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信息书名:学前儿童文学作者:孙云凤,王晓芬主编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08ISBN:978-7-305-18998-2第一版前言学前儿童文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它既是一门文学课,又是一门专业必修课。学前儿童文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学前儿童文学的基础知识,培养学生初步的学前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和一定的改编、创作能力,使学生具有一定的学前儿童文学修养,为从事学前教育工作、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特别是语言教育活动打好基础。《学前儿童文学》主要针对的是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本专科层次的学生,同时也可以作为幼儿园教师在职培训和学习的参考用书。本教材是对学生进行学前儿童文学基本训练的教科书,其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学前儿童文学的重要作用,掌握学前儿童文学的学习内容,阅读一定量的学前儿童文学作品,进行学前儿童文学写作训练,具有适应学前教育需要的学前儿童文学鉴赏能力和改编、创作能力。本教材按学前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和体裁分章编排,介绍了学前儿童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学前儿童文学的文体知识,并在每章的后面分别按体裁安排作品导读和创作练习。全书以基础知识为指导,以培养能力为中心,依据基础知识和作品导读配置练习,进行鉴赏训练和改编、创作训练,使学习基础知识、阅读作品与创作实践紧密结合。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借鉴了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的著述以及各省幼儿园教材的部分作品,在此一并向所有的文献作者致谢!感谢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领导和学前教育系夏如波主任对本书编写与出版的大力支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王抗战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大量而辛苦的劳动。由于编者的水平和占有资源有限,难免存在许多不足甚至错误,敬请同行专家和读者指正。编者2013年8月第二版前言《学前儿童文学》作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材之一,于2013年8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本书除了作为高等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程的教材之外,还被许多高校在全日制和函授生的儿童文学教学中广泛采用。为了使这本《学前儿童文学》更好地反映儿童文学及其理论的新发展,更好地适应高等院校儿童文学教学的需要,编写组启动了教材的改版工作。本次改版最主要的变化是:1.每章增加了“学习目标”,旨在体现OBE的编写理念,理论以适用为原则,注重实践应用,以便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指导。2.在第九章中增加“幼儿戏剧文学的舞台呈现”和“创造性戏剧教学”内容,以便师生更好地了解幼儿戏剧发展的新动态;第十章增加了“幼儿影视文学的银屏呈现”,为师生鉴赏影视作品提供了理论依据,删除了“幼儿影视文学欣赏”,避免内容重复,叙述冗杂。3.对每一章节的内容和文字做了必要且分量不等的增删和认真的推敲,使涉及的相关概念和关系更加明晰和准确。4.增加了二维码资源,在目录的最后和每一章节都放置了一个二维码,读者用微信扫一扫,即可查阅里面的拓展学习资源。我们希望第二版《学前儿童文学》能够以更为新颖、合理的知识体系,更为丰富、实用的教学和辅学内容,更好地适应高等院校儿童文学的改革发展和教学实践。感谢策划编辑丁群女士一直以来对教材的编写、使用、修订所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我们热切期盼着读者朋友们的批评和建议。编者2017年7月第一章学前儿童文学基本理论学习目标1.理解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2.掌握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3.了解幼儿接受文学的方式。4.学会分析不同的文学作品具有的文学特征。第一节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一、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儿童文学是适合儿童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儿童文学的接受对象包括0~6岁的学龄前儿童、6~12岁的学龄儿童和12~17岁的少年儿童。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儿童文学理论界建立了儿童文学划分为三个层次的理论:儿童文学由学前儿童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个层次组成。这三个层次的接受对象各处于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特征与接受能力差异很大,这些差异意味着学前儿童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各自的审美特征、思想内容与艺术特点也会存在很大的不同。儿童文学的三个层次中,儿童文学的特色是逐层递减的,这是因为:越是低龄段的层次,对文学的适龄性特点要求就越严格,其文学作品越要求考虑幼儿的接受心理、审美特征,其夸张性、虚幻色彩、趣味性等符合幼儿审美心理的特点越鲜明。“儿童读者从幼年到童年到少年,在这一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其总体的儿童特征逐渐淡化、消失,而总体的成人特征逐渐强化、明显。供给他们阅读欣赏的儿童文学作品也相应地出现这种变化,即儿童文学自身的总体特点愈来愈淡化以至于消失,而成人文学(主要是指青年文学)的总体特点愈来愈强化以至于完全取而代之。”因此,在儿童文学中,学前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特色最鲜明、个性最为突出的文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学前儿童文学、童年文学、少年文学三者并不是各成一体、相互割裂的,而是相互补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地存在于儿童文学的大系统之中。二、学前儿童文学的概念学前儿童文学是儿童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以0~6岁幼儿为读者对象,为促进幼儿的健康成长而创作或改编,并符合他们审美需求的文学。它包含以下两层基本含义:(一)学前儿童文学必须是“文学”学前儿童文学是文学的一个分支,它具有文学的一般特性,符合文学创作的一般规律。从文学的基本特征来看,学前儿童文学与成人文学一样,都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和真挚丰富的情感来反映生活、表现作家的审美理想并影响读者的;从文学运用的材料来看,学前儿童文学和成人文学一样是语言艺术,是运用语言来表现其审美形态,实现其审美效应的。另外,幼儿尚不识字或识字甚少,只能过成人诵读或讲述文学作品。儿童读物是适宜儿童阅读(或听赏)的各种书籍的总称。它的范围比学前儿童文学要广泛得多。比如,以介绍知识为目的的书籍、识字卡片等不属于学前儿童文学。尽管学前儿童文学中也包含丰富多彩的知识信息,但它不以介绍知识为目的,只是审美地将含有知识信息的生活表现出来,诉诸幼儿的情感。儿童文学的文学性表现为整体上的审美性,而不只是传达各种知识的形象手段。这是学前儿童文学与其他儿童读物根本区别之所在。(二)学前儿童文学必须是“幼儿”的文学学前儿童文学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它不仅具有文学的一般属性,而且具有自己的个性,即“幼儿”属性。学前儿童文学服务于幼儿,是成人作者适应婴幼儿的审美需求而创作或改编的,因此,学前儿童文学作者必须注意接受对象的特殊性。学前儿童文学作者的写作自由度要受到相当严格的限制,他要克服成人的思维定式,防止作品中出现成人化倾向,必须考虑到婴幼儿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使作品的深浅度、艺术形式与幼儿感知事物的规律、欣赏文学作品的年龄特点取得一致。由于学前儿童文学必须是幼儿能够接受的文学,因此学前儿童文学对题材、主题、情节、结构、形象、语言和表现手法等都有特殊的要求。这就使学前儿童文学形成自己的文学特性,成为儿童文学中相对独立的一个门类。第二节学前儿童文学的特点学前儿童文学作为一种文学现象的本质特征是它的本体特征,学前儿童文学作为审美对象又具有它的美学特征。一、学前儿童文学的文学特征(一)学前儿童文学是朴素明朗的口语文学学前儿童文学是语言艺术,无论它是以文字或图画形式出现,一般都需要通过成人的转述,口耳相传,诉诸幼儿的听觉。因此,幼儿主要通过“听”来接受,这决定了学前儿童文学必须是明白易懂的口语文学。换句话说,学前儿童文学的语体形式不是文字,而是有确切意义的口语。同时,这种口语要适合幼儿的听觉感知水平,并且能在幼儿口头上流传。口语的一大特征是转瞬即逝,不容思考。为了能在短短的时间中给幼儿留下深刻印象,使他们易于和乐于接受,学前儿童文学的语言就要口语化。(二)学前儿童文学是开启心智的启蒙文学学前儿童文学含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和自然知识,能引导幼儿初步认识社会、认识自然、认识自我,丰富他们的情感,发展他们的语言、思维、想象等能力,因此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学前儿童文学中的知识内容帮助幼儿认识世界的万事万物。专门向幼儿介绍知识的动物儿歌、植物儿歌、知识童话等知识性的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在引导幼儿具有初步的科学知识方面更是功不可没。学前儿童文学对幼儿的心理活动也有着启蒙引导作用。如:绕口令能训练幼儿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谜语歌能发展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幼儿童话中关于勇敢、正直、友好、同情心等内容,有助于幼儿道德感和理智感的形成;幼儿戏剧通过幼儿对不同角色的扮演,能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学前儿童文学的启蒙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让幼儿在审美活动中体验、预测生活。诸如:体验在好奇心驱使下的探险活动,满足探究大自然的欲望;体验各种喜怒哀乐,或欢愉,或悲伤,或庄严,或诙谐等。幼儿从情感体验中,会初步品尝到人生百味。学前儿童文学给幼儿所带来的各种体验,弥补、扩大了幼儿非常有限的生活空间,使他们能与自我以外的他人以至整个世界沟通,满足了幼儿“向上”的精神需要和他们对“成长”的渴望。(三)学前儿童文学是充满诗意的浪漫文学学前儿童文学作家总是以诗人的眼光和心灵来披露、描绘幼儿富于诗意的内心世界。我国著名童话作家严文井在《泛论童话》中把童话定义为“献给儿童的特殊的诗体”。安徒生在自传中写道:“我以全部感情去写童话”,并自叹晚年写不出“思想比较深刻的诗”。显然,成功的童话作家是把童话当作诗来创作的。幼儿散文并不单纯追求反映客观世界的形象性,更多的是推崇幼儿对外在世界的独特体验。幼儿戏剧的戏剧冲突往往被幼儿情趣所淡化,其台词也大多合辙押韵。幼儿的“自我中心”和具体形象思维方式,与诗的主观性和意象性完全吻合,幼儿可以说是天生的诗人。因此,以表现幼儿生活为主要内容,以幼儿为主要听赏对象的学前儿童文学必然具有浓郁的诗意。在学前儿童文学中有着丰富的想象和幻想,这在幼儿童话中表现得最为突出。而幼儿童话又是最切合幼儿心理、最受幼儿欢迎和作品数量最多的一种学前儿童文学体裁,在学前儿童文学中有至为重要的地位。因此,与其他文学相比,学前儿童文学更富有浪漫色彩。(四)学前儿童文学是趣味盎然的快乐文学优秀的学前儿童文学作品无不充满天机活泼的情趣,给幼儿带来极大的快乐。学前儿童文学作品的美好的主题、有趣的题材、生动的情节、鲜明的形象、活泼的语言以至巧妙的结构形式、出奇的表现手法,无不体现了学前儿童文学这种快乐的特征。学前儿童文学带给幼儿的快乐,不同于幼儿在玩玩具、做游戏时的快乐,它以美的形态感化人心,契合幼儿心灵深层的精神需求,满足了孩子们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和游戏心理,使他们得到最大的乐趣。学前儿童文学具有很强的游戏性。例如,幼儿在听赏俄罗斯作家阿·托尔斯泰的童话名篇《大萝卜》时,对作品是否说明“团结力量大”的道理并不理会,却会把拔大萝卜的情节视为一场游戏而很感兴趣;如果让孩子们表演这个故事,他们更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在“拔萝卜,拔萝卜,嗨哟、嗨哟拔不动”的富于节奏感的用力呼喊中,在终于拔出大萝卜的欢乐中,得到与身体运动相符的愉悦感受。幼儿戏剧本身就是一种经过组织训练和艺术加工过的高级游戏,谜语、绕口令、问答歌、数数歌、连锁调、颠倒歌、拍手歌等都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它们以各自的独特形式为幼儿提供了游戏方式。优秀的学前儿童文学作品,往往能为幼儿开展游戏活动提供蓝本,或在内容上注入游戏的因素,使幼儿在美的欣赏活动中手、脑、口并用,在快乐的、美的享受中得到启蒙。学前儿童文学是快乐的文学。它的基调一般是欢快明朗的,结局一般也是圆满的。即使是少数带有悲剧色彩的作品,情调也不是消沉的,而是美好和令人回味的。例如,嵇鸿的《雪孩子》,并不过多地描写雪孩子为救助小白兔化成了水而死去,而是描写雪孩子化成了一朵洁白的云,还跟大伙打招呼;李其美的《鸟树》也不过多地描绘鸟儿死后小朋友们的悲伤,而是着眼于孩子们的幻想:明年会长出一棵鸟树,飞出很多很多的小鸟。二、学前儿童文学的美学特征学前儿童文学作为文学的一种特殊门类,除了具备一般文学的美学特征外,还具有其独特的美学特征。郭沫若在《儿童文学之管见》中对这个美妙无比的艺术世界作过形象的描绘:“儿童文学当具有秋空霁月一样的澄明,然而决不像一张白纸。儿童文学当具有晶球宝玉一样的莹澈,然而决不像一片玻璃。”这样的描述,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学前儿童文学所独有的美学魅力。幼儿情趣是学前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它基于学前儿童文学读者的特殊性,是幼儿审美心理的独特性在学前儿童文学中的反映。幼儿情趣作为学前儿童文学的美学特质,使学前儿童文学显示出迥异于其他文学的美学特征,即幼儿情趣的稚拙美、纯真美、游戏美和荒诞美。(一)质朴的稚拙美稚拙,是学前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美学语汇和艺术特质。“稚”与“拙”是幼儿的天性。稚指稚气,拙是笨拙。稚拙美是种独特的美,它是原始的、质朴的,合乎常情常理而又令人惊奇、赞叹的,异常明净、透彻的美。幼儿生活经验不足,却喜欢用自己有限的经验来解释世界;幼儿身体很小,却认为无所不能。这种矛盾所产生的幼儿的想法和行为,充满了幼儿情趣。学前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稚拙美是作家对幼儿天性的认识、提炼和升华,是对幼儿独特心理的艺术把握和再现,它不是愚昧无知、呆头笨脑的表现,而是高级的质朴、作家灵感的闪现。稚拙美是稚嫩、纯朴、清新、淡雅的美,不加雕饰,毫不做作。如汤素兰的《笨狼的故事》,不管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无限真实的生活在作者的精心加工下,一种幼儿独有的童真、童趣便跃然纸上,字里行间都充溢着稚拙美。故事刚开始,妈妈气呼呼地一个人走了,可怜的爸爸追的时候没系鞋带,结果把腿摔断了。笨狼把爸爸送到医院,直嚷“摔了一跤,摔伤了,医生快来呀!”(《笨狼是谁》)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体会到笨狼当时的急切心情,一着急,笨狼就忘了一个关键要素,究竟是谁摔伤了呢?这就是孩子的特点,表述不完整。当青蛙大夫询问笨狼摔了哪儿时,笨狼的回答是“我只看见左脚踩了右鞋的鞋带,倒下去的时候,右脚又踩了左鞋的鞋带”。这个回答明显答非所问,而且在表述上颇显累赘,虽然表达并无错误,但听者的感觉必定是云里雾里。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尚不成熟,不能抓住关键要素简要陈述,所以在表达上必然会有些含糊不清。但正是这种含糊,构成了儿童非常可爱的一面。另外,在形象的塑造上,笨狼身上我们可以找到孩子们共有的缺点。乱扔衣服,“床底下有五只袜子,但都不能配上对;在大衣柜里找到了一只鞋,好不容易在厨房的地板上找到了另一只,不过挺可惜,两只鞋都是穿左脚的”(《倒霉的一天》)。笨狼抵挡不住“吃”的诱惑,在数学课本上的香蕉、苹果、大鸭梨的引诱下,笨狼美美地来到了学校,和其他孩子一样会问“为什么不是真正的苹果呢?”结果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上学》)。他又道听途说地以为聪明兔买了一罐咖啡,早早地“准备好咖啡杯和小勺子,烧好滚烫的开水”,吞着口水等着聪明兔请他过去喝咖啡。得知聪明兔买的只是一罐油漆时,笨狼失望得差点要掉眼泪了。当聪明兔答应漆完了栅栏去买咖啡后,笨狼“马上帮聪明兔漆栅栏,油漆刷子舞得像飞一样”(《都准备好了》)。贪吃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又是那么单纯,一杯咖啡就足以使笨狼的心情从低谷到巅峰,一个活灵活现的幼童形象呈现在我们面前,孩子的生命特质在他的身上获得了完全的展示与发挥。稚拙之所以是学前儿童文学天然拥有的品质,正是幼儿的天然稚趣反映在文学作品中,形成了学前儿童文学的稚气、简单、强烈的主观性,表现出特有的稚拙感。(二)透明的纯真美幼儿的心灵是单纯而明净的,他们不谙世事而真诚地对待一切事物。这种纤尘不染的童真得到许多作家的热情讴歌以及几乎所有人的赞美感叹,人们甚至用童真去对照、映现成人世界的种种病态与丑恶。纯真美也是学前儿童文学独有的美,它是幼儿纯洁真诚的心灵在作品中的艺术再现,它所展现的是一种极为透明、至纯至真的美,常给成人以自叹弗如的美好感觉。李其美的《鸟树》是一篇生活气息浓郁的幼儿生活故事,流露出了幼儿爱护生灵的纯真愿望。幼儿园的冬冬和扬扬捉住了一只小鸟,他们喂小鸟东西、帮小鸟找妈妈、解绳子放小鸟飞,可小鸟已经死了。他们很难过,想不通为什么对小鸟那么好,小鸟还会死掉。一连串的细节把两个孩子天真、纯洁、善良、富于同情心的纯真感情真切自然地表现出来。他们埋葬了小鸟,折了一根葡萄藤插在土堆上。春天,藤上长出了绿芽,他俩认为那就是鸟树,鸟树长大后会开鸟花结鸟果,鸟果裂开会跳出很多小鸟。作品真实地写出了幼儿天真无邪的童心和属于他们那个年龄的独特的想象,真实感人、真情动人。(三)张扬的游戏美游戏是幼儿的天职,是他们的主导活动,正如席勒所说:“在人的各种状态下,正是游戏,只有游戏,才能使人达到完善并同时发展人的双重天性。”游戏精神是一种极富动感的玩的精神。幼儿在游戏中,往往不顾生活的逻辑进行想当然的变形、移位、添加和任意组合。在“玩”的表面形态中融汇着幼儿情趣天然的纯真感情、求知愿望,透露出独特情趣的美学意味。学前儿童文学正是基于幼儿的思维特点,表现幼儿自由幻想和无拘无束的游戏精神。在作品中充分运用游戏的方式组织文学结构及表现形式,使作品富于游戏精神,最大限度地张扬幼儿的天性,使幼儿徜徉其间,产生愉悦与共鸣。如幼儿童话剧《小熊请客》,素材的主要来源是幼儿常常自发玩的“过家家”游戏。小熊做主人,小狗、小鸡、小猫做客人,客人来了,主人殷勤招待。虽是模仿成人生活,却别有幼儿情趣。快乐幸福的生活被大狐狸的出现打破了,他们一起想办法对付大狐狸,整个过程有唱有跳、有打有闹,游戏成分浓厚,童趣盎然,使幼儿身心愉悦。(四)出色的荒诞美