,一场极有可能要爆发的动乱就这样被袁炜机智而稳妥地化解了。袁炜不仅能尽心尽力地侍奉皇帝,服务朝廷,为朝廷的安危着想。他还是一位有情有义之人。据传,早在袁炜二十四岁那年,正逢京师大比(会试),袁炜想上京赶考,但家境不好,拿不出足够的盘014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缠,难以起程。本村有位怀义伯,平时每每接济袁炜家,现见袁炜正为上京赶考的盘缠发愁,便又送来不少银子,并亲自送袁炜进京赶考。袁炜因此得以按时起程。这一去也终于成就了袁炜的功名。袁炜考中一甲第三名探花后,在京任职。当袁炜官居阁老之后,他想起了当年时常接济他家又送他上京赶考的怀义伯,便奏请万岁,欲送一匾以谢恩人大德。经嘉靖皇帝准允后,袁炜即时题写了“世恩第”三个大字,皇上看后,立刻命人制匾,然后由袁炜派人专程送匾到慈溪袁马村恩人家中,将其悬挂于墙门上方,以志感念。从这些点滴事情上,我们可见袁炜的为人和秉性,特别是在选拔任用人才上的能力,和为朝廷尽职尽忠的态度。尽管不少当朝官员把他视为专事皇上、阿谀奉承、消极作为的官员,但我们还是可以从中看出袁炜是一位诚实感恩、勤谨负责和办事认真的人。六、勤侍皇上谨慎为官历史上的嘉靖皇帝是一个很迷信的皇帝,专好道教的斋醮祭祀之道,所以造就了不少青词名家,也成就了不少文人的仕进入阁梦想,袁炜就是其中的一个。按《明史·袁炜传》所载,在袁炜内宫值日期间,嘉靖皇帝常常在夜半时分叫内监传送出一张纸条,命值日大臣当即撰写一篇青词,供他祭祀之用。若写得不好,还要受到皇帝的训斥,甚至罢免官职。聪明的袁炜根据皇帝的这个喜好,平日里常常钻研这些文辞,揣摩皇帝的心思,以备不时之需。由此,在袁炜值日的这些日子里,专给皇帝写了不少的好青词,每篇青词都说到嘉靖皇帝的心坎里,令嘉靖皇帝读后龙颜大悦。日子一久,袁炜就依仗给皇上撰写青词而一步一步地得到万岁爷的宠信,建立了自己的稳固地位。除撰写青词之外,凡遇到朝廷内外有人献送祥瑞之物,袁炜也015能立刻撰写出一篇称颂皇帝治国英明、致有祥瑞出现的丽词美文,阿谀奉承,万岁爷心底畅美无限,受用不尽。如今世上还流传着他写的一副长联:“洛水玄龟初献瑞,阴数九,阳数九,九九八十一数,数通乎道,道合元始天尊,一诚有感;岐山丹凤两呈祥,雄鸣六,雌鸣六,六六三十六声,声闻于天。天生嘉靖皇帝,万寿无疆。”此联在当时脍炙人口,无人不知。嘉靖皇帝历来是喜欢装神弄鬼的,做皇帝时间一久,装神弄鬼的习气愈演愈烈。皇帝喜欢什么,臣子就得忽悠什么,这是每个官员都不得不做的事,谁敢说个“不”字呢?那时候,各地都争献“祥瑞”,说是上天赐给皇上的吉祥圣物。例如冬至甘露、乌龟蛋、白毛雀,硬说都是出自皇帝老祖宗陵墓的,是祖上的阴德所致。嘉靖皇帝自然欣然接受,丝毫不加怀疑。一有祥瑞,礼部官员就赶紧奏请,让百官给皇帝送上祝贺的帖子。同时又奉告太庙,把祥瑞之物放到祖宗庙里供着,表示由于祖宗的保佑而获得齐天洪福。在整个朝廷中,大家当然都围着皇帝的喜好办事,正事与闲事谁去区分呢?事情越闹越离谱。一天晚上,嘉靖帝一个人坐着发呆,一回头,看见身后桌子上有一只新鲜桃子,就问:“桃子从何而来?”侍候的太监灵机一动,谎称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嘉靖皇帝即时大喜:“哦,天赐也!”立即下令举行为期五天的谢恩大典。而后,宫中养的白兔、白鹿又接连生崽儿,皇帝都把这些作为朝中的大事来看待,认为是上天赐予的圣物。无论大小,只要群臣说得好、有理,都是好事,真是好事连连啊!朝廷内外为此忙得不亦乐乎,无论官职大小,唯皇帝喜好是瞻。在众多围着皇帝转的官员中,袁炜是一位颇为成功的官员。由于他思维敏捷,才学丰富,文章漂亮又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在所有016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迎奉皇帝的官员中,他是当时处理得最为恰当的官员。袁炜利用才学专门撰写奇异精美的文字向皇帝献媚奉承,博取皇帝的欢心。如遇朝野上下进献珍奇之物时,都是袁炜的赞词写得最美,最为妥帖。由于美言称旨,常常获得龙心喜悦,进一步加深了嘉靖皇帝对他的信任。因此,凡在紧要关头遇到大事时,皇帝就会想到让袁炜来完成,事后给袁炜重重的赏赐,令其他官员羡慕和嫉妒。如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袁炜参与重校《永乐大典》,任总裁,同时担任修撰《兴都志》副总裁。特别是修撰《兴都志》一事,责任重大,关乎社稷,是皇帝为了自己的名声而殚精竭虑所做的一件大事。原来《兴都志》又名《承天大志》,之所以定名为兴都,是因为“兴都”就是湖广的安陆州。这地方在嘉靖时期非同小可,是嘉靖皇帝的亲生父亲兴献王的封地。嘉靖皇帝能够继承皇位,是因为武宗(正德皇帝)生不出儿子,在他死后只好选择旁支兴献王之子朱厚熜入继皇位。朱厚熜当了皇帝后,他觉得该给自己的父亲一个封号,以正自己的名位,确保在朝中的地位,于是他决定把自己逝去的父亲封为太上皇。这一下引起了朝中大臣的纷纷议论,以致闹出了一场血雨腥风的“大议礼”风波。最终皇帝力压群臣了了心愿,兴献王成了皇帝,安陆州也就改名叫“承天”,同时还给了一个尊称叫“兴都”。所以,修撰《兴都志》就成为一件大事了。因为嘉靖皇帝出于为自己的“正统”出身制造舆论,每一篇稿件都要亲自过目。于是,能够为这部书稿出力的人,当然是皇帝宠信之人,也会得到极大的好处。袁炜担任副总裁,可见地位之隆。书稿完成后,由于契合了皇帝的旨意,袁炜自然得到皇帝的恩赐,被晋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当然,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说袁炜是一位凭皇帝宠爱而发迹的人,专投皇帝的喜好,博取皇帝的欢心,与传统文人的铮铮铁骨、刚正不阿的气节不符。其实,在封建专制社会,朝廷百官的命运均取决017于皇帝一人之手,皇帝的好恶决定百官的升、降、生、死,凡是想在朝廷中站稳脚跟、平安为官的人,当然得顺从皇帝旨意。若与皇帝作对,一般不会有什么好结果。假如遇到一位好皇帝,事情可能会好一点,如若遇到一位反复无常的荒唐皇帝,事情就会更糟。袁炜所面对的皇帝和所处的朝代,与以往的朝代明显不同。嘉靖皇帝富有心计,精于权谋,善于驾驭皇权、制衡权力而又严苛暴戾,即使曾权倾朝野、玩弄权术以谋取一家私利的严嵩,也难以瞒过他的眼睛。一旦皇帝发现权力失衡,无论官员原来多么得宠,或为皇帝做过多少贡献,照样严惩不贷,严嵩父子的下场就是最好的例子。封建统治制度自朱元璋时起就比以往更加强化,对皇权稍有不忠的,轻则廷杖重则斩立决。面对如此复杂的为官环境,自小有神童之称的袁炜,在朝廷里做官当然也是机灵和精明的。他明白自己应该如何作为,如何发挥自己所长去讨得皇帝的欢心,他才有可能保住官位,甚至晋升。也因为有了这个根本,他才能有所作为,发挥平生志向。所以,考察袁炜的一生,他应该是极为成功的。袁炜殚精竭虑撰写精美的青词来博得皇帝的欢心,自有他的苦衷和目的。时隔两年多,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初,袁炜病重,向皇帝上疏请假乞休。四月十六日临终前,袁炜对袁大轮说:“吾沐浴皇上圣恩,眷顾深厚,却不能竭涓埃以报答皇上。今天我要去了,你日后要致身尽职,忠于皇上。”可见,在袁炜临死前还念念不忘效忠皇帝,要自己的继子继续侍奉皇上。这表明了他对皇帝的忠心。这些表现,无论从高尚的重国家利益而轻皇族一家私利的人生观,还是从儒家所倡导的刚正不阿、不畏皇权的人格修养来看,袁炜确实有点专事投机、博取私利的嫌疑,难怪《明史》对他的记载也有很多贬义之词,连百姓都对此种行为嗤之以鼻,加以讥讽。也正由于此,袁炜只被称为当时一个非常有名的青词宰相,后人没有用相当018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的文字来记述关于他的其他事迹。七、心系故里乐助乡民官至内阁大学士、礼部尚书高位的袁炜,由于在位时不谏诤,政事上不积极作为,事事唯皇帝喜好为自己最大目标,加上为人聪敏机智,圆滑任性,孤傲不羁,特立独行,以致后人在《明史·袁炜传》中记述了他为官时的不少不良品性,称他为“青词宰相”。其实,袁炜对家乡人,尤其是对同族亲友还是很不错的,为故里袁马村办了不少好事,受到村民和族人的极力称赞,在故乡至今流传的不少有关袁炜的传说故事就足以证明。就是在《宁波府志》、历代《慈溪县志》中,对袁炜也是褒誉有加。尤其是同乡人秦舜昌所撰的《光绪慈溪县志·袁炜传》,以及《袁氏宗谱》中对袁炜的记述,优点更多,鲜有缺点,这与《明史·袁炜传》所记述的袁炜判若两人,可见对袁炜的评判不能一棍子打死。当然也有史家认为地方志和家谱不可信,总有不实记载,但是也不能加以全盘否定。至少,袁炜在同时代的文人中,在家乡人们的眼里,他是一位值得后人敬重和学习的好人。据史书记载,嘉靖年间,由于皇帝尊崇道教,祈求长生不老,以致长期身居皇宫不理朝政,国势为之日趋衰微,军备废弛。东南沿海边防卫所形同虚设,对外防御力量极其薄弱,地方官员专事享乐,疏于防范。加之朝廷对外政策左右摇摆,变化多端,对外贸易时开时禁,致使沿海居民生活困苦。而此时盘踞日本东南沿海的倭寇,借此时机,组织武装势力,渡海到东南沿海地区,勾结明朝盗匪,甚至是当朝官员,抢掠财物,杀人越货,破坏城市和乡村。倭寇所到之处,沿海居民流离失所,生活苦不堪言。不少官员不是积极防御和抵抗倭寇侵略,而是遇到倭寇不战而退。这更助长了倭寇的侵略和抢夺行为,加剧了疯狂骚扰中国东南沿海的狂潮。在整个东南沿海受倭寇019侵略的地区之中,江浙地区受灾最重,而慈溪和余姚两县又是受灾最严重的两个县区。袁炜家乡慈溪,自唐代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建县以来,县治慈城一直未建城墙,防范措施少,导致倭寇对慈溪县城百姓的抢劫极为便利。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面对百姓屡屡受灾的悲惨境况,慈城的乡绅们自发提议募捐雇民建慈城古城墙筑城墙,防御倭寇侵犯。然而,建造城墙可不是小事,得花费大量的财力、物力和民力,这对于区区一城百姓来说是一个大问题。得知此事后,袁炜和工部侍郎赵文华(今江北区慈城镇人)联合上奏皇帝请求朝廷出面支援,经过两人的联合陈述和再三恳请,最终获得皇帝的允准。这样才开始有了建造慈溪县城城墙的首批资本,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最终,慈溪县城在老百姓的努力下,经过朝廷和地方百姓的共同建设,不几年,一座百姓期待的坚固的城墙拔地而起。从此,坚固的城池发挥起保卫一方百姓平安的重任,加之百姓团结一心坚强自卫,倭寇的侵略渐渐被击退了,百姓的损失也就避免了。这些事迹被收录在《光绪慈溪县志·建置·城垣》卷一的为感念袁炜所撰的《建邑城记》中。袁炜利用自己的权力和地位,帮助家乡百姓的事情不仅这一桩,史书还记载了与此类似的一些事。按明代漕运规定,自永乐十三年(1415年)运河全线贯通后,朝廷在山东德州陵州仓故址扩建了广积仓(即德州水次仓),广积仓不仅转运东南(江浙)漕粮,同时接收山东、河南等省税粮,然后将这些粮食运送至京通粮仓,所以储粮规模很大。慈溪县收缴的赋粮按规定也要运输到德州广积仓。按照这个规定,慈溪的运粮船要穿越江020第一篇袁炜生平概述苏、山东两省,航程远,运费大,路途艰险。除了要交皇粮,仓场徭役的负担也借派到慈溪县,这更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慈溪人陈文谊见此情景,主动为民请命,北上京师,向皇帝上疏涉及慈溪县百姓负担的五种不端情状,其中之一就是仓场徭役的事情。这仓场本来属于户部管辖,陈文谊通过袁炜疏通各方关系,并从中出谋划策,最后,慈溪的赋粮运输就近改运到淮安的广安仓,而借派的各种徭役亦回归原本所属的各县。如此一来,慈溪县的运输赋粮经费节省了许多,因而留得税银七千四百余两。后来就用这笔银两募集军兵,防守城池,慈溪县民获得极大好处,慈溪人民对袁炜自然是极为感激。有一年,袁炜回乡省亲,其间多次乘船沿姚江来往于袁马村与县城之间。袁炜发现姚江两岸没有埠头,来往商贩和上下旅客都通过跳板上下船,极不方便,若船只停靠不稳当,难免发生财物落水和人员溺水事故。袁炜于是将此事记在心头,以待恰当时机出力帮助。等袁炜省亲假期满后返回京城,当即上奏朝廷,恳请嘉靖皇帝体恤民情,出资修建从袁马村附近的干溪村开始,经陆埠,至慈城、余姚,直达会稽县的姚江沿岸的几个埠头。后经嘉靖皇帝允准,慈溪、余姚、会稽三县免缴一年赋税,以此项税收移作建造慈溪至会稽二十八个河埠头的费用。几年后,陆埠干溪至姚江的村庄边确实新添了几处小码头。至于其他村庄的船码头是否建成,不得而知,也无从稽考。不过这对袁马至陆埠的运输船只的靠岸,确实带来不少便利。据说,嘉靖皇帝封袁炜为武英殿大学士后,当即下旨要在袁炜的家乡为他建造阁老府,并拨下银子万两。这时,四明山区正遭受前所未有的饥荒,三年大旱,山间梯田龟裂,颗粒无收。袁马村周围的山上,柴草枯萎,庄稼不生,大户人家只能吃糠,穷苦人家就只有吃草根树皮了。袁马村村民进京向袁炜阁021老诉说了村里百姓的受灾情况。袁阁老获悉家乡灾情后,急百姓之所急,当即奏明皇上,请求下旨赈济灾民,但是遭到当朝权臣严嵩的反对,说:“哪有三年不雨,山田旱荒之理。”他认为是袁炜谎奏灾情,欺骗皇上,谋取私利。袁炜深知家乡灾荒是实情,既然没有朝廷拨款,自己也不能眼看着乡民遭灾,他当即将皇上拨下的建造阁老府的银两用来赈济灾民,并派出亲信官员来家乡专门负责发放赈灾粮食。袁马村民无不为之感动。而当初建造阁老府的计划也就此泡了汤。为家乡百姓做好事,无论官员还是富商,只要有能力,都应尽力而为,这是有良知的人的共识。但历史上却有不少为官者,在朝庭中结党营私、朋比为奸、贪赃枉法、谋权篡位,在家乡纵容家属依仗权势、欺男霸女、强取豪夺、为恶乡里,给家乡百姓带来无尽灾难。比如与袁炜同朝为官的首辅徐阶,虽被尊为一代名相,但他利用自己的权势,纵容亲属横行乡里,霸占良田无数,欺压百姓,鱼肉人民。而袁炜身居高位,不仅没有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更没有纵容亲属强取豪夺,仗势欺人。他始终不忘故乡百姓,对家乡所发生的灾难和关乎百姓生活的事情,牢记于心,设法利用自己的职权,造福乡里,实在难能可贵。他虽谈不上是一位叱咤风云、万人景仰的名臣贤相,但也不是一位利用权力和皇帝的宠信而贪赃枉法的奸佞小人。他仅是一位擅长文章又工于青词、善于揣摩皇帝心思,在服务皇家中以求自保平安的一位谨小慎微的文臣而已!022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录自《蓝溪袁氏宗谱·孝集·恩遇录》卷首)诏书一翰林院编修袁炜并妻管氏敕命一道奉天敕命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国家以文图治慎简,史官以公纪述信后世,任莫重也。非进士赐及第者不由钦授,休兹厥惟,艰哉。尔翰林院编修袁炜,名魁浙彦,誉重士林,首选南宫,茂膺廷对。尔备陈弘化之图,归本孚天之德,深协朕心,赐之及第,擢诸史垣,乃能祗懋进修,克邃厥养。学足以润身,而黼绣尔躬;文足以华国,而金玉王度。宏才硕望,舆论攸归。顷者,简司试事,克精校阅;茂著得人,尔其无忝词臣者哉。肆其知猷敏达,用占大受之资,履操端严,足徵远到之器,朕甚嘉之。爰考上最宜锡宠褒,兹特授尔阶文林郎,锡之敕命。於乎!玉堂侍直,不徒文翰之攻;金马抡才,尚储论思之职。尔其祗若益懋,探修朕需,以显陟焉。钦哉。敕命初任翰林院编修,二任复除今职。之宝023敕曰:朕观周时卿大夫、士,皆君子也。而风人本之衽席,以为德在鹊巢,功在鸡鸣。然则内助之良其可泯欤!尔翰林院编修袁炜妻管氏,惠德惟良,柔姿孔淑,扬芬顺令,媲美哲人。琴瑟静好,允敦樛木之风;馈祀洁蠲,克效采蘩之职。厥惟妇哉,肆助廉而力俭,体孝以弼忠,相夫驰望甲科,效劳史职,惟尔之贤,兹特封为孺人。休被宠章,毋忘敬慎;君子嗣膺柄庸,尔亦永有休闻。钦哉。敕命嘉靖十三年四月初一日之宝【诏书一译文】翰林院编修袁炜并妻管氏敕命一道奉天敕命奉天承运皇帝,特下敕书说:国家依赖文化礼仪来谨慎地治理天下,记述历史的官员要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来公正地记述,留可靠真实的历史给后世,所以责任极为重大。参加进士考试并取得一甲及第,才能被皇帝封赏。能够获得如此大的荣耀,并不是件非常容易的事。你是翰林院编修袁炜,是浙江乡试的五经魁首之一,在文化人中有着较高的声誉,进京会试时又获得第一名。殿试时对答如流,语出惊人,渊博的知识在殿试时又获得非常高的赞誉。你详细地陈述了治理国家的宏大策略,又坚守做人的道德本性,上承天道下循自然,很符合我的思想,特赐你进士及第(一甲第三名探花),并授以翰林院编修之职,以此勉励你进一步学习儒家道德文章,克服困难锤炼自己,提高学识进修品性。学问可以滋养人性,提升品行;文化可以使国家兴旺发达,繁荣富强。你有高超的才能和高隆的威望,所以得到众人的仰慕和称颂。不久前,担任会试考试官职责一事,你恪尽职守,仔细审阅每位考生的文章,务求审慎和精到。你所写的文章024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为当世奇篇,得到世人称颂,可以说朝中不用再增加为皇上写作的文臣了。你要尽情地发挥你所拥有的聪明才智,以求快速地实现确立的目标。践履坚贞端庄的操守,以证明你有远见卓识的才能,我对你非常的赞赏。鉴于你在考绩中的优异表现,理应获得赏赐和褒奖,所以特授你正七品的官阶“文林郎”,并颁发这道敕命。呜呼!你在翰林院任职,不仅仅是撰写文稿;身任翰林之职,还得为治理国家而思索。你还需要加倍的努力,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按照我的需要去探索和修炼,以彰显和达到最大的成就。钦哉。敕命初任翰林院编修,现在又继续担任这一职位。之宝敕书又说:我看到周代时的卿大夫和士子,都是品行高洁的正人君子。写诗的人也往往都是普通人出身,他的德行就体现在家庭和谐、夫妻和睦之中,要取得不俗的业绩,需要公鸡打鸣一样地勤勉刻苦。由此看来,家中妻子的功劳怎么可以忘记呢!你是翰林院编修袁炜的妻子管氏,品行敦厚淳朴,美丽端庄贤淑,知书达理贤惠聪颖,真可与聪明睿智的人相媲美。夫妻之间团结和谐,对丈夫温柔顺从服侍周到;操持家务洁净有序,有如《诗经·国风·召南·采蘩》所颂的恪守妇道,克尽妇职。正是有你这样的好妻子呀,尽力勤俭治家,对老人孝顺,对国家忠心;支持丈夫专心攻读,以致科举及第,得以效劳于史职。正是因为你的贤惠,所以朝廷特封赠你为七品官妻子的封号“孺人”。千万不要被这个恩宠所迷惑,不要忘记恭敬和慎重的品德;尽管君子会产生贪图庸俗奢靡的生活的行为,但你也千万不要有放松自我的想法。钦哉。敕命嘉靖十三年四月初一日之宝025诏书二翰林院编修袁炜父母敕命一道奉天敕命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君子畜德多文,未遵夙抱,有赫厥嗣,骏发休光,天道也。尔袁汝舟乃翰林院编修炜之父,雅度恢弘,德容玫伟,朝攻文艺,蔚著才名。方藏器以待时,乃知几而勇退。专心教学,燕遨觞咏。笃孝友于家庭,率先子侄;孚忠信于宗党,克树仪刑。怀宝自珍,却金贻庆,真科甲之遗英,乡邦之耆范也。厥所培积,实生贤俊,祗承庭训,展采词垣,胡不永龄,禄养不逮,良可悼也。兹特赠为文林郎翰林院编修。於乎!作于前者述于后,孰云儒考之效迂,啬于身者丰于嗣,乃见善人之报速,歆服宠灵,永贲幽宅。敕曰:国家敷锡褒荣,母与父偕,制也。肆有父母义兼教育者,宠绥可或后哉!尔汪氏乃翰林院编修袁炜之母,族为士望,德维女师,备历艰辛,力共孝养。居切诗书之戒,心恬织纴之劳。慈惠克济,夫刚庄严,载成胤美。尔嗣懋学蜚英,积功奉最,内训之臧不可泯也。鼎养弗逮,纶锡庸申,兹特赠为孺人,匪徒慰懿灵于九原,抑亦播徽风于奕世。嘉靖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诏书二译文】翰林院编修袁炜父母敕命一道奉天敕命奉天承运皇帝,下敕书说:君子应该涵养品德以使自己养成文雅的品性,即使没有遵循和达到读书入仕的抱负,然培养自己的子孙,使之发挥自己的才能,像骏马加鞭一样珍惜时光不至于浪费青春,这是符合天道的。你袁汝舟是翰林院编修袁炜的父亲,气度恢弘,品德如美玉般纯洁,人格高达伟岸。年轻时专心攻读诗文六艺,026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有着很高的才气和名声。原希望以平时所学经过科举考试而入仕,却由于命运不济多次落第而急流勇退。于是专心致力于教学,像勤奋的燕子一样遨游于文人学士之间,吟咏赋诗、交流学问。孝顺父母尊重妻子爱护儿子,成为子侄的表率;对亲朋好友、宗族乡邻忠诚友善,为他人树立了好榜样。你以诚信为宝,自尊自爱,曾将他人遗落的银包归还,真是好人得好报,你是科举考试中被遗落下来的精英,乡村邻里之间品行优秀的典范。你多年培植和累积的结果,是为家族的兴旺发达而生下的聪明贤良的子孙,儿子继承了家庭的优秀传统,多方采集、在文学上有了很高的造就。可惜上天未能使你长寿,以致不能得到儿子的奉养,实在令人痛惜啊。为此特赠你文林郎翰林院编修。呜呼!生前有作为的人往往总是死后才被人发现和追认,谁说你的父亲在仿效腐儒的行为呢?对自身严厉俭朴乃至苛刻,而后裔却得到丰厚的回报,由此可见好人得好报还是来得很快的,你在地下之灵就享受后裔给你的无上荣耀吧,在华美的幽宅中静静地安息。敕文又说:国家赏赐和褒奖有成就的人,母亲与父亲是一样的,这也是朝廷的制度。倘若有父母尽心尽力于子女的教育,褒奖怎么可以免掉呢!你汪氏是翰林院编修袁炜的母亲,出身于士大夫家族,保持着女性的柔美品德。在家教育儿子历尽艰辛,与丈夫一道尽力孝敬公婆,养育幼小。平时在家闲居时研读诗书,尊崇诗书的教诲而不逾越礼仪之道。尽心尽力地纺织和缝纫,无怨无悔。以仁慈之心勤俭持家来维持家庭发展,使丈夫得以保持男人刚正庄严之品性,使家庭一年比一年有成就。训导子女继承传统美德,使你儿子的学业日益广博丰厚,并扬名于当世,这正是你所积累的最大功劳,良好的家庭教育所创造的业绩是不可泯灭的。由于你的早逝而未能得到儿子的孝养,就此由朝廷给你封赏,使你的美德发扬光大,兹特赠你朝廷命官之母的封号“孺人”,这不仅是安慰母亲在地下的灵魂,而是027将美好的品德传播给下一代。嘉靖二十三年四月初一日诏书三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袁炜祖父母诰命一道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君子垂统为可继者,其成功则付之于天,故贻谋燕翼,诗以为训,岂非祖德之能昌后哉!国家褒宠大臣,率亲而上至于祖,示酬德也。尔袁璼乃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炜之祖父,秉心笃厚,率履端方,善行是敦,潜德弗耀。非所谓林壑耆英,乡邦高士耶!遗谋蓄祉,再世而昌。厥有闻孙为朕贤佐,爰推训泽,晋锡纶褒,兹特赠尔为通议大夫、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服此宠章,尚绥尔胤。制曰:古称德博者其施远,位盛者其报丰。今予硕臣以行绩受宠,眷者必锡及其王母,以褒嘉之。尔童氏乃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炜之祖母,克秉巽德,夙著母仪,佑启贤孙,跻于贵显,德庆之施,可谓远矣。宜锡茂恩,以丰尔报,兹特赠为淑人,尚歆褒叙,永妥幽灵。嘉靖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诏书三译文】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袁炜祖父母诰命一道奉天承运皇帝,下制书说:我听说世间君子能否把基业传给下一代,其成功与否全依赖于上天的安排,因此父祖辈为子孙后代谋划,像燕子保护自己的幼雏一样,使之茁壮成长,必须通过学习古诗028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文来训导矫正,这难道不是说是祖先留下来的好东西来使后人昌盛发达吗!国家褒奖大臣,还包括他的上代直至于祖先,这是表示要报答先辈对后世的教育之恩。你袁璼是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袁炜的祖父,秉性敦厚朴实,行为端正大方,对人乐善好施,品德高尚而不炫耀。这不正是我们常说的所谓民间耆英,乡间高士吗!你流传下来的治家之道和所蓄积的善行,到了袁炜身上终于得到报答了。现在,你的孙子是我身边贤能的辅佐大臣,为宣扬你的美德使之传于后世,为此给予奖励和褒扬。所以,特赠为通议大夫、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享受这一荣耀,以此来安抚你的子孙。制书又说:古时候称品德和善行博大的,他对他人和后世的影响也就广远;爵位高贵显要的,他所获得的报酬也就丰厚。今天我的大臣以卓著的业绩受到我的恩宠和无限信任,亲属中也必然赏赐到他的祖母,并以此作为褒嘉。你童氏是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袁炜的祖母,克己为人,秉承妇女的传统美德,平素有贤妻良母的好风范,同时又善于抚养和教育你的孙子,使之跻身于尊贵显要的地位,这种良好德行对他人的影响可以说是非常深远的。所以,理应赏赐给你丰厚的恩惠,作为对你所做贡献的最好报答,兹特追赠你朝廷命官祖母的封号“淑人”,希望你能接受这一褒奖,以使你的灵魂在地下能永久地安息。嘉靖三十八年三月二十三日诏书四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曾祖父母诰命一道奉天诰命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闻子孙之昌大,门阀之兴隆,莫不在于先世积累之勤,故垂庥委祉,肇基于前,而宠锡恩褒,增贲于后。天道029福善之庆固未尝爽也。尔袁完乃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之曾祖父,世传孝廉,志尚洁修,探坟典之菁华,窥儒先之阃奥。虽棘闱屡屈,厥志未酬,而奕世滋昌,潜德斯显。今尔曾孙为朕良辅,懋效勋劳。论世推恩,国有彝典,玆特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恩命遥临式贲九原之宠,明灵不昧,永贻百世之休。制曰:夫褒恩及于曾闱,而命秩至于一品,此礼数之极隆而宠遇之特异者也,是惟吾辅弼大臣足以当此。尔宋氏乃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之曾祖母,出自德门,归于名族。禔躬恭慎,治内廉勤,端懿范以善贻谋,植厚德以彰佑启。衍有庆泽,辑其休光,郁久而通,积久斯发,固其宜也。玆赠为一品夫人,焕播恩纶,爰溯起家之自,增辉谱牒,益荐裕后之功。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廿八日【诏书四译文】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曾祖父母诰命一道奉天诰命奉天承运皇帝,下制书说:朕听说子孙后代能够昌盛发达,家族能兴旺不衰,全在于先祖们勤勉治家,形成良好的家训的缘故。所以上天降下祥瑞和福耀,这完全是以前打下的良好基础的缘故,然后才会有朝廷的赏赐嘉奖和为后世的兴旺繁荣增添动力。上天所赐下来的对个人和家庭的福祉,本来就不是那么容易能获得的。你袁完是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的曾祖父,传家以孝敬勤俭为本,品性以崇尚洁身自好为宗,认真钻研历史典籍的精华,探究儒学文化的精妙之处。虽然你屡次参加科举考试而终究落030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第,平素的远大志向未能实现,但是后世子孙逐渐昌盛发达,自然,以前所保留下来的好传统和好德行就因此而最终得到了彰显。现在你的曾孙是我的贤良辅弼之臣,兢兢业业,功勋卓著。按照人世间的实际情况来推广皇帝的恩惠,国家本来就有法典可循,所以,特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浩荡皇恩从遥远的地方降临到你的陵寝,以表示朝廷对你的尊敬和恩宠,相信圣明的神灵不会失去智慧的光华,它会永远地保佑你的世代子孙平安发达。制书又说:朝廷施皇恩给曾孙辈,官职达到一品,这是所有礼仪中之最高级别的,是最特别优厚的待遇了,只有我的辅弼大臣才可以享受得到的。你宋氏是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的曾祖母,出生于有良好教养的家庭,应属于名门望族。为人谦虚谨慎,治家勤俭廉洁,以端庄大气和高尚的道德风范来教育影响子女,为家庭的兴旺发达而谋划和操劳,以致培植起良好的家风为后人树立榜样,为子孙的成长造就良好的家庭环境。为使后世有更多的喜庆之事和恩惠获得,韬光养晦不显山露水,长此以往,积蓄到现在,于是厚积而薄发,固然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特赠你一品夫人的封号,彰显我朝浩荡皇恩,既让后世牢记家族刚发展时的情景,又为袁氏家族的荣耀增辉,为后世子孙的兴旺发达铺垫更加厚实的基础。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廿八日诏书五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炜祖父母诰命一道奉天诰命奉天承运皇帝,制曰:夫君子之于家,非德善之所积者厚,则不031能以昌大其孙;人臣之于国,非勋业之所致者隆,则不能以显荣其祖。惟予贤辅实赞政机,其所致益隆矣,此其所以积之厚,宜何如而可无褒以昭渥宠乎。尔赠通议大夫、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袁璼,乃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之祖父,志探正学,性湅好幽栖。洁己持身,抗高标于林壑;履仁蹈义,植令范于乡闾。卓有闻孙,克光乃祖。爰奏三孤之绩,实彰载世之贻。用锡殊恩,俾膺显命,兹特加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尚佩隆阶,益慰泉台之英爽;载恢厚荫,丕延纶阁之休嘉。制曰:朕惟大臣之致位台阶而效劳政府也,贻谋之善,虽本于祖功积庆之原,实资于内德,是以赠恩之典必并及焉。尔赠淑人童氏,乃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都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之祖母,早闻哲训,夙茂芳徽。孝敬惠和,惟阃仪之兼备;恭勤俭约,乃家政之肃持。用赞夫子以开昌,实启哲孙而光大;爰宠嘉于懋绩,式显播于殊荣。兹特加赠为一品夫人,丕昭三命之隆,永享六珈之饬。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廿八日【诏书五译文】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炜祖父母诰命一道奉天诰命奉天承运皇帝,下制书说:君子对于家庭来说,如若不是在德行和善行方面积累深厚,就不能够使他的子孙昌盛发达;朝中大臣对于国家来说,如若不是凭着伟大的业绩而达到显贵的地位,就不能够光宗耀祖。只有我的得力贤臣袁炜,积极地参赞国事,他的大量付出才有了今天显贵的地位,这正是由于平时积累的深厚而达到的,032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因此,怎么可以没有经常性的赏赐来彰显皇帝对他的恩典和对他的信任呢。你是受赠的通议大夫、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袁璼,本是少傅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的祖父,立志于学习儒家正统学说,秉性喜好安静闲适的生活。洁身自好坚持修炼,如树木一样在山林中高耸挺立;积极践行仁义道德,为乡村邻里之间树立优良的典范。从而教导出了有高超才学和重大社会声誉的孙子,光耀了他的先祖。于是才创造出世间罕见的业绩,彰显了世代遗留下来的美德。为此赏赐给你特殊的恩典,以显耀你那与众不同的命运,现在特加赠你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赋予你崇高而显赫的地位,就是用以安慰九泉之下那英明而爽朗的神灵;带着宏大而深厚的庇荫,以使我的阁臣能取得更大的业绩,获得更多的褒奖。制书又说:我认为大臣只有身居台阁高位才能效劳于朝廷,为朝廷出谋划策的好坏,虽然说出于祖上所积累的良好家风给后辈的积淀,其实靠家庭内妻子的贤淑美德所发挥的作用,这样在追赠给家庭主人恩典的时候也必有你内人的一份。你本是被赠予淑人的童氏,是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都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的祖母,从年少时就学习礼仪和文化,早在出嫁前就远近闻名、声名远播。孝敬老人,恩泽他人,和蔼待人,仪容兼备;勤俭节约,整理家务,操持有度。用心帮助丈夫和扶持儿子,使家庭逐渐走上昌盛之路,后来又能够教导孙子使他发扬光大;皇恩必然施于那具有实在而丰硕业绩的人,盛大的仪式必然给予特殊的荣耀。现在特加赠你为一品夫人,彰显三道任命的隆重,永久地享受高贵命妇的“副笄六珈”玉饰。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廿八日033诏书六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父母诰命一道奉天诰命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惟古之人有卓行。君子之德者,其身弗售,则其后必昌。盖木必本盛而末蕃,水必源深而流远。国家命,所以溯本追源,不忘所自也。矧吾辅臣,位望既崇,勋业益茂,则其本始之盛,源渊之深,有独异焉。申锡显褒,以彰潜德。厥惟彝典播告大廷,咨尔累赠通议大夫、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袁汝舟,乃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之父,志意轩豁,器度玫奇。早通百家之言,期于世用;晚作一乡之表,遂为人师。孝不求名,贫能乐道。肆当寇攘之际,适乘昏暮之辰,虽箪食以屡空,还囊金而不顾。匪惟高义,足以称述。于时抑且阴功为能贻翼其后,至于今日有此殊荣,尔德为益彰矣。兹特加赠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服此宠光,慰尔灵爽,尚丕延于家祐,益永衍于天庥。制曰:惟父母之于人子,其劬劳之德虽同;而国家之于人臣,其推褒之典则异,益其位之所列者有等,故其勋之所积者有差。若夫一品之荣,惟是百僚之极,非有赉母曷克承之。尔累赠淑人汪氏,乃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母,本由名裔,作配儒门。孝敬自持,攻苦服劳而无间;慈仁是笃,居贫处约以能施。实内则之克全,乃家声之允振。用以懿范,卓垂义方,遂训迪于嗣人,暨登庸于辅弼。兹特加赠尔为一品夫人,茂享殊恩,庶慰《蓼莪》之志,益覃来荫,永延奕叶之祥。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廿八日034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诏书六译文】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父母诰命一道奉天诰命奉天承运皇帝,下制书说:朕认为古代的人都有卓越的品行。有君子那样道德品行的人,只要他的身心没有被功名利禄所出卖,他的后代子孙一定会昌盛发达,这好比树木的根扎得越深,它的枝叶才会越茂盛;河水的源头越深远,它的径流才会流得长远。国家也是如此,要保持长久的兴盛,也得溯本追源,不可忘却祖先的肇始之功。且说我的辅臣袁炜,地位崇高,名望隆盛,为朝廷所创立的业绩非常丰硕,那么他的根基是很深厚的,源头是很深远的,一般人是难以与之相比的。因此,要公开加以褒奖,以彰显一般人所不知道的品德。现在就按照历代的常规做法来向大众宣告,你是多次被赠予通议大夫、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的袁汝舟,是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的父亲,意志坚定豁达开朗,气宇非凡。从少年起就通览诸子百家之言,希望长大后能为国家所用;晚年成为乡村的道德楷模,也成为众多学子的表率。孝敬老人和睦邻里而不求名声显赫,家境贫困生活艰辛却能安贫乐道。当时正遇到匪盗抢劫猖狂之际,又恰逢黄昏之时,即使你家庭贫寒,连箪食都屡屡不满,依然将别人误投到你怀中的银包归还失主。除非有超常的道德情操,哪能值得人们称道呢?只有祖上所积累的阴德,才能为子孙的发达提供庇荫,至于今日所获得的这一殊荣,可以使你的德行显得更加高尚了。现在特别加赠你为光禄大夫、柱国、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接受这一崇高的封赏,以安慰你的灵魂,还能够保佑你的家族,使之能够得到上天永久的福祉。制书又说:父母对于子女的抚养教育,其所付出的劳累和心力035是相同的;而国家对于效忠它的臣子,褒奖他的业绩的方法是有差异的,因为他的地位和职级所在的位置不同,所以他所创立的业绩是有差异的。比如获得朝廷一品官职的封赏,已经是朝中百官的最高位置了,不是因为有你这位母亲从中发挥作用的缘故,否则谁能承受得了呢。你是累赠淑人的汪氏,是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的母亲,本来出身于名门后裔,又嫁入有儒学良好传统的家庭。坚守孝敬本色,克服困难任劳任怨,待人亲疏无间;本性慈爱仁厚,家境贫困力行节俭,而又能乐善好施。一心一意充实自己以保全贤惠之名节,以致家族的名声得以渐渐地振兴起来。朝廷将你这种遵守妇道的高尚品德作为榜样,以卓越的品行来垂范于全国,以启迪教育全国人民的子女,使之都能登上辅弼皇帝的高位。现在特加赠你为一品夫人,享受朝廷给予的特殊恩宠,这好比如《诗经·小雅·蓼莪》中所表述的子女感念父母双亲的养育之恩,以增益对家族未来发达的庇荫之功,使家族能世世代代永久地保持住幸福和吉祥。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廿八日诏书七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并妻诰命一道奉天诰命奉天承运皇帝,制曰:朕篡承丕绪,总揽宏纲,亦惟综核群工,缉熙庶绩,考最之典,褒嘉有常。而况一二密勿之臣,实任左右辅翼之职。所以宰持政本,调燮化原,翊护朕躬,亮采皇室,股肱攸寄,体貌宜崇。则夫阅历之游深,勋庸之茂著者,可无优异以称眷恩。咨尔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秉性高明,爰资卓伟,有经纶之达识,而守之以忠诚;有精敏之异才,而持之以谨慎。卑抡036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经与南省,首擢巍科;嗣奉对于大庭,复膺高第;爰以清华之列,拔居撰述之司。坚辞谢于美官,只恋依于禁闼。朕嘉其文学之渊邃足润鸿猷,察其志意之坚贞可属大事。诸所简擢,皆出亲裁,遂晋陟于秩宗,乃入登于辅贰。屡转之,阶衔弥峻;亲成之,殿号尤隆。而尔果能上副朕怀,下孚人望。考经推古,国是允藉。其折衷济世,匡时庙谟,每归其筹划,临事则轩豁无隐;立身则耿介不回,用协寅恭,克端表率。朕方严饬有位,振励官常,而明作之,功,繄尔是赞。朕方申命所司,汰除吏弊而肃清之,治,伊尔攸资。抑且夙夜勤劳,矢专心而报主,始终敬畏,期一德以事君,可谓有良弼之风,得大臣之节者已。兹一品三载,考绩来闻,朕甚嘉悦,特授尔阶光禄大夫、勋柱国,锡之诰命。昔益稷并谟,旷古仰虞庭之盛;周召共理,至今称姬氏之隆。尔尚笃思前贤益懋,乃勚俾予获臻大化,尔亦永有令名。钦哉。初任翰林院编修二任复除翰林院编修三任翰林院侍讲四任复除翰林院侍讲撰文五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六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七任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加二品服色八任加正二品俸、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九任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服俸如旧十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十一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十二任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十三任少傅、建极殿大学士、今职。制曰:周歌卷耳,肃雍之化,以彰齐美;鸡鸣儆戒之功,攸著妇道037之所系,大矣。乃若我辅弼之臣,夙夜在公,忘其内顾,贞淑之助,尤有类焉。尔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之妻,累封淑人管氏,恭柔毓粹,静顺含贞。动循珩珮之仪,居蹈图史之训。褆身孝敬,上克亨于宗祊;秉德惠和,下允宜于家室。爰相夫子,显列孤卿。笃效勤劳,懋襄化理,繄尔之助也。宜颁从贵之恩,用申齐休之义,兹特加封一品夫人,尚钦。服乎宠名用,永绥乎蕃祉。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廿八日【诏书七译文】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并妻诰命一道奉天承运皇帝,下制书说:我自继承国家大统后,总揽朝廷大政方针,还负责综合考核各位朝中要员和臣僚的业绩,同时收集统计官员所做的一般性成绩,考核官员的最重要之处在于有明确的制度,并按照规章制度加以奖励和惩处。何况是少数几位与朝廷大事关系密切,担任着左右辅翼职责的大臣。所以,主持朝廷大政要政的内阁宰臣,协调各方关系,化解各种矛盾,协助皇上处理朝廷事务,能为朝廷声誉争光添彩的,是我所依靠的左膀右臂,所以他的个人形象和道德品性自然应该是庄重和伟岸的。那些见多识广、资历深远、成绩卓著的人,怎能没有优厚的待遇来表示我对他们的宠爱和信任呢。你,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秉性高洁聪明,资质卓越奇伟,有经天纬地之才,又坚守忠诚之志;有精深敏捷的特异才干,而保持着谨慎严谨的态度。幼年时参加南方省份的乡试,谈经论道,与众不同,即获得优异的成绩。等到参加殿试,在朝廷上对答如流,思维敏捷,观点独特,又被赐予进士及第一甲第三名的称号。被授以翰林院编修之职,又因辞藻华美绮丽,而被任以专038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事服侍皇上撰写文辞的职位。你曾经坚决地推辞掉晋升为有优厚俸禄职位的机会,一心只希望在皇帝身边效劳。朕赞赏你有渊博而深邃的文学才能,足以满足皇帝的需要,又发现你的意志坚定可以嘱托朝中大事。所有对官员的考核和提拔升迁,都是由我亲自裁定,于是擢升你为朝中宗庙礼仪的职位,直至进入内阁仅次于内阁首辅的高位。随着一次又一次的转任,官阶也越来越高;由于能出色地完成皇帝交给的任务,以致在朝廷中的声望越来越高。而你果然能上符合我的心意,下为众人百官所信服。考据经典,推崇古圣人之道,国家大事得以公允地加以处理。那些需要采取中和协调的方式处理的人世间之事,以及需要匡正的朝廷宗庙大事,每每交给你去筹划和处理,遇到棘手的事情总是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毫无保留地提出自己的见解。立身处事耿直刚正,绝无反复无常犹豫不决的事情。与同僚之间协作共事而谦虚恭敬有加,克制自我端正严明,堪称朝中同僚的表率。我正开始命令有关部门严厉地整饬官场秩序,振奋官员精神,激荡官场惰性,革除官场腐败。所进行的治理,而只有你报以十分的关切和积极的谋划,而且夜以继日,不辞辛劳,发誓愿意一门心思报答主上。始终怀着敬畏之心,希望用自己的忠诚态度来报答皇上,可以说有古代辅佐皇帝的忠臣良相之风范,习得忠臣良相之高洁不腐之操守。你在一品官员的任上已经三年,我听了有关部门对你的工作成绩考核结果,我对你非常满意和欣慰,所以特授你为光禄大夫之官阶、授柱国功勋,赐予诰命。以前禹帝因为有臣子伯益与后稷一起参与谋划国家大事,所以,一直以来将虞舜时期看作国家兴盛的最高代表;周成王时有周公旦和召公奭共同辅政,所以周朝流下了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的好名声,至今还受到人们的称颂。你崇尚古代圣贤的优良品行,砥砺自我,追求进步,致使天下百姓因之得到教化,你的好名声也得到人们永久的传颂。钦哉。039初任翰林院编修;二任继续担任翰林院编修;三任翰林院侍讲;四任再任翰林院侍讲撰文;五任翰林院侍讲学士;六任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七任太子宾客、礼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加二品服色;八任加正二品俸禄、礼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九任吏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服饰和俸禄如旧;十任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十一任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十二任少保兼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十三任少傅、建极殿大学士、今职。制书又说:《诗经·周南·卷耳》篇中,歌颂了后妃以端庄严肃雍容华贵之形象来辅佐君主,彰显了整齐和谐的美好品行;《诗经·郑风·风雨》篇中的“风雨凄凄,鸡鸣喈喈”之句,展示了警戒他人,努力奋进的作风和态度,关系到作为妻子遵守妇道的重大问题,性质是十分严重的呀。至于我那忠心耿耿的辅弼大臣,夜以继日地忙于处理朝廷公务,忘却照顾家庭事务,而妻子对丈夫的忠贞和贤惠,以及对丈夫的倾力帮助,尤其需要表彰和肯定。你是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的妻子,多次被封为淑人的管氏,恭敬柔美而又精神专注,平静温顺而又忠贞坚定。外出保持高贵端庄的仪容和气质,居家又遵循诗书礼仪的训导。一生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你的行为可以进入宗祠享受至高礼遇;秉持贤惠善良大度谦和本性,你的德行非常适宜于治家理政。相夫教子,辅助丈夫,使之进入显耀的高官贵爵行列。一生坚持勤劳节俭本性,尽心尽力地帮助丈夫,使得家040第二篇皇帝诏书对袁炜及其家人的评述庭和睦美好,这都是你的功劳。应该赐予你更加崇高的恩典,用以表彰夫妻和睦、相敬如宾的情义,现在特加封你为一品夫人,尚钦。希望你珍惜这一光荣的封号,以使子孙享受永久的福祉。嘉靖四十三年十二月廿八日诏书八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少师谥文荣袁炜奉天诰命奉天承运皇帝,制曰:人臣奋致身之忠心,必期于尽瘁;国家隆报功之典礼,尤厚于贲终。矧兹鼎轴之臣,可竑涣颁之命,事关激劝,义切褒扬。故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性资英锐,学识弘深,早冠贤科,历官词苑。秉史笔而编摩克称,持文柄而俊发多收。爰晋陟于秩宗,肆明章乎典礼,靖共乃职,既勤六载之撰供;夙夜在公,复效三年之赞直。伟绩有征于华国,芳猷克著于经邦。毗倚方隆,偶一疴而乞去;召还有待,乃中道以云亡。追惟畴昔之勋,曷已优崇之报。兹特赠少师,谥文荣,锡之诰命。於戏!官联元辅孤卿,上映乎三台,宠极文儒光大,允逾于百辟,英灵不昧渥典,是承。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廿三日【诏书八译文】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赠少师谥文荣袁炜奉天诰命奉天承运皇帝,下制书说:为人臣子勤奋刻苦以致奉献全部的041忠诚和心血,以期望能尽心尽力地报效国家;国家以隆重的典礼加以表彰和奖励,尤其用于能善始善终尽忠尽心的臣子。况且那些关乎朝廷命运的执政重臣,掌握颁布国家重大政策的权力,自然事关对他们的激励和劝勉,在情义上更需要切实加以褒奖和宣扬。原少傅兼太子太傅、户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袁炜,秉性聪颖敏达,学识渊博精深,早年即获得会试登科的功名,多年任职于翰林院。执掌编写史籍的职责,所编写的历史典籍很受众人称赞,撰写的诗词文章,又因辞章华美而多数被朝廷收录。于是逐渐地提升到执掌朝廷礼仪的高位,维护朝廷所颁布的典章制度像维护伦理道德一样,尽心尽力地做好此项本职工作。六年来勤勉于著作和撰述诗词文章,不论早晚专心致志于朝廷事务,又担任了三年之久的内宫值勤任务。卓著的业绩促进了国家的发展,优美的品德更有助于国家的治理。而正处于为朝廷效力之际,突然身染重病而告病休假,而我正等待有一天能将你重新征召回京师为朝廷效劳,谁知传来了在半道上亡故的消息。追忆你过去所创造的功绩,什么时候能再给予你丰厚的报答呢。所以特意追赠你“少师”的头衔,谥号“文荣”,赐之诰命。呜呼!职位升任到内阁少傅的职位,再往上就是掌握朝中大权的“三公”了。多年来通过撰述得到的荣耀可谓宠爱之至了,远远超过了朝中其他众多臣僚,你在九泉之下的英灵该不会忘记已经得到的褒奖吧,希望你能安息。嘉靖四十五年三月廿三日042第三篇叶明史曳对袁炜的评述第三篇《明史》对袁炜的评述《明史·袁炜传》原文袁炜,字懋中,慈溪人。嘉靖十七年会试第一,殿试第三,授编修。炜性行不羁,为御史包孝所劾,帝宥不罪。进侍读。久之,简直西苑。撰青词,最称旨。三十五年,阁臣推修撰全元立掌南京翰林院,帝特用炜。炜疏辞,愿以故官供奉。帝大喜,立擢炜侍讲学士。甫两月,手诏拜礼部右侍郎。明年,加太子宾客兼学士,赐一品服。三十九年,复以供奉恩加俸二等,俄进左侍郎。明年二月调吏部,兼官供奉如故。逾月迁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仍命入直。炜自供奉以后,六年中进宫保、尚书,前未有也。先是二月朔,日食微阴,炜言不当救护。礼部尚书吴山不从,得谴去。帝闻炜言善之,遂以代山。及七月朔,又日食。历官言食止一分五杪,例免救护。炜乃阿帝意上疏言:“陛下以父事天,以兄事日,群阴退伏,万象辉华。是以太阳晶明,氛祲销烁,食止一分,与不食同。臣等不胜欣忭。”疏入,帝益喜。其冬,遂命以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043学士入阁典机务。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四十四年春,疾笃,请假归,道卒,年五十八。赠少师,谥文荣。炜才思敏捷。帝中夜出片纸,命撰青词,举笔立成。遇中外献瑞,辄极词颂美。帝畜一猫死,命儒臣撰词以醮。炜词有“化狮作龙”语,帝大喜悦。其诡词媚上多类此。以故帝急枋用之,恩赐稠叠,他人莫敢望。自嘉靖中年,帝专事焚修,词臣率供奉青词。工者立超擢,卒至入阁。时谓李春芳、严讷、郭朴及炜为“青词宰相”。而炜贵倨鲜淟,故出徐阶门,直以气凌之。与阶同总裁《承天大志》,诸学士呈稿,炜窜改殆尽,不以让阶。诸学士不平,阶第曰任之而已。其后炜死,阶亦尽窜改之。炜自负能文,见他人所作,稍不当意,辄肆诋诮。馆阁士出其门者,斥辱尤不堪,以故人皆畏而恶之。出自《明史·卷一百九十三》《明史·袁炜传》释文袁炜,字懋中,慈溪县石台乡袁马村(现余姚市陆埠镇袁马村)人。嘉靖十七年(1538年)会试第一名(会元),殿试一甲第三名(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之职。袁炜生性孤傲,行为常常不受儒家传统伦理道德约束,放荡不羁,故此曾受到监察御史包孝的弹劾,但嘉靖帝朱厚熜却没有对他进行斥责和降罪。袁炜不降反升为翰林院侍读(正六品)的职位。久而久之,被皇帝挑选到皇帝居住的西苑(明清时的御花园,在紫金城之西的三海)值日。袁炜根据皇帝喜好道教的习性,专心致志地研究青词,所撰写的青词成为当时朝中的佼佼者,得到嘉靖皇帝的赏识和喜爱。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内阁大臣集体推荐翰林院修撰全元立到南京去主持南京翰林院,然而嘉靖皇帝不同意,他特意任命袁炜去担任这个职位。然而袁炜却马上写了一封044第三篇叶明史曳对袁炜的评述奏疏予以委婉推辞,大概是不愿离开皇帝去就职,愿意留在京城以原来的职位为皇上服务。嘉靖帝非常高兴,觉得袁炜对自己很忠心。于是没多久,又将袁炜擢升为翰林院侍讲学士(从五品)。刚过了两个月,嘉靖帝又下诏任袁炜为礼部右侍郎(正三品),连升了五个品级。第二年,又加封袁炜为太子宾客(正三品)兼学士,成为侍奉太子的东宫大臣,并赏赐一品飞鱼服饰。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因为袁炜对皇上服侍有功,降恩并加俸禄二等,不久升为左侍郎,位在右侍郎之上。嘉靖四十年(1561年)二月,调到吏部任职,而所兼任的官职仍全部保留。仅过了一个月,再升迁为礼部尚书(正二品),并加封太子少保,并命令他进内宫值日,从此成为皇帝身边的宠臣。袁炜自从在皇帝身边供职以来,六年间官职升迁越发快速,直到升迁宫保、尚书的高位,这是以前历代所没有出现过的。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袁炜被提升得那么快速呢?其中一个原因是: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二月初一日,天空发生日食现象。在古代,天空出现阴晦迹象,按照当时的传统观念,人们常常以出现日食来附会人间的一些灾异变化,白天太阳光高照的时候出现隐晦迹象,那是很不吉利的。所以,按以前的常规习惯,应当由皇帝检查自身的过错,设法祈求上苍宽宥和谅解,以挽救可能出现的不利局面。然而袁炜却说不需要这样做,言下之意即是皇帝没有过错之事。礼部尚书吴山不同意袁炜的说法,结果却遭到撤职的处分。嘉靖帝很赞赏袁炜的观点,认为袁炜说得有道理,当即改由袁炜替代吴山的礼部尚书职位。等到七月初一日,天空又发生了日食,主管天文的官员说是日食只有一分五抄,极其微小,按照常例,皇上可以不用救护。袁炜乘机阿谀奉承,大拍嘉靖皇帝的马屁,上疏说:“陛下用对待父亲的崇敬心情来对待上天,用对待兄长的谦恭态度来对待太阳,天空中的阴晦全被皇上的虚心和尊崇态度所感动而屈服后退了,阳045光照耀万物发出辉煌的光华。于是太阳光洁晶明,征象不祥的凶煞云气自然销熔散亡,食度只有一分,与没有发生日食相同。我们为此感到非常的快乐。”奏疏送上,嘉靖皇帝越加高兴,心中畅美无比。几个月后,到了这年冬天,嘉靖帝下诏命袁炜以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大事。自此以后,又多次提升,官位不断升迁至少傅(辅佐皇帝的高级顾问官)兼太子太傅(护翼教谕太子的高级辅导官,从一品衔)、建极殿大学士等。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春天,袁炜身染重病,自知来日无多,向皇帝告病归家,船行驶到半道时就去世了,总共活了五十八岁。嘉靖帝获悉后,当即追赠袁炜为少师,加谥号“文荣”,后人就凭此称袁炜为袁文荣。袁炜博学多才,思维敏捷,聪明睿智,考虑问题周到严谨。皇帝在半夜里传出一张小纸条,要他撰写一篇青词,袁炜举笔立就,不一会儿工夫,一篇文采华丽的青词文稿就很快地出来了。凡是遇到朝廷内外有人献上祥瑞吉兆,按照惯例,朝中的官员都要写称颂的奏章,而只有袁炜能立即撰写出一篇阿谀歌颂的奏章,送达给皇帝,也最能得到皇帝赞誉和喜爱。有一次,嘉靖皇帝养的一只宠物猫死了,心里非常悲痛,为了表示对这只猫的悼念,下诏命儒臣们各撰一篇青词用来对猫进行斋醮祭祀。因袁炜所写的青词文稿中有“化狮作龙”一句,将皇帝的猫比作龙,令嘉靖帝读后激动不已。由于袁炜能常常利用才学专门撰写奇异文字向皇帝献媚奉承,成为朝中百官人人皆知的事情。也正因此,皇帝凡是遇到紧急关头时就会立即想到让袁炜来完成,而袁炜也往往能不负圣命,故而得到皇帝的大量赏赐,次数之多为其他官员所不敢企望。自从嘉靖中期开始,皇帝十分信奉道教,祈求长生不老,所以非常爱好焚香斋醮,会写文章的大臣都争相钻研此道为皇帝撰写青046第三篇叶明史曳对袁炜的评述词,以求飞黄腾达。凡青词写得好的,即时得到超常规的升迁,最后甚至升到大学士的高位。在当时,大家都说李春芳、严讷、郭朴及袁炜为当世最有名的“青词宰相”。由于袁炜自恃有皇帝支持而傲慢不可一世,对不合自己心意的文章乃至官员,不顾他人感受常常当众加以训斥,故不被朝中官员容纳,不少官员甚至对他鄙夷有加。他原先出自徐阶之门下,却凭着皇帝的宠爱,以势压人,常常背后诽谤徐阶。当他与徐阶一起担任《承天大志》的总裁官时,参与撰稿的学士们送上文稿后,自己认为不合心意的文稿,袁炜立即将这些文稿肆意窜改,根本不与徐阶商议。当时撰稿的学士们心中愤愤不平,大家纷纷向徐阶告状,而徐阶却不与袁炜计较,总是说让袁炜改吧。待后来袁炜死去后,徐阶又将凡是袁炜所窜改的文稿又重新改了回来。袁炜自负朝中唯独自己能写文章,藐视众人,见到别人的文章,稍有不合自己心意的地方,就恶意诬蔑和讥讽诽谤。翰林院中凡是出自袁炜门下的学士,更是经常遭到袁炜的斥责和辱骂,其所说出来的话实在让人难以忍受,故此大家对袁炜都特别畏惧,进而很讨厌他。047第四篇叶慈溪县志曳对袁炜的评述第四篇《慈溪县志》对袁炜的评述原文袁炜,字懋中,建极殿大学士,谥文荣。少负异资,英敏绝世。嘉靖丁酉省试第二,戊戌冠南宫,廷对及第第三人,由编修洊历清华,入参政府,皆出手敕特简,受知世庙最深。每机密重务不以咨元辅,而以密札咨炜,所匡正亦最多,外廷秘莫知也。而其披沥忠赤,无大于定国本者。先是储位久虚,二王并居外邸,人情汹汹,时以礼卿入直西斋宫,谆谆为言天伦定序,上不能无动,而难于册立。因切言册立可后,景王之国不可后,耦俱相猜,人心疑虑。上深然之。亡何,传命景王就封,中外鼓舞称庆,而不知纳牖功也。它日,忽谕阁臣议传继事,语多叵测。力陈仁孝天性,曲为解悟,疑始释,潜邸乃安。初冢卿阙,分宜欲用其乡人欧阳德,廷议无不唯唯。炜为少宰,独持笔不肯署,众皆愕眙。虏阑入墙子岭寇通州,上方有祈年秘祝,莫敢闻。本兵杨公博急调发,逐之出。已,侦有伏,复大创之。而上怒博不先报,又不早计,使寇深入,欲置之辟。公微闻之,密疏云:不报之罪可原,逐虏之功可赎。即罪博,今谁能代博者。怒遂解。炜亦绝不言。而最后杨司徒俊民每言,于先人有不报之恩,今犹耿耿其为德如此。居恒每为时宰049言:辅臣即无它善状,令明主有杀谏臣名,谁为代斧钺地下者。而自是撄鳞者亦稍稍得轻谴。尝两主乡、会试,所得多名世士,如壬戌鼎甲三公皆相,前此所未有也。慈故运粮输广积仓,航海险远,而诸仓场徭役之隶馀定者,俱借派于慈。自丙辰中寇,始成城,民力倍困。于是下便民三事之疏,得改运广安仓,就近易。凡徭役之借派者各归其县,留税银七千四百有奇。募兵为城守,慈民始苏,真百世利也。炜□以知遇□□,鞠躬尽瘁,□□□□□□□□□□□□□□□□□□□□□□□□□□□□□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恩,成不测之终如一日炜者亦难矣。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阴作多散佚,门人故相王公锡爵稍为诠次,得若干卷,藏于家。阴阴出自明天启四年《慈溪县志·卷九·人物·文苑》【释文】袁炜,字懋中,建极殿大学士,谥号文荣。少年时就禀赋异常,聪敏绝伦,世间少有。嘉靖时丁酉年(1537年)获得省试第二,戊戌年(1538年)又称冠会试,廷试时获得一甲第三名。从翰林院编修开始不断钻研学问提升能力,到进入内廷参知政事,所写的奏章奇特而简约,最受皇帝的喜爱。每当碰到朝廷机密大事,皇帝不是向宰辅咨询和商议,而是秘密地求教袁炜,而袁炜为之所提建议被皇帝接受的最多,朝廷外面的官员对此大多不知。而且他披肝沥胆、忠心耿耿为朝廷出力的众多事情中,最大的莫过于确定国家的皇储之事了。原先皇储位置长期空缺,两位皇子一同居住在京城中,朝中大臣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当时袁炜正好以礼部尚书之职在西斋宫值班,当即面见圣上,诚恳地向皇帝叙述国家也应像家庭一样有上下尊卑伦理次序,皇上对此不能没有考虑,否则难于册立皇储。因此恳切地向050第四篇叶慈溪县志曳对袁炜的评述皇帝建言:册立皇储可以放在后面,但是景王的封国不可以没有主人,正像耕地的耦与耦之间互相猜疑,必然导致世间人心的疑虑。皇上对袁炜的劝告表示深切的赞同。不久,传命景王赶赴封地,朝廷内外无不欢欣鼓舞举国同庆,然而并不知道向皇帝谏言的人的功劳。不一日,忽然传谕内阁大臣商议皇位继承问题,外界的传闻各异,很多表示担忧。袁炜对之极力陈述皇帝的心迹,表明皇帝的仁爱之心,并加以耐心而委婉地解释,朝廷百官和京城百姓心中的疑虑开始慢慢消散,朝廷才安定下来。起初朝廷中正好缺少一位高级官员,严嵩想任用自己家乡的官员欧阳德,朝廷内阁商议时大多唯唯诺诺地默许了,没有一个人敢于直言己见。袁炜是吏部主管,唯独不肯下笔签署,众人大多感到惊愕和叹息。北方游牧民族长驱直入越过墙子岭威逼通州,形势严峻,此时正好碰到皇上秘密祝告上天祈求丰年,所以大臣们不敢上奏皇上。守兵统帅杨公博急忙调兵遣将,将他们驱逐出境。不久,侦察到有伏兵,又再次重创入侵者。而皇上则对杨公博事先不通报,又不早作准备,致使敌寇深入国境非常愤怒,想要杀了他。袁炜私下听到后,悄悄地上疏皇帝:说杨公博事先不报的罪孽可以原谅,打退入侵者的功劳可以抵消先前的罪孽。现在既然还要怪罪杨公博,那以后谁能代替他担当此任呢。皇上听后觉得有理,愤怒的心情才渐渐平息了。袁炜也没有向外界说出来。而最后杨司徒经常说,对袁炜有不报之恩,如今还记挂着他的高尚品德,而自己的内心则愧疚不止。袁炜在朝为官时经常为当时的宰辅说:为皇帝服务的官员没有别的优点,千万别让皇帝担负诛杀敢于直谏的大臣的罪名,否则谁来为朝廷冲锋陷阵,舍生取义呢?经过他的建议,从此后触犯法律的人都比以前稍稍地减轻了处罚。曾经两次主持乡试和会试,经他的手选拔了多051名当世名士,像壬戌年(1562年)获得第一名的三位名士最后都升任了宰相,这是以前任何朝代所没有的。慈溪以前缴纳皇粮需要运输到广积仓,通过海运北上路途艰险遥远,而且这些仓储的徭役需要由余姚和定海缴纳的,都派到慈溪百姓的头上。自从丙辰年(1556年)中了盗寇,开始建立城池,人民为之加倍贫困。于是,袁炜写下方便百姓三件事情的奏疏,经此,得以改运到广安仓,采取就近交易。凡是借派的徭役各归所在县衙负责,通过这一改变,节约税银七千四百以上。招募百姓为城池坚守,慈溪的百姓开始恢复元气,这真是上百世以来所没有的福报呀。袁炜□以知遇□□,鞠躬尽瘁,□□□□□□□□□□□□□□□□□□□□□□□□□□□□□□□□□□□□□□□□□□□□□□□□□□□□□□□□□□□恩,成不测之□□□□□□□终如一日□□炜者亦难矣。□□□著作多散落遗失,袁炜的学生和老朋友,以及在朝官员和王公贵爵等稍微为他解释开脱的,得到他的若干卷著作,藏在家中。原文袁炜,字懋中,少负异质,英敏绝人。嘉靖丁酉省试第二,戊戌冠南宫,廷对及第第三人,授编修。简撰青词,遂受知于世宗,宠遇日隆,进侍讲学士,甫两月,拜礼部右侍郎,再加太子宾客兼学士。俄进左侍郎,调吏部,迁礼部尚书、太子少保。会日食,疏上中旨,遂命以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入阁典机务。累加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辅大政。凡所迁擢,皆出特简,受知世庙最深。先是储位久虚,二王并居外邸。炜时以礼卿入直西斋宫,谆谆为言天伦定序,帝为心动,而难于册立。炜因切言册立可后,景王之国不可后,耦俱相猜,人心疑虑。帝深然之。亡何,传命景王就封,中外052第四篇叶慈溪县志曳对袁炜的评述鼓舞称庆,不知实炜纳牖功也。他日,忽谕阁臣议传继事,语多叵测。炜力陈仁孝天性,曲为解悟,疑始释,潜邸乃安。初冢卿阙,严嵩欲用其乡人,廷议无不唯唯。炜为少宰,独持笔不肯署,众皆愕眙。本兵杨博获罪,欲置之辟,炜密疏救之,帝怒解。尝两主乡、会试,所得多名士,如壬戌鼎甲三公皆相,前此所未有也。累官建极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慈故运粮输广积仓,航海险远。而诸仓场徭役之隶余定者,俱借派于慈。自丙辰寇入,县始成城,民力倍困。邑人陈文谊走阙下,力陈便民三事。炜调护其间,得改运广安仓,就近易。凡徭役之借派者各归其县,慈民始苏。炜在相位凡四年,以知遇非常,鞠躬尽瘁,卒于官,赠少师,谥文荣。出自清雍正八年《慈溪县志·卷八·人物·经济》【释文】袁炜,字懋中,少年时就有与众不同的品质,英俊聪敏远远超出平常人。嘉靖时丁酉年(1537年)参加省试获得第二名,戊戌年(1538年)参加进士考试又称冠南宫,获得第一名,廷试时获得第三名的好成绩。被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因能简练地撰写青词,所以获得皇帝的赏识和赞赏。从此后宠爱有加,地位日益隆裕,被授予侍讲学士称号。仅过了两个月,就被任命为礼部右侍郎,再加封为太子宾客兼学士的封号。不久,又加封为左侍郎,调到吏部工作,升迁为礼部尚书,太子少保。当时正好碰到天上发生日全食,袁炜向皇帝上疏提出自己的建议,所提出的建议正好符合皇帝心意,于是被任命为户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进入内阁参与国家机要事物的决策。并不断升职,以至被封为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的称号,参与国家重要政务。凡是官员要升迁和提拔的诏书,都出自他的手,且写得特别053简明扼要,因此深得皇帝的宠信,为其他臣僚所无法企及。发生在国内的重要事情中,首先就是国家的皇位继承人长期空缺,皇帝迟迟没有确立皇位继承人,二位皇子各自居住在京城外的官邸中。袁炜当时正好以礼部尚书的身份到西斋宫值勤,于是多次耐心诚恳地向皇帝提议:按照历朝规矩应该确定皇位的继承,也即要确定皇位继承人。皇帝被袁炜的一番耐心和诚心所感动,然而又觉得难以一下子册封谁为皇位继承人。袁炜于是诚恳地向皇帝上疏,说册封皇储可以晚一点,而当前景王的封地不能没有继承者,两人在一起相互猜疑,又容易引起人们的担忧和疑虑。于是,皇帝觉得袁炜的建议比较合理。不久,传命景王到自己的封地就职,朝廷内外为之欢欣鼓舞,他们哪里知道这是袁炜上奏所产生的结果。过了几日,皇上忽然传谕内阁臣工商议皇位继承的事情,大家都说皇帝的话耐人寻味难以捉摸。袁炜竭力向众人解释这是由于皇上为表示自己关爱自己的儿子缘故,表露出一种父子天伦之爱,袁炜较为委婉地给阁僚们进行了解释,帮大家消除了心头的疑虑,朝廷百官的各种想法从此烟消云散,大家那颗猜疑而忐忑的心这才安定下来。起初朝中正好缺少一位高级官员,严嵩想任用自己的家乡人,官员们在朝廷上一起商议时,没有一个人出来反对,大家都唯唯诺诺以示认可。袁炜作为吏部主管,拿着笔就是不肯签署自己的名字,大家都觉得很惊愕,觉得袁炜做得出格了些。兵部主事杨博犯罪,皇上想要刑部判他斩首,袁炜秘密地上疏皇上以解救杨博,皇帝在袁炜的陈述下怒气渐渐消解,最后终于放了他。袁炜曾经两次担任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官,经他的手选拔了不少名士,像壬戌年的鼎甲三公后来都入阁为相,这是前朝所没有过的。他因之而获得不断升迁的机会,直至升为建极殿大学士兼户部尚书。慈溪原来上交皇粮要运输到广积仓,需要通过海路运输,路途054第四篇叶慈溪县志曳对袁炜的评述艰险又遥远。而隶属于这些仓场的多余部分徭役,也分派到慈溪县百姓头上。自从丙辰年倭寇入侵后,县城的城墙经由百姓和朝廷的共同努力,才刚刚建造好,百姓生活因此雪上加霜更加困难。当时的慈城人陈文谊进京上奏,向皇上陈述要求解决百姓生活方面的三件事情。袁炜为之从中协调,极力帮助说合,慈溪的皇粮此后得以改运广安仓,既就近又容易。凡是借派到慈溪百姓头上的多余徭役,也都各归相关地方负担,慈溪百姓从此才得以减轻负担过上安定的生活。袁炜在阁老这个相位历经四年之久,因为深受皇上的知遇之恩,所以为朝廷大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尤其尽力为皇上服务,最后病死在官场上,皇帝感念袁炜的功绩,赠与袁炜“少师”称号,谥号“文荣”。原文袁炜,字懋中(陈升撰《神道碑》,号元峰)。父汝舟,以学行闻,人称端居先生(炜撰《端居事实》:讲学临安一馆主垂四十年,门人至长,子孙咸乐而尊之。尝舟行遇盗,有歙商囊五百金①,误投其怀。既篙人击盗去,商索金勿得,以为仓皇中沉于河矣,大恸。先君遽还之,商愿与分,拒不受。商以额抵地,祝昌后而去)。与妻汪同日梦黑龙降于家。已而炜生,果颖异(王稚登撰传,公生而黧,双瞳炯炯如电,短小精悍,绝颖异)。五岁能属对,多奇语。十岁习举子业,读书过目辄成诵。十七补县学生,淹贯经史,以博雅称。嘉靖十六年,举乡试第二,明年会试第一,廷试第三(《神道碑》:上览之,已批一甲第一,以言边事过直,文华读卷后,易置第三),授翰林院编修。外艰归。服除,同考会试,充纂修《会典》。册封唐府充副使,尽却馈遗,唐王改容礼①作者注:古人用金字。历朝有所不同。汉之前解作铜,隋唐后解作银。与前文(P3页)所述“五百两银子”并无误。055之。迁侍讲,以继母忧归。服除,主顺天乡试。时上简词臣撰文,炜在选。上见炜文,独称善,遂有袭衣白金之赐。内阁以炜资深,题掌南京翰林院事。炜上疏愿留撰文,上嘉悦(《明史本传》:三十五年,阁臣推修撰全元立掌南京翰林院,帝特用炜。炜疏辞,愿以故官供奉。帝大喜),擢为侍讲学士,特进礼部右侍郎兼原官,进太子宾客兼学士。三载秩满,进阶通议大夫,封二代,荫侄大轮国子生。转礼部左侍郎,赐飞鱼服。二三年间,洊历清华(《天启志》:受知世庙最深。每机密重务不以咨元辅,而以密札咨炜,所匡正亦最多,外廷秘莫知也。而其披沥忠赤,无大于定国本者。先是储位久虚,二王并居外邸,人情汹汹,时以礼卿入直西斋宫,谆谆为言天伦定序,上不能无动,而难于册立。因切言册立可后,景王之国不可后,耦俱相猜,人心疑虑。上深然之。亡何,传命景王就封,中外鼓舞称庆,而不知炜纳牖功也。它日,忽谕阁臣议传继事,语多叵测。力陈仁孝天性,曲为解悟,疑始释,潜邸乃安)。未几改吏部左侍郎。会吏部尚书吴鹏、礼部尚书吴山皆致仕,敕炜兼署二部事。常推官与当道论不合,执抗再三,同事者为炜危之,持论益坚,不少借(《天启志》:初冢卿阙,分宜欲用其乡人欧阳德,廷议无不唯唯。炜为少宰,独持笔不肯署,众皆愕眙)。上特于吏部题缺疏中进炜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翰林学士。越五日,召入直,皆殊恩,前此所未有也(《明史》:炜自供奉以后,六年中进宫保、尚书)。五月,分献北郊(《神道碑》:九月,内郡饥民猬集都下,公上疏请设法拯济。又递檄诸郡,令归其民哺之,赖以全活者数万)。十一月,分献南效,礼成,疏请祈雪。上谕谓炜敬顺天时,达礼成性,加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同少师严嵩、徐阶内阁办事(王传:入为右辅,手敕钦天监,择日拜相,前此未有也)。壬戌二月,命主会试,入帘,赐鹤衣御馔。炜感非常知遇,殚心校阅,所得多瑰奇宏博之士(《天启志》:056第四篇叶慈溪县志曳对袁炜的评述鼎甲三公皆相,前此所未有也。是科一甲三名为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皆入相),不受贽礼,士风肃然。明年八月,万寿加恩进少保。无何,严嵩被论去,上察炜清忠亮直,谕同少师徐阶拟票。炜益秉公竭诚,凡事期于至当(《明史·徐阶传》:炜数出直,阶请召与共拟旨,因言事同则公,公则百美基;专则私,私则百弊生。帝颔之)。海内罔不喁喁望太平之治。首为慈民陈便谊三事,慈民德之(《雍正府志》:炜留心桑梓疾苦,慈运粮故输广积仓,航海险远,又诸仓场徭役之隶余姚、定海者,皆借派于慈。自丙辰倭难,始成城,民力倍困。邑人陈文谊走阙下,陈便民五事,炜从中主之,得就近改运广安仓,借派诸徭役各归其县,留税银七千四百有奇。募兵城守,慈民蒙利,里甲捐资置田,春秋祀焉)。纂修《永乐大典》充总裁(王传:荐稚登入史馆,校《永乐大典》。《四明志征》:一日阁试“瓶中紫牡丹诗”,吴中王伯榖有“色借相公袍上紫,香分太极殿中烟”之句。少傅击节叹赏,呼词馆诸公数之曰,公等以诗文为职业,能道得王秀才十四字邪!遂遇以国士,引入为记室,校书秘阁)。书成,特进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尚书如故。建极殿乃上新制,首以授炜,令中书赐敕,行异数也。三载秩满,赐羊酒宝镪,授柱国,封三代,改大轮尚宝司丞。炜筮仕二十余年,凡三锡命,至是而极,自简畀撰文,恩眷隆渥,御膳金帛之赐无虚日(王传:公辅政时,前政浊,后政鸷,凡睚眦小怨,中之靡不决首,公颉颃其间,皎皎自立,抗论无所避,卒赖圣明洞鉴,终始自全)。以积劳成疾,再疏乞休,令大轮护行。舟至安山驿,病革,呼大轮,泣语曰:吾沐圣上殊恩异眷,愧不能竭涓埃之报,今已矣尔!其致身尽职,言讫哽咽,卒年五十有八。是日风雷大作,舟不可行。讣闻,上震悼累日,遣官谕祭,命有司营葬事(王传:丧车还慈,人相率醵钱买羊豕沽酝祭之,哭声溢里巷)。赠少师,谥文荣(《雍正府志》:与徐阶不相能,得下谥。《四明志征》:华亭当国,修前郄,余少傅予中谥。057尽削其所撰著,朝士无敢认慈溪客者。或戒伯榖毋自白。袁公门人伯榖曰:冯欢任安彼何人哉。因刻《燕市》《客越》二集,备书其事。后重渡钱塘,展墓,过车厩相国故居,谒祠堂,皆有诗。盖少傅生平惟折节于伯榖,故伯榖不胜知己之感云)。炜赋性刚明严整(《神道碑》:亲族或怙势害人,必痛绳以法)。遇事不当意,及见人有过,辄面折之,然底里洞彻,未尝有所留匿,人亦忘怨焉。事亲孝,伯兄中殒,抚其孤如己出,荫先及其长子大轮。平生不谋家事,珍玩一无所好。及当国,禁绝请谒,而笃于故旧,每分俸振给之(王传:为诸生日,授书于潜山中。山中人蒸豚不熟,脱粟不舂,岁入束脩无几。既贵,召之,人予百金,不者代为输粟拜官)。其才识宏博,问学渊奥,辨析疑义,河悬冰解。援笔千百言立就,为诗文富丽严重,卓然成一家言(《两浙名贤录》。《明史》:炜才思敏捷。帝中夜出片纸,命撰青词,举笔立成。遇中外献瑞,辄极词颂美。……以故帝急枋用之,恩赐稠叠,他人莫敢望。……时谓李春芳、严讷、郭朴及炜为“青词宰相”。王传:撰文非公意,公在直庐,稚登侍,无他客,语稚登曰:三公论道,调元佐至化,期太平玉烛耳。释此修蓬莱方丈之事,不为伊吕邴魏为文成五利呼。我幸托腹心,遭被眷遇,乃不能得之陛下,死恐后矣。语罢,泪如崩。《明诗综》:王元驭谓公诗华富温密,无棘塞诡众之词。元驭,锡爵字)。出自清光绪二十五年《慈溪县志·卷二十八·列传五·明三》【释文】袁炜,字懋中。父亲名叫袁汝舟,因为学问渊博、行为端正而闻名,人们尊称他为端居先生(据袁炜所撰《端居事实》中讲述:袁汝舟在临安一个学馆主持教学长达四十年,学生教了一批又一批,从年轻到年长,连同他们的子孙都与他友善有加,非常尊重他。曾经有一058第四篇叶慈溪县志曳对袁炜的评述次乘船外出旅行碰到强盗,有个安徽商人的包裹里藏了五百两银子,慌乱之中误将银包投到了他的怀中。等到撑船的众船夫将强盗赶下船去,那个商人搜索刚才藏匿的银包,却找不到了,以为仓皇中将银包投到河里去了,于是不禁号啕大哭。袁炜父亲得知此事,立即将包裹归还于他,商人这才心里安定下来,提出愿意分一部分给他,袁炜父亲坚决不要商人的酬谢。商人于是深深地跪拜在地上,祝愿袁汝舟一家昌盛发达,永世平安,然后就此告别了)。与他的妻子汪氏同一天梦见有一条黑龙从天而降来到家中。不久袁炜就降生了,果然聪颖异常(王稚登撰传,袁炜出生时生得较为黧黑,两只眼睛炯炯有神,身材短小精悍,看上去绝顶聪明)。五岁时就能与人一道对课,常常语出惊人。十岁开始学习有关科举考试的文章,所读过的书总是能过目不忘。十七岁进县学学习,开始通读四书五经和古今历史,以博学多才和儒雅著称。嘉靖十六年(1537年),参加省城乡试获得第二,第二年参加京城会试获得第一名,参加朝廷面试获得第三名。(《神道碑》记载:皇上看了他的试卷,给了他一个一甲第一的好名次,由于在考试卷中评论国家边防大事时过于直率,文华殿再次批阅试卷后,把他放到了第三名的位置),于是被朝廷授予翰林院编修之职。不久因父亲亡故而回家守孝。三年守孝期满后,回到京城,一同参与会试主考,担任纂写修订《会典》的工作。在册封唐王时担任副指挥使,按理唐王要给予册封使每人一份礼物,但袁炜回绝了唐王的厚礼,唐王不禁对他肃然起敬,以礼宾相待。不久提升为翰林院侍讲,因为继母去世而回家尽孝。丧假满后回京,主持顺天府乡试。当时皇上挑选善写青词的大臣,袁炜也在候选之列。皇上看到袁炜的文稿后,唯独称赞他的文辞美,于是皇帝恩赐给袁炜一身衣服和一些金银财物。内阁认为袁炜资历深厚,提议他执掌南京翰林院主事。袁炜上疏皇上愿意留在京城,继续为皇上撰写文章,皇上心059内高兴并为此给予嘉奖(《明史本传》: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内阁大臣推荐翰林院修撰全元立掌管南京翰林院,皇帝却特意任用袁炜。袁炜上疏愿意仍旧按原来的官职在朝中侍奉皇帝,皇帝觉得袁炜忠心,所以十分喜爱),提升他为翰林院侍讲学士,并特别提升他为礼部右侍郎并兼任原来官职,升任太子宾客兼任学士。三年任期满后,又提升他为通议大夫,封荫二代,提拔他的继子袁大轮为国子生。不久转任礼部左侍郎,赐予飞鱼官服。在两三年之间,一直兢兢业业、殚精竭虑地在皇帝身边侍奉(《天启志》记载:袁炜受皇上知遇之恩最深厚。每每有机密重要的事务,皇上不是去向内阁宰辅咨询,而是私下询问袁炜,而袁炜为皇上出主意,为皇上匡正的国家要务也最多。而他披肝沥胆,忠心耿耿为皇上服务之中,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确定国家根本之事———确定皇位继承人。首先是皇储位子长期空缺,二位王子一并居住在宫廷外的寓所内,国人为此猜疑不断,当时正以礼部尚书之职在西斋宫值日的袁炜借机向皇上诚恳地进言,说按照天理必须确定皇位继承人,皇上对此不可能无动于衷,只是难以册立哪位王子而已。因而恳切地向皇帝陈述道:册立皇子可以稍后一步,景王的封国不可以没有统治者,皇上对他的话深表赞同。不久,传命景王就任封地,朝廷内外为之鼓舞欢庆,而他们都不知道这是因为袁炜的进言才实现的。他日,忽然传谕内阁大臣商议传位继承的大事,话语中有好多令人难以猜测明了的事情。袁炜极力陈述这是因皇上的仁爱之心所致,委婉地向大家解释谜团,大家的疑惑才渐渐冰释了,朝廷这才安定下来)。不久改任袁炜为吏部左侍郎。正好碰到吏部尚书吴鹏、礼部尚书吴山都改任别官,皇上任命袁炜兼任吏、礼二部的官职。在推荐官员时常常与皇上的思想观点不符合,总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同僚们为袁炜担忧,而袁炜却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不为外界的因素所干060第四篇叶慈溪县志曳对袁炜的评述扰(《天启志》记载:当初国家缺少一位高级官员,严嵩想任用自己的家乡人欧阳德,朝廷商议时没有人敢于反对,大家都唯唯诺诺地认可着。袁炜是吏部主事,最后由他说了算,唯独他拿着笔不肯签署命令,大家都很惊愕)。皇上为此特意命令吏部题写表章,推荐袁炜为太子少保、礼部尚书、翰林院学士。又过了五日,宣召袁炜进入皇家内宫值日,这些都是一般官员享受不到的恩典,以前从未有过(《明史》也记载:袁炜自从供职侍奉皇帝以后的六年中,官衔上升到宫保、尚书)。五月,皇上到北郊祭祀(《神道碑》记载:九月,京城周围的一些饥民猬集到京城附近,袁炜上疏皇上请求设法拯救灾民。又下达命令,要求这些郡守救济他们的饥民,于是,数万饥民因此而摆脱了困境)。十一月,皇上又到南郊祭祀,祭礼毕,袁炜上疏皇上向上天祈求降雪。皇上因此下旨说袁炜崇敬天道自然,懂得纲常礼仪且秉性淳厚,加封为太子太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与少师严嵩、徐阶一道在内阁办事(王传:进入到内阁右辅之职,皇上命令钦天监,择吉日为袁炜行拜相礼仪,这是以前所没有的)。壬戌年(1562年)二月,命令担任会试主考,进入皇帝内宫,被赐予鹤衣御馔。袁炜感到了非常人所能享受到的知遇之恩,更加殚精竭虑地校阅试卷,因此,挖掘出了不少有真才实学的治国人才(《天启志》:鼎甲三人都拜了相位,这是前所未有的事。那一年的科举考试一甲三名为申时行、王锡爵、余有丁,都进入内阁首辅之位),而且不接受学生的贺礼,朝廷中腐败的官僚习气为之整肃一新。第二年八月,万岁又加恩袁炜为少保。不久,严嵩被弹劾赶出了朝廷,皇上认为袁炜清正廉洁、忠心耿耿、性情刚烈,下旨要袁炜同少师徐阶一同参与朝政。袁炜更加秉公负责,所处理的事情都与皇上所期望的一样完美(《明史·徐阶传》:袁炜多次表现出直率的态度,徐阶请袁炜一同拟订圣旨,因而说做事情意见一致就显得公正,公正则是成就诸多好事的基础;专061断就会产生私心,私心则使得各种弊端发生。皇帝点头称赞不已)。海内外的百姓无不希望国家太平、社会繁荣呢。袁炜带头为慈溪的百姓向皇上陈述关于慈溪百姓生活负担的一些事情,慈溪的百姓都很感激他(《雍正府志》:袁炜非常留心家乡百姓的疾苦,慈溪百姓的皇粮原来要运输到广积仓,航海险远,又加上分派到余姚、定海的仓场徭役,都借派到了慈溪百姓头上。自丙辰倭寇入侵以来,慈溪县城刚刚建造,百姓民力更加困难。慈城人陈文谊来到京城,向朝廷陈述减轻百姓负担的五件事情,袁炜从中为他出主意,帮助协调,皇粮才得以就近改运到广安仓,而借派的一些徭役也各归他们自己县的百姓身上,因而多出来的税银有七千四百两之多。招募士兵守卫城池,慈溪的百姓得到了不少好处,后来乡民为此为袁炜捐资买地造庙,每年春天和秋天祭祀他)。袁炜担任纂修《永乐大典》的总裁职务(王传:推荐王稚登进入朝廷史馆,参与校阅《永乐大典》。《四明志征》:一日内阁考试以“瓶中紫牡丹诗”为题,吴中王伯榖的文章中有“色借相公袍上紫,香分太极殿中烟”之句。少傅袁炜鼓掌感叹、赞赏不已,叫来文词馆的诸位大臣,当众数落道,各位以善写诗文为职业,能写得出王秀才的这十四字吗!于是以国士之礼遇来对待他,招录到翰林院的书记室之中,校验史书,在内阁充任秘书之职)。该书完成后,又再次升任少傅兼太子太傅、建极殿大学士、尚书职位依旧。建极殿是皇上新近设立的,第一次就把这个荣誉授予袁炜,并命令中书省降旨封赏袁炜,这种举动是仅此特有的。三年官职任期满后,又赐予袁炜羊酒宝镪,授予柱国爵位,封荫袁炜子孙三代,改任袁大轮为尚宝司丞。袁炜在朝廷任职二十余年,连续三次被皇上提职,到这时已是位尊至极,从为皇上撰写青词始,皇恩浩荡,被赐予御膳金帛之事不少(王传:袁炜辅佐朝政,前期朝政污浊,后期朝政奢靡,凡是朝中大小事情,无不由皇帝一人决断,袁炜身处其间,能像月亮一062第四篇叶慈溪县志曳对袁炜的评述样洁身自好,独处其间,又无法回避与不同政见者的抗争和辩论,全仰仗皇上的支持和信赖,才能自始至终保全自己)。由于长期以来积劳成疾,再三上疏请求回乡休息,皇上才命令继子大轮护送前行。船行到安山驿处,病情恶化,急忙呼唤大轮,哭着说:我沐浴圣上特殊恩惠,自愧不能竭尽全力加以报效,今天算是到头了!要把自己所有的一切奉献给朝廷。说完就哽咽着去世了,享年五十八岁。那天天空风雷大作,船不可行进,可见上苍为之动容。讣告传到京城,皇上既震惊又伤心,哀痛了数日,派遣官员晓谕地方加以祭祀,并命令有关部门妥善加以安葬(王传:袁炜的丧车回到慈溪老家,人们争相出钱去买祭祀用的羊、猪及酒等来祭拜他,哭声震天,传遍里弄)。赠予袁炜“少师”,谥号“文荣”(《雍正府志》记载:袁炜与徐阶的关系不好,所以死后的评价不高。《四明志征》记载:华亭在朝廷当政后,修补以前的矛盾,给少傅袁炜的儿子以较好的评价。清除干净他的著作,朝中官员没有一个敢于与慈溪人友好的。有人劝说伯榖不要把自己与袁炜的关系说出去。袁炜门人伯榖说:冯欢任安是什么人呢?因此刻录《燕市》《客越》二本书集,完备地陈述了其中的一些事情。后来再次渡过钱塘江,前来祭扫袁炜的坟墓,路过车厩到袁炜相国的故居,拜谒了祠堂,都留下了诗句。大概少傅生前唯一对伯榖钦佩有加,故此伯榖把袁炜当作自己的知己来感念他)。袁炜秉性刚正严明(《神道碑》:亲戚族人有仗势欺人的,必定痛加训斥并绳之以法)。遇到一些不合自己心意的事情,以及看见别人有过失,就会当面批评,他的头脑是非常清醒明了的,只是未曾有所保留,给他人一个面子,所以事后人家也就忘记了对他的这种怨愤。对亲戚尊长孝敬有加,长兄中年去世,把他的孤儿视同己出抚养成人,封荫后人先考虑他的长子大轮。一生从不谋划自己的家事,珍玩宝贝没有一样嗜好。当官至参与国家重大事情后,禁绝请客拜谒之063事,而专注于故乡百姓和旧时好友之情,每每分派自己的俸禄给别人(王传:在没有考中进士前,袁炜在潜山中教书授徒。山中百姓生活艰辛,常常吃不到蒸熟的肉和舂掉谷壳的小米,每年的教书收入自然没有多少。等到进京考中进士当了官,碰到潜山中来的百姓,总是把他们招呼过来,送给他们的子弟一些钱财,没有考录的就代为捐钱捐粟以使之获得一官半职)。其才能学识宏大广博,研究学问精深入理,辨别难题和分析义理,可谓如奔腾的河水一样快捷,像春日的融冰一样迅速消解。提笔写千百字的文章能一气呵成,所撰写的诗词文章富丽庄严寓意深远,文才卓越自成一大家(《两浙名贤录》。《明史》:袁炜才思敏捷。皇帝常常半夜叫太监递出一张纸片,命令袁炜撰写青词,袁炜总能提笔而成。遇到朝廷内外进献祥瑞之物,总是用最华美的文词来赞颂。由于能为皇帝解决急用之事,所以恩赐累累,他人莫敢相望。当时人们把李春芳、严讷、郭朴及袁炜称为“青词宰相”。王传道:撰写此传并非袁炜本意,袁炜在家中,稚登服侍在旁边,没有别人,对稚登说:自古三公共同处理国家政事,调节元气以辅佐皇帝,期待天下太平百姓安康罢了。放下一切俗念修持如来菩提之事,不也是能成为像伊吕邴魏为文成实现五大功效吗!我有幸所付出的一片忠心,遭到恩宠和礼遇,如果不能得到陛下的认可,死了恐怕也会后悔的。说罢,泪如泉涌。《明诗综》:王元驭说袁炜的诗词华丽富贵且温婉柔美,没有晦涩难懂哗众取宠之词。元驭,锡爵字)。064第五篇民间传说故事第五篇民间传说故事袁炜(1507—1565),字懋中,慈溪县石台乡袁马村(1954年划属余姚县)人。《明史·袁炜传》中对袁炜生平事迹的记述,着重体现在他的聪明才智上,也即他那当世“神童”的美誉。成年后的袁炜参加乡试和会试,并获得功名,此时则是作为专为嘉靖皇帝服务的御用文臣出现。他的一生较少有关于其治理朝政、造福百姓的正面记述,即使有,也往往一笔带过,功不卓著。所以,终其一生,似乎默默无闻,无甚建功立业之举,也很少有人用歌功颂德的文字来褒扬他。翻遍《明史》,记述嘉靖一代所发生的事情,涉及袁炜时,多以反面人物出现,“青词宰相”四字,贬讽分明。但是,对后人来说,不论怎样,毕竟官至当朝阁老,自然令人钦慕。另外袁炜对家乡人民,尤其是对同族亲友帮助接济颇多,为故乡慈溪和袁马村办了不少好事,故受到村民和族人的极力称赞。在故乡袁马村及周边地区,至今还流传着不少有关袁炜的传说故事。本文谨在此转述其在故乡流传至今的几则传说故事,以飨读者。传说一袁炜降生据说,袁炜的母亲姓汪,生有克夫命之相。她先后嫁过三任丈065夫,生出来的三个儿子都成了才,他们就是谢迁、孙如游、袁炜三个阁老。生出儿子后皆因丈夫去世,便又嫁人,这在古代来说就是一颗十足的克夫星(传说而已,实际:谢迁生于1449年,袁炜生于1507年,孙如游生于1549年。谢阁老与孙阁老出生相差一百年,怎么可能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呢)。然而,她所生的儿子都很有出息,官至阁老。此外,她还曾嫁到鹿亭中村,与丈夫生有另一个儿子———龚辉(官至工部侍郎)。也就是说,袁炜与龚辉也是异父同母的兄弟。当汪氏改嫁到袁马村后几年,又怀孕了。袁炜临出生前一天,丈夫袁汝舟与妻汪氏同做了一个梦,梦见一条黑龙自天而降,飞入家中。第二天,袁炜就降生了。刚出生的袁炜,浑身黧黑,双瞳炯炯如电,身材短小健壮,哭声清亮,与一般婴儿相比甚为奇特。袁炜降生的那一天,正巧天下着大雨,已经担任工部侍郎官职的龚辉从外地归来,途经袁马村,由于恰逢大雨,便躲在一个屋檐下避雨。刚巧,听到避雨的人家里面好不热闹,接着从楼上传来了落地后婴儿的呱呱哭声。这时,屋里走出一个妇人,龚侍郎随口问了声:“你家生了个小孩?”妇人答道:“是个男孩,五官端庄,周身黧黑,双瞳炯炯如闪电,可做几品官?”龚侍郎寻思:我堂堂侍郎居然恰巧为这小孩管屋看门,看来这小孩的运气不错,将来长大了一定有出息。为了破这家风水,随即大声地说:“这个小孩不得了,将来一定能做七品官。”不料屋内产妇听到此话,心中十分欢喜,由于农村妇女不懂官宦品级,觉得“七”大于“一”,便谦虚地接过话头,说道:“谢谢夸奖!不用七品那么大的官职,只要一品官就足够了。”雨过天晴,龚辉侍郎便离开了。他没想到,屋内产妇正是自己的母亲,因年久没有联系。而刚降生的婴儿即是袁炜,五十年后果真做到一品大官。这里所提到的龚辉,历史上确有其人,且官职不小,政绩颇丰。历史记载,龚辉(1482—1566),字实卿,祖父龚璋,父亲龚森,余姚县066第五篇民间传说故事鹿亭乡石潭村人。嘉靖二年(1523年)考中进士,授工部主事,历官至湖广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提督南赣军务、总督漕运,在任期间,能体察民情,上疏停办营造宫廷用木,剿定赣南巨寇,治理淮河水害等等,官声颇好,当地曾立祠纪念。特别是龚辉在上疏嘉靖皇帝停办采木的《采运图说》一文中,言他人不敢言,不媚世俗,不阿权贵,揭露当朝弊政,终于得旨停免采木,蜀人因此怀德感恩,将龚辉与诸葛亮并祠纪念。龚辉著有《全陕政要》一书,八十五岁时卒于家中,追赠右都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