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如何利用工具书

工具书的使用,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如何利用工具书是中小学生高效学习的一个盲区。本书详细介绍了使用工具书的方法和技巧,引导学生在学习中正确而高效地利用工具书。

第一章
版权信息
书名:中小学生如何利用工具书
作者:《中小学生如何利用工具书》编写组
出版社: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04
ISBN:978-7-5100-2024-7
引言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先人们在不同的区域和条件下创造出了光辉灿烂的各种文明。它们像星河一样浩瀚,不断引起后人的景仰;似泉水一般甘洌,滋养着一代又一代后来者的心田。
直到今天,我们仍然是靠着这些先人创造出的文明,来建筑我们的根基,启动我们的进步和发展。
继承和学习先人遗留下来的优秀文明成果,是人类迈向更高台阶的必经之路。
然而,由于历史的积淀,人类自诞生以来的文明成果浩若烟海,难以计数。要想在其中快速寻找到自己需要的知识和信息,几乎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在这种情况下,工具书就诞生了。它为知识的积累和整理提供了方法,给人们的学习和研究带来了便利。
经过不断发展和完善,工具书的种类和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当前,人类进入了一个知识爆炸的信息时代,这种趋势表现得更加明显。
学会如何利用工具书,是每一个有志于探求知识宝库的学习者不可逾越的必修课。而对于广大的中小学生来说,了解各类工具书的历史、现状及其使用方法,从小打下牢固的工具书知识基础,培养自己利用工具书进行独立学习和研究的能力,无疑是快速获取知识和信息,成长为社会所需要人才的一个有力法宝。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工具书的世界吧!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工具书的定义和作用
一、工具书的定义
古人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器”就指的是工具。人们无论从事何种工作,都要利用工具。我们的学习、工作、科学研究,概莫能外。
书籍中也有一部分属于工具的性质,称为“工具书”。
那么,究竟什么是工具书呢?
所谓工具书,是根据一定的查阅需要,系统汇集有关的知识材料,并按易于检索的方法排检,以便迅速提供知识信息的工具性图书。
古代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的限制,图书不如今天这么多和复杂,而且那时的读书强调记忆,所以对工具书的需要也远远不如今天这么迫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门类的日趋精细和各类图书的急剧增加,人们要读的书和要研究的问题越来越多,面对浩如烟海的书报杂志,如果没有工具书作为输助,要想广泛收集某种资料进行科学研究,将非常困难。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客观形势的需要,工具书的编制也日益增多,并且是“日新月异,后出转精”。
随着工具书的不断发展,种类也变得越来越多,除字典、词典、百科全书外,年鉴、手册在工具书类型中发展较快,品种多,规模大,既有综合性的,也有专门或专科性的,既有学术性的,也有生活方面的。
工具书是人们在书山探宝,学海求知的“器”。学会和善于利用工具书,是做学问的一项基本功。
二、工具书的作用
工具书是读书治学的工具,也是传播思想和文化的工具,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下列几点:
1.解释词语
人们称字典、词典是“不开口的老师”,确实如此。举凡一个未知的字词、文句、成语、典故、人名、地名等等,都可以通过字典、词典来解决。例如,唐代杜牧的《山行》诗中,有一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诗句,那么“坐”字当何解释?查《辞源》即可知“坐”是“因为”的意思。全句即是停车是因为喜爱枫林晚景的意思。
2.了解图书内容
要了解某一种图书的内容,可通过查看有关书目来解决。例如,要查古代典籍,可利用清代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它对我国清代以前的10254种古籍的编纂经过、版本源流、文字异同、内容得失及著者事迹,都作有简要的考释。
3.提供文献线索
例如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从中可查到新中国成立前编纂的通志、府志、州志、郡志、厅志、县志、乡土志、里镇志、卫志等,以及具有方志性质的志科、采访册、调查笔记等8200余种在全国190个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收藏的情况。
4.检索参考资料
例如,从清代《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方舆汇编·职方典·扬州府部中,可以查到清雍正初年农村雇工剥削的情况;从其松江府部中,可以查到康熙年间城市手工业的情况。
5.掌握学术信息
在学习或工作中,要了解国际、国内时事资料与统计材料,需参考年鉴、手册。例如,从每年的《中国出版年鉴》中,可以了解到近年来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概况、新书评介、出版史料、出版纪事、全国图书、报刊简目、出版统计、出版规章制度、出版事业名录等各方面的信息资料。
6.获得各科知识
对于一个读者来说,要想自学或独立地从事科学研究,首要的问题就是如何在书刊的海洋中迅速准确地查找所需资料。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借助于工具书。例如从《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可获得世界各国文学的历史、流派、团体、著名作家及其作品等知识。
第二节
我国工具书的发展演变
我国的工具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早在周、秦时代,我国就出现了最早的工具书。当时问世的有历书《殷历》、《颛顼历》和周宣王时期太史籀编著的《史籀篇》、秦丞相李斯的《仓颉篇》等。
如果说先秦是工具书的萌芽时期的话,那么两汉则是工具书的奠基时期。汉代,工具书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时期陆续产生的工具书有:解释先秦词语古义的中国第一部分类词典——《尔雅》;中国第一部专门解释方言的词典——杨雄的《方言》;中国第一部较完备的字典——许慎的《说文解字》;中国第一部分类目录——刘向与刘歆父子的《别录》、《七略》;中国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史年表——司马迁的《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中国第一部史志目录——班固的《汉书·艺文志》等。
另外,《仓颉篇》的内容有了较大的扩充,增加到了3300字。
魏晋南北朝时期,工具书继续发展。《玉篇》、《小尔雅》、《释名》、《广雅》等工具书在汉代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了补充,其中有的工具书增补的内容还比较多,如晋人在《仓颉篇》中收入了汉哀帝元寿年间杨雄撰的《训纂篇》与东汉和帝永元年间贾方撰的《滂喜篇》,至此,《仓颉篇》已达到123章,7380字。
同时,这一时期出现了中国第一部类书——《皇览》(魏·刘劭、王象等人编撰)、中国第一部韵书——《声类》(魏·李登编撰)、中国第一部人名词典——《同姓名录》(梁元帝编撰)等。
唐宋元时期,工具书的发展较快。一是出现了许多书目工具书,如《隋书·经籍志》和宋朝王尧臣等人的《崇文总目》、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等;二是出现了一批类书,如唐朝的《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与宋朝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太平广记》、《玉海》及元朝的《韵府群玉》、《群书通要》等;三是出现了一批政书,如唐朝杜佑编的中国第一部政书《通典》、宋朝郑樵的《通志》等;四是出现了一些其他方面的工具书,如宋朝陈彭年等人奉诏编修的《广韵》(全名《大宋重修广韵》)、丁度的《集韵》等。
明清时期,工具书的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产生的工具书规模大、质量高、种类较全、数量较多、有创新性。这一时期的主要成果有:
明朝解缙、姚广孝等编校了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类书——《永乐大典》。
《永乐大典》
明朝梅膺祚对前代的字书进行了全面修改,把《说文》540个部首改为214个,在此基础上编出了《字汇》,并首创笔画排检法,增设了附录,获得后人的喜爱。
清朝张玉书等人在《字汇》、《正字通》的基础上,增加内容,编纂出了《康熙字典》,从而成为使用最广、影响深远的字典。
清朝官修的《佩文韵府》、《骈字类编》等专收历史典故的类书,在规模和内容的辞藻丽句优美上,也都超过了前代。
清朝纪昀等人编纂的《四库全书总目》,成为中国最大的解题书目。
另外,清朝还产生了很多方言、俗语方面的词典与专门性的虚字字典,如刘洪的《助字辨略》、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
到了近代,工具书急速发展。新型工具书如“手册”、“年鉴”、“书刊索引”等不断涌现,传统落后封建迷信的思想意识逐渐被内涵是科学的文化所代替。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中央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很大的胜利,工具书的编纂出版也取得了不少成绩,新型的“拼音法”(汉语拼音、罗马字拼音法)在逐渐取代古老的“注音法”(“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反切法”),简化字逐步代替繁体字。除编印了一些新的工具书外,对古代遗留下的仍然有一定用处的工具书,有计划有选择地逐步予以改编或重印,并翻译出版了若干国外的工具书。
今天,中国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展,有关单位正在试制适应现代科研要求的“电子检索器”,使检索工具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可以预期,随着检索工具的革新,今后工具书的编制、使用,一定会有大的改进和提高!
第三节
工具书的一般特征
一、工具书与一般图书的关系
工具书与一般图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从宏观上看,工具书与一般图书是不同的。一般图书是工具书的原始材料,工具书是在一般图书的基础上进行选材和重新组织编排的加工品。一般图书是对某一个问题或某些问题进行抒发感情,或系统地阐述观点、意见、建议等,在情报学里属一次文献,供人们系统地阅读及使用。而工具书则是对已有的知识资料进行综合、整理、加工,供人们质疑解惑时查考用的,属二次或三次文献,内在联系没有一般书那样严密。
工具书与一般图书的区别
但是,从微观上看,一般图书与工具书又无严格的界限,有些工具书具有二重性,也具有一般图书的特性。如《四库全书总目》这样典型的工具书,它既可供人翻检,又可供人阅读。类书、政书是查找古代事物和典章制度的工具,但也可部分供人阅读。这些书都具有工具书与一般图书的双重特性,既可作为查找有关资料的工具书使用,也可供人们系统地阅读使用。
与此相反,一些供人阅读的图书,如《史记》、《汉书》这样的史学名著,其本纪、列传可供查考人物之用,书(志)、表部分更明显的具有工具书的性能,除供人阅读之外当然也可供人查考。
二、工具书的体例结构
一般来说,工具书结构严谨,其体例通常由目录、凡例、正文、索引、附录等部分组成。
目录,列有序、跋、正文等。序、跋,于古书为序文、跋尾,现书为前言、后记。序,有自序或他序,跋文也一样。有的再版工具书前还加再版说明,此说明也是一种序文。序、跋介绍该书编著的起缘、作者经历、内容评价、版本流传等,对于了解该书具有参考作用,首次使用应先阅序、跋。
凡例,又称例言、发凡或编辑说明等,表述该书的取材体例、使用的方法等,领会了,检索书中内容即可触类旁通。
正文,是工具书的主体,编排各有不同,但共同的特点是按图索骥,一查即得,方便快捷。
索引,是检索正文的工具,使用它,就会很快地查到有关资料。索引有“汉字笔画索引”、“汉语拼音索引”、“分类索引”、“四角号码索引”等。一部书内的索引越多,越方便查找有关资料,多一种索引,就多一条检索途经。例如《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1965年版),正文是按分类排列的,可以类检索其中的资料;书后又附“书名及著者姓名索引”和“四角号码索引”,不懂分类知识的读者可以通过这些检索途径查找所需资料。
附录,是不宜纳入正文或遗漏的有关资料,大体包括参考书目、图表、补遗、统计资料等,如1962年中华书局影印的《康熙字典》,就附录了王引之的《康熙字典考证》,纠正“字典”正文之误2588条,参考价值极大。
三、工具书的特征
通过对工具书与一般图书进行比较,并参照其体例结构,我们很容易总结出工具书的基本特征:查考性、易检性、知识性、概括性。
◆从编辑目的上看,工具书主要供查考、检索而非通读。
◆从编排方法上看,工具书总是按某种特定体例编排,以起到“指引读书门径,解决疑难问题,提供参考资料,节省时间精力”的作用,从而体现其工具书性,易检性。
◆从内容上看,工具书收集传递的知识内容广泛,对于某一学科门类的知识,包罗万象,应有尽有。
◆从形式上看,工具书所提供的知识、信息比较成熟可靠,叙述简明扼要,概括性强。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