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必知的世界著名大提琴曲、小提琴曲

本书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以通俗的语言介绍世界著名大提琴及小提琴作品各25部。内容包括对作品的赏析和作曲家(配照片),作品的创作时间、创作背景和创作中的奇闻轶事等。

第一章
版权信息
书名:青少年必知的世界著名大提琴曲、小提琴曲
作者:《青少年必知的世界名大提琴曲、小提琴曲》编写组
出版社:广东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时间:2010-04
ISBN:978-7-5100-2209-8
前言
在西方古典音乐的浩瀚海洋里,无论是出现在器乐合奏作品中,还是作为独奏乐器单独出现,大提琴和小提琴这两种乐器都以它们独有的优美深深地吸引着人们。
大提琴可以说是所有西洋乐器中最具深沉气质的代表,它那宽厚深情的音色令无数作曲家为之神往,特别是18~19世纪的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们,更是为其谱写或改写了大量的独奏曲或协奏曲,给我们留下了如布拉姆斯的《第一号大提琴奏鸣曲》、圣桑的《天鹅》以及埃尔加的《大提琴协奏曲》等一大批珍贵的经典曲目。
现代小提琴的出现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它在器乐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是现代交响乐队的支柱,也是需要高难度演奏技巧的独奏乐器。钢琴因其独特的音响和88个琴键的全音域被誉为“乐器之王”,小提琴则以其优美的音色、宽广的音域和超强的表现力为人们所宠爱,被戴上“乐器王后”的桂冠。几个世纪以来,小提琴演奏家在这种乐器上发展了精湛的演奏艺术,世界各国的著名作曲家也创作了大量的小提琴经典作品。
在这本以青少年为读者对象的书里,我们从非专业者的角度出发,把一些著名的大提琴和小提琴作品向青少年们进行了简单的介绍,并尽量把这些作品比较著名的唱片封面作为插图选配在其中,希望它们在丰富版面的同时,也能带给读者们更多的信息。另外,我们还在本书的相关链接与附录中简单介绍了一些与古典音乐、演奏者和世界知名乐队有关的知识,希望它们能给对西洋古典音乐不太熟悉的朋友们一点帮助。让我们一同徜徉在这些优美的作品中,享受音乐,享受生活!
大提琴
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
这套组曲虽然用的都是舞曲形式,但却绚丽多姿,绝不单调,它们在情绪风格以及和声织体上的变化对比层出不穷,属于越听越有滋味,越能领略变化之妙的杰作。
巴赫的《独奏大提琴组曲》大约作于1717年。据后来的音乐史学家推断,巴赫可能是以当时克滕宫廷中两位古大提琴演奏家阿贝尔与李尼希克为对象作成这套组曲。在巴赫这6首组曲问世之前,从未出现过专为大提琴独奏而写的作品。而巴赫为独奏小提琴、大提琴所作的奏鸣曲与组曲,共同展现了巴赫富有远见的创意及深厚的对位法功力。这些将节奏、和声及动机等要素融合为独奏弦乐器演奏的曲子,可谓空前绝后。
这一套大提琴组曲采用了标准的古典组曲形式,每首组曲都由一首流畅的、半即兴式的前奏曲展开(只有c小调组曲的前奏曲为严谨的法国式序曲),而且每首曲子里6个精雕细琢的乐章,都包含了标准的古典舞曲,如阿勒曼舞曲、库朗舞曲、萨拉班德舞曲、吉格舞曲等。另外还有一些额外加入的舞曲,也都是以标准形式展现,例如加沃特舞曲、布雷舞曲、小步舞曲等。因为此套组曲的曲谱系巴赫的第二位妻子安娜·玛格达琳娜抄写而成,原谱上没有速度标记,所以现在这套组曲的速度标记有多种,都是由历代著名大提琴演奏家所标注的。但目前最受认可的是19世纪著名大提琴家H·贝尔卡和20世纪大提琴大师卡萨尔斯所标注的版本。
第一号组曲为G大调,作品编号BWV1007,共6个乐章。此曲在演奏时利用了大提琴中间一对空弦(G弦与D弦),使乐曲旋律含蓄而优雅。
第一乐章 前奏曲,中板,自由的即兴性。
第二乐章 阿勒曼舞由,中板,二段体。
第三乐章 库朗舞曲,庄严的快板,二段体,两段都反复。
第四乐章 萨拉班德舞曲,极慢的二段体。
第五乐章 小步舞曲1和2,其中1是G大调;2是g小调。
第六乐章 吉格舞曲,快板,二段体。在这首吉格舞曲的版本中,贝尔卡版的弓法有些问题,卡萨尔斯版的较为正确。
第二号组曲为d小调,作品编号BWV1008,共6个乐章。其中的萨拉班德舞曲流露出令人心碎的失落感,乐曲氛围极其凝重。
第一乐章 前奏曲,较慢的中板。其主题以音阶进行为主,并进行了各种各样的转调和发展。
第二乐章 阿勒曼舞曲,中板,二段体。
第三乐章 库朗舞曲,有力的快板。
第四乐章 萨拉班德舞曲,极慢板。
第五乐章 小步舞曲1和2。
第六乐章 吉格舞曲,二段体。
第三号组曲为C大调,作品编号BWV1009,共6个乐章。这一首乐曲是6首组曲中规模最大的作品,其中的布列舞曲最为著名。此曲的C大调调性,使巴赫能为大提琴安排大量的四声部和弦,并利用C弦与G弦等较低的空弦配置主调音及主导的和声,使其具有结构丰富的显著特色。
第一乐章 前奏曲,庄严的快板。
第二乐章 阿勒曼舞曲,快板,二段体。
第三乐章 库朗舞曲,庄严的二段体。
第四乐章 萨拉班德舞曲。
第五乐章 布列舞曲1和2,其中1是适中的快板,C大调;2是c小调。二段体。
第六乐章 吉格舞曲。
第四号组曲为降E大调,作品编号BWV1010,共6个乐章。
第一乐章 前奏曲,中板。
第二乐章 阿勒曼舞曲,较慢的快板,二段体。
第三乐章 库朗舞曲,庄严的二段体。
第四乐章 萨拉班德舞曲,极慢板。
第五乐章 布列舞曲1和2,庄严的二段体。
第六乐章 吉格舞曲,较快的快板。
第五号组曲为c小调,作品编号BWV1011,共6个乐章。在这首乐曲中,巴赫让独奏家把大提琴的A弦降音为G弦,足足降了1度,使琴音变得暗沉,从而产生一种晦暗的乐曲氛围。这种晦暗的情绪在此曲第四乐章的萨拉班德舞曲中表现得最为彻底,乐曲主题由大提琴的高音域演奏至低音域,有如一阵玄妙的轻叹。
第一乐章 前奏曲,序奏部分为极慢板,然后转为较慢的快板。
第二乐章 阿勒曼舞曲,庄严的二段体。
第三乐章 库朗舞曲,二段体。
第四乐章 萨拉班德舞曲,二段体。
第五乐章 嘉禾舞曲1和2。
第六乐章 吉格舞曲。
第六号组曲为D大调,作品编号BWV1012,共6个乐章。当初的古大提琴有6根弦,这首作品则是巴赫为自己发明的5弦古大提琴而作,它的结构也比较宏大。此曲利用了大提琴较高的一对空弦(D弦与A弦),使乐曲显现出一种开朗而富有戏剧化的效果。
第一乐章 前奏曲,刚健有力。
第二乐章 阿勒曼舞曲,慢板,具洛可可式装饰的优雅。
第三乐章 库朗舞曲,有力的快板,二段体。
第四乐章 萨拉班德舞曲,二段体,全部使用复音演奏。
第五乐章 嘉禾舞曲1和2,二段体,这一首也较为著名。
第六乐章 吉格舞曲,快板。
这套组曲最有别于传统之处的在于巴赫居然能将这么丰富的内容与处理方式熔铸为“标准”的曲式——每首组曲都由一段前奏曲揭开序幕,然后是各具特色的法国风格舞曲,最后由一段吉格舞曲来结束。在巴赫时代,宫廷里盛行典雅精巧的舞步,而法国人在跳舞方面尤具特殊的禀赋。当年路易十四招募了大批“舞林”高手,跳得凡尔赛宫中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欧洲各地小宫廷群起效尤,巴赫所在的克藤宫廷亦在所难免。因此,大提琴家卡萨尔斯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些乐曲的舞蹈性。
这6首组曲中的每一首作品似乎都反映了巴赫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首明快乐观;第二首则是有些悲观的;第三首富有英雄气概;第四首颇为宏伟,气势十分宽广;第五首显得波澜壮阔,深不可测;第六首的前奏曲是全套作品中最精彩的一段旋律,其气宇轩昂,可以说是巴赫最为神奇的发挥;余下的舞曲则勾描出一派恬淡的田园风光,以一种幸福平和的心情,结束了这套美妙的作品。这套组曲虽然用的都是舞曲形式,但却绚丽多姿,绝不单调,它们在情绪风格以及和声织体上的变化对比层出不穷,属于越听越有滋味,越能领略变化之妙的杰作。
巴赫是最能创造奇迹的作曲家,他深谙作曲的奥秘,几乎在每一种题材领域都是精品层出,以至于同时代的许多作曲家都猜测他找到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曲公式。虽然巴赫在世的大部分时间只被当做一个优秀的管风琴师对待,但其作品中所显现出来的如海洋般浩瀚的才华和对音乐艺术发展方向的前瞻性,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他的许多作品在当时不被理解,但在今天,它们都成为被一代代音乐大家顶礼膜拜的圣典。这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也是如此,当它们面世时,无人理解,更乏人问津,仅余的乐谱也常年沦落于旧书店的故纸堆里,但当它们在诞生200多年后重新出现在舞台上时,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成为音乐界高谈阔论的绝佳题材。
作为无伴奏乐曲中最早闻名于世的典范,巴赫的这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在音乐结构、艺术魅力和思想深度上都举世无双,自1901年被卡萨尔斯“发现”并介绍给全世界的听众以来,它们便成了无限意义的延伸,更被誉为演奏家技巧与修养的试金石,史塔克、罗斯特罗波维奇、傅里叶、马友友等无数大师都屡次争相诠释这一纪念碑式的作品。其中,卡萨尔斯的演奏浑厚有力,富尼埃的舒展如歌,罗斯特罗波维奇则轻盈而显得匆忙,初听上去它们简直就像不同的作品。但长期以来,唯有卡萨尔斯的这套录音被公认为是这组作品的里程碑式的权威演绎。
卡萨尔斯之所以非凡,主要是由于他的思想、由于他有把具体技巧和伟大理想结合起来的能力。他发现并率先演奏了巴赫的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卡萨尔斯说,他在巴赫的作品中,看见了上帝的存在。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巴赫的音乐。
卡萨尔斯手指的力量惊人,不知是否是他经常边拉琴边抽雪茄的缘故,大提琴像是他的一件玩具。他对巴赫《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经典演绎则来自他对这部巨著的长达几十年的精心研读。据他自述,从13岁时在一家旧书店发现这套作品的乐谱开始,他就每天研读练习此作品,到25岁时才鼓起勇气第一次公开演奏其中的一部全曲。又过了35年,在录音公司长期地不断催促之下,他才答应录制这套作品,使我们今日得以领略一代大师对这套作品的解读——从卡萨尔斯的琴弓之下缓缓升腾而起的巴赫的精神,始终回荡在充满灵性的音乐空间之中,滋润着每一位听者的心田。
作者简介
J·S·巴赫(J.S.BACH,1685~1750)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德国伟大的作曲家之一,出身于爱森那赫市一个音乐世家。10岁时由于父母双亡,巴赫赴奥尔德卢夫与其兄约翰·克里斯托夫共同生活,18岁起历任多处教堂和宫廷的乐长及管风琴师。巴赫生前仅以管风琴演奏家的身份闻名,去世近100年后,其创作才得到应有的尊重。他笃信宗教,把路德派新教的众多赞歌和教会乐器管风琴当作自己的创作素材和音乐构思的核心。与此同时,他又深受资产阶级启蒙思想的影响,这使他的宗教作品明显地突破了教会音乐的规范,具有丰富的世俗情感和大胆的革新精神。其创作以复调手法为主,构思严密,感情内在,富于哲理性和逻辑性。巴赫在德国民族音乐的基础上,集16世纪以来尼德兰、意大利和法国等国音乐之大成,使巴洛克音乐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巴赫的作品对欧洲近代音乐的发展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为全人类音乐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为世界古典音乐树立了丰碑,因此被尊称为“西方音乐之父”。其一生主要作品有:200多部宗教及世俗“康塔塔”、若干部《受难曲》,以及《b小调弥撒曲》、《平均律钢琴曲集》、《创意曲集》、《古钢琴组曲》,小提琴和大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勃兰登堡协奏曲》(6首)、《乐队组曲》(4首)和大量管风琴曲等作品,还有晚年所著的《赋格的艺术》一书。
相关链接
卡萨尔斯(Pablo Casals,1876~1973)
西班牙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从巴塞罗那音乐学院毕业后,经阿尔贝尼斯推荐,为西班牙皇后克丽斯蒂娜演奏,其才华受到皇后的赞赏,并得到皇后资助的奖学金,于是他在马德里音乐学院又学习了3年。毕业后,他与拉穆勒乐团合作,1898年10月首次登台演奏拉罗的协奏曲,并在巴黎一举成名。
自20世纪初开始,卡萨尔斯赴欧美大陆进行了广泛的巡回演出,他与钢琴家科尔托、小提琴家蒂博组成“黄金三重奏团”。1920年又组建了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管弦乐团,并亲任指挥。1936年起,因抗议纳粹和佛朗哥政权,卡萨尔斯中断了艺术活动。而由于科尔托对德国纳粹的暧昧态度,他也中断了与其的联系。战后,卡萨尔斯重返国际舞台,但因佛朗哥的统治一如既往,他又一次返回普拉德,继续抗议佛朗哥当局。为了不违背他的意志和表示对他的支持,世界各地的演奏家云集到普拉德,自1950年开始以他为中心,举办普拉德音乐节。卡萨尔斯晚年定居于波多黎各的桑图尔塞。
卡萨尔斯一生的最大贡献是发现了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总谱,并于20世纪初首演,从而首创了大提琴的现代演奏技巧,使它成为一件独奏乐器。卡萨尔斯于1936~1939年间录制的巴赫无伴奏组曲及在20世纪50年代与塞尔金合作的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均为权威版本,而他演奏的博凯里尼的奏鸣曲,以及他与科尔托、蒂博合作的贝多芬、舒伯特与布拉姆斯的三重奏,也是著名的经典之作。
贝多芬:大提琴奏鸣曲
大提琴的音色有一种悠悠愁绪,带点抑郁的哽咽。贝多芬很好地利用了这一点,让大提琴的歌唱悲戚而感人,而钢琴特有的精神抖擞,又使得作品的总体氛围不至于过分沉溺于悲戚之中,仿佛于悲伤的氛围之中多了一丝安慰。
贝多芬一共作有5首大提琴奏鸣曲,第一、二号创作于1796年,第三号创作于1808年,第四、五号则为1815年完成的作品,写作时间横跨将近20年,可以让爱乐者对贝多芬个人风格的演变和二重奏鸣曲概念的发展有一个非常全面的了解。据说贝多芬创作大提琴奏鸣曲的动机是,当时他在歌剧院乐团拉中提琴时,被乐团中的大提琴家龙贝尔格的技巧所感动,从而激起了他的创作激情。在这5首大提琴奏鸣曲中最出名的是第三号,而第五号则是5首奏鸣曲中的巅峰之作。
大提琴奏鸣曲第一号和第二号于1796年夏天写于柏林,当时贝多芬正在里希诺夫斯基王子的陪同下在布拉格和德雷斯顿巡回演出。贝多芬与大提琴演奏家让·路易·杜伯特(当年曾与莫扎特合作,并得到了莫扎特最后3首弦乐四重奏的题献)合作,为普鲁士国王威廉二世表演了这2首曲子。为此普鲁士国王赐予了贝多芬一个金色鼻烟壶,据说这相当于“大使级别的礼遇”。此事促使贝多芬将这2首曲子合并成作品第五号出版,并题献给了国王威廉二世。这2首奏鸣曲的样式相似,都是以一个慢板序奏开始,然后引出一个篇幅庞大的快板乐章,最后以一个规模较小的回旋曲结束。
《第一号大提琴奏鸣曲》为F大调,因省略了慢乐章,所以共2个乐章。
第一乐章 持续的慢板——快板,F大调。
此乐章的开场白富有戏剧性,序奏部分大提琴如歌似的旋律令人想起海顿,钢琴的演奏则使人想起莫扎特,而大提琴也在此获得了一次展示自己深沉的低音区的机会。因为在此之后的快板乐章里,除了在柔和的第二主题中大提琴的地位稍微显著以外,整个乐章基本上由钢琴占据主导位置,特别是第一主题和若干个副部主题。出版商艾特瑞在作品首页上将这2首作品描述成“有大提琴助奏的钢琴奏鸣曲”,由此可知此曲主要的风格。
第二乐章 活泼的快板,F大调,回旋曲式。
在此乐章里,大提琴、钢琴2件乐器以卡农的手法相互追赶、交叠;中间的插部带有18世纪末风行的土耳其风格。贝多芬在这段乐曲中所展现出来的对主题层次以及其中激烈转换的处理技巧,可谓巧妙之极。
《第二号大提琴奏鸣曲》为g小调,也只有2个乐章。
更多章節請下載APP
海鷗小說APP 海量小說 隨時隨地免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