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必备的中国文化常识

本书是一本中小学生必备的、浓缩中国文化常识精粹的必读手册。旨在为读者提高文化修养,丰富人生内涵、添加知识储备、准备写作素材、增加聚会谈资。

第一章
文化一词,常挂在我们的嘴边,诸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民俗文化,再如文化素质、文化品味、文化遗产,等等。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呢?
所谓“文”,即是错综交杂的痕迹,指的是各种事物有章法地聚在一起,形成一种“美好和谐”的现象;而“化”就是改变、转化。概括地说,文化就是“以文化之”,用“美好和谐”的理念行之于一切。而“美好和谐”是文化的最高要求。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类与一般动物,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本质区别,着眼于人类卓立于自然的独特的生存方式,其涵盖面非常广泛,所以又被称为大文化。
梁启超认为:“文化者,人类心能所开释出来之有价值的共业也。”这“共业”包含众多领域,诸如认识的(语言、哲学、科学)、规范的(道德、法律、信仰)、艺术的(文学、美术、音乐)、器用的(生产工具、日用器皿以及制造它们的技术)、社会的(制度、组织、风俗习惯)等等。
狭义的文化排除人类社会———历史生活中关于物质创造活动及其结果的部分,专注于精神创造活动及其结果,所以又被称作“小文化”。《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①,即“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
总之,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试图给“文化”下定义的学者专家很多,但迄今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答案。
概而言之,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1
书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当代学者张荣寰认为,文化是人的人格及其生态的状况反映,为人类社会的观念形态、精神产品、生活方式的研究提供了完整而贴切的理论支持。文化蕴涵人最高贵的意义,以信仰真理、知识善行、仁爱美情来历炼人格是人最高贵的意义,也是文化的最高表达。
关于文化的特点。首先,文化是共有的,它是一系列共有的概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它是使个人行为能力为集体所接受的共同标准。其次,文化是学习得来的,而不是通过遗传而天生具有的。再次,文化的基础是象征,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和文字,但也包含其他表现方式如图像(如图腾)、肢体动作(如握手)、行为解读(送礼)等。
文化其实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
中国文化的凝聚力是惊人的,人类历史上曾有四大文明古国,而现在只有中国文化作为文化主体保留至今。这显示的主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
著名学者张岱年认为,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概括起来为4点:一、刚健有为。二、和与中。三、崇德利用。
四、天人协调。
为宏扬民族文化,激起中小学生对中国文化了解甚至探究的兴趣,我们组织编写了这本书。本书力求选取中国文化中最基本最常用的内容,由于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资源异常庞杂丰富。博大精深,疏漏之处肯定很多,敬请读者朋友谅解。
2天文、历法、地理三大石窟…………………………27文字、语言、文学天文学的基本概念………………1阳历·阴历………………………4普通话和方言……………………29闰年……………………………4中国八大方言……………………30历史上的纪年法…………………5双声与叠韵………………………31时、刻、更、鼓、点……………6押韵……………………………32十二生肖…………………………7妙用双关…………………………33二十四节气………………………8甲骨文……………………………34地理名词汇编……………………10汉字的造字法———六书…………35我国的东南西北…………………15古代的拼音法———反切…………36四大高原…………………………16律诗……………………………37三山五岳…………………………16绝句……………………………38五湖四海…………………………17词与词牌…………………………39省级区名探源……………………18曲和曲牌…………………………41我国部分城市美称………………22竹林七贤…………………………43布达拉宫…………………………23初唐四杰…………………………4446江南三大名楼……………………24唐宋八大家………………………48古典园林之最……………………24民间四大传说……………………48圆明园……………………………26四大名著…………………………三宫六院…………………………271
书书画、音乐、戏曲秧歌……………………………81礼仪、风俗、宗教真、行、草、隶、篆……………50永字八法…………………………51三纲五常…………………………82颜筋柳骨…………………………52古代交友称谓……………………82颠张醉素…………………………54古代的跪拜礼……………………83山水画……………………………55春节的习俗………………………84水墨画……………………………57压岁钱探源………………………86文人画……………………………58元宵节……………………………86五色六彩…………………………59龙灯文化…………………………87画圣吴道子………………………60二月二,龙抬头…………………88三友与四君子……………………61花朝节……………………………90别具一格的指画…………………62曲水流觞…………………………90扬州八怪…………………………63寒食节……………………………91寄萍老人齐白石…………………65清明节……………………………92帛画和帛书………………………66端午节……………………………92高山流水…………………………67七夕节……………………………93阳春白雪…………………………68中秋节……………………………94春江花月夜………………………68重阳节……………………………95胡笳十八拍………………………69腊八节……………………………96古代乐器…………………………70抛彩球的来历……………………96古筝……………………………71图腾概说…………………………97编钟……………………………72佛教……………………………99京剧……………………………74禅宗…………………………100昆剧……………………………75道教…………………………101关汉卿……………………………76和尚称谓的由来………………102临川四梦…………………………77八戒何指………………………102京剧四大名旦……………………78六根清净………………………103弹词……………………………79四大菩萨与四大名山…………103信天游……………………………80五百罗汉的来历………………1032
目录Contents清真的由来……………………104卧薪尝胆………………………129玄奘取经………………………104商鞅变法………………………131城隍庙…………………………106胡服骑射………………………132饮食、衣饰、活动文景之治………………………133丝绸之路………………………134中国的八大菜系………………107贞观之治………………………136五柳鱼和东坡肉………………108开元盛世………………………137金缕玉衣………………………109王安石变法……………………138辫子习俗………………………110郑成功收复台湾………………139旗袍…………………………111太平天国运动…………………140太极拳…………………………112辛亥革命………………………142易筋经…………………………113“五四”运动……………………143八段锦…………………………114卢沟桥事变……………………144蹴鞠…………………………114朝代歌二首……………………145风筝…………………………117“皇帝”溯源……………………146象棋…………………………118谥号·庙号·尊号……………147围棋…………………………119职官、科举、法制民族、历史、朝代任官称谓………………………148中华民族与龙…………………120宰相…………………………148“中国”探源……………………122九卿…………………………149中国的别称……………………123翰林…………………………150“汉族”探源……………………124巡抚…………………………150中华民族名称歌………………125总督…………………………151满族人为何称旗人……………125都督…………………………151回族为什么称回回……………126提督…………………………151四次民族大融合………………127四书五经………………………151何为社稷………………………127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152封禅概说………………………127刑法的由来……………………153上古·中古·三古……………129监狱的由来……………………1533
古代的五刑……………………154世界上第一架地震仪…………177千刀万剐说凌迟………………154僧一行和子午线………………179十恶不赦的由来………………155针灸术…………………………180株连九族………………………156中国最早发明人痘接种法……181军制、兵器、战役中医悬壶………………………182孙思邈与《千金方》…………183军衔流变………………………157《本草纲目》……………………185冠军原是军事用语……………160民间工艺三朵花………………187最早的骑兵……………………160内画壶…………………………187娘子军的由来…………………160脸谱…………………………188古今三军………………………161装裱…………………………189五花八门………………………162文房四宝………………………190《孙子兵法》……………………162综录、数目、其他三令五申………………………163击鼓与鸣金……………………164一刹那有多久…………………192虎符与金牌……………………164自由古今说……………………192十八般兵器……………………166“百姓”探源……………………193官渡之战………………………166走后门的来历…………………194赤壁之战………………………168尚方宝剑………………………194淝水之战………………………169四灵为何物……………………194黄埔军校………………………170魏晋风度………………………195发明、医学、工艺三十六行………………………196各行业祖师……………………197造纸术…………………………171四大美人………………………198印刷术…………………………172三教九流………………………199指南针…………………………174“万岁”流变……………………199火药…………………………175古代的六艺……………………200圭表与日晷……………………1764
天文、历法、地理Tianwenlifadili天文、历法、地理天文学的基本概念【宇宙】四方上下是称“宇”、古往今来称“宙”。是天地万物的总称。
《淮南子·原道训》中有“纮宇宙而章三光。”【星宿】宿,古代把星座称作星宿。古人认为人间有功名智慧的人是天上星宿下凡。
【分野】古代占星家为了用天象变化来占卜人间的吉凶祸福,将天上星空区域与地上的国州互相对应,称作分野。具体说就是把某星宿当作某封国的分野,某星宿当作某州的分野,或反过来把某国当作某星宿的分野,某州当作某星宿的分野。
【二十八宿】又叫二十八舍。古代人把星空分为28个星区,用来说明日、月、五星运行的位置。每宿包含若干颗恒星。二十八宿的名称,自西向东排列为: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
【九野】《淮南子·天文训》将二十八宿分成九野:中央钧天角宿亢宿氐宿东方苍天房宿心宿尾宿东北变天箕宿斗宿牛宿北方玄天女宿虚宿危宿室宿西北幽天壁宿奎宿娄宿1
书西方颢天胃宿昴宿毕宿西南朱天觜宿参宿井宿南方炎天鬼宿柳宿星宿东南阳天张宿翼宿轸宿【四象】我国古代表示天空东、南、西、北四大区星象的4组动物。又称四维、四兽。二十八宿体系形成后,以每七宿组成一象。即东龙、南鸟、西虎、北龟蛇(武)。春秋战国五行说流行后,四象配色成为:青龙、朱雀、白虎、玄武。所以东方七宿称东官苍龙,南方七宿称南官朱雀,西方七宿称西官白虎,北方七宿称北官玄武。
【太阳的别称】白驹、金虎、赤乌、阳乌、金乌、金轮、火轮、赤轮、晷景、奔晷、朱曦、曦和、阳景、大明、明光、光朱、曙雀、红日,春天的太阳称春晖,夏天的太阳称骄阳,早晨的太阳称朝阳、朝曦、东曦、朝暾、朝光、朝晕、初旭、初景,黄昏的太阳称夕照、夕曛、夕晕、夕阳、残阳、斜阳。
【月亮的别称】月亮是古诗文提到的自然物中最突出的被描写的对象。
它的别称可分为:(1)因初月如钩,故称银钩、玉。
(2)因弦月如弓,故称玉弓、弓月(3)因满月如轮如盘如镜,故称金轮、玉轮、银盘、玉盘、金镜、镜。
(4)因传说月中有兔和蟾蜍,故称银兔、玉兔、金蟾、银蟾、蟾宫。
(5)因传说月中有桂树,故称桂月、桂轮、桂宫、桂魄。
(6)因传说月中有广寒、清虚两座宫殿,故称广寒、清虚。
(7)因传说为月亮驾车之神名望舒,故称月亮为望舒。
(8)因传说嫦娥住在月中,故称月亮为嫦娥。
(9)因人们常把美女比作月亮,故称月亮为婵娟。
【天狼星】为全天空最明亮的恒星。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词:“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其中用典皆出自星宿,雕弓指弧矢星,天狼即天狼星。屈原《九歌》中也有“举长矢兮射天狼”,长矢即弧矢星。
【老人星】为全天空第二颗最明亮的星,也是南极星座最亮的星。民间把它称作寿星。北方的人若能见到它,便是吉祥太平的事。杜甫诗云:“今2
天文、历法、地理Tianwenlifadili宵南极外,甘作老人星。”【天罡ɡānɡ】古星名,指北斗七星的柄。道教认为北斗丛星中有36个天罡星、72个地煞星。小说《水浒》受这种迷信说法的影响,将梁山泊一百零八名大小起义头领附会成天罡星、地煞星降生。
【北斗】又称“北斗七星”,指在北方天空排列成斗形(或杓形)的七颗亮星。七颗星的名称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排列如斗杓,故称“北斗”。根据北斗星便能找到北极星,故又称“指极星”。屈原《九歌》:“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古诗十九首》:“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玉衡是北斗星中的第五星。《小石潭记》中用“斗折蛇行”,形容像北斗星的曲线一样弯弯曲曲。
【北极星】星座名,是北方天空的标志。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极星非常尊崇,认为它固定不动,众星都绕着它转。其实,由于岁差的原因,北极星也在变更。3000年前周代以帝星为北极星,隋唐宋元明以天枢为北极星,12000年以后,织女星将会成为北极星。
【流火】火,即东方七宿中的心宿。每年农历五月左右,黄昏时星宿在中天,六月以后就渐渐偏西。此时暑气减退,夏天也快结束了。《诗经·豳风·七月》中有“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流火,八月崔苇”。
【参商】参和商都是二十八宿之一。参宿在西,心宿在东。两者此出彼没,不能在天空中同时出现,因此用来比喻人分离不得相见。《红楼梦》中描写宝黛间的亲密关系用了这样的比喻,如“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
【彗星袭月】彗星俗称扫帚星,彗星袭月即彗星的光芒扫过月亮,按迷信的说法是重大灾难的征兆。
【白虹贯日】“虹”实际上是“晕”,大气中的光学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往往是天气将要变化的预兆,可是古人却把这种自然现象视作人间将要发生异常事情的征兆。
【运交华盖】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犯了华盖星,运气就不好。
【牵牛织女】“牵牛”即牵牛星,又叫牛郎星,是夏秋夜空中最亮的星,在银河东。“织女”即织女星,在银河西,与牵牛星相对。《古诗十九首》:3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唐代诗人曹唐《织女怀牵牛》:“北斗佳人双泪流,眼穿肠断为牵牛。”【银河】又名银汉、天河、天汉、星汉、云汉,是横跨星空的一条乳白色亮带,由一千亿颗以上的恒星组成。曹操《观沧海》:“星汉灿烂,若出其里。”陈子昂《春夜别友人》:“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苏轼《阳关曲》:“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秦观《鹊桥仙》词:“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文曲星】星宿名之一。旧时迷信说法,文曲星是主管文运的星宿,文章写得好而被朝廷录用为大官的人是文曲星下凡。
【云气】古代迷信说法,龙起生云,虎啸生风,即所谓“云龙风虎”。
又说真龙天子所产生的地方,天空有异样云气,占卜测望的人能够看出。
如《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阳历·阴历阳历以地球绕太阳一周(一回归年365天5小时48分40秒)为一年。
为方便计,以365天为一年,叫平年。余下的时间,每四年加一天,这一年叫闰年。但这样,每四年又亏44分56秒。所以每400年少三个闰年。阳历的4、6、9、11是小月,30天;2月28天(平年);其余的月份是大月,31天。阴历又称为农历,实际上是阴阳合历,因为它的月平均长度接近“朔望月”。年的平均长度接近“回归年”。“朔望月”是指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时间,为29天12小时44分03秒。为方便,定为大月30天,小月29天。这样,每年比回归年少11天,因此采用每19年闰7个月的方法与回归年取得一致。
闰年阳历有闰日或阴历(农历)有闰月的一年都叫闰年。
公历一般每4年有一个闰年。平年365日,闰年366日,这多出来的一天加在二月末,闰年的二月就有29日。这一天就叫闰日。
4天文、历法、地理Tianwenlifadili公历一般年份凡是能被4整除的都是闰年,如1984年就是闰年。
四年一闰的办法,使得一年的平均时间比一年的实际时间多了约1分14秒。为了消除这个误差,现行公历规定,400年间只允许有97个闰年而不是100个闰年。那些世纪整数年,如1900年、2000年,要能被400整除时才算闰年,否则仍算平年。因此,公元1800年、1900年都是平年,公元2000年、2400年才是闰年。
历史上的纪年法我国历史上使用的纪年法重要的有4种:(1)干支纪年干支是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的合称,以十于与十二支循环相配,可配成六十组,通称为“六十甲子”,用来表示年历,六十年后周而复始。
(2)帝号纪年西周共和十四年后,周朝史书中出现了“宣王一年”、“宣王二年”。鲁国史书《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到“鲁哀公十四年”的历史。“宣王”和“隐公”均为帝王或诸侯的谥号,这就是帝号纪年。
(3)年号纪年公元前141年,汉武帝刘彻即位,使用年号“建元”,首创年号纪年。以后历代帝王都仿照他而建制自己的年号。从汉武帝至清宣统三年,前后2051年中,建立过600多个帝王年号。
(4)黄帝纪年辛亥革命期间,一些报刊和革命党人为反对清王朝。不使用清朝皇帝的年号纪年,而以传说中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为年号来纪年,史称“黄帝纪年”。由于计算的起始时间不同,当时各报刊采用的黄帝纪年的年代也不统一。对1911年,中国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推断为黄帝4609年,中国留日学生江苏同乡会编印的《江苏》推断为黄帝4402年,由黄藻编辑初刊的《黄帝魂》推断为黄帝4622年。其中,《民报》所用年代为多数革命党人接受,武昌首义后湖北军政府颁发的文告即以此为据,各省响应起义的文告也多采此说。孙中山先生就任临时大总统时,通电各省,定黄帝纪年4609年11月13日(公元1912年1月1日)为中华民国元年元旦。从这一天起,不再使用黄帝纪年了。
5时、刻、更、鼓、点时、刻、更、鼓、点,都是我国古代的计时单位。
时:指时辰。古时,人们把一昼夜分为12段,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两个小时。12个时辰分别用12个地支做名称,从半夜算起。
子时:夜半,23~1点。
丑时:鸡鸣,1~3点。
寅时:平旦,3~5点。
卯时:日出,5~7点。
辰时:食时,7~9点。
巳时:隅中,9~11点。
午时:日中,11~13点。
未时:日映,13~15点。
申时:哺时,13~15点。
酉时:日入,17~19点。
戌时:黄昏,19~21点。
亥时:人定,21~23点。
刻:古代用漏壶计时,一昼夜共100刻,1刻合现在14分24秒。顷刻,指很短的时间。
更:一夜分五更,每更大约两小时。
一更天:19~21点。
二更天:21~23点。
三更天:23~1点。
四更天:1~3点。
五更天:3~5点。
鼓:古代夜间击鼓报更,所以鼓成了更的代称。
点:古代用铜壶滴漏(水或沙)计时,以下漏击点为名。一夜分五更,一更又分五点。一点合现在24分钟。
6天文、历法、地理Tianwenlifadili十二生肖属相是我国一种传统的纪年方法。办法是,在采用天干配地支纪年的同时,又用十二地支各配一种相应的动物名字,表示这一年的顺序和名称,排列办法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如辛酉年又称鸡年,这一年出生的人便属鸡。这种纪年方法的来源,历来说法不一,主要有:(1)依据阴阳来确定这些动物名称,如子寅辰午申戌属阳,故用身上有奇数特征的动物表示,如鼠、虎、龙、猴、狗都有五趾,马为奇蹄;而丑卯巳未酉亥旧说属阴,故以身上有偶数特征牛羊猪(偶蹄)鸡(四爪)兔(双唇)蛇(二舌)来表示;(2)图腾说:古代某一氏族因与某种动物关系密切,便奉这种动物为本族的保护者。此后逐渐用几种常见的动物纪年,产生了十二属相,以祈保护。(3)来自西北游牧民族:我国自古有以干支纪年的办法,而只有在古代西北的游牧民族中,才以动物纪年,此后随着民族间的融合,华夏族的干支纪年法与少数民族的动物纪年法相融合,产生了十二生肖,清人赵翼甚至断定此俗“起于后汉无疑也”。
十二生肖剪纸7
源远流长的十二生肖,既然广泛影响古代的民俗,因而某些封建文人,也用它作为诗文的题材。大名鼎鼎的朱熹,曾写过十二生肖体的诗篇,每句隐一生肖,类似文字游戏,但也反映出宋代士大夫的生活情趣:昼闻空箪啮饥鼠,晓驾羸牛耕废圃。
时才虎圈听豪夸,旧业兔园嗟莽卤。
君看蛰龙卧三冬,头角不与蛇争雄。
毁车杀马罢驰逐,烹羊酤酒聊从容。
手种猴桃垂架绿,养得鹍鸡鸣角角。
客来犬吠催煮茶,不用东家买猪肉。
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用以表示一年里天时和气候变化的24个时期,也就是表示地球在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上,24个不同的位置。天文学上,用太阳的黄经度来计算:分黄道为360度,取“春分点”为零度,由此起算,每15度为一个节气,6个节气为一季,合四季而得“二十四节气”(详见下表)。
我国劳动人民远在春秋时代已通过农业生产实践,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季气。在秦汉时,二十四节气的概念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业活动的主要根据。
二十四节气歌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
二十四节气表立春雨水惊蛰春2月3~5日2月18~20日3月5~7日季春分清明谷雨3月20~22日4月4~6日4月19~21日8
天文、历法、地理Tianwenlifadili续表立夏小满芒种夏5月5~7日5月20~22日6月5~7日季夏至小暑大暑6月21~22日7月6~8日7月22日~24日立秋处暑白露秋8月7~9日8月22~24日9月7~9日季秋分寒露霜降9月22~24日10月8~9日10月23~24日立冬小雪大雪冬11月7~8日11月22~23日12月6~8日季冬至小寒大寒12月21~231月5~7日1月20~21日二十四节气的传统含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用来反映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则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春分:春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夏至:白天最长,夜间最短。秋分:秋季的中间,昼夜平分。冬至:天进九,白天短,夜间长。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具有非常明显的季风性和大陆性气候,各地天气气候差异巨大,因此不同地区的四季变化也有很大差异。
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小暑:初伏前后,气候开始炎热。大暑: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处暑:“处”有躲藏、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小寒:气候已比较寒冷。大寒:为最冷的时节。
白露、寒露、霜降3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白露: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夜间较凉,空气中的水汽出现凝露现象。寒露:气温明显降低,夜间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霜降:开始降霜。当温度降至0℃以下,水汽凝华为霜。
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小满:麦类等夏热作物子粒逐渐饱满。芒种:麦类等有芒作物成熟。
9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惊蛰:开始打雷,冬眠动物复苏。
清明:气候温暖,天气清和明朗。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雨水、谷雨、小雪、大雪4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雨水:降雨开始。谷雨:降雨量增多,对谷类生长有利。小雪:开始降雪。大雪:降雪较大。
地理名词汇编九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行政区的划分。西汉以前,认为“九州”系禹治水后所划分;东汉以后,有的认为九州是周制,有的认为九州是殷制。具体州名未有定说。《尚书》作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吕氏春秋》有幽州而无梁州;《周礼》有幽、并州而无徐、梁州;《尔雅》有幽、营州而无青、梁州。各家所说各州境界,也有一些出入。
八荒八为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北、东北八面方向;荒,荒远之地。《说苑·辨物》:“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九州”指中原地带,“八荒”指离中原极远的地方。
郡县我国古代的地方行政区域。春秋时“县”大“郡”小,秦代郡大县小。秦统一后分全国为36郡,后来又增加为40郡。汉高祖刘邦分为62郡,区域变小了。隋唐时改郡为为“州”。县制始于春秋战国,秦代县属郡,一个郡管辖几个县。汉代郡国并存,国以下也有县。隋唐以后县隶属于州或府。
国周代分封诸侯,每个诸侯都建立一个“国”。秦代取消分封制,不存在国。西汉实行郡、国并置之制,国是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与郡相当,所以常连称“郡国”。
道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后分为十五道,大略相当于汉代的州,隶属于中央的监察区。北宋初沿袭唐制,分全国为十三道,不久即废,改道为路。清代又恢复道,它的范围较小,属于省管辖,但比府、州为大。
路北宋废道为“路”,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设,后来逐渐带有10天文、历法、地理Tianwenlifadili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最初分全国为十五路,后来分为十八路、二十三路。南宋失北方之地,仍以势力所及分路十六,如福建路、广东路、广西路、湖南路等,和今天的省名相同,区域也大致相当。元代也有路,但比宋代小,相当于州、府。
省最初是指宫禁之地,魏晋时成为中央政府机关的名称,金代开始有了“行省”,它是中央尚书省的临时派出机关。元代省成为正式的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全国划分为12个大行政区,中央政府直辖的称中书省(元时中央政府即是中书省,同时中书省在元及明初亦是政区名,指直隶中书省的地区),另外分设11个“行中书省”,也简称“行省”。明代改行省为承宣布政使司,但一般习惯上仍称“省”,而中央机关已不再用省的名称,于是“省”就专指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清沿袭明代制度,分全国为十八省,“省”一直沿袭到现在,虽省的数量增加,但它作为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的性质没有改变。
州相传尧时,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依《尚书》说)。冀州相当今河北省南部和山西省东南部一带;兖州相当今河南省北部和山东省西南部一带;青州相当今山东省东部和北部;徐州相当今河南省东南部、安徽省东北部、山东省南部和江苏省北部地区;扬州相当今安徽省南部、江苏省中南部以及江西省东部、浙江省和福建省部分地区;荆州相当今湖南、湖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部分地区;豫州相当今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一带;梁州相当今陕西省南部、四川省东部地区;雍州相当今陕西省和甘肃、宁夏的部分地区。舜时为十二州,增加了幽、并、营三州。到了汉代,又增加交州、朔方。三国时,共十八州。晋初分为十九州,后又分为二十一州,从汉到南北朝,州基本上是监察区,有时也是行政区。从南北朝起,州的范围逐渐缩小了,当时江南的州实际上与郡无异。在唐代,全国共有300多个州,是行政区,但大的州,也可称为“府”。明清统一改州为府。
府依唐代制度,大州称为“府”。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元代的府,有的隶属于路,有的直辖于中央。明清改州为府,一府管辖几个县。
军“军”是宋代的行政区域,一个军等于一个州或府,隶辖于路。
11如宋代的平定军即清代的平定州,宋代的南安军即清代的南安府,可见军和州府相当。
山东(1)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华山或崤山函谷关以东为“山东”,泛指战国时秦以外的六国领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山东”,指在华山以东包括作者故乡蒲地(今山西省永济县)一带。(2)春秋时的晋国、建都平城时代的北魏、五代时的晋国,均地居太行山西,所以称太行山以东为山东。(3)金代开始,山东即指现山东半岛一带,成为行政区域名。
山西战国、秦、汉时代,通称崤山或华山以西为“山西”,即“关中”(今陕西省一带),后来指太行山以西的区域为山西。元代开始,山西成为行政区域名。
江东一名江左。长江在芜湖、南京之间作西南偏南、东北偏北流向,隋唐以前是南北往来主要渡口的所在。自此以下的长江南岸地区(即今苏南、浙江及部分皖南地区),习惯上称为“江东”。三国时这个地区是孙权的根据地,所以当时又称孙吴统治区为江东。
江表泛指长江以南地区。在中原人看来,该地区在江外,故称“江表”。赤壁之战中鲁肃所称“江表英豪”,即指东吴的英雄豪杰。
江南泛指长江以南。古代一般指今湖南、江西及湖北的江南部分,近代专指今苏南和浙江一带。唐代“江南”又为十道之一,辖境相当今浙江、福建、江西、湖南等省及苏皖二省的长江以南,湖北、四川省江南的一部分,以及贵州省东北部地区。宋代是十五路之一,辖境相当今江西及安徽省长江以南和江苏省江南茅山以西地区。
河东战国至汉时指今山西省西南部,唐以后泛指山西省。因黄河经河套后,流向由北向南,本区位于黄河以东而得名。秦代开始设河东郡,唐代设河东道,宋代设河东路,除唐代河东道包括今山西省及河北省西北部内外长城之间,其他辖境均在今山西省内。
关外(1)秦、汉、唐定都陕西的王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2)明清称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为关外,因位于山海关以外得名。
关内(1)古代在陕西建都的王朝,通称函谷关或潼关以西王畿附近12天文、历法、地理Tianwenlifadili叫“关内”。(2)明清称山海关以西地区为关内。另外,今四川省康定县以东地区亦称为关内。
关西汉、唐时泛指函谷关或潼关以西地区为“关西”。
西垂殷周时对西方边地的泛称,相当于今甘肃省东南部一带。
中原狭义的“中原”指今河南省及其附近地区,广义的中原指黄河中下游地区,或指整个黄河流域,和中土、中州是同义词。陆游《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中的“中原”,系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中的地区。
关中相当今陕西中部平原(渭水流域)地区,因春秋战国时地属秦国而得名。白居易《秦中吟》之秦中,即指陕西中部平原地区。
剑外四川省北部有剑门关,关南的蜀中地区称“剑外”。唐代京都长安在剑门关东北,以长安为中心,称此关以南地区为剑外。杜甫诗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剑外,即指剑门关南的蜀中地区。
塞外“塞”指长城要塞。“塞外”又名塞北、朔北、漠南。指长城以北,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中部和西部一带。
西洋明代把今南海以西(约自东经110度起)的海洋及沿海各地(包括印度、阿拉伯半岛和非洲北部),统称为“西洋”。永乐至宣德年间郑和七次远航南海,通常称为下西洋。明末清初以后,西洋泛指大西洋两岸即欧、美各国。
南洋我国唐朝时候,由于历史原因,不少人远渡重洋,到现在的东南亚一带谋生。聚居在东南亚各地的华侨越来越多,华侨就把东南亚称做“南洋”。“南洋”包括11个国家。在中南半岛上有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马来群岛上有菲律宾、印度尼西亚、东帝汶、文莱等。
东洋这名词字面上的意思是东面的海洋。除了代表日本以外,还可以代表东亚地区。而东洋的说法,是相对南洋、西洋而有的说法。明朝初期以婆罗洲的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外,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不过,近代中国通常用它指称日本,可作日本一词的别称。
华阳相当今陕西秦岭以南,包括汉中和四川、云南、贵州一带。因13这些地区均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东晋常璩(qú)所著《华阳国志》即记载此地区的历史。南朝时曾设华阳县、华阳郡,辖境亦在此地区之内。
两淮宋熙宁后分淮南路为淮南东、西二路,简称淮东、淮西,合称“两淮”。元代以后,指江苏省长江以北的淮南、淮北二盐场。
三楚秦汉时分称战国楚地为西楚、东楚和南楚,即“三楚”。西楚在淮水以北,泗、沂水以西,当今豫东、皖北和江苏省西北部一带。秦亡后,项羽曾于西楚的彭城(今徐州)建都,国号亦为“西楚”。东楚约当今江苏(除西北部以外)、安徽东南部及浙江北部地区。南楚约当今安徽西南部及江西、两湖一带。
三都、两都东汉时的“三都”为东都雒(luò)阳(即洛阳,在今洛阳市东北)、西都长安(汉城在今西安市西北)、南都宛(yuàn,在今河南南阳市)。唐代的三都指东都洛阳(三国魏时改“雒”为“洛”)、北都晋阳(在今太原市)以及京都长安。左思《三都赋》所指三都,是三国时的蜀都成都、吴都建业(在今南京市)和魏都邺(在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故城早已毁)。班固《两都赋》所指“两都”,是东都雒阳(东汉的国都)和西都长安(西汉旧都)。唐代的两都指东都洛阳、西都长安;五代则指东都开封府和西都河南府。
五京、两京唐代的“五京”,指东京河南府(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北)、北京太原府(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南京成都府(在今成都市)、西京凤翔府(在今陕西省凤翔县)、中京京兆府(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汉的“两京”,指首都雒阳和西汉旧都长安。宋代则以东京开封府(今河南省开封市)、西京河南府(洛阳)为两京。明代永乐以后,两京指京师顺天府(在今北京市)和南京应天府(在今南京市)。
五岭越城、都庞、萌渚、骑田和大庾五岭的总称(一说有揭阳岭而无都庞岭),绵亘于湘、赣、桂、粤边境地区,为长江、珠江分水岭,又名南岭。其中以越城岭(2118米)最高。大庾岭古称梅岭。毛泽东《七律·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所指“五岭”,即此。
函谷关故址在今河南灵宝县东北,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匣子)而得名。公元前241年,楚、赵、魏、韩、卫合纵攻秦,至函谷关败还,当时该关亦为秦国与关东六国的分界。崤山东自河南新安县境,西迄潼关,14天文、历法、地理Tianwenlifadili高峰凌绝,形势险要。贾谊《过秦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即指此。
易水在河北省西部,有中、北、南3条支流。源出易县境,流人南拒马河,最后注入大清河。荆轲所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即指此水。
阳关西汉置,故址在今甘肃孰隍县西南古董滩附近,因在玉门关之南,故名。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西出阳关无故人”中的阳关,即指此。
我国的东南西北我国陆域广大、海域辽阔,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东西相距5000千米,南北相距5500千米,差不多和欧洲一样大,是世界大国之一。
我国的最东端是黑龙江和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黑龙江是亚洲的大河之一,有南北两个源头,在黑龙江省漠河以西的恩和哈达附近汇合后称黑龙江。乌苏里江为黑龙江的支流,在伯力同黑龙江汇合,从黑龙江南北汇合点起,到黑龙江与乌苏里江汇合处止,为中俄界河。
我国的最南端是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最北端是“北极村”漠河。南北跨纬度50度左右。当北方进入千里冰封的隆冬季节的时候,南国的海岛仍然是一片盛夏的景象。曾母暗沙,是我国南海中南沙群岛的暗沙之一,由珊瑚礁组成。漠河,在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北坡、黑龙江畔,是我国最北部的一个村镇。
漠河,一年四季无霜期只有90多天,冬长夏短,景象奇特。严冬,大地镀银,白雪皑皑,气温一般都在零下40℃左右,最冷时曾达到零下523℃。6月,迎着融化的积雪开放的兴安杜鹃,染红了千山万壑,8月,西伯利亚寒潮袭来,一夜之间,山野和森林又披上了银装。“北极村”夏季日照时间长,夜间只有两三个小时,夏至前后,可看到北极光,五光十色,大地生辉。每年在5月17日到7月28日的两个多月时间内,每天在日落以后的“夜”里天空还是发亮的。特别迷人的是太阳在20时后才慢慢下山,紧接着的是漫长而明亮的黄昏,而当黄昏还没有黑尽的时候,东方又露曙光了。所以,人们又称漠河为“不夜城”。
漠河,是我国著名的产金之乡。公元1886年(光绪12年),当地鄂伦春人在老沟河谷葬马穴挖到一块金子,1887年,清廷派一个叫李金镛的官15吏,领兵带人到老沟开采金矿,冷落的漠河开始热闹起来。不久,官吏将采到的金子送到京城,慈禧认为这里的金子成色好,就用胭脂换金,于是这个老沟便更名为“胭脂沟”了。
我国的最西端是帕米尔高原,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塔吉克斯坦的东南部、阿富汗东北部一带,是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和兴都库什山等交汇而成的大山结,为中国习称的葱岭的一部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经此通往波斯(伊朗)等地。
我国东西跨经度60多度。当东海之滨的渔民迎着朝阳出海捕鱼的时候,帕米尔高原的牧民正在深夜中酣睡呢!
四大高原指的是: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和云贵高原。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大高原,平均海拔达4500米,号称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上有一系列高大山脉。喜马拉雅山脉的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约为8848米,是世界最高峰。高原上有1000多个湖泊,是世界上湖泊最多的高原,其中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咸水湖,湖中的鸟岛驰名中外;纳木错是世界上地势最高的湖泊。高原上还有很多的盆地。
内蒙古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米左右。它地势坦荡,水草丰茂。
黄土高原是世界四大文化发源地之一,海拔1000~2000米,地面覆盖50~80米的黄土层。黄土高原每年要流失黄土10亿多吨。
云贵高原是典型的石灰岩岩溶地貌,有奇异的石林、孤峭的石峰、深邃的洞穴、忽隐忽现的地下河流。高原上北盘江打帮河上源的黄果树大瀑布,从57米高的陡崖上直泄犀牛潭,气势磅礴,是我国最大的瀑布群。
三山五岳“三山五岳”的提法,在我国很早就出现了。今天的五岳,指东岳泰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西岳华山和南岳衡山。但历史上的五岳是有变迁的。汉武帝就以今安徽潜山县的天柱为南岳,今河北曲阳县的大茂山为16天文、历法、地理Tianwenlifadili北岳。在封建割据时期,还有一些地方政权在所属管辖区内另封五岳。如三国吴末帝孙皓封今江苏宜兴县的离里山为中岳,又封其南的荆南山为南岳等。五代闽帝王延钧封今福建宁德县的霍童山为东岳,永泰县的高盖山为西岳等。唐朝时南诏统治云南,则以境内点苍山为中岳、乌蒙山为东岳、无量山为南岳、玉龙山为北岳、高黎贡山为西岳。
关于三山的说法有几种。
江苏省南京市西南长江东岸,有三峰排列,南北相连,称为三山。诗人李白《登金陵凤凰台》有“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的诗句。江苏省镇江市长江江滨和江中的金山、焦山、北固山夹江相峙,世称金口三山。
还有一种流传最广的说法是,认为三山也就是三神山。古代传说的东海中有蓬莱、方丈、瀛洲三山,为神仙所居,东岳泰山总称“三神山”,山上有长生药,宫殿都是用黄金白银建造的。《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齐人徐芾等上书,言海中有三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于是遣徐芾发童男女数千人人海求仙人。”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山五岳,是泛指祖国的名山。
五湖四海“五湖”的说法也很多。《水经注·沔水》认为“五湖乃长荡湖、太湖、射湖、贵湖、滆湖”。而唐司马贞认为“太湖、洮涌、彭蠡、青草、洞庭湖”称为“五湖”。五湖涉及的范围很广,近代一般以“洞庭”、“鄱阳”、“太湖”、“巢湖”、“洪泽湖”为“五湖”。
17至于“四海”,汉代的刘向在《说苑·辨物》中说:“八荒之内有四海,四海之内有九州。”据颜师古解释:八荒,乃八方荒忽极远之地也。那么,四海呢?《尔雅·释地》说:“仇夷、八狄、七戎、六蛮谓之四海。”也有人认为“九州”确被四海环绕。而《礼记·祭义》具体提到了“东海”、“西海”、“南海”、“北海”,但是没明确海域。宋代的洪迈《容斋随笔》中说:“四海一也”。他的划分法与今天的海域划分有相似的地方。
现在“五湖四海”泛指四方,即全国各地。
省级区名探源北京市我国五大古都之一。最早叫蓟,西汉时叫广阳,后曾称幽州。
辽时称为南京,后改为燕京。元代统一全国后,命名为大都。明代废大都,改称北平,明永乐时改北平为北京,并出现过顺天府、京师、京兆等名称。
以后年代,曾先后出现过北平特别市和北平市的名称。解放后,改北平为北京,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首都。
天津市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出现“天津卫”名称。因明代永乐帝朱棣在此出兵渡河南下,取得天下后,为了颂扬自己的“圣迹”,命名为“天津”,是“天子渡口”的意思。
河北省因在黄河以北,故称河北。唐代时,在当时黄河以北、太行山以东地区设河北道,这是河北作为大政区名称的开始。清代称直隶省,1928年改名河北省。省境于《禹贡》为冀州之地,故简称冀。
山西省因在太行山以西,故称山西。元代建都今北京市,称黄河以东、太行山以西为山西,设河东山西道宣慰司,这是山西作为政区名称的开始。明初改置山西省,沿袭至今。省境内春秋时为晋国地,故简称晋。
内蒙古自治区蒙古原为蒙古高原的部族名,始见于唐代记载。晚清以后,始用内蒙古一词泛指大漠以南、长城以北,东起哲里木盟,西至套西厄鲁特的所有盟旗牧场,1947年建立内蒙古自治区。
辽宁省地处辽河流域,自战国至明代,都以辽河流域为中心,用“辽”字作为政区名。1928年取辽河流域永久安宁之意,改名辽宁。简称辽。
18天文、历法、地理Tianwenlifadili吉林省清初在松花江沿岸建吉林乌拉城(今吉林市)。满语“吉林”意即“沿”;“乌拉”是“大川”的意思,吉林乌拉就是“沿着松花江”的城市,简称吉林,为吉林将军驻地。清末光绪时(1907年)将吉林将军驻地建为吉林省。简称吉。
黑龙江省黑龙江名称最早见于《辽史》,因为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故名。清初(1683年)设黑龙江将军管辖黑龙江流域。清末光绪时(1907年)建为黑龙江省。简称黑。
上海市上海最初兴起于上海浦岸上,聚落形成后即用浦名。称这个最早的市集为上海,以其“地居海之上洋”故名。宋代时上海已是一个相当兴盛的小镇,小镇名上海。鸦片战争后辟为5个通商口岸之一,1928年设市。简称沪。相传境内的吴淞江(苏州河)下游近海一段古称沪渎,因而得名。上海西部地区是战国时代楚国春申君的封地,为此,又曾称“申”。
江苏省以江宁府和苏州府的首字为名。清康熙六年(1667年)改江南右布政使司为江苏布政使司,江苏之名始此。简称苏。
浙江省因钱塘江流盘回曲折得名。明初建为浙江省。简称浙。
安徽省以安庆府和徽州府的首字为名。清顺治初改设安徽巡抚,安徽之名始此。安徽省简称皖。清代建省后因省会在安庆府,安庆府别称皖,故皖作为省的简称。
福建省唐代时设福建节度使,管辖福、建、泉、漳、汀五州。福建是因取五州的首次二州而得名的。明代时建为福建省。福建古时为闽越族居地,因而简称闽。
江西省长江在芜湖、南京间向东北流,在隋唐以前,习惯称自此以下的长江以北、淮水以南的地区为江西。唐开元时将原江南道的西部分设江南西道,简称江西道,江西始为政区名称。因有赣江纵贯全境,故简称赣。
山东省山东原先是地区名。秦汉时代指崤山以东为山东。唐时以太行山以东地区为山东。宋在开封以东地区设京东西路和京东东路。金代建都中都(今北京市),开封已不是京都,因改京东东、西路为山东东、西路,其中山东东路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及江苏淮北地区,山东开始作为政19区名称。明初建为山东省。省境在春秋时为鲁国地,故简称鲁。
河南省河南在黄河以南而得名。在战国时是一个地区名。唐代时全国划分为十道,即以当时黄河以南、淮水以北地区为河南道,河南始为大政区名称。明初建为河南省。省境于《禹贡》为豫州之地,故简称豫。
湖北省因在洞庭湖以北而得名。宋代时以洞庭湖以北至于荆山,置荆湖北路,简称湖北路,湖北自此得名。清代置湖北省。湖北因清代省会武昌是隋以后鄂州的治所,故简称鄂。
湖南省因在洞庭湖以南而得名。唐代设湖南观察使,辖洞庭湖以南湘、资二水七州之地,始有湖南之名。宋代时以湖南地区设置荆湖南路,简称湖南路。清代置湖南省。湖南因湘江纵贯全省,故简称湘。
广东省五代时称今广东、广西地区为广南。北宋初建为广南路,后又分为东、西两路,后简称广南东路为广东路,明初建广东省。后人称两广为两粤,称广东为粤东,故广东省简称粤。
广西壮族自治区明初建广西省。1958年改广西省为广西壮族自治区。
因秦时置桂林郡于此,而且广西自宋至清治所都在桂州即桂林府,故简称桂。
四川省宋代以今四川大渡河东北和陕西汉中地区分设益州、梓州、利州、夔州四路,合称“川峡四路”,后又简称四川路。元代始合四路设四川行省。简称川,又因境内在春秋战国时为蜀国地,故又简称蜀。
贵州省以城市而得名。宋代记载把唐设置的矩州写成贵州,元初正式改名为贵州。以后的行政建制即以治所所在的“贵州”二字为名。明永乐时建贵州省,简称贵。又因省境在唐代属黔中道,故又简称黔。
云南省最初只是汉代的一个县名。相传汉武帝时有“彩云”见于今凤仪一带,派人追踪“彩云”至此,因置县于“彩云”之南,故名云南。
以后,云南名称就沿用为政区名。元代建为云南行省。简称云或滇,滇是因为省会昆明附近一带古代曾是滇国的地方,故名。
西藏自治区元时称西藏地区为乌斯藏,隶属于中央的宣政院,“乌斯”是藏语“中央”的意思,“藏”是“圣洁”的意思。清代初,因其地在中国西部,遂称西藏。派西藏办事大臣进驻拉萨,乾隆十八年(1793年)《钦定西藏章程》公布,西藏正式成为政区名称。1956年成立西藏自治区。
20天文、历法、地理Tianwenlifadili简称藏。
陕西省以山川得名。周成王时将王畿千里之地(西起泾渭平原,东抵伊洛流域)以陕陌为界分为东西二部分,因而后人称陕陌(今河南陕县西南)以西地区为陕西。唐代设置陕西节度使,这是陕西作为政区名的开始。元代设陕西行中书省。简称陕,又因春秋战国时为秦国地,故又简称秦。
甘肃省以城市得名。甘肃一名始于11世纪,西夏在其境内以甘(今张掖县)、肃(今酒泉县)二州设置甘肃监军司(监军司与府、州同属二级政区)。元代时改设甘肃行省,甘肃作为省名始此。简称甘,又因省境在陇山之西,旧时别称“陇西”或“陇右”,故又简称陇。
青海省以境内青海湖而得名。青海之名始见于《水经注》。清雍正年间设西宁办事大臣,因管辖青海地区,故习惯上又称青海办事大臣,是为政区名的开始。1928年改建为青海省,简称青。
宁夏回族自治区13世纪中叶元代以西夏故地,设置西夏中兴行省,后来又取夏地安宁之意,改称宁夏行省。1958年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简称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原名西域,西域名称大约起于西汉宣帝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汉朝政府在这里设置西域都护府,此后2000多年,西域一直处于中国历代政府有效管辖之下。到清朝,由于西域各地统一于清朝的时间,比起东北、西南地区都较晚,故清朝统治者有时称这里为新疆。设伊犁将军统辖天山南北路,1884年清政府正式建立新疆省,成为正式政区名。1955年改建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
台湾省以城市得名。自汉至元,台湾被称为“夷洲”或“流求”。16世纪时有“大员”之称,是当地高山族部落名的译言。进入17世纪“大员”又改写成“台湾”。清康熙时设台湾府。清光绪时改建为台湾省,简称台。
香港香港的得名,与莞香很有关系。莞香即东莞县所产的沉香。
古时香港和九龙均属东莞管辖。据考证:香港和九龙从宋朝末年开始有人种莞香,种植地点在今大屿山东南部和九龙的粉岭,所产香料质地优良,为莞香之上乘。其中有一种叫“女儿香”的产品,更被誉为“海南珍奇”。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